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分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4例

2015-04-08张振唐

河北中医 2015年5期
关键词:跛行坏疽血管

张振唐

(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中心卫生院普外科,河北 迁安 06440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 ang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累及中小动脉的炎性、节段性慢性闭塞性血管疾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男性多见,好发于四肢末端,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极少数可发于心、脑、消化道处血管。临床以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为主要症状,病程长,反复发作,晚期由于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可肢体溃疡或坏死,并向上蔓延,导致截肢,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此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诱发因素较多,如受寒、嗜烟、外伤等。因此,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欠佳。2011—2014年,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辨证分期治疗TAO 44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34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依据《外科学》确诊。①起病隐匿,早期进展缓慢,多次发作后症状逐渐加重,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怕冷,皮温降低,皮肤苍白或发绀,感觉异常及疼痛,早期因血管壁炎症刺激末梢神经后,因动脉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间接性跛行或静息痛;②病情发展,导致组织营养障碍,疼痛加重,昼轻夜重,严重缺血者患肢末端出现溃疡或坏疽;③患肢远侧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④患者可有受冷冻,居地潮湿,长期大量吸烟,外伤等病史;⑤动脉造影可显示阻塞部位、程度、范围,动脉滋养血管显影形如弹簧状,沿闭塞动脉延伸,动脉造影管壁不规则,管腔狭窄或闭塞,呈阶段性改变;⑥血流图波幅减低,流入容积速度下降,流入时间延长。病变过程分为3期,即初期(局部缺血期)、中期(营养障碍期)及后期(坏死期)[1]。

1.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年龄30~50岁;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除外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雷诺综合征、糖尿病性坏疽、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及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试验药物过敏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或在使用激素治疗其他疾病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评价及安全性判断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74例均为我院普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男37例,女7例;年龄31~47岁,平均(32.56 ±8.43)岁;病程最短1.1 年,最长29 年,平均(11.68 ±5.36)年;发病部位:左下肢24例,右下肢20例;病情分期:初期21例,中期13例,后期10例。对照组34例,男 29例,女 5例;年龄 32~50岁,平均(34.56 ±9.66)岁;病程最短 1 年,最长 27 年,平均(13.22 ±7.63)年;发病部位:左下肢19 例,右下肢15例;病情分期:初期17例,中期9例,后期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进行西医常规治疗。严格戒烟酒,防止受潮受冷,进行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聚及营养内皮细胞药物治疗。用药:前列地尔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3)2 mL,加入 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每日1次静脉推注;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40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广东远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5079)50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制药,国药准字 J20130078)1片,每日1次口服。10 d为1个疗程,间隔2 d进行下个疗程。有坏疽感染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情严重、体质较差者,给予支持疗法。疼痛严重无法忍受者,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有脱疽者,根据患者病情局部常规蚕食法清创换药,外敷生肌玉红膏祛腐生肌敛疮。创面较大且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及时进行植皮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辨证分期[1]治疗。

1.3.2.1 寒凝阻络证(局部缺血期) 证见患趾怕冷,麻木,肤凉,遇冷加重,得温则缓,肤苍白或潮红,触之发凉,行走时小腿痠胀疼痛,多路则疼痛加剧,稍歇痛减,间歇跛行,趾甲增厚或畸形,无光泽,趺阳脉搏动减弱;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细。治则: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药物组成:附子10 g,桂枝15 g,麻黄12 g,丹参 20 g,鸡血藤 20 g,牛膝 12 g,桃仁 15 g,红花15 g,当归15 g,赤芍药15 g。寒重者加肉桂、细辛各10 g。

1.3.2.2 血瘀脉阻证(营养障碍期) 证见患趾痠胀疼痛,行走站立加重,夜间更甚,难以入寐,步履艰难,间歇跛行加重,患趾皮色黯红或紫黯,下垂时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或涩。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通脉四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赤芍药、白芍药各15 g,牛膝 12 g,红花 10 g,丹参 30 g,鸡血藤25 g,川芎 15 g,金银花 30 g,甘草 15 g。瘀血严重者加水蛭、地龙各6 g;胀痛甚者加薏苡仁12 g、木瓜8 g;疼痛不止者加延胡索16 g、乳香10 g、没药10 g。

1.3.2.3 湿热瘀阻证(坏死期) 证见患趾潮红或紫红,浸淫蔓延,局部胀痛剧烈,日轻夜重,怕冷程度较轻,沉重乏力加重,患肢可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反复发作,肢端可有轻度溃疡或坏疽,呈湿性坏疽;面色灰滞,胸闷纳呆,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则:清热利湿,活血解毒通络。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药物组成:金银花 30 g,当归 30 g,石斛 20 g,连翘15 g,赤芍药 20 g,紫花地丁 20 g,黄柏 9 g,丹参、川芎、赤芍药各15 g,牛膝10 g。

