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研究的发展——基于主要期刊论文的分析

2015-02-25任梦漪赵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003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江苏南京0097

地理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学地理

任梦漪赵 媛(.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003; . 南京师范大学 金陵女子学院, 江苏 南京 0097)

近十年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研究的发展——基于主要期刊论文的分析

任梦漪1赵 媛2
(1.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2. 南京师范大学 金陵女子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基于国内主要地理教育教学期刊数据,对近十年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研究的发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教材发展、教材分析、教材对比及教材优化研究四个方面,但也存在着教材外部联系研究不足、课文系统研究视角较单一、对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研究不够重视以及对国外教材的研究范围比较局限等问题。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材研究;成果与问题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帮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的各种知识信息材料。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桥梁,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构建的手段[1]。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地理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教材研究是地理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材、组织教材,从而更好地利用教材开展地理教学。本文中的教材指狭义教材,即教科书。

一、研究数据来源与统计

从清末民初学校正式设立地理课程以来,地理教材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与变迁。近年来,我国对于中学地理教材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本文只选择四本主要期刊,即《课程•教材•教法》、《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在2004-2014年间发表的有关教材研究的论文作为分析数据,从中归纳出近十年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研究的成果,找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004-2014年,四本期刊发表的有关教材研究文章总数为287篇(注:2014年的数据统计至8月份),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教材发展研究、教材分析研究、教材对比研究与教材优化研究。其中,有关教材分析的文章数量最多,所占比例达57.14%,教材对比方面的文章也较多,有25.78%,而有关教材发展及教材优化的文章相对较少(表1)。

表1 四类研究文章篇数及比例

在这些文章中,除去概述类的文章以及研究内容对初、高中教材均有涉及的文章,有195篇是仅针对高中地理教材或初中地理教材进行研究的,其中研究初中教材的有39篇,占20%;研究高中教材的有156篇,占80%(图1)。可见,目前我国地理教材研究给予了高中更多的关注。

图1 初、高中教材研究比例

二、研究内容分析

1.地理教材发展研究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地理课程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我国的第一套地理教材也在1904年出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地理教材的发展总体来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前

我国地理教材的演变大致分为清末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王民、何亚琼分别对这三个时期我国地理教科书的特点作了研究,并归纳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演变特点[2]。李文田也对解放前我国地理教科书的肇变作了总结[3]。清末时期我国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主要参考国外,特别是日本的教材,这是西学东渐的体现。这一时期地理教材的编写者多为知名的地理学者或教育家。北洋政府时期,我国仿照美国实行新学制,并且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刚要》,据此来编制教材,使得地理教材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并对地理教材的混合编写和分科编写进行了尝试。民国时期又对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出现了许多种版本的地理教材,这一时期成为解放前地理教材种类最繁盛的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

建国初期,地理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李家清等对1949年《新编高级小学地理课本》进行了评鉴,从其编写的背景、编写依据、体系结构等多方面进行了评价与思考[4]。

(3)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前

这是我国地理教育发展停滞的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中学的地理课程大大压缩,重视程度降到历史最低,并且这一时期的地理教材也缺乏统一。就全国整体而言,教科书编写工作处于停滞状态[5]。

(4)改革开放以来

地理教育在我国的地位逐渐恢复,地理教材也随着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发展。教材编写体制、结构、逻辑内容以及表达方式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6]。

2.地理教材内容研究

(1)宏观分析

①分析教材中的地理思维与地理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思维与方法。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们也开始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进行深入挖掘。如庞艳辉、徐宝芳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所蕴含的地理思想及地理方法分别作了研究,认为《地理1》体现出了空间观念、地球观等6个自然地理学思想[7],同时也归纳出《必修1》中所用到的描述法、图表法等13种地理方法[8]。潘宝红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所蕴含的地理思想作了归纳,指出其中以人地关系思想为主线的8种地理思想[9]。

②梳理教材内部联系

许多学者、特别是参与教材编写的学者都从宏观层面对某一套或某一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学科逻辑等作阐述说明。如仇奔波对鲁教版教材结构体系和体例创新作了详细的阐述[10]。韦志榕结合新教材的编写感悟,阐述了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11]。王民等从教材编排、难度及特色三大方面的变化对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作了分析[12]。专家学者对于教材内部联系的分析让地理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教材的体系结构、知识结构等,从而更利于教学的开展。

(2)微观分析

①梳理章节知识体系

这一类研究往往选取教材中某一具体章节,归纳其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以帮助教师确立教学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无论是从研究的内容还是教材的版本来看,这部分研究最为丰富。如:汤秋霞、郭全其对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与澳门”一节,从知识的联系、内容线索等方面详细梳理了教材内容,并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13]。朱雪梅从知识构建、目标导航、重难点释疑和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这一部分进行了解析[14]。于蓉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单元进行了课标的解读与教材的分析,剖析了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提出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区域地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要去深究其工作原理[15]。

