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石膏中的清热效力探析

2015-04-03天津中医药大学300073高爽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白虎知母医家

天津中医药大学(300073) 高爽

石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因其有较强清热效力,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牙疼的作用。但其在《伤寒论》的记载中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清热效力?很多药物随着历史的变迁其药性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尤其是矿石类药物。石膏也是否如此呢?历代注解《伤寒论》的医家认为石膏大寒,善能清热。而且很多医家通过以方测症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进行病机的解释。笔者近来阅读《伤寒论》及其他古籍,得出拙见与历代医家略有不同,认为石膏并无较强的清热效力,阐述如下。

1 参考同时期及后世的药物类古籍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其序中写道“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1]”《胎胪药录》现已亡佚,但汉末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经验。[2]其中记载“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到梁代医家陶弘景在其《名医别录》中记载“石膏: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3]”至于石膏的药性为何会有此变化,笔者认为这与石膏的炮制工艺有很大关系。《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石膏,并记述了其产地、采集时间。《伤寒论》中石膏的炮制只有打碎,并无其他炮制方法。且在石膏的使用方法中多次出现“绵裹”,可见东汉末年时期的石膏还是含有较多杂质。魏晋时期,在炼丹术的推动下,矿石类药物的炮制有了很大的进展[4],刘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记述了石膏生甘草水飞制粉的炮制工艺,曰:“凡使之,先于石臼中捣成粉,以夹物罗过,生甘草水飞过了,水尽令干、重研用之。[5]”可见,随着炮制工艺的发展,矿石类药物通过炮制提纯其有效成分。所以《伤寒论》中即使石膏的用量较大,但由于当时炮制工艺的不成熟致使其无较强的清热效力。

2 通过《伤寒论》本身以症测方

伤寒论中涉及石膏的临床常用的方剂主要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等。笔者将通过分析来阐述石膏非清大热之药。

白虎汤:白虎汤由四味药组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其中石膏用量达到一斤。很多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认为石膏用量大,善能清热,是为君药。笔者认为白虎汤中启到主要清热作用的是知母,理由如下。

①《伤寒论》条文较多,每一条都是文字简短且信息量大,在113方中,绝大多数为复方,其书写顺序是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进行书写,遍考诸多《伤寒论》版本,知母均排在白虎汤的药物首位书写。知母药性苦寒,且用量达六两,用量远大于炙甘草和粳米的用量。苦寒药物清热效力显著。

②竹叶石膏汤是由白虎汤加人参汤去知母,减粳米用量,加竹叶、麦冬、半夏而成。治疗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的症状。其石膏用量仍为一斤,若白虎汤中石膏为君药,启主导清热作用,竹叶石膏汤又怎么能治疗气阴两伤的虚证?可见知母为白虎汤君药,而非用量达一斤的石膏。同为一斤的石膏可用于治疗气阴两伤的竹叶石膏汤中,可见石膏的清热效力较弱。

麻杏甘石汤:《伤寒论》[1]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通过上述条文可知麻杏石膏汤是治疗“汗出而喘,无大热”。“无大热”很多医家认为是表无大热而里有大热。热壅于肺,热迫津泄至“汗出”[5]。笔者认为“无大热”为表里均无大热,只是微热:①“肺主皮毛”,肺热则皮毛亦热。由于肺热所致的发热,是可通过触摸体表感知到的。②太阳病通过发汗或下法,仍有汗出的症状,此时喘为主症。无大热出现,表明病邪并未入里化热。麻黄虽然具有发汗解表之功,但必须与桂枝相配伍,其发汗解表之功才能十分显著。此方中麻黄用量达四两,与杏仁相配伍,治喘之力较强,解表能力较弱。石膏味辛,性微寒,且石膏用量为半斤,也只有白虎汤用量的一半。“无大热”可用至半斤,可见其清热力量较弱。

大青龙汤:《伤寒论》[1]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主治风寒束表,卫阳被遏,内有郁热所致病症,其中烦躁因身疼痛,汗不得泄。故方中重在发表,表解则身疼痛、不汗出、烦躁等症自解,石膏处于本方末尾,为佐使药。用鸡子大小,其味辛可助麻黄、桂枝发表,发汗除烦为主。其性微寒,清热除烦为辅。本方石膏的主要作用一是清热,二是除烦,三是防止大剂量麻桂温燥助热,四是助解表发汗(前提是清热),其清热之力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其辛宣散的特性,而不是寒清的特点,走热的途径是“走表去热”。此外,石膏在本方中体现了经方选药药效多样性。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由于受当时炮制工艺的限制,石膏在使用时其中有较多的杂质,致使石膏在《伤寒论》中用量较大,但清热效力不显著。后世随着炮制工艺的进步,石膏纯度较高,现临床上使用10g即可有很强的清热效力。笔者也通过若干条文分析出石膏的使用效力。由于《伤寒论》文意古奥,不易被后世人理解,很多学者运用以方测症的方法研究伤寒,通过方药推理条文的病因病机,但由于忽略了某些问题,推理出的结果往往有失张仲景原意。笔者希望未来研究《伤寒论》不要仅限于医学领域,应从历史、天文、气象、人文等多个领域入手共同研究伤寒,才能将伤寒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猜你喜欢

白虎知母医家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为何说西瓜是『天然白虎汤』
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知母中5种重金属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知母多糖治疗糖尿病大鼠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补中益气法辨治特色
白虎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