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灵活性:心理健康的保护性要素

2015-04-02王平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灵活性个体心理健康

摘 要:心理灵活性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心理结构,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反复出现的与情境相匹配的动力适应过程。具有心理灵活的个体通过自我调节能够灵活适应变化的情境需要、调整心理资源、转变观点和平衡竞争性需要与生活领域。影响个体心理灵活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执行功能、默认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心理灵活性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要素,具体表现为心理灵活性促进个体保持心理健康,病理心理与个体的心理灵活性的缺失相关。

作者简介:王平(1975—),女,江苏涟水人,博士,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社会生态视野下处境不利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19001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项目(项目编号:B-b/2013/01/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5)02-0057-08

收稿日期:2014-02-13

健康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心理健康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积极经历、自主感、亲密关系等均有利于个体保持心理健康。然而,Kashdan等学者却认为上述诸种研究观点都是以静态视角考察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方法 [1],即倘若人们拥有某些特质或经验,人们则可以保持心理健康。的确,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周围的环境与其参与的情境不断发生变化时,采用静态考察的方法并不总是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的心理健康。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我们必须以动态视角考察人们是如何适应这些不断变化和波动的情境带来的挑战。特别是日常烦心事现如今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重要应激源时 [2],更需要人们能够动态灵活地适应不同情境和挑战。已有研究表明,心理灵活性与较好的生活质量和其他积极的适应结果有密切联系 [3],心理灵活性更是维持个体社会功能正常的重要保护因素 [4],心理灵活性高的个体面对变化的情境时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反应和选择,这种灵活反应和选择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5]那么,心理灵活性的涵义和结构是什么?影响心理灵活性的因素有哪些?心理灵活性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心理灵活性涵义与结构

(一)心理灵活性涵义

现有的心理灵活性研究比较零散,学者对于心理灵活性的称谓差异较大。Block称心理灵活性为自我韧性(ego-resiliency),指依据生活情境需要快速改变非适应性的刻板反应的能力。 [1]Posner等人称心理灵活性为执行功能,是指当个体为了适应变化的新情境的要求时,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保持灵活性。 [6]Patterson等人称心理灵活性为面临不同情境的反应调节能力。 [7]Carver等人称心理灵活性为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下的自我调节能力。 [1]Grattan和Eslinger提出心理灵活性包括反应(reactive)灵活性和自发(spontaneous)灵活性。 [8]反应灵活性需要定式转变以回应环境的要求。自发灵活性涉及在外部线索缺少的情况下两可反应准备的产生。这两种心理灵活性提供给个体产生假设和预期的两可选择能力,以便选择最适当的反应。

纵观已有心理灵活性定义,虽然名称差异较大,但是一致强调个体的反应与情境的灵活匹配,且一致认为心理灵活性是一个动态自我调节的心理结构。因此,我们认为心理灵活性是个体在变化情境中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上的灵活适应,反映个体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动力适应过程。

(二)心理灵活性结构

Block的自我韧性结构强调个体面对不同情境自如地行为控制和注意控制能力。 [1]Posner等人认为执行功能结构包括注意和抑制、任务管理、记忆加工、计划和监控。 [6]Patterson等人和Carver等人一致强调接受现实和认知重构在自我调节中的重要性。 [1]因此,根据心理灵活性的动态性特点,我们认为心理灵活性结构隐含在应对不同情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体下列表现间接确认:(1)能灵活适应变化的情境需要;(2)在变化情境中能重新整合心理资源;(3)依照变化的情境转变观点;(4)在变化的情境中平衡竞争性需要与生活领域。

二、心理灵活性的影响因素

纵观已有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执行功能、默认状态(default states)和人格特质是影响心理灵活性的主要因素。 [3]

(一)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是指为达到未来目标而保持适当的问题解决定势的能力 [9],是自我控制和目标导向行为的关键成分。执行功能帮助我们对特定任务或情境保持注意控制,让人们快速重新聚焦或快速转变认知对象,实现有目的的注意转移,达到灵活的自我调节。因此,执行功能对于保持人们心理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人们注意情境需要,组织并优先使用情境最佳匹配的策略,而不是依赖主要的常规策略。

