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野下生态戏剧的现代境遇与重构

2015-04-07鹿建柱

艺术百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鹧鸪河村非遗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1-0190-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村落生态剧种鹧鸪戏的传承与保护”(项目编号: 13CWYJ10)阶段性成果,以及2011年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发展计划基金特色项目“齐地民间音乐研究”(项目编号:110040)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鹿建柱(1962- ),男,汉,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戏剧戏曲学,非遗保护理论。

摘 要: 随着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传统戏曲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鹧鸪戏作为我国由村落保护传承的地方生态戏剧,其村落发展环境的综合探究对于鹧鸪戏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大众传媒语境、地域文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条件以及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村落转型共四个方面,分析了鹧鸪戏的发展与生存环境。

关键词:戏曲艺术;地方剧种;鹧鸪戏;齐文化;戏曲生态;“非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山东淄博临淄区高阳镇上河村鹧鸪戏概况》说:“据崂山碑文记载:清乾隆年间,有一女子因婚姻不幸在崂山出家,成了带发尼姑。她修行中从鹧鸪啼鸣里悟出一种声腔,创建了鹧鸪戏。为将此剧传之后世,她来到距临淄城西北三十里的孙家村(后改名上河村),在凤凰山之阴,溡水之阳的三义桥头槐荫树下传授鹧鸪戏。孙家庄的孙兆初是清乾隆年间的京科举人,他把尼姑留在该村精心传授三年之久,上河村从此有了鹧鸪戏,至今经历七代班主而不衰。”①鹧鸪戏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先后被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务院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体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的同时也极大地鼓励了地方民间戏曲的传承者们。然而鹧鸪戏作为村落传承的戏曲,在避免了全球化进程中戏曲发展同质化趋向的同时也造成了鹧鸪戏发展在闭塞的环境中与时代的严重脱节。随着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受众与传承者年龄断层的多重发展阻力成为了地方戏发展面临的严峻现实。传统的地方戏剧种在大众传媒的残酷淘洗中正在锐减,鹧鸪戏作为一种势单力薄的地方小戏,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环境中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地方戏剧作为民间文化重要的承载形式,在整体综合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对于地方戏生存发展的现实复合环境的全新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当今戏曲的生存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地方戏曲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将所处的综合环境纳入宏观视野。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产生多重影响的同时,也在时刻重塑着文化结构体系。鹧鸪戏作为流传于齐文化发祥地的地方小戏,其生存发展的研究不能离开养育它的地域文化环境。鹧鸪戏生存在地域文化、大众传媒、政治经济等因素构成的综合动态环境下,基于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对所处综合环境的研究,对于鹧鸪戏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态的综合媒介环境是鹧鸪戏得以认同的前提大众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让地球上每一块土地都不能置身事外,其在地域上的空前拓展是以往任何传统媒介难以企及的。大众传媒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接受习惯。也深刻地颠覆了大众的娱乐方式。尼尔·波兹曼曾说:“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1](p.74)戏曲的衰落是伴随着电视和网络的迅速普及发生的,读图时代受众碎片化的接受习惯是戏剧的剧场形式难以适应的。大众传媒在地方戏曲发展中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它一方面造成了地方剧的数量在新媒介环境中的锐减,另一方面又促成了部分地方剧种的迅速崛起。鹧鸪戏发展中的封闭特性造成了其发展中对于媒介发展的回避而非结合。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口耳相传、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的转变,但鹧鸪戏在这一历程中始终保持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即使在大众传媒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乡村的现实背景中,鹧鸪戏的现代化传承也仅单薄地表现为有限的五套影视资料。这一残酷的现实让人们不得不承认村落戏曲鹧鸪戏在今天的传媒环境发展中是势单力薄的,但传媒的发展并不是对传统戏剧文化的绝对挤压,它一方面迫使地方戏剧适应当今的传媒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为戏曲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传统的鹧鸪戏受众是特定的戏曲爱好者,就鹧鸪戏本身而言是它诞生地这一地域范围内的特定鹧鸪戏爱好者。然而大众传媒受众的多层次性、匿名性、多样性让鹧鸪戏的发展有些无所适从。不仅如此,大众传媒对于地方戏曲的巨大冲击还表现在它改变了乡村闭塞的传播环境这一现实。作为传统娱乐方式的鹧鸪戏能够生生不息流传二百余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社会村落信息传播的相对封闭性,这是鹧鸪戏形成稳定受众群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在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阶段,村落居民的娱乐方式以及文化消费资源十分有限,这使得鹧鸪戏在传播中能够引起受众的持续、稳定的兴趣。在当下的传媒环境中,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网络娱乐方式都是娱乐阵营中强有力的新兴力量。这些新兴的文化消费方式冲击着鹧鸪戏原有的稳定受众群,造成了大量观众的流失。鹧鸪戏在发展中必须承认传统受众流失这一事实,但也必须看到大众传媒为其发展创造的广阔空间。在鹧鸪戏传播中,观众的培养主要依靠逢年过节辗转于村落间的现场剧团演出,这样的受众培养方式相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其力量是十分微弱和有限的。大众传媒能够通过符合传播方式的信息改造加工使鹧鸪戏快速获得广泛的关注,这是传统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鹧鸪戏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所处的媒介环境中,乘大众传播这一东风获得自身发展的新的生命力。

