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国内慈善文化研究综述*

2015-04-02林建鹏

关键词:研究综述慈善事业社会保障

林建鹏

(青海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西宁 810007)

近五年国内慈善文化研究综述*

林建鹏

(青海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西宁 810007)

摘要:慈善文化研究在国内已有时日,近五年来学术界围绕慈善文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与以往相比较呈现出研究视角增加、深度加深、论证增加、与时代相结合的新特点,但是在研究的广度、角度、方法、对策可行性和针对性以及与实践相联系的程度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据此,对国内慈善文化的下一步研究提出丰富慈善文化内涵、整合多方慈善文化思想资源、深入剖析慈善文化缺失原因、提高慈善文化建设对策可行性和针对性等建议,以尽量弥补不足,为深化慈善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保障; 慈善文化; 慈善事业; 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为我们指出了慈善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广阔发展空间[1]37。《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慈善文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慈善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断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与人道主义精神、现代财富观、社会责任感等相融合的现代慈善文化。”慈善事业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慈善文化研究对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慈善文化缺失仍然很严重,慈善事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对滞后,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慈善文化迫在眉睫。同时,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慈善文化研究也应当适应总体改革思路更进一步,以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深入开展。近五年来,国内学术界根据新形势对慈善文化进行了较之以往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此予以综述。

一、慈善文化研究的近期成果

近五年来,国内学者在慈善文化研究中主要围绕如何对慈善文化的内涵进行界定,挖掘国内外慈善文化的思想资源和慈善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探究我国慈善文化缺失的原因,寻找推动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方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 关于慈善文化内涵

界定清楚慈善文化内涵是研究慈善文化的理论前提,近五年来,学者们针对慈善文化的内涵又提出了以下几种新的定义:

第一种观点从慈善思想态度、基本内容角度对慈善文化进行概括。李萍(2011)表示,慈善文化是指社会对有关慈善知识以及慈善态度的一种意念模式和思想体系,博爱、给予、利他、济世是慈善文化的基本内容[2]。

第二种观点从慈善文化的特性及本质角度对慈善文化进行界定。贾乐芳(2013)认为,慈善文化具有显在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动态性,其本质特征是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存在、尊严和价值的充分肯定[3]。

第三种观点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慈善文化进行划分。李朝阳(2012)将广义的慈善文化分为载体层、法制制度层和概念层三个层次,并认为狭义的慈善文化仅指人们关于慈善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道德要求等[4]。

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各有其特点,应借鉴它们从不同的维度对慈善文化的内涵进行界定,以便为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

2. 关于慈善文化思想资源

优秀的慈善文化思想资源为我国慈善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关于慈善文化思想资源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有:

对于我国传统慈善文化思想资源,学者们主要还是从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中萃取出其慈善思想,并结合古代宗教思想进行阐述。韩丽欣等(2014)认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认为儒家的“仁爱”和“大同”思想,墨家的“兼爱”说,道家的“善恶报应论”和“承负说”,佛家的“慈悲观念”和“因果报应论”等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慈善文化资源[5]。周秋光等(2015)则认为,孟子提出的人性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以及道家提出的“赏善罚恶,善恶报应”,“损有余,补不足”的观点等,也是构成我国传统慈善文化思想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

对于西方的慈善文化思想资源,学者们主要以西方的基督教宗教思想为切入点进行阐述。龚咏梅(2012)指出,中世纪的基督教徒自觉培育和形成的博爱、罪感、谦卑和忏悔等道德情感,推动了现代西方慈善事业和福利事业的发展[7]。韩丽欣等(2014)认为,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互济文化、自愿精神、个人自由、社会责任互动以及“富人生而有罪”的罪富文化是西方慈善文化最为主要的资源[5]。

韩丽欣等(2014)表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与西方慈善文化相比,宗教慈善思想并不占主导地位,一直以来“强国家弱社会”的慈善形态与西方注重慈善民间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别[5]。从以上学者的阐述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国传统慈善文化思想资源与西方慈善文化思想资源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国慈善文化建设应在考虑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不分国籍地借鉴优秀的慈善文化思想资源。