保持心理灵活性的前提是对负性经历保持接纳、开放和觉察。 [10]认知神经研究表明这一过程与执行功能相关。 [11]负面情绪和挫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执行功能帮助人们忍受沮丧,并对情绪、思想、感觉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保持心理灵活性。当一个人不能接受挫折和负面经历,注意力和决策能力都会降低。除此之外,当个体卷入了这些思想和情感后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回避这些负性体验。事实上,努力回避,改变或消除这些负性体验恰恰导致个体自身与这些体验联系更紧密。 [12]个体因此则会陷入回避经验而导致其在心理上不能适应现有情境提供的线索,这与灵活地采用积极反应方式应对不同情境的要求背道而驰。

执行功能包括计划、工作记忆、控制冲动、抑制、定式转移以及动作产生和监控等一系列功能 [13],这些都与心理灵活性相关。例如,一个拥有强短时记忆力的人可以对复杂情境进行多维心理表征,这对帮助人们选择与情绪相适切的反应非常重要。反过来,较差的回忆能力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很难回忆过去,这势必会影响学习。

总的来说,强大的执行功能对个体自我调节以与情境相匹配并达到预期结果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足够的注意技能、沮丧忍受能力、记忆力,一个人是不能够识别哪个情境线索是重要的,哪一种反应对于特定情境来说是更好的。

(二)默认心理状态

默认心理状态(default states),主要是指刻板印象、过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日常生活习惯和偏好。 [1]默认心理状态对心理灵活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默认心理状态因提高了人们信息加工速度,有利于人们保持心理灵活性;另一方面,如果默认心理状态过度影响对现实情境的判断,则会降低心理灵活性。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利用刻板印象能够快速地与他人和周围世界产生互动。现实生活中我们依赖刻板印象能有效地对他人形成快速判断。刻板印象能保证我们在见到某人后几秒之内就会启动,并影响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和对他们意愿的了解,比如我们是否想和他一起工作或形成一种持久的关系。通过刻板印象快速地对他人形成印象往往是有益的。研究表明,相对于朋友和家人来说,人们可根据少量信息能对陌生人个性形成比较精确的评价。 [14]因此,从快速加工信息的视角看,刻板印象在人际互动中有利于人们保持心理灵活性。

人们过去拥有的知识会影响人们对情境中新变化的注意,影响我们根据情境变化而采取最恰当的反应,从而影响我们的心理灵活性。例如,有研究者试图了解是否是对产品了解越多的消费者越倾向于注意并学习新产品知识。 [15]研究对象中一半人得到关于治疗偏头痛药物资料的小册子,其他人则没有。然后,他们都收到了一种治疗偏头痛新品牌药物的小册子,并随后测试他们对新品牌药物的了解程度。事先已经拥有偏头痛药物信息的参与者在测试中表现相当差。为了增加生态效度,要求有过敏问题和没有过敏问题的参与者阅读一种新过敏药物的资料手册,然后测试他们学习到的新产品知识。与前一个研究结果相似,过敏者对新产品信息的测试结果更差,表明了知识经验影响了对新信息的敏感与关注。

还有研究表明,专家偏好使用旧模板适应新情境。 [16]对某一问题和专业术语越熟悉就越容易从记忆中提取解决方案,而不是在具体情境中注意新信息后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心理学家观察一个应聘者或病人访谈情境,要求他们根据专业经验判断其人格。当告诉心理学家这个人是职业应聘者时,心理学家认为他是健康的;当告诉心理学家他是一病人时,心理学家认为他正经历着较严重的沮丧和伤害。也就是说,心理学家是依据他们的专业经验和表面的线索而不是遵循问题解决步骤。总的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拥有较多知识与经验时,往往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而对当前的情境和观点不敏感。

(三)人格特质

不同人格特质对心理灵活性影响很大。已有研究表明主要有以下四种人格特质对心理灵活性产生影响:神经质、积极情感、开放经验和自我控制。

1.神经质

神经质维度高分者不能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 [1],表现出低心理灵活性,导致其频繁且强烈地体验负性情绪。当出现负性想法和情感时,神经质高分者倾向于固执于自我关注的信息,不惜以失去问题解决的适应性行为为代价,放弃为实现对自我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的机会。 [17]鉴于此,神经质人格特质影响人们保持与情境匹配性,从而影响人们保持心理灵活性。

2.积极情感

积极情感可以拓展人们想法、增加人们行为和增强执行功能。 [1]研究表明,在实验室诱导的积极情绪情境下,人们表现出心理灵活性特点,具体体现在注意范围拓宽,工作记忆能力增强,创造性提高,对新知识和观点的开放性增强。又如,当开业医生处在积极情绪状态时,形成初诊假设时会考虑不同的可选择假设,诱导大学生出现积极情绪后,则在面部表情上更少表现出种族差异。实验室研究告诉我们,积极情感有利于我们保持思维和行为灵活性。

