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2015-04-08王恩旭谷云华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5年1期
关键词:耦合城市化城镇化

王恩旭,吴 燕,谷云华

(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引言

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3年的53.73%,年均增长3.2%。城镇化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与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意味着未来中国发展方向与经济增长方式将以城镇化为重要依托。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产业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5.7%,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百余个,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其中,旅游产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可见,旅游产业通过“消费”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主管部门也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其中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产业,占到8%以上就是战略性支柱产业,2013年我国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5.18%,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旅游产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已经做好安排。

旅游产业作为未来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应主动参与国家实施的城镇化战略,积极开创以发展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原因在于:旅游产业是现代新型的实体经济,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低、经济贡献率大、绿色特征显著、兼具经济性与文化性等特点,将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而且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带动土地升值,延伸商业地产及休闲度假地产等高利润项目,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成为城镇化的直接动力。城镇化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充足的劳动力。可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两大重点发展内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国内外学术界针对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发展也展开了一些相关研究。Mullins[1]最早提出“旅游城镇化”(tourism urbanization)概念,认为旅游城镇化出现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镇化模式,并以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城市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为案例分析了旅游城镇化对当地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Gladstone[2]分析了美国休闲城市和旅游大都市的旅游城市化特征。Hannigan[3]认为,旅游产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是后现代城市的表现形式,旅游为城市“再生”提供重要动力。吴晶等[4]分析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6个典型城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结果显示旅游产业滞后城市化现象比较普遍。詹新惠[5]分析了陕西省2001-2011年10个城市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性,结果显示二者的耦合度稳步提升,且二者发展具有地域性块状分布特征。高楠等[6]分析了西安市2000-2009年旅游产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状况。陆林[7-8]认为,城市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城市化进程,旅游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旅游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刘嘉纬等[9]提出,旅游发展驱动西部城市化的可行性及基本战略。蔡建明[10]指出,旅游是促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殊因素之一。黄震方[11]对旅游城市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发展对策。通过目前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从多个层面关注研究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其中关于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较多。但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特定区域内,在全国尺度范围内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时间跨度主要以2000年以后至今,从更长的时间尺度考虑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也不多。基于此,为了能够对我国整体的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状况进行全面剖析,本文以我国的全国范围为研究空间,选择1995-2012年的时间跨度进行我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同状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明确我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动态关系变化状况,为二者未来的耦合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模型

(一)评价指标选择与标准化

评价指标的正确选取及其合理测定是系统分析与评价的基础。由于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两个系统耦合的复杂性及时序性,为便于分析和突出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必须遵循指标的综合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可获取性原则。同时为了使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评价指标的选择具有科学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分别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设置和筛选。首先进行频度统计。利用CNKI数据库对有关旅游产业水平测度和有关城镇化指标设计的文献进行频度统计,从中选择近年来研究者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然后进行理论分析,分别对旅游产业、城镇化概念与内涵进行分析和界定,初步确定从旅游经济、旅游市场、旅游接待、旅游企业等4个方面作为旅游产业系统;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等4个方面将城镇化予以指标分解与特征细化。然后进行专家反馈,在初步提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剔除不恰当的指标。从而建立了本文研究的旅游产业与城镇化指标体系。

由于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指标的数量级有很大差异,为利用指标计算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需要将所有指标进行标准化,具体如下:

对于正向指标:

对于负向指标:

其中,,分别表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原始指标的标准化后的值;xij,yij是指标原始值;min,max分别表示对原始指标取最小值和最大值。

(二)协调度模型[12]

依据物理学对系统关系的定义与容量耦合计算模型,可以计算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情况,即:

本文研究的是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度状况,属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分析,设Tm1,Tm2,Tm3,…,Tmn是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n个指标,Un1,Un2,Un3,…,Unm是反映城镇化发展状况的m个指标,wij表示第i个年份第j项指标的权重,则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别为: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的特点以及物理学中协调关系的计算模型,设计本文的协调度模型如下: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主客观结合的组合权重确定方法确定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各项指标的权重,避免由于采用单一一种方法而产生权重计算结果产生的误差。wis表示G1法确定的第i个指标的主观权重,wio表示由变异系数法确定的第i个指标的客观权重,则第i个指标的综合权重为:

(四)耦合协同度模型

其中,D为协同发展度(系数),即本文所指的耦合协同度;C为协调度;T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它反映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整体效益或水平;a、b为待定权数,具体可以利用专家系统确定。

依据协同发展度系数,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同发展状态分为8个等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耦合协同度等级分类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我国包含31个地区的全国范围,时间从1995年至201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1996-2013》、《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6-2013》、《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2013》及中国1995-2012年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统计公报。

(二)指标权重计算

依据G1与变异系数原理分别计算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各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取二者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综合权重,具体如表2所示。

(三)结果计算

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各指标的原始数据按照指标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利用线性加权处理法与各指标的权重分别计算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分项发展水平,如表3所示。

依据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同发展的评价模型,计算我国1995-2012年全国范围内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1995-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平均水平总体高于旅游产业平均水平,其中1995-2002年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旅游产业水平,2003-2012年中,除2005年与2007年外,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旅游产业水平。从协调状态来看,1995年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处于中度协调状态,其余年份都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从耦合状态来看,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逐渐向高度耦合演化,18年间经历了从勉强耦合、低度耦合、中度耦合到高度耦合的过程。

表2 中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同评价指标及权重

表3 中国1995-2012年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续表3

表4 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同状态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分析我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了耦合评价模型及计算方法,以我国全国范围为研究对象,对1995-2012年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发现:(1)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两个子系统存在渐进式的耦合发展特征,两个子系统间各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并通过系统内部要素的组织和演化,使得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彼此协调发展。(2)我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水平 由 从1995年 的0.111 1增 加 到2012年的0.887 9;城镇化综合水平由1995年的0.021 8增加到2012年的0.994 7。城镇化综合水平增速高于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城镇化平均水平高于旅游产业平均水平。(3)我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度经历4个变化阶段,即1995-1998年的勉强耦合,1999-2003年的低度耦合,2004-2008年的中度耦合,2009-2012年的高度耦合,其中后两个阶段的耦合性变化速度高于前两个阶段。(4)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合理利用我国不同区域空间范围内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产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同时,要加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从而更好地支撑旅游产业发展。

[1]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2]Gladstone DL.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Urban Affairs Review,1998,33(1):3-27.

[3]Hannigan JA.Tourism urbanization[J].Current Sociology,1995,43(1):192-200.

[4]Wu J,Ma YF.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eastern city and the western city[J].Tourism Forum,2014,7(1):46-50.[吴晶,马耀峰.东、西部城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对比研究[J].旅游论坛,2014,7(1):46-50.]

[5]Zhan XH,Ma YF,Gao N,et al.Analysis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evolution between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J].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4,42(2):82-87.[詹新惠,马耀峰,高楠,等.区域旅游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2):82-87.]

[6]Gao N,Ma YF,Li TS,et al.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A case study of Xi’an[J].Tourism Tribune,2013,28(1):62-68.[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2-68.]

[7]Lu L.Tourism urbanization:An important issue for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Tribune,2005,20(4):10.[陆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旅游学刊,2005,20(4):10.]

[8]Lu L,Ge JB.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6,25(4):741-750.[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741-750.]

[9]Liu JW,Meng R.Preliminary research on dynamic prompting of tourism to urbanization in the western China[J].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1,29(S1):156-160.[刘嘉纬,蒙睿.关于旅游产业对西部城市化动力驱动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S1):156-160.]

[10]Cai JM.Dynamic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J].Progress in Geography,1997,16(2):9-13.[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2):9-13.]

[11]Huang ZF,Wu J,Hou GL.Preliminary probing into tourism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0,9(2):161-164.[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161-164.]

[12]Liu YB,Li RD,Song XF.Analysis of coupling degree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1):105-112.[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猜你喜欢

耦合城市化城镇化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闪电对n79频段5G微带天线的电磁耦合效应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