3. 关于研究慈善文化的意义

学者们一致认为慈善文化的培育对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慈善文化建设不仅是中国大陆当前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侯雷君(2012)认为,慈善文化可以强化人们的社会责任,增强人们的互助意识,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9]。陈洁茹(2014)认为,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慈善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舆论和环境支持[10]。武菊芳等(2012)则指出,慈善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公众道德素质,平衡社会心理,调节利益分配和增强整个社会的“软实力”[11]。

对已有慈善文化意义研究的阐述笔者表示赞同,但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具体挖掘慈善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包含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涵的意义。

4. 关于慈善文化缺失的原因

对于目前我国慈善文化缺失仍然很严重的原因,已有研究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第一,观念维度。侯雷君(2012)认为,炫富、藏富的错误社会财富观念制约了人们慈善心态和善举[9]。

第二,历史维度。许克祥等(2014)指出,慈善价值主要体现在街坊邻居熟人之间的互助行为而不是向陌生人进行捐赠的行为,在更多的时候古代中国人都保持着“无为”和“内敛”的风格[12]。

第三,法律维度。周秋光等(2015)指出,目前我国慈善立法存在层级较低,慈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和法律法规对慈善组织主体地位确定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6]。

第四,体制维度。侯雷君(2012)指出,行政色彩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自组织意识和习惯的生成,导致服务型慈善组织必须依靠政府存活的被动局面[9]。

对于这四个维度的分析笔者表示赞成,但笔者认为仍可以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得到一个更为综合的分析结果。

5. 关于慈善文化建设的对策

慈善文化的培育过程就是慈善文化的建设过程。已有研究提出的推进慈善文化建设的对策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育慈善价值观。学者们主要从挖掘传统慈善价值观、树立社区慈善价值观和健康文明财富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侯雷君(2012)指出,应挖掘传统慈善文化的精髓,结合时代特点并融合当代慈善文化元素重塑慈善价值观[9]。范玉玺等(2013)指出,应当抓好社区这个培育慈善文化的最佳摇篮,开展慈善讲座、慈善交流、社区义工等活动,在社会成员中间建立起现代慈善理念[13]。侯雷君(2012)又指出,应摒弃聚财、守财的狭隘财富观,倡导“仗义疏财”、“钱财乃身外之物”的健康、文明的财富观[9]。

第二,加强慈善文化机制建设。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缺乏一套完整的慈善文化建设机制。学者们主要从信息、税收、财产、监督等角度进行了归纳。许克祥等(2014)指出,应建立健全由慈善事业法,社会募捐管理条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管理条例和地方法规政策组成的多层次法规政策体系[12]。陈如等(2010)提出,应建立政府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以及媒体、公众的监督与评估的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14]。侯雷君(2012)则指出,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发展体制,健全和完善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慈善制度,培育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慈善文化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慈善文化的社会氛围[9]。

第三,营造全民参与格局。慈善事业是全民的事业,慈善文化是全民的文化,所以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成员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媒体都有必要参与到慈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张英等(2012)指出,政府应当发挥其在慈善文化建设中确立慈善文化建设原则、倡导和谐慈善理念、建立相关法律保障、合理分配文化建设资源的主导作用[15]。武菊芳等(2012)指出,应当借鉴法人公民文化,发掘中国本土文化,唤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进企业慈善文化建设。社会组织应严于律己,改进与完善组织的保障和管理模式,提升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同时,个人应当积极参与慈善文化建设,在慈善文化建设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11]。王长军等(2015)也认为,应当加强民营企业的慈善文化建设,普及慈善理念,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16]。另外,范玉玺等(2013)认为,传播慈善文化应当借助媒体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成员对“善”的共鸣,促使社会大众对“善”的追求[13]。

此外,有些学者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些推进慈善文化建设的建议,例如:韩升(2014)提出,应当关注并探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和谐的大学慈善文化关系,发挥大学慈善文化的作用[17]。陈东利(2012)认为,除了加强校园慈善文化建设之外,还应当加强青少年慈善意识培养,为全民慈善意识的培育打下坚实基础[18]。笔者认为,关于慈善文化建设的对策应开展全方位的、可行的、针对性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慈善文化研究与以往研究的对比