3.开放性

开放性和好奇与保持思维和行为灵活性相关。当人们处于开放、接纳、好奇状态时,更容易识别出新知识、创造新经验。 [1]面对复杂、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新刺激时,开放性人格高分者灵活地面对而不回避,灵活地接纳积极和负性感受。保持开放和好奇时,我们有机会发现自己行为的意义,获得自我拓展。在这种扩展过程中,开放性高分者能够澄清已有的价值观和自身优势,促使其将自己的日常行为与基本兴趣和价值观更紧密地联系,有利于实现目标。由此可见,当人们保持开放时,才可能去探索和扩展经验,保持自我灵活性。

4.自我控制

适当的自我控制可以增强心理灵活性。青少年中自我控制高分者在许多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上得分较高 [18],且表现出好奇、坚持与灵活性相关的特点。另外,自我控制背后潜在的认知过程充满了灵活性,延迟满足的某些能力,如抵制冲动、控制思想和情感对达到灵活性是必要的。相反,过度的自我控制会限制心理灵活性。事实上,许多研究说明:过度的自我控制努力会干扰我们对自我某些方面的控制,甚至在随后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活动中仍会表现出来。例如,努力压抑因看暴力电影而产生的厌恶感会导致在握力测试中表现出更低的生理忍耐。

三、心理灵活性与心理健康关系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心理灵活性因素

1.与情境相一致的心理灵活性

传统观点认为,诸如认知重构等积极的努力总是比压抑这种消极应对策略更有助于心理健康。 [19]然而,今天的心理健康动态观点则认为,与情境保持最佳匹配的调节反应能力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事实上,我们发现即使在相似的情境下,我们也会因为在情境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必须灵活地采取不一样的心理调节策略,才能保持积极健康的适应。例如,在实验室情境中,要求被试进行社会互动的角色扮演实验。 [1]实验将被试分成两组,每组由两人组成,一人扮演房东,另一人扮演租户。实验任务要求房东向未付房租的租户收取房租。一组任务要求尽快将房租收到,被称作对立情境任务。另一组任务要求是收取房租时要考虑建立长期租赁关系,被称作合作情境任务。在对立情境任务中,“房东”更可能采用激惹对方使其生气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标;相反,合作情境任务中被试尽可能地培养与租户的良好关系,从而让双方保持积极的情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立情境中被试表现出愤怒时比情绪表现好时完成任务效果更好。也就是说,被试的经历虽然是消极的,却有利于个体实现目标。由此可见,看似消极的经历可能促进积极结果的达成。因此,积极的经历总是优于消极经历的健康适应观点不完全正确。相反,只有与情境要求一致的积极主动的反应调节才有益于心理健康。与情境相一致的心理调节能力才是具有心理灵活性的表现,才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灵活的负性情绪表达

传统情绪健康的标准认为负性情绪表达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然而,现在的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如愤怒表达有时也会因情境性质不同而出现健康适应的好结果。 [20]当人们在生意谈判、政治谈判或个人谈判中,愤怒有效地表达能够促进目标达成。冲突情境中,外向愤怒表达可能发挥作用。当人们感到自己拥有较少谈判主动权时,有较多愤怒者与那些有较少愤怒情绪者相比,外向愤怒能够带来较好的谈判结果。但如果谈判主动方不再担心拒绝,则对愤怒方不会有什么益处。因此,愤怒表达是否能够促进健康适应,依赖于个体灵活判断情境中的谈判优势,这种被称作负性情绪的愤怒表达可变成建设性经历。

至此,我们认为负性情绪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效表达正是心理灵活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告诉人们在不同情境中灵活地采用不同类型的情绪表达能促成目标达成,而成为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

3.日常压力事件中灵活应对策略

在日记研究中,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要求他们监控日常压力事件、应对策略和策略使用的效果。 [21]在这种研究设计中,将环境压力嵌入到自然环境中,并进行多种评估,得到了大量关于大学生反应模式的信息。结果表明,30%的大学生在不同的压力源下,相应地表现出了灵活的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策略。研究者发现,认知重构和应对策略的灵活变化与处理压力的效率呈正相关。更重要的是,30%的灵活应对大学生与那些较僵化地使用某一特定的应对策略的大学生相比,无论是问题应对,还是情绪应对,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对,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好的自我调节,并在为期一周多的时间内表现出更少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日常压力事件中多策略的灵活应对模式也正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灵活性。由此可见,心理灵活性可以促进人们的健康适应。