二、乡土气息浓厚的地域文化环境是鹧鸪戏生命的源泉地方戏之所以成为地方戏是因为它诞生于某一特定的地域,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在戏曲中反应地域独特的文化积淀和精神风貌,通过方言演唱将这种地域文化烙印予以释放表达。“地域性、乡土性和民间性是地方戏的根本特征,也是戏曲的民族特征的呈现,是戏曲的魅力之源。”[2] 鹧鸪戏是山东境内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它既不同于作为大型综合艺术的京剧,又与声腔相近且流行于淄博的五音戏有所区别。鹧鸪戏有着浓重的乡土文化气息,这与它的诞生地淄博市临淄区高阳镇上河村一代的地域景观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鹧鸪戏在发展中不能盲目学习其他地方戏的发展模式,而应从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着眼。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鹧鸪戏从诞生以来就没有离开过乡村,它的传承和发展始终依靠上河村剧团这个中心,这也是他与五音戏存在鲜明差别的原因。五音戏在淄博成立专业剧团以后,稳定的经济支持和文化交流使之能够吸收外来戏剧的精华,并体现在五音戏的流变之中。上河村距离城市中心较远,处于村落环绕的地理环境中,乡土氛围浓厚。鹧鸪戏能够较完整地保持了其诞生以来具有的乡土文化气息,这得益于它所处的环境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乡土地域特色,也得益于它依靠逢年过节在乡村间辗转演出的传播方式。鹧鸪戏诞生于上河村,其受众主要是附近的村民,传承者也是生活在乡野的农民,这在限制鹧鸪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滋养了鹧鸪戏本身的乡土韵味。鹧鸪戏生于乡村,传于乡村,乡土文化始终是鹧鸪戏发展的主导文化。鹧鸪戏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村落剧团的生存,而村落剧团不同于城市中心的剧团,它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使之难以及时反映政策导向和戏曲流行,这也致使鹧鸪戏在传承中保持了高度的原始性和一致性。鹧鸪戏作为一种村落戏种,却能够流传两百多年,这种戏剧发展史上颇有奇迹色彩的现象背后是深沉的地域文化基础。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依赖于所处地域的整体文化发展。高阳镇上河村处于历史悠久的齐国故土上,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生长的齐文化深深哺育了鹧鸪戏的生存发展。自“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②以来,齐文化就以其自身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支撑着其在历史中的延续和发展并以这种母文化的整体特性影响着诞生于齐地的各种子文化的成长。鹧鸪戏有十本连台本戏以歌颂姜太公为题材,这是齐文化对鹧鸪戏最直观的影响,也是齐文化打在鹧鸪戏身上最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鹧鸪戏虽为齐地的村落戏剧,但它能够在与各种齐地子文化的交融发展中获得了长足的生命力,这是鹧鸪戏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地域文化因素。鹧鸪戏在发展演变中始终保持与临淄方言的紧密结合,如今部分地方戏发展中已经开始使用普通话编排、方言演唱的模式,这虽使地方戏保持传统演唱形式,但戏曲中的乡土韵味已经大打折扣。鹧鸪戏虽是迫于自身发展局限性保持了浓厚的乡土韵味,但也让这一戏曲在众多剧种当中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的艺术特色,这是鹧鸪戏在今后发展中应该继续保持的。地域性是地方戏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鹧鸪戏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鹧鸪戏寻求在众多剧种中的竞争发展,就必须保持其原汁原味,从而形成鲜明的乡土韵味标签。鹧鸪戏能够在村落中传承至今、绵延不息,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兴趣。山东省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巩武威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离不开几个必要因素:首先,鹧鸪戏产生发展于偏僻且相对封闭的农村,始终没有脱离农民,满足了农民自娱自乐的需求;其二,鹧鸪戏的发展顺应了当地农民的审美需要,使他们养成了欣赏鹧鸪戏的习惯;第三,七代艺人口口相传,保证了戏曲表演中乡土意识的亲和力,使这种源于民间的艺术保持了灵性和活力。”③其中提到了农村的封闭、村民的需要以及乡土意识的亲和力是此现象的重要解释。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实际启发意义。其实,归根结底,鹧鸪戏历经两个多世纪能够传承下来,源于鹧鸪戏已经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传统习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几代人都深深热爱着鹧鸪戏。所以,鹧鸪戏成为上河村的传统习俗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鹧鸪戏能够保存至今的根本原因,并且这种习俗适合村民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诉求,影响到了村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实际状况也是如此,鹧鸪戏成为沟通村民之间的桥梁,维系了上河村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并且为上河村村民提供了诗意般的栖居生活,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构筑了深入人心的精神家园,长久的传唱鹧鸪戏也深深地影响了村民的审美情趣和身份认同。