慈善文化研究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对慈善文化的研究虽然在国内兴起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近五年,慈善文化研究与以往研究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 研究视角增加。关于慈善文化内涵研究的视角略有增加,学者们创新性地从慈善思想态度、基本内容角度,从慈善文化的特性及本质角度,从价值判断、思维方式、道德要求的角度对慈善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2) 研究深度加深。在中国传统慈善思想资源研究方面,挖掘诸子百家思想中慈善思想的力度更大,研究深度加深。学者们深入分析诸子百家的文献,发现了更多能证明诸子百家思想中的慈善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慈善文化思想资源的依据,例如:道家的“善恶报应论”和“承负说”,孟子提出的人性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以及道家“赏善罚恶,善恶报应”,“损有余,补不足”的思想观点等。

(3) 研究论证增加。在慈善文化缺失原因的分析方面,对具体维度进行分析时增添了新的论证内容。对于观念维度的分析增加了对当代慈善文化观念的分析。对于历史维度的分析增加了对历史政治层面的“无为政治”和古代人民心理世界的“内敛性”分析。对于体制维度的分析方面,增加了对服务型慈善组织在现行慈善文化体制下的地位分析。

(4) 研究与时代相结合。在慈善文化对策研究方面,提出的对策方案结合了时代背景。随着我国引进并普及了社区这一当代社会的新概念,对于慈善文化意识的培育,提出了应融合当代慈善文化元素,借鉴传统慈善文化思想,同时应基于社区平台培育现代慈善意识。在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的政策指引下,对于慈善文化机制建设,更为具体地提出了应建立符合时代背景的相关制度条例,如社会募捐管理条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管理条例等。

三、慈善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由于慈善文化研究本身的前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以及国内学者对慈善文化研究起步较晚的原因,导致已有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 研究广度不够。从国外慈善文化研究方面看,对于西方慈善文化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对西方慈善文化主要是从宗教思想层面进行了简单介绍,而对于西方国家怎样建设慈善文化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研究较少。从研究内容方面看,对慈善文化的研究主要停留于自身层面的研究,而对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及和谐社会事业的研究仍较少,对慈善文化的外延研究尚待加强。

(2) 研究角度缺乏创新。慈善文化研究角度缺乏独创性,仍然没有突破相互模仿的思维套路,研究角度比较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角度。慈善文化研究还可以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和谐角度、民主法治角度进行新的探究。

(3) 研究方法单一。慈善文化研究方法单一,主要集中于文献分析研究的定性研究,实证分析较为缺乏,缺乏实地的调研与考察,导致慈善文化“柏拉图式”的研究,使慈善文化研究与慈善事业的实际相脱节。

(4) 研究落后于实践。慈善文化研究与实践的步伐不一致,对慈善文化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难以进行顶层设计。由于我国慈善文化研究的先天不足以及学者们的研究仍不够成熟,导致慈善文化研究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指导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5) 对策缺乏可行性和针对性。现有研究对慈善文化建设提出的对策大部分只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由于缺少相应的可操作性配套措施,致使这些对策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前面列举的几个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今后有必要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对策研究的可行性和针对性。

四、慈善文化研究的发展建议

慈善文化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研究的不足。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慈善文化的下一步研究主要有四个方向。

1. 丰富慈善文化的和谐社会内涵

关于慈善文化的内涵,已有研究从不同维度和视角进行了一些界定,但是慈善文化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不够紧密,主要表现为:第一,对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的内在联系很少涉及。第二,对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慈善事业建设之间的联系论述较少。第三,对慈善文化与和谐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关系论述较少。因此,今后有必要加强慈善文化的和谐社会内涵研究,密切慈善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推动和谐社会的慈善事业发展。

2. 整合多方慈善文化思想资源

关于慈善文化的思想资源,已有研究对我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中有关慈善思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梳理,但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所孕育的慈善文化思想资源尚缺乏相应的研究。慈善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与社会哲学有一定的联系,对于慈善文化思想资源的研究不应仅限于从已有的宗教思想角度进行简单的介绍,而应当从中古社会思想、近代社会哲学、古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等角度对中西方慈善文化思想资源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