4.重要生活领域平衡能力

心理灵活性有益于健康的一个重要视角是来自个体的灵活应变能力。具体地说,是指个体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地从生活领域的一个重点转变到另一个重点,从一个时间视角转变到另一个时间视角,确保良好的自我和谐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从而保持健康适应。

对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大学生和印度卡纳塔克邦大学大学生进行的日记研究表明,有效地安排不同的重要生活领域(如,工作、学习、休闲等方面)将会缩小大学生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差异,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健康经验 [22],主要包括生活满意、较多的积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满足自己财产、胜任力和自主需要的能力。在自然环境中为期3天的课程,当时间安排与自己期望目标相一致时,健康状况变得更好;在时间偏离这种平衡的时候,健康状况一般。重要的是,平衡的时间使用与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不能仅仅根据安排到每个生活领域的时间量和日常压力来解释。相似的时间研究视角发现,个体改变时间使用量以与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不断发展的情境需要相匹配的时间平衡能力方是帮助人们达到和保持幸福与有意义人生的重要保障。

另一个对英国和俄罗斯学生的研究表明持有时间分配平衡观点的学生心理更健康。 [23]该研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持有不同时间分配观点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生活中拥有更多的积极经验时间有利于心理健康,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拥有更多的学习、人际和家庭等生活不同领域平衡的时间有利于心理健康。结果发现,后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前者好。由此可见,灵活地分配时间以达到平衡重要生活领域更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二)病理心理和灵活性缺失

研究发现心理灵活性帮助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富有弹性地健康适应,对促进个体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纵观已有关于心理障碍的研究,不难发现心理灵活性的缺失往往又和心理病理相连。

1.抑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心境障碍。下面我们从抑郁的症状表现、认知特点和情绪功能三个方面探讨抑郁患者的心理灵活性的缺失。

从现象学角度,抑郁患者的典型特征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几乎整天心境抑郁,几乎天天如此”、“对一切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或愉快感”、“无论什么时候,总是觉得精力减退、感觉易疲劳”。首先,从症状本身来说,抑郁症患者已经表现出多方面的灵活性丧失。其次,临床上求助的患者通常报告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的低落情绪或缺乏从环境中获得快乐的能力。因为病人通常认为环境都是一样的——世界是乏味的、空虚的、不舒服的,未来也是这样,所以他们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认知都是刻板的,行为上总是以“丧失一切行动能力的瘫痪状态”来僵化地应对。

抑郁患者表现出认知僵化、缺乏心理灵活性。认知理论模型从归因风格上探求抑郁症形成的原因,结果发现抑郁患者往往以刻板方式解释个人相关的负性事件,且通常是以内部、整体和稳定的不灵活归因风格,这种归因风格很容易导致个体丧失改变的动机。这种归因风格通常被抑郁患者固着地使用在不同的情境中,从而导致刻板的应对行动风格。

抑郁患者的情绪反应通常也表现出不灵活、僵化特点。在自然情境下,抑郁患者的无反应性的面部表情和凝视行为是其不灵活的僵化表现之一。在实验室情境下,面对不同情绪诱发刺激,抑郁患者表现出较少的变化。最近一个对实验研究的元分析表明,无论是对正性的还是负性的刺激,抑郁患者都较少表现出与情境相适切的情绪反应。 [24]

2.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指过分地、没有理由地担忧为主要症状的一类心理障碍 [25]189,患者表现出自动反应灵活性的降低,其害怕和焦虑反应与其心理僵化相关。

焦虑障碍的一个典型反应就是僵化回避、不愿意接触某种场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焦虑障碍是以回避各种经历为特点的,无论是疼痛障碍中的生理唤醒经验,还是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强烈的恐惧冲动,或是公开向他人表达强烈情绪经验。因此,回避反应行为导致行为反应缺失,从而维持了障碍。此外,焦虑障碍患者表现出不同形式的刻板的、僵化的重复行为反应。例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倾向于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表现出担忧。 [26]强迫症患者总是不断地重复出现令人沮丧的思想,从而导致出现刻板的行为。社交焦虑患者通过欺骗和隐藏关于自我的情感,僵化地管理自己的恐惧,一味地回避所恐惧的任何社交场合。

3.儿童心理异常

异常儿童的心理灵活性差,主要表现为固执、拘泥仪式、在活动或程序改变的条件下通过努力仍然不能适应新情景的要求。 [27]异常儿童的心理灵活性研究主要以学习困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

