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5-03-31李晓红陈伟珍

大众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重工工程机械校企

李晓红 陈伟珍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李晓红 陈伟珍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校企合作,共赢是基础。文章对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加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在满足企业对技术要求、资源利用和利益最大化的基地上,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改革学校管理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中分别提出:通过校企合作、产教对话,行业企业积极支持人才培养;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系列的政策指向和发展形势都为职业教育深入开展校企深度融合既定了目标。本文基于此,并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水电学院)为例,针对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和举措进行研究和实践。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在各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中都把校企合作放在了第一位。但是,由于各地各校在政策、经济、合作形式、合作场所等方面的局限,使绝大部分的校企合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创出特色。水电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广西南宁沃源重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源重工)在校内合作共建工程机械研发中心,与深圳宝鹰建筑集团、中锐教育集团、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合作办学等途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合作经验,探索形成了具有可借鉴价值的、基于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 校企合作方式

基于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的相关资源,在生产、研究、产品开发、学生创新设计、教学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构建一个以学校为中心,学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通道,在这个通道中,各主体在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共享自身拥有的资源,并在人才培养通道的良性运转中创造价值和分享利益。

中小型企业对行业新产品需求有较深的洞察力和开发的需求,但缺乏技术和开发能力、生产力的支持;作为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有技术、人才和生产条件,但缺乏产品研发的真实过程和系统管理,没有能力通过完整的产品研发、生产、安装调试的过程来促进人才的培养过程,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短板。基于校企双方的优势与需求,为了更加便于合作,学院派出精干人员,协助沃源重工搬迁到学院所在的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学院内共建工程机械研发中心,使校企双方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合作的效果突显,校企双方都有意加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从而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升了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创新了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 校企合作的成效

长期以来,水电学院与沃源重工一直有合作关系。一方面,学院派出技术团队参与沃源重工的新产品研发,共同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学院还安排青年教师到沃源重工实践锻炼、安排学生到沃源重工顶岗实习,有的毕业生成了沃源重工的员工并很快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给校企合作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3.1实现基于实际生产的人才共育共管

校企共建的工程机械研发中心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现基于实际生产的人才共育。一方面,产品的研发,涵盖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均与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可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作为核心课程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可在工程机械研发中心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对于安装和调试等教学环节,校企各派人员在现场开展实时教学指导,确保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基于实际生产的人才共同培养。学生在研发中心实习期间,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甚至是一天或半天,其纪律和学习的成绩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评定,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共同管理。

3.2构建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四共享

依托校企共建、企业主导的工程机械研发中心,学院和沃源重工构建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根据生产需要和各自的特点,共同投入各自的设备,形成工程机械单机生产线,在校内构建真实的生产环境;由沃源重工主导研发中心的全面工作并负责研发资金的筹措,发挥其对行业需求具有全面了解、对产品的开发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丰富经验和完善管理系统的作用;学院派出多位工程机械产品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到研发中心,加强了产品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的技术力量。因此,构建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四共享。

(1)生产实习两不误,实现设备共享。由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形成的工程机械单机生产线,既可以单独进行新产品研制,也可以单独安排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更可以在工程机械的研制过程中安排学生实习而形成校企双方共同使用生产线的情况,实现了设备共享。

在研发中心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对于安装和调试等教学环节,校企各派一人在现场开展教学,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以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为大平台,根据研发产品的功能特点和要求,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产品的创新和优化设计,将生产、学习和科研结合在一起,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型的人才。

(2)方便人员互聘,实现人才共享。沃源重工对行业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产品的开发、销售及售后服务有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系统,由其主导研发中心的全面工作并负责研发资金的筹措;学院具有多位工程机械产品研发的高层次人才以及进行产品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的生产条件。研发中心落户校内,研发中心聘请学院骨干教师担任产品研发的技术骨干,全程服务产品研制的各个阶段,而学院聘请沃源重工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且承担机电专业与之相关的部分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校企人才互聘共用。

(3)校企双方青年职工参与研发,实现人才培养成果共享。学院结合产品的研发过程,从机械、液压、电控等方面提炼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为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平台,帮助他们迅速了解并掌握企业机电产品研发设计的过程,训练零部件的制造工艺、产品的总装与机电液联调的技术、结构的创新与改进方法等,这是学院在研发中心获得的最大成果;当然,在校企合作研发产品的过程中,沃源重工的青年员工在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升,学院为企业员工培训常用的设计软件和工具、产品的3D设计和运动仿真及干涉检查等,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使双方都享受了人才培养的成果。

(4)校企双方协力推进研发进程,实现研发成果共享。根据客户的要求,校企双方协力推进研发进程,2015年8月校企合作创新研发的国内第一台钻深达22.5米的大型凿岩钻机,在学院里建校区工程机械研发中心顺利下线了,这标志着学院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进入新的阶段。新产品的完成,不但给沃源重工带来效益,也给学院增加了教学案例。工程机械研发中心进驻水电学院半年来,以校企双方技术人员为发明团队的成果已有3项申报发明专利并获得受理进入公示。

4 校企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4.1校企需要深度融合

目前的校企合作,学校处于主导地位,企业位于被动地位,往往是由职业院校自发地寻求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校企交流的平台,企业、学校、学生的利益得不到制度的保障。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校企双方的合作就难以长久坚持下去。

4.2校企合作需要加强管理

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推进,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的指导准则;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沟通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学院内部应设立产学研办公室(合作发展处)、校企合作网站,以免造成信息传达不畅;对成功的合作案例应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学院的网站上应设立相关合作企业的网页,使校企合作深入人心。国家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

4.3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发挥统筹作用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团体,趋利避害是企业的本能,实施校企合作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企业能够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短期之内很难得到回报,经济效益不会太理想,不符合企业盈利的本质,完全依靠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自主行为很难实现校企一体化,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对校企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协调解决。

虽然,中国政府出台了一些校企合作的政策,广西政府出台了《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法规形式明确了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学生等相关主体的责任或义务。但各级政府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法律法规,没有建立专门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虽然各地在这方面都取得了各具特色的合作成效和经验,但合作领域的发展和合作形式的拓展、合作双方的利益平衡,还需要校企双方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切实发挥国家骨干院校的带动、引领和辐射作用。

[1] 胡铁,李荣香.基于“校企合作”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1.

[2] 卜立新.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2013, (5):20-21.

[3] 邵雪航.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1.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l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in-win basis. Articl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give full play the advantages of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crease the intensity and depth of cooperation on technology to meet business requirements,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the base, innovativ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reform of school management mechanism , promoting the work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community has done a useful explo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l

G718

A

1008-1151(2015)11-0114-02

2015-10-11

李晓红(1968-),女,湖南新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水利建筑工程。

猜你喜欢

重工工程机械校企
工程机械自动化中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工程机械雄安遇冷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