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协作加强社团课程建设

2015-04-08郭明昭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协作社团社区

郭明昭

“社团活动课程”是站在课程角度上认识和理解社团活动,变单纯的以玩为主的活动为蕴涵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活动。社团活动课程中的“三协作”指教师之间的协作、家校协作及学校与社会的协作。“三协作”可以解决社团活动课程建设中的活动场地受限、师资力量缺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不仅有助于社团活动课程的蓬勃开展,更有助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      一、师师协作,丰富课程内容

与大学不同,小学社团活动课程建设中,教师在课程资源的选择、课程实施及评价中起着主导作用。但现实中,教师教学工作繁重,专业知识、个人特长各不相同,教师组团协作开发课程,不仅能改变教师单打独斗、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和强化。

首先,整合专长,成立两人开发小组。

在最初调查课程资源时,可请兴趣爱好和特长相近的教师进行2人自由组合,形成社团课程开发小组,并确立主研发和辅助研发职责。在此基础上,各社团课程开发小组根据学校开发方案协商确定课程纲要,设计教学内容,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师师配合的社团活动,丰富了课程内容,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活动体验。如,在《小眼看世界》社团里,两位任课教师分别是语、数教师,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数学教师讲“黄金分割”在构图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则帮助学生将摄影作品配上优美的词句,两人协作相得益彰,学生也获得美的享受。此外,师师配合的社团活动,也给教师带来职业幸福感。在《麦香厨房》里,从事健康课教学的李老师正开心地教学生包饺子,她负责操作,谢老师负责教学设计,两人的配合让李老师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也带给她深深的职业幸福感。

其次,分工协作,实行年级负责制。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成立课程开发管理机构,制定层层落实的课程实施管理办法,保证课程正常运行。对于全体学生参与的社团活动来说,年级负责制是比较好的方法。

在年级负责制中,年级组长受学校社团课程领导小组的委托,负责本年级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管理工作:开学初,年级组长负责组织本年级学生自愿选择和组建社团;活动中,每月检查学生考勤,看学生参与情况;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探讨大家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各社团活动课程小组的收获、困惑及建议,反馈给课程领导小组进行解决;学期末,年级组长带领大家结合社团自身情况,开展活动展示及评价工作。

师师协作方式,既让社团的两个教师建立了互相商量、研讨的伙伴关系,又使年级内的各社团教师形成了教研团队,保障了社团活动课程的顺利运行和实施管理。

二、家校协作,共建互信互惠风

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这句话旨在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社会都将教师演化为课程建设的唯一主体,形成“师本课程”的现状。其实,家长作为孩子成长教育最早和最终的指引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学校不应成为课程的垄断者,而应将家长带动到课程建设中来。

挖掘资源,建立协作伙伴。 家长参与到社团活动课程中来,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人员不足的窘况,而且能给孩子提供多元的教育资讯,从而扩展孩子视野。因此,在社团开发初期,学校就应在全校家长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能提供的课程资源。学校再结合调查结果,将这些潜在的资源提供给各社团课程开发小组。随之,小组教师与家长建立社团协作伙伴关系。

诚意聘请,参与课程实施。在和家长沟通的基础上,发放聘书给能提供课程资源的家长,与教师结成协作开发小组。组建家长教师协作委员会的三层组织机构,即:社团家长教师协会——年级家长教师协会——校级家长教师协会,并制定协作章程。社团家长教师协会是最小的组织单位,由各社团的教师和家长组成,随时可进行意见沟通。年级家长教师协会由年级内各社团教师及家长代表组成,在年组长的领导下负责本年级社团的实施管理工作。校级家长教师协会,则负责学校所有社团的运行评价,该协会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活动。

在社团课程实施中,社团家长根据自身时间安排,每月至少参与社团活动1次,与学校教师共同负责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如:《果色生香》社团课程的辅助教师是一位从事蛋糕制作的家长,她从营养学和口感的角度讲水果的搭配,并带领社团的孩子参观水果蛋糕的制作过程,让孩子在色、香、味中体会水果的妙用。又如:《锦绣七里》社团活动内容是十字绣,指导针法时两位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但有了爱好刺绣家长的参与,更多的学生得到了指导。可见,家长参与社团课程实施,扩充了教学力量,增强了课程实力,也为家长带来自豪感。

搭建平台,共助孩子成长。学校能提供课程资源的家长毕竟是少数,怎样让更多的家长加入到社团活动的大课堂?学校应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搭建平台,引导家长参与到社团的评价中。如,学校可建立社团课程博客。家长通过点击博客,了解社团课程建设情况,感受孩子点点滴滴地成长,并通过博客中的“畅所欲言”和“社团掠影”栏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对社团及孩子的评价。学校可开展系列活动,如社团课程开放日、六一游园会等活动,让家长观摩和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和家长一起探讨社团课程中的问题及需要共同配合的方面。

家校协作,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在社团活动中,学校与家庭相互支持配合,形成了共辅共生的关系。学校在家长的支持下,课程得以稳步推进;家长在社团活动中,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促进了家庭的和谐,营造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学校、社会协作,拓宽实践大舞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学校虽是育人的场所,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最终都必须由社会来认可。因此,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离学生最近的社区教育。

学、社协作中,要形成立足校园、面向社区、走向社会的教育互动,首要的是建立学、社协作机制。学校可邀请社区代表、共建单位人员和家长代表成立协作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协作机制的运行为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拓宽了实践大舞台。

首先,学校与社区携手。儿童的发展时期大多生活在某一社区,所以社区教育的状况直接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关。学校作为社区的一个子系统,其与社区内各社会组织有机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社区体系。

获取资源。学校可采取走访式,进行社区资源调查。走访周边社区,了解已有活动场地使用情况。运用协商式,与社区沟通,提出社团活动课程构想,与社区代表共同商议社团活动方案。

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教育发展需求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以及学校周边文化和家庭教育实际,与社区开展学生社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穿越时空》文学社的孩子是社区图书馆的常客,在文明创建期间,他们与《小眼看世界》摄影社团的孩子一起开展了《文明在我身边》的征文、摄影大赛,反映社区的好人、好景、好事。学校与社区携手评比,并将优秀作品张贴于社区宣传栏中,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其次,学校与共建单位联合。

学校还应积极与共建单位联合,利用其单位的特点和优势,打开社团活动的窗口。如:《行规少年》社团成立之初,学校就与共建单位武警部队达成协议,定期邀请部队官兵与该社团的体育老师一起为学生操练;《蔬香农庄》社团成立之后,一度陷于苦无实践基地的困境。学校在平台上开辟养殖园,并着手与武汉蔬菜养殖基地达成共建单位,提供种苗和技术上的指导。共建单位的参与,使社团活动锦上添花。

学、社协作,不仅给社团提供了人力、物力上的支持,而且在实施中,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教育价值观逐步达成共识,形成互相信任、互相关爱的氛围。这种协作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的“三协作”,构建了与学校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途径互补的协作教育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多元和谐地发展,也使社团活动课程建设更加蓬勃有生气。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猜你喜欢

协作社团社区
缤纷社团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团结协作成功易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协作
K-BOT拼插社团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