3. 深入剖析慈善文化缺失原因

关于慈善文化缺失的原因,已有研究虽从观念、历史、法律、体制的维度进行了分析,但这几个方面的分析角度较为单一而且深度不够。笔者认为,观念维度可以从传统慈善观念和当代慈善观念入手进行分析;历史维度可以从古代人的慈善文化思想、古代慈善文化政策、古代慈善文化制度等角度进行阐述;法律维度可以从慈善文化的立法意识、立法程序、立法难度和具体的慈善信托法、慈善受托人社团法等法律制度的角度来分析法律方面的缺失;体制维度则可以从不健全的慈善文化法律体制和初级阶段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等角度来分析其原因。

4. 提高慈善文化建设对策可行性与针对性

已有研究提出的慈善文化建设对策较为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导致这些对策缺乏可行性。笔者认为,就培育慈善文化价值观而言,在学校层面,慈善文化思想意识的培育应结合相应的教育政策,增加相应的慈善专业课程,开展相应的慈善活动;在社会层面,应利用社区的优势,开展相应的社会慈善活动,培育社区慈善文化。就健全慈善制度体系机制建设而言,应注重慈善文化相关机制的协调机制研究,避免产生体制管控不到的灰色地带。就全民参与格局而言,应更深一步地论述如何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联系,并就如何发挥这些参与主体在慈善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具体实施方案方面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萍.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研究 [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15.

[3]贾乐芳.慈善文化的学理难题 [J].学术界,2013(9):142-144.

[4]李朝阳.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慈善文化问题研究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8.

[5]韩丽欣,郑国.中西方慈善文化传统资源的比较研究 [J].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4-106.

[6]周秋光,王猛.当代中国慈善发展转型中的抉择 [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1):79-84.

[7]龚咏梅.中西慈善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 [J].学习月刊,2012(24):37-38.

[8]李非,伍湘陵.海峡两岸慈善文化变迁路径及其发展差异研究 [J].台湾研究,2012(5):51-54.

[9]侯雷君.中国当代慈善文化建设研究 [D].郑州:郑州大学,2012:22.

[10]陈洁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慈善文化建设研究 [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4:31.

[11]武菊芳,李文廷.和谐社会视阈下我国慈善文化的社会功能与建设路径 [J].前沿,2012(14):130-131.

[12]许克祥,谢小露.关于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思考 [J].知识经济,2014(9):45-46.

[13]范玉玺,张永春.发展繁荣我国慈善文化的思考 [J].西部学刊,2013(2):63-65.

[14]陈如,李梅.新时期慈善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J].商场现代化,2010(3):100-101.

[15]张英,陈洁茹.论政府在慈善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J].社团管理研究,2012(11):15-17.

[16]王长军,徐莎莎,王长坤.简论民营企业慈善文化建设 [J].人才资源开发,2015(2):151-153.

[17]韩升.现代大学慈善文化建设论纲 [J].山东高等教育,2014(3):39-42.

[18]陈东利.青少年慈善意识培养与校园慈善文化建设 [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6-118.

Research summary of charity culture in recent five years in China

LIN Jian-pe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Qinghai Nationality University, Xining 810007, China)

Abstract:Researches on charity culture in China have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further researche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some fruits have been acquired of charity culture in recent five year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ones, these research fruits present new research features of more perspectives, deeper depth, more demonstration, and more timelines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aspects of the breadths, angl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the feasibility and relevance of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connecting degree with practice. Suggestions are thus brought forward on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charity culture in China, namely,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arity culture, to integrate multiple ideological resources of charity culture, to deeply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lack of charity culture, to im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relevance of countermeasures of char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s as far as possible,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deepening charity culture research.

Key words:social security; charity culture; charity undertaking; research summary

(责任编辑:郭晓亮)

*本文已于2015-07-07 16∶40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50707.1640.012.html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5)04-0343-05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5.04.10

作者简介:林建鹏(1991-),男,福建莆田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810027)。

收稿日期:2015-04-20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慈善事业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