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活动”为中介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学地理“活动导学法”初探

2015-03-30洪成旗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安徽合肥230009

地理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活动课堂教学学生

洪成旗 丁 波(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安徽 合肥 230009)

洪成旗 丁 波
(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活动教学”所倡导的通过一系列具有教育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和主动创新的学习需要,以及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成为各学科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之一。本文建构了以“活动”为中介的地理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为推进轴,总结出“以活动立课、以活动导课、以活动学课、以活动评课”的中学地理活动导学法。

关键词:活动;学生;课堂教学

一、以“活动”立课

传统的知识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重教轻学,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师的个体行为,学生只要在上课时静坐、静听、静思,做个“知识的容器”就行了。如果没有预习,学生对马上要学习的课程将一无所知。因此,过去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盲目的、机械的。“活动导学法”要求学生超前进入学习角色和学习状态。

以“活动”立课,就是要使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化,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局外人、不是旁观者,而是“活动”的参与人、设计者。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暗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充分尊重、吸收和优化学生的活动设计方案,切勿向学生出示和灌输活动要求或活动意向。在实际教学中,可组建学生“地理活动设计专家组”,协助教师进行“活动立课”。

“活动”立课激发了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合作探究的良好学风,也培养了他们“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活动”将学生推向了学习舞台的中心,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地讲课,而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相机点拔,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法上,教师没有了满堂灌,同学们不再是被动储存知识的容器,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得到了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活动立课”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如在《天气和气候》教学中,我们们设计了三项活动(最佳天气预报员评选、天气谜语竞猜、心情气象图设计)。这些活动来源于学生生活,又服务于课堂教学,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新鲜有趣。这种教学方法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无论是新课还是专题课,都能使学生们对地理课兴趣增强,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风变得浓厚,自学能力显著提高。

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走入误区,认为活动就是为了好看、热闹而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假象。对于“活动”的目的——“什么样的活动才是课堂需要的”?才是我们需要正确把握的。课堂活动应该是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学生所需要的并且乐于参与的活动。活动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实现知、能、情、意的综合发展。

二、以“活动”导课

现代教学论普遍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活动教学论不是“儿童中心主义”,它不仅不否定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活动导学法”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

和绝对的权威,而应该成为是学生主体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系统地阐述和讲解教材内容,更在于精心组织和再现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唤醒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动机和内在需要,协助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并且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建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形成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在进行“长江沿岸”地理知识学习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知识接力游戏”,要求学生分为红、黄、绿、蓝四队分别代表城市、铁路线、地形区和名胜古迹。这个活动目标要求不高,但因为参加人数众多,容易导致课堂纪律失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持人和组织者的价值,掌握好课堂节奏,并做好课堂评价和总结,帮助他们获得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勿使学生为游戏而游戏。

三、以活动学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2001年新颁《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也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学习方式,现代教育理念都从重教转向重学,“主动性学”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以活动学课”就是以“活动”为学习方式,通过主体自觉自由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自我们意识,形成“主动性学”的心理机制。

“以活动学课”是活动导学法的关键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过程。这一环节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教师的自我们定位,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者、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活动的权利,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同时作好活动记录;二是学生的活动态度,一般来说,学生对活动教学很感兴趣,有关专家曾对北京十一中的综合活动课实验进行过调研,结果发现,95%的学生最喜欢活动课。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课上却没精打采,究其原因,主要有:①不适应。以前的学习都是跟着老师,“师讲生听”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②不理解。认为老师玩花样,对活动的价值不理解,因而产生消极情绪;③没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不敢动手。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我们耐心地帮助、诱导和启发才能转化他们的活动态度,激发起活动热情,产生活动需要,并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活动的价值,提高自己的活动能力。例如,在《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教学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合肥市步行街的设计方案”。开始一部分学生认为步行街的设计是政府的事,对这个活动不感兴趣,但当其他同学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精美的设计稿并侃侃而谈时,他们也羡慕不已。这时候我们不失时机地说明这次活动的目的,可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举办“合肥市步行街设计图展”的活动,这部分学生就充分享受到地理活动的快乐和进行地理创作的成就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了。

四、以活动评课

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学习成果需要及时进行交流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过程简单,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作为评价对象而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而且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分数成为学生价值评判的唯一指标。而“活动导学法”要求以活动评课,在学生展示、交流活动成果之后,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在培养学生自省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能力。在评价方法上,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不仅重结果更重过程,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的提高,更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如情感、意志、品德、审美力、创造力等;不仅重视学生的现实表现,还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潜力。对学生的评价,要特别注意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活动中的每一点进步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尊重和保护学生多样化的活动兴趣和创新精神。

近几年的实践说明,活动导学法是深受学生欢迎、行之有效的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之一,但要真正把活动导学法落到实处,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1.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中学地理活动教学环境

“活动导学法”的研究和实施不仅是地理教师的个人行为,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需要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这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当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价值还没得到充分体现,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能充分认识“活动”在地理学习和学习个体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活动导学法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地理活动教学的师资队伍培训

“活动导学法”不仅要求地理教师具有正确的活动教育思想,掌握活动教学的基本教学规范,还要具有

设计和驾驭地理活动教学的技巧与能力。然而,在长期单一的学科教学中,大多数地理教师所形成的都是适合学科教学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活动教学的高要求。所以,必须提高地理教师的活动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制定奖惩制度、组织骨干教师带头实践、开展活动教学观摩与研讨、专家讲座指导、进修学习等方式来培训教师。

3.开发中学地理活动教学素材

活动素材是活动导学法有效开展的媒介,地理活动素材的采集途径多种多样:①源于教材。地理学科教材是地理教学的蓝本和依据,教材里显性或隐性地蕴藏着大量的地理活动素材;②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与地理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活动的素材,帮助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例如2014年暑假笔者曾组织一部分合肥市高一学生沿巢湖地质地貌考察,教师和学生都获得许多教学素材例如背斜、向斜、断层、沉积岩、岩浆岩等;③源于传媒。现代传媒技术不断发展,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在这些信息里包含有许多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例如每年夏秋的台风、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可把这些信息转化为地理活动素材;④其他途径,如源于阅读、源于思考等等。

地理活动素材采集以后要进行分类、筛选、优化、整合,然后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把那些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活动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写上教后记,形成地理活动素材库,以促进地理活动教学的可持续开展。

我们认为如果课堂上,大胆合理多用一些“活动”,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学生就能够到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课堂上借助一些教学手段多“活动”,就能够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过程,而是紧凑、有趣的生成过程。

(责任编校:覃丽灵)

猜你喜欢

活动课堂教学学生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赶不走的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生写话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