(1)孤独症儿童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发生在婴儿期或儿童期的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受关注的一种障碍,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交往以及沟通上显著受损、行为和兴趣存在显著局限性。 [25]

孤独症儿童心理灵活性差 [28],他们在完成Heaton扩展版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the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时,很难完成定式转移,明知根据某一属性来分类是错误的,但还是继续用这一属性来分类。另一方面,研究者还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完成反应/不反应任务(Go/No-Go Task)时,表现出抑制优势反应能力受损,不能灵活地转换反应模式。

(2)学习困难儿童

国外有研究表明,心理灵活性差的儿童在学习中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数学学习不好。 [29]刘豫鑫等人对伴与不伴学习困难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认知特点的比较研究中也发现,伴有学习困难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心理灵活性发展更差,具体表现为反映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水平的C因子受损更严重。 [30]

4.青少年品行障碍

亦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品行障碍与心理灵活性的缺失有关。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是青少年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 [31],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反复出现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及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与正常青少年相比,品行障碍青少年心理灵活性差。Pajer等以52名15~17岁的品行障碍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其缺乏心理灵活性。 [32]Hohson等也发现有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青少年与执行功能缺陷有关,表现为注意转换困难和低心理灵活性。 [33]邹志礼等根据品行障碍青少年完成内外空间成套变换(intra/ extradimensional set shift,简称IED)任务结果,发现了品行障碍青少年在需要变化任务时存在灵活性和执行控制问题 [31],表明品行障碍青少年的心理灵活性和注意转换差。

一方面,心理灵活性给人类带来更健康的适应结果;另一方面,心理灵活性的缺失与不同的病态心理相联系。但我们并不能将心理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等同,心理僵化与病态心理等同。因为压力后积极结果出现并不等同于负性结果的缺失。例如,在应对压力事件过程中,个体并非只是体验到消极情绪,他们同时也体验到积极情绪。 [34]Fredrickson等人报告,对经历9·11恐怖事件后的大学生调查发现,他们在体验消极情绪的同时,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但心理韧性高的大学生比心理韧性低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此外,李美华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灵活性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Wisconsin卡片分类的正确数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与孤独倾向达到显著负相关,Wisconsin卡片分类持续错误数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人际焦虑、身体症状呈显著正相关,Wisconsin卡片分类随机错误数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正相关,与孤独倾向呈显著正相关,Wisconsin卡片分类完成分类数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负相关,与孤独呈显著负相关。 [35]张德玄等通过实验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灵活性显著相关。 [36]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心理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尚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阐释。

四、展望

(一)心理灵活性及相关概念的关系

已有研究关于心理灵活性的界定呈现多样化态势,且与心理韧性、自我调节、认知灵活性等相近概念均有交叉重叠。那么心理灵活性的核心成分是什么?心理灵活性与这些相近概念之间关系如何,是否存在从属、包含或是平行关系?他们之间的区别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来回答。另外,已有研究对心理灵活性的测量依赖于自陈式问卷静态测量方法,如使用接纳与行动问卷 [37],这可能会对心理灵活性的有效评估带来风险。既然心理灵活性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结构,我们认为需要动力学方法测量,如个人—情境互动方法测量。如果通过静态测量方法,我们建议采用多时点的访谈方法,从而克服对特定行为单一时点测量方法不可能提供人们动态适应情境过程全貌的缺陷。 [38]

(二)心理灵活性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心理健康影响机制

关于心理灵活性的发生机制研究尚很少。灵活性是在行为和功能变化之前产生,还是已经存在于执行功能等影响因素的发展过程中。心理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目前更多地得出相关关系,二者之间的更进一步的关系仍需探明,心理灵活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也尚需要探究。此外,从已有研究来看,异常心理与心理灵活性缺失有关,那么心理灵活性对异常心理的影响机制如何,在异常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灵活性的作用机理是否一致,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回答。

(三)心理灵活性干预

国外心理治疗临床研究发现,使用Hayes及其同事提出的接受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简称ACT),对大学生进行2小时课程干预表明,对不同心理灵活性的个体都有效。 [3]另一项国外关于大学生生活领域需要平衡方法的干预实验表明,心理灵活性完全可以培养。 [22]由于国内关于心理灵活性的干预尚未见,国外关于心理灵活性干预效果在国内如何,需要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来证实。

猜你喜欢

灵活性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型储换热系统在热电联产电厂灵活性改造中的应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基于SVD可操作度指标的机械臂灵活性分析
更纯粹的功能却带来更强的灵活性ESOTERIC第一极品N-03T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