三、开放中的经济社会环境是鹧鸪戏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组织下齐文化旅游节已经在齐国古都临淄举办十届,每届均有不同主题,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临淄地区通过对齐文化的旅游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并通过举办齐文化旅游节,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和海外地区的密切交流沟通,实现了文化和经济的双丰收。政府对于临淄地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正在逐步进行之中,政府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鹧鸪戏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中,获得长足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近年来,政府对于村落生态剧种鹧鸪戏的重视是不难看出的,继2006年鹧鸪戏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11年鹧鸪戏又入选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和地方都将鹧鸪戏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之中。地方政府对于鹧鸪戏的支持和开发也正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稳步实施,上河村所在的朱台镇政府已投入8万余元作为扶持基金成立了淄博市鹧鸪剧团,集资50万元更新了鹧鸪剧团的服装道具,创作了十本连台剧《太公传》,并合理组织安排了鹧鸪剧团在齐文化旅游期间的演出。齐文化开发和传播中利用了多样的展演形式,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意图在传播中扩大齐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通过临淄地区齐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鹧鸪戏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鹧鸪戏处于齐文化旅游开发的这一系统中,是鹧鸪戏快速成长的契机,但鹧鸪戏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而应依托政府支持自觉实现地方戏在现代传媒环境中的传播转型。临淄区地处齐国故都,自身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空间,临淄区现已系统梳理了2400多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416个重点项目。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支持和开发是非均衡的,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资源本身的开发价值和难易程度。鹧鸪戏所处的整体经济社会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实现现代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但鹧鸪戏本身的传承发展却由于客观现实条件正在限制着鹧鸪戏的开发和传播。鹧鸪戏作为在村落中创生的戏曲对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要在保存其戏曲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同时,积极正确审视现代化的发展环境。要想获得持久发展,鹧鸪戏必须被纳入临淄地区文化产业系统之中,祛除其传播的封闭性,实现开放性的发展。