②教材系统的研究

教材系统指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及作业系统(包括问题系统)三大类。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共52篇,其中文字系统研究17篇、图像系统研究18篇,作业系统研究17篇。

对于教材课文系统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地理概念的分析与对比上。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是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有的教材中对于一些概念的表述不是很到位或者在某一节中会出现几个较为相似的地理概念,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

的学习带来困难。在人文地理部分主要表现为对同一个概念各个版本的表述有差异甚至完全不同,在自然地理部分则主要表现为科学性、专业性较强,较难理解。因而有很多研究是关注地理概念的。如:林培英将高中地理《必修2》中“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16]。刘志勇对于地理教材中出现的“断裂带”、“热带气旋”等一系列有关自然地理的难解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17]。刘柳、赵媛发现四个版本教材中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表述差异较大,因而结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重新明晰了这一概念,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18]。

教材的呈现方式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适应学生的学习。在教材的编排中,要做到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有机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在教材中多加入新颖生动的图像以及丰富多样的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教材的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进行研究。如:秦淑慧对1949年至2004年间我国四套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图像系统的变化作了梳理,得出教科书图像系统的变化越来越有利于学生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结论[19]。张婷婷、白文新则对80年代以来人教版教材图像系统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图像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图像系统已经逐步和文字系统一起成为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20]。

3.教材对比研究

(1)国内各版本教材对比

包括横向比较,即各版教材的对比,以及纵向比较,即同一版教材的历史沿革与演进的研究。

目前,我国通过审查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实验教材共有6个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编写、出版;广东省主持编写、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四川省主持编写、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华东师大和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主持编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大主持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湖南师大主持编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地理教材共有4个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编写、出版;湖南师大主持编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师大主持编写、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南京师大主持编写、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虽然各版地理教材都是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但在体例结构、内容编排、案例设计等方面仍各有特色。如白文新用表格的方式将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图像系统、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地理教师合理利用教材提供了参考[21]。周霞、马骏以“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将四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整合,以充分利用各版本教材的优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22]。

此外,更多的文章是就某一具体内容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作对比。如:舒德全、闫雪燕从呈现方式和地位、概念阐述、成因分析、洋流分布、洋流性质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洋流”这一内容的不同表述进行列表分析[23]。张广花、王民以中图版和鲁教版为例,将城市地理内容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作了对比[24]。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版本教材的历史沿革与演进的研究。如我国建国以来初中地理教材已经有很多版本与版次,随着历史的线索展开研究,能更好地了解教材的发展与进步,成就与问题。2011年,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地理教材也在原版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如张莉华、宋保平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新旧版本地理教材从选择区域、活动栏目和图像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比较[25]。姜文正、赵媛对新旧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关灾害教育内容的变化作了详细的剖析,为中学地理教师更好地进行灾害教育提供了参考[26]。凌迪如等分析了初中新课程标准中对“认识国家”这部分内容要求的修改,并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巴西”一节为例,从框架结构、内容编排等方面将新旧版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27]。

(2)中外教材对比

在全球化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不仅关注我们国内的教材,还开始关注和研究港澳台以及国外的教材。研究这些教材的内容编排、体例结构,并将它们与我国国内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如,孙成利发现英国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探究性非常明显,因而选取了其中的一个探究案例“亚马逊——发展还是破坏”来具体评析这套教材的探究性特征,以期给我国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28]。在这些研究中,研究的最多的是美国的《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系列教材(以下简称ES教材),ES教材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说,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9],因而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将国外教材与我国现行使用的教材进行了对比,如:董玉芝、池美善对中韩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的类型以及图像信息载负量、图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对比[30]。朱利青、李家清从栏目设置、题型与时间的安排以及与其他系统的融合、难易度层次等方面对中美自然地理教材的作业系统作了对比[31]。

统计显示,中外教材对比研究文章共有76篇,涉及到美国、英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于美国

教材的研究最为热门,共有36篇。整体来看,对国外教材研究涉及的国家还比较少,研究的范围还不是很广(图2)。

图2 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教材研究文章

4.教材优化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教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其中既有对于教材中某些概念陈述提出质疑,也有对教材中插图的指暇,为教材的修订和优化提供建议。如石红娟、陈改芝通过查阅史料,证实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中对“哥伦布到达美洲地点”的标注有失偏颇[32]。刘香巧利用太阳视运动图、光照图及实测数据证明了赤道上也只有春、秋分日太阳才是正东升、正西落,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除赤道外,一年中太阳真正的‘东升西落’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的表述不妥[33]。这些研究都给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同时,教师这样认真对待教材的方式也会影响到学生,让学生们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理教材,把它看成是进行假设、探究、创新的地理园地,而不要把它看成地理真知的化身。

