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大鲵仿生态繁殖池建造结构及使用方法

2015-04-02杨长明等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鲵使用方法

杨长明等

摘要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大鲵仿生态繁育是现行大鲵繁育较理想的一种繁殖模式,是人工规模化繁育大鲵苗种的成功模式,为大鲵规模化养殖提供了苗种保证,推动了大鲵产业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反复研究和试验,对传统的大鲵仿生态繁殖池建造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出更适合大鲵繁殖的新型仿生态繁殖池,可提高大鲵繁殖率20%~30%,并进一步介绍科学的使用方法,以期为工厂化人工养殖大鲵提供技术借鉴。

关键词 大鲵;仿生态;繁殖池;建造结构;使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S96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1-0282-01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被称为活化石,也是我国的珍稀、濒危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1]。其肉味鲜美,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并具有科研价值,但由于人类的过度猎捕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大鲵资源遭受了毁灭性破坏,大部分地区大鲵种群濒临灭绝[2]。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继有近200家单位积极开展大鲵人工繁殖[3]。陕西省大鲵繁育有全人工繁育、原生态繁育和仿生态繁育3种基本模式,其中的仿生态繁育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通过该模式可以生产出数量较为充足、质量非常可靠的苗种,对于大鲵野生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以及秦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都将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4]。20世纪90年代研发成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野生资源的紧缺,但是技术要求难度大,繁殖率不高,为1∶(15~20)[5]。张红星、王开锋等[6-7]对大鲵人工生态繁育工程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建设人工模拟生态环境,为大鲵的成功繁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在秦岭山区兴起的仿生态繁殖[8]将大鲵繁殖率提高到了1∶(100~110)[5],将大鲵的人工养殖推向高潮。但是,通过几年的总结分析,发现传统的大鲵仿生态繁殖池建造结构上有许多不尽合理的方面,如鲵穴内非常封闭,人工溪流的流动水通常难以进入穴内,穴内水溶氧多在5 mg/L以下,不能满足大鲵的呼吸需求;鲵穴内大鲵排出的粪便、蜕皮、死藻等杂物不易排出鲵穴,易滋生病菌,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对大鲵危害很大;夏季穴内温度偏高,对大鲵的生长危害很大,经常引起疾病的发生;鲵池之间未隔绝,水梯级多池串流,不利于疾病的控制;鲵穴内水质不清新,繁殖率难以提高。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改进和试验,设计出更适合大鲵繁殖的新型大鲵仿生态繁殖池,可提高大鲵繁殖率20%~30%。

1 繁殖池建造结构

繁殖池建造结构见图1。繁殖池长7.3~14.3 m,宽6.2~7.2 m,池底平整好后铺1层塑料膜防漏水,塑料膜上铺10~12 cm厚的粗沙,池中间建1.0~1.2 m宽的人工溪流,人工溪流两边建鲵穴,可建10~20个鲵穴。鲵穴长2 m,宽0.8~1.0 m,穴内长1.5 m,穴壁用砖砌成,高24 cm,有10 cm埋在沙中,可避免穴壁倾斜垮塌,穴内高12~14 cm,可满足大鲵活动和栖居,用瓷砖或水泥板盖上,在盖板距后穴壁20~30 cm正中间留直径10~20 cm的观察孔,向人工溪流面靠一边穴壁或中间建长50 cm、宽18 cm、高10~12 cm的洞口,两穴之间留10~20 cm间隙填满沙,鲵穴上覆沙土30~40 cm厚,植草遮荫。

每个繁殖池设置单独的进水和排水系统。河水引入沉淀池沉淀后通过供水渠或PVC管道供到各繁殖池,保持人工溪流水深20~30 cm,水流速20~30 cm/s,进水口与溪流要有30 cm的落差,以产生“哗哗”的流水声,每个繁殖池排水口设置排水渠,防止水串流到其他繁殖池。

在鲵穴靠后壁紧贴盖板下面设置1排50#或25# PVC水管,安装1个阀门调节水流大小,每个鲵穴留1个5#或6#的注水孔,形成微流水,促进鲵穴内水循环,水管通到排水道,必要时可打开堵头排出水管里的泥沙杂物,避免穴内水孔堵塞。每个繁殖池四周设置1 m高的防逃隔墙或隔网。繁殖场外周围墙高2.0~2.5 m,各排水口都设置防逃网。

