APP下载

在“对话”中学习“对话”

2015-04-08牛海兰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对话研讨观点

牛海兰

互动研讨是如今教师培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组织者希望通过这种参与式的培训,把教师日常的教学经验带进来,然后通过多方碰撞、启发,打破原有的认知局限,引发新的思考。然而在实际互动研讨中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如下:

面子观念、圈子意识的顽疾。谈起教学,许多人在私人空间会说得头头是道,但到了公众场合就支支吾吾,顾虑重重:这个观点是某个领导提出来的,如果我说出不同的见解会不会得罪领导?这是在省里拿了奖的课,我发表相左的意见会不会显得自己浅薄?这么多人都沉默着,我一个人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会不会被人讥为出风头?……有了这些顾虑,互动研讨就变成了隔靴搔痒的“三个优点加一个缺点”,就变成了口是心非的恭维和溜须拍马的投机。

民主、平等精神的淡薄。对话需要平等精神,需要尊重质疑和批判,需要包容差异和个性。但这种品质对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是相当稀缺的。从笔者参加研讨会的经验来看,互动中有两类人:一类是沉默的大多数,一类是话语霸权的极少数。在这些“大多数”中,有“看破”的,有不信任的,有习惯被灌输的,有自我放逐的,有无动于衷的。而这些“极少数”,常常以领导、专家、权威自居,谈起专业问题来,一开腔就是行政派头,动辄就是道德评判:左一个“全面”,右一个“辩证”,但自己满嘴是上纲上线的“绝对论”。这两类人都缺乏民主、平等、独立的精神。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氛围,是不可能实现对话的。

认识水平、教学需求的错位。几年前,我曾参加一个培训会,主讲专家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授,讲的是当时的冷门——“学业评价”。听了一个多小时,有人终于按捺不住,管他是不是“海归”,当场就愤愤然地质疑他授课内容的科学性,致使讲座无疾而终。

当今年我开始着手做这个课题时,想起了那位教授,把他的讲义找出来一看,肠子就悔青了,原来他讲的正是我目前想知道的,可惜当时没有仔细去听。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当初是多么愚昧。导致愚昧的是因为我们关注视野的狭窄,是我们对所讲内容的误判——这对教学是无用的。

操作性技能的缺失。对话的前提是倾听,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但如何倾听,怎么有效倾听,教师没有要领。对话是要有问题意识的,没有问题干嘛对话?但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没有要领。对话是要追问的,没有追问就没有深入的思考。但如何抓住一点追问,教师没有要领。对话是要随时修正自己观点——没有突破自己思维的界线,对话就没有意义了。但如何从他人的发言中发现彼此的异同,并同化或顺应,教师没有要领。对话是要尊重对方人格,不指涉私密和挑衅性、歧视性言论的;对话有时还需要他人的补充,还需要保留自己的观点……教师都不得要领。总之,教师缺乏“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

那么,是不是低效就要取消互动交流这一环节,让专家“一讲到底”呢?笔者认为,恰恰因为我们不会对话,所以才更需要在“对话”中学会“对话”。

首先,我们要学会反思。交流中不令人满意地方,恰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也是我们提高对话质量的基点,是一种应该珍惜的学习资源。

其次,要学会“现场学习”。从学习的本质来讲,这种“现场学习”更有利于建构起自己的观点。这种学习方式的难得之处就在于,我们可以从多个向度听到多种声音,彼此的交锋又让大家看到了思维展开的路径,了解一种观点产生、突变、升华的全过程,如果专家的评说适时加入进来,如同切瓜一样,多次横切纵切之后就对瓜瓤了如指掌。这样的一种“看见”,有利于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

(作者单位:兴山县黄粮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猜你喜欢

对话研讨观点
观点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