四、城镇化进程中的村落转型是鹧鸪戏得以延续的根本鹧鸪戏得以存在的重要环境是村落,而村落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生态资源的诗意呈现。如果村落的形态发生变化,村民的关系也将随之调整,进而会影响到鹧鸪戏传统功能的延续,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好城镇化背景下村落转型这一关键问题,鹧鸪戏的保护和传承也将面临比较大的问题。山东社会科学院张清津研究员认为:“中国很多村庄都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有的村庄是地方戏的发源地,有的村庄还有自己的文化产品,如泥塑、剪纸、彩绣等。这些村庄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应得到保护。消灭村庄,无异于消灭传统文化。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村庄的国家,是否还是中国。虽然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通过保护村庄来保护农村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鹧鸪戏亦是如此,如果没有了上河村,没有了蕴含在鹧鸪戏中传承的村落文化,鹧鸪戏将与上河村一样将失去特色与文化,最终将导致鹧鸪戏的衰亡。鹧鸪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产生于村落,并在村落中传承、演绎,其活态流变彰显了齐鲁临淄文化和当地特有的生活生产方式,而城镇化最大的变化在于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地域性的联系从横向围绕变成了纵向延伸,而血缘与地域恰恰是村落文化逻辑关系架构的主线,“由于家族血缘关系构成的角色和结构是维系村落文化的天然基质,以及它所包含的传统观念和习俗的顽强存在。所以村落文化就生长的地域和环境来说是分散的。但是就每个单体来说其结构又是严谨的,它形成和获得巩固的基本因素必然是自然村落家族血缘关系支配下的排他性。”故上河村村民,无论东村还是西村,都将鹧鸪戏作为村落文化独有的存在,却别于其他村落,因此,才会形成以血缘和地域为特色的鹧鸪戏。城镇化的冲击仅仅是文化形式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城市化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新的一代年轻人更喜欢现代文化,热衷走出去感受时代变化,而对村子鹧鸪戏的传承兴趣较低。从笔者的采风调研来看,上河村将面临拆迁,交口传唱数百年的鹧鸪戏将何去何从值得深思。上河村鹧鸪戏演出的地点是村民委员会,村庄拆迁后演出活动地点改为村民娱乐中心。地域性的改变以及居民关系的转换,鹧鸪戏是否会再“扎根于有关社区的传统和文化史中”,就需要当地政府和村落管理者双重的努力。

五、结语随着技术和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传统戏曲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鹧鸪戏作为我国唯一由村落保护传承的地方戏,其大众传媒语境中发展环境的综合探究对于鹧鸪戏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乡土气息浓厚的地域文化环境、开放中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村落转型,都为鹧鸪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影响着鹧鸪戏的传承、演化。目前,演员断代、资料匮乏、内部竞争造成的资源分离成为鹧鸪戏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地方剧成功发展的经验和鹧鸪戏发展的客观环境,因此,鹧鸪戏的组织方式、剧目传承与创新、传播模式发展都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良好发展。这不仅对鹧鸪戏本身,而且对我国地方戏剧文化整体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笔者上河村采风资料及田野调查报告资料。

② 引用2000年上河村鹧鸪戏研讨会记录的资料,这为研讨会巩武威讲话其中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郑传寅.地域性乡土性民间性——论地方戏的特质及其未来之走势[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3]司马迁.齐太公世家第二[A]//史记[M].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ential environment of Zhegu opera from perspectives of popular media context, regional cul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al and societal supporting condition, and villag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Key Words:Popular Media; Zhegu Opera; Qi Culture; Environment

猜你喜欢

鹧鸪河村非遗
鹧鸪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鹧鸪爷
名古屋市长再次拒绝道歉
名古屋市长欲访中国大使馆被拒
名古屋市长再就大屠杀狡辩
唐宋鹧鸪意象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