1.3.2.4 热毒伤阴证(坏死加重期) 证见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干黑坏疽,伴发热,纳差,烦躁,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则: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连5 g,黄芩、黄柏、栀子10 g,金银花 15 g,连翘 20 g,牡丹皮10 g,紫花地丁、丹参各15 g,蒲公英15 g。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中药均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肢体发凉感、麻木及静息痛评分[1]及间歇跛行距离变化。临床症状评分采用半定量计分法分析,分为无、轻、中、重度,分别计为 0、2、4、6 分。测定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1.5 近期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创面愈合,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血流图明显改善,步履活动自如,或趺阳脉可触及;步行速度100~200步/min,能持续步行1 km。显效:症状减轻,创面缩小或接近愈合,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血流图均有改善;步行速度100~200步/min,能持续步行500 m。有效:症状有所改善,创面缩小,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血流图均有或无改善;步行速度100步/min,能持续步行300 m。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病情继续发作,创面未愈,坏疽发展,或因其他并发症而死亡[1]。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近期疗效比较 治疗组44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34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6.4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间歇跛行距离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后肢体发凉感、麻木及静息痛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间歇跛行距离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肢体发凉感及静息痛症状积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间歇跛行距离增加(P<0.05)。

表12 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间歇跛行距离比较±s

表12 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间歇跛行距离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肢体发凉感(分) 3.53 ±0.43 1.34 ±0.13*△ 3.37 ±0.62 2.72 ±1.17*麻木(分) 2.77 ±0.26 1.65 ±0.32*△ 2.93 ±0.51 2.67 ±0.29静息痛(分) 2.41 ±0.24 1.11 ±0.03*△ 2.36 ±0.27 1.73 ±0.42*间歇跛行距离(m) 297.54 ±24.25 554.21 ±12.33*△ 267.24 ±26.33 458.14 ±28.24*

2.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2 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

表22 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全血黏度(高切)(mPa·s) 8.43 ±0.69 5.91 ±1.02*△ 8.27 ±0.44 6.75 ±0.28*全血黏度(低切)(mPa·s) 11.24 ±1.55 5.57 ±2.42*△ 12.96 ±2.26 7.35 ±1.19*血浆黏度 (mPa·s) 2.98 ±0.08 1.43 ±0.09*△ 2.79 ±1.12 2.23 ±0.57*红细胞比容 0.16±0.01 0.63±0.01*△ 0.17±0.01 0.10±0.01*纤维蛋白原(g/L) 6.11 ±0.82 3.48 ±0.29*△ 6.98 ±0.41 4.03 ±0.39*

由表2可见,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TAO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寒冷、潮湿、毒素、外伤及精神因素刺激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障碍,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内分泌活动异常,以致血管痉挛,长期血管痉挛引起血管壁营养障碍,进而引起血管内膜增厚,血栓形成,血管闭塞,甚至形成肢端坏疽。TAO虽为全身性疾病,但主要发生在下肢中小动脉,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吸烟,几乎所有的TAO患者都有吸烟史,是本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之一;②寒冷,本病多发于寒冷地区或在寒冷环境工作的人群;③感染,即感染真菌或细菌;④血液凝固性增高,外伤及遗传。还有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与TAO的发生及病理损害有密切关系,此外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及其在血管壁沉积是导致TAO发生的重要原因[2],CD3+细胞直接引起免疫损伤在血管壁免疫损伤中有更重要的作用[3]。西医治疗原则是防止病变进展,应用扩张血管、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改善血液循环。并发溃疡感染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TAO属中医学脱疽、脉痹、恶脉等范畴,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脱疽的记载首见于《灵枢·痈疽》,称之为“脱痈”,载“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骨髓消”,“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丹溪心法》载:“脱疽生于足指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枝干,发疽之先烦躁发热类颇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黯,犹如煮熟红枣,黑气漫延腐烂延开,五指相传,甚则攻于脚面,痛如汤泼火燃。”《外科正宗·脱疽论》载:“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多致阳精煽惑,淫火猖狂,其蕴蓄于脏腑者,终成燥热火症,其毒积于骨髓者,终成疽毒阴症。”详细论述了脱疽的发病过程及及时治疗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本病之成不外内因和外因。内因为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加之外感寒湿之邪,寒邪凝滞,致气血运行不畅;或情志不畅,肝失调达,气机郁滞,气滞血瘀;或肢体外伤,脉络受损,气血瘀滞,久则郁而化热,内生湿热;热邪伤阴可致阴虚火旺,气血两虚。总之,本病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闭阻为其主要病理。病初期(局部缺血期)寒凝经脉,以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加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以加强活血通滞;寒凝经脉,气血瘀滞,则以通脉四逆汤温经散寒,活血通脉,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寒邪郁久化热,热盛成毒,则以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加黄柏清热燥湿;病久热邪伤阴,则以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解毒,加牡丹皮养阴活血。其病机转化正与西医分期相对。本研究根据TAO不同时期的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药进行针对性治疗,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06 -607.

[2] 傅雷.加减清营汤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脂和体液免的调节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6):360 -362.

[3] 郭轶,代远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管壁的免疫病理学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12):1683-1685.

猜你喜欢

跛行坏疽血管
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血管里的河流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坏疽性脓皮病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黑龙江东部某牛场泌乳牛跛行调查及其与产奶量、胎次和干物质采食量的关系研究
血管
你的血管有多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