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处理党内意见分歧的路径

2015-04-07郑异凡

领导文萃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斯大林列宁

□郑异凡

本文不用“党内斗争”的说法,“党内斗争”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惯用的语言,它把一部党史写成连绵不断的“党内斗争”的历史,把任何与领导不同的观点、言论的出现都列为“党内斗争”的表现,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场合只不过是对某项政策、某种提法和做法的不同意见而已。所以本文更愿意使用“意见分歧”与“党内争论”的说法。

党内有派别,列宁的办法是说服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成立之时起就不断出现各种派别,这些派别都是在某些问题上有共同看法和主张的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最早有“经济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纲领叫“信条”,接着出现党内最大的两派——布尔什维克派(多数派)和孟什维克派(少数派),两派共存于一党达14年之久(1903-1917),这期间分分合合,但始终没有出现一方把另一方开除的事,最后也不是以开除结束,而是以布尔什维克派单独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改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来完成党的最终分裂的。这以后孟什维克继续沿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名称,看起来倒是他们继承了正统地位。不仅如此,在很长时间里,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内部都还存在小的派别,此外还有游离于两大派之间的派别。到1917年为止,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可以说是各种派别并存于一党之内的一个共同体。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政党,党内还有派别没有?派别继续存在,意见分歧和党内争论继续存在。在处理这样一个革命后遇到的大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是不足为怪的。后来有人说,瞧,列宁多么宽宏大量,没有用开除“左派共产主义者”和托洛茨基的办法来解决分歧。实际上,那时列宁在中央委员会里处于少数,谁开除谁呀?解决分歧的唯一办法只能是说服,揭示当时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真实危险,用别无出路来说服反对者。

俄共十大只是通过一个禁止派别活动的决议,而对其中最严厉的第七条,即可以把从事派别活动的中央委员开除出中央委员会,直至开除出党,列宁做了若干保留,公开说明,“让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有权开除中央委员,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民主制和任何集中制都不容许的……这是一种极端措施,只有觉察到情况十分危险,才能例外使用。”因此大会决定该决议的第七条不予公布,希望这一条备而不用。

“三驾马车”与“尚方宝剑”

可惜的是,列宁逝世后不久,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等人为了打击托洛茨基就迫不及待地公布了第七条,把它作为镇压异己的“尚方宝剑”。不过,用不了多少时间,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也尝到了这“尚方宝剑”的厉害,这是后话。

列宁卧病期间,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悄悄组成的“三驾马车”掌握了党政大权,它没有得到正式授权,但由于他们的职务,他们的权力被默认了——季诺维也夫是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加米涅夫是政治局委员、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斯大林是政治局委员和组织局委员,书记处总书记。党的第12次和第13次代表大会均由季诺维也夫做政治总结报告。不过此三人并非铁板一块,季诺维也夫和斯大林也在为第一把手的地位而争斗,那时斯大林的位置在三驾马车中处于末位,对这个位置他是不甘心的。

1923年秋冬党内围绕“新方针”展开一场新的争论。“三驾马车”并不打算就党内民主问题展开认真的讨论和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发扬党内民主,而是致力于把托洛茨基及其拥护者打成派别集团。实际上那时候还谈不上什么托洛茨基派,托洛茨基派的形成还要晚一些。倒是“三驾马车”迫不及待地成立了自己的派别组织以控制局面。人家是“按照派别的做法行事”,而“三驾马车”则是干脆直接组织自己的“派别”。谁搞派别活动?无须多说。

在反对托洛茨基派中,布哈林作为理论家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托洛茨基派的失败,布哈林的声望也上升到顶点,这对斯大林的权威是严重的挑战,成了斯大林最后的强大的竞争对手。收拾了托季联盟之后,斯大林开始同自己的盟友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算账了。1928年布哈林同斯大林发生严重分歧,分歧的主要点是赞成还是反对对农民采取暴力措施,实行 “非常措施”。斯大林在获得多数之前,对全党隐瞒出现的分歧,口口声声宣布中央始终团结一致,但他争取到多数之后,就毫不留情地开展“反右倾”运动,先后将对手开除出政治局。在争论过程中,布哈林等人曾多次提出辞职。但是斯大林不允许他们辞职,最后当完全掌控了局面之后,就把他们开除了。

不准辞职,只能开除!这是斯大林的方针。在列宁时期,特别是十月革命后初期,某些中央委员和政府成员在同中央的政策发生冲突,而自己的主张得不到中央的支持时,往往采取辞职的做法,这种辞职有的是表示不能为中央的政策承担责任,有的是表示抗议。在争论中以斯大林为首的多数派采取了不正当,甚至可以说是流氓的手段。

在1920年代初列宁时期,党内是可以就重大问题提出异议和展开正常争论的。1921年初召开的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堪称党内民主的典范,它不是听一个报告,代表们表态拥护完事,代表们在会上可畅所欲言,可以同列宁争论。不用看会议记录,光看看列宁回答各种问题的发言,就可以看出会议的气氛相当活跃。到了30年代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会上就剩下一个声音,与会代表只能给斯大林鼓掌欢呼,高喊万岁了。但由于选举时代表们没有把票全部投给斯大林,据说基洛夫得票数比斯大林多了近300票,会后有一半以上的代表被逮捕处决。斯大林消灭了党内分歧,消灭了党内争论,全党实现了“坚如磐石的团结”。

1929年4月中央全会上布哈林等人遭到失败,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不承认错误。在声势浩大的强大压力下,11月25日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三人终于被迫发表声明,承认错误。这还不是他们的最终结局。最终结局是在1930年代的三次所谓公开审判,曾与斯大林发生过分歧并争论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先后处死。

党内存在不同意见,发生意见分歧,是正常现象,条条大道通罗马,达到某一目标本来就有多种道路,多种方案,何者为佳,可以通过协商、争论、比较、共同探讨进行最优选择,意见分歧并不一定要通过党内斗争来解决。苏联共产党把党内斗争的作用夸大了,形成一种通过党内斗争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党的“坚如磐石”的团结。

苏共的历史证明这种团结一致是高压下达到的。由于只允许一个声音,错误的决策得不到纠正。1991年底苏共总部被查封,总部工作人员撤出办公大楼时,只有围观的人群,没有声援的群众。这是何等可悲的场景!

猜你喜欢

斯大林列宁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情报与斯大林在苏芬战争中的战略决策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斯大林对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的判断为何失误
列宁是怎样抓红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