2 大鲵新型仿生态繁殖池使用方法

2.1 浸泡处理

繁殖池建好后要进行浸泡处理。方法:注满经沉淀的河水,要求淹没洞穴,浸泡15 d,排干。如此连续进行3次。

2.2 种鲵放养

将浸泡处理好的繁殖池注满水,并保持长流水,控制人工溪流水流速度为20~30 cm/s,打开鲵穴水管阀门,使鲵穴形成微流水。种鲵用2 mg/L聚维酮碘浸泡消毒5 min后放入人工溪流,让其自由择穴爬入,每穴1尾。种鲵放养后15 d要加强管理,安排人员昼夜值班,防止大鲵咬架。

2.3 投饵

种鲵放入繁殖池15 d后开始投喂,于18:00投饵,并根据大鲵摄食情况调整投饵量。水温16~20 ℃时,每4 d投食1次;10~15 ℃时,每7 d投食1次;10 ℃以下时,每15 d投食1次。

2.4 日常管理

人工溪流每15 d清扫1次沉积杂物,5—10月每月消毒1次,11月至翌年4月每60 d消毒1次。产卵期降低人工溪流水位,以洞口漏出1 cm为好,以利于孵化,可通过观察孔观察鲵卵孵化情况。每年春季有鲵苗从鲵穴爬出,可于19:00后捞出鲵苗另养。

3 新型大鲵仿生态繁殖池的优势

一是该新型大鲵仿生态繁殖池在池底及池边铺1层塑料膜,有很强的防渗漏作用,有利于大鲵渡过山洪暴发后的浑水期,且节约成本。传统的大鲵仿生态繁殖池池底多用混凝土硬化处理,施工期长、成本高,且由于水泥碱对大鲵危害很大,脱碱处理时间要6个月以上。二是该新型大鲵仿生态繁殖池设置了单独的排水和进水系统,有利于疫病的隔离和控制。原来的仿生态繁殖池多梯级池水串流,1个繁殖池发生传染性疾病,下游繁殖池都将受到感染,造成重大损失。改进后的繁殖池每池可放养10~20尾种鲵,能将传染性疾病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三是该新型大鲵仿生态繁殖池在鲵穴内设置了微流水系统,可促进穴内水循环,能及时将大鲵蜕皮、粪便、死藻及杂物排出穴外,降低穴内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对大鲵的危害,保持水质清新、凉爽,溶氧达6 mg/L以上,也方便对繁殖池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四鲵穴盖板上覆沙土30~40 cm厚,植草,夏季可降温防暑,冬季可保温防冻,也是大鲵陆地活动的场所。每个繁殖池放养5~10对种鲵,能满足大鲵繁殖配对需求。

4 参考文献

[1] 侯进慧,朱必才,童玉玮,等.中国大鲵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04,23(3):272-276.

[2] 宋明涛,曹永汉.中国大鲵研究近况[J].四川动物,1999,18(1):20-22.

[3] 黄成才,杨帆.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总体设计[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19(1):37-40.

[4] 梁刚.陕西省大鲵的繁育模式及初步评价[J].经济动物学报,2007,11(4):234-237.

[5] 陈云祥.大鲵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2-24.

[6] 张红星,王开锋,权清转,等.中国大鲵的繁殖生态暨行为普观察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0-75.

[7] 王开锋,张红星,方树淼.秦岭山区大鲵繁殖生态环境研究及人工模拟生态建设[J].河南水产,2007(1):37-38.

[8] 张红星,王开锋,权清转,等.秦岭山区大鲵生态繁育工程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3,33(5):25-27.

猜你喜欢

大鲵使用方法
大鲵的智慧
大鲵生态养殖技术要点研究
合理利用数学错题集,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试探图片在微信平台营销中的有效应用
防雷装置检测中安全防护装备的配备与使用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小学语文教材
萌物
建筑给排水塑料管材使用研究
大鲵的智慧
大鲵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