三、存在问题与研究建议

1.教材外部联系研究不足

教材内容的宏观分析应包括教材的内部联系以及外部联系两个方面。纵观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教材内部联系的分析,即关注某一套教材或某一本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容结构、编写思路等,而缺少对教材外部联系的分析,即对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的研究不足。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地理课程要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并且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今后在研究地理教材时应加强对教材外部联系的研究,充分挖掘其与生活实际、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

2.课文系统的研究视角较单一

“课文系统主要由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文字表述、教学指导语、辅助材料的文字表述组成。课文表达可以采用叙述、描述、阐述等不同形式,从而有效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通过语言文字,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地理语言的能力。”[34]纵观已有对教材课文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地理概念的解读上,即主要关注的还是教材的正文部分,而教材的课文系统不仅仅包括正文部分,教材的导语、阅读、案例等也是课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内容的研究也是今后教材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3.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材的研究重视不够

近十年有关教材研究的文章中,关于高中地理教材的占到80%,而有关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研究仅占到20%,这充分说明目前的研究对义务教育阶段重视不够。义务教育阶的地理课程对学生地理兴趣、地理思维及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我们应该重视此阶段的地理教学,也应该给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材更多的关注。

4.对国外教材的研究范围比较局限

如前所述,近十年来关于国外教材(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研究以美国最多,占全部国外教材研究的48%,可谓“一枝独秀”;数量相对较多的还有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其他国家或地区还有日本、韩国、法国、俄罗斯、台湾、爱尔兰和德国等,但总体来看范围还是较局限。每个国家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应该把研究视野放得更加开阔一些。

参考文献:

[1] 王民.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王民,何亚琼.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演变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17-20.

[3] 李文田.解放前我国地理教科书的肇始与流变述略[J].地理教育,2011,(5):4-5.

[4] 李家清等.建国初期的小学地理教科书评介(非人教版)——以1949年《新编高级小学地理课本》整理为例[J].地理教学,2013,(9):4-8.

[5] 李文田.新中国地理教科书60年之演进[J].地理教育,2012,(4):6-8.

[6] 李文田,李家清.中学地理教材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3):4-6.

[7] 庞艳辉,徐宝芳.《地理1》的地理思想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6):28-29.

[8] 庞艳辉,徐宝芳.《地理1》的地理方法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7):38-39.

[9] 潘宝红.湘教版“必修•地理Ⅱ”地理思想内容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4):21-22.

[10] 仇奔波.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结构体系与体例的创新特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4):40.

[11] 韦志榕.地理教材中的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感悟[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1~2):4-6.

[12] 王民等.中图版八年级地理教材章节结构、难度与特色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1):18-21.

[13] 汤秋霞,郭全其.“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教学解读(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2,(3):19-20.

[14] 朱雪梅.“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内容详析[J].地理教育,2011,(1~2):19-21.

[15] 于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单元内容解读[J].地理教育,2010,(11):24-27.

[16] 林培英.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辨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3):4-5.

[17] 刘志勇.高中地理教材中难解概念的补充说明——以湘教版必修教材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8):20-22.

[18] 刘柳,赵媛.浅析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旅游资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12-13.

[19] 秦淑慧.1949年后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变化特点[J].地理教育,2004,(5):64.

[20] 张婷婷,白文新.浅议30年来人教版图像系统变化及新要求——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J].地理教育,2011,(3):56.

[21] 白文新.四中版本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8):17-19.

[22] 周霞,马骏.高中地理四中版本教材整合的尝试——以“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J],地理教学,2009,(1):16-17.

[23] 舒德全,闫雪燕.关于“洋流”一节各版教材的对比分析[J].地理教学,2012,(20):41-44.

[24] 张广花,王民.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中城市地理内容设计的比较研究——以中图版和鲁教版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3):35-36.

[25] 张莉华,宋保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新旧版本地理教材比较分析[J].地理教学,2014,(9):38-39.

[26]姜文正,赵媛.略论《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灾害教育的变化及教科书修订[J].地理教学,2014,(12):36-39.

[27] 凌迪如,张晨,赵媛.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后初中地理教材的同步优化——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14,(12):32-35.

[28] 孙成利.英国初中地理教材的探究性特征评析——以“亚马孙——发展还是破坏?”为例[J].地理教育,2011,(5):50-51.

[29] 郭剑锋.美国中学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教材的特点[J].地理教育,2012,(12):56-58.

[30] 董玉芝,池美善.中韩高中地理(社会)教科书图像系统的比较[J].地理教育,2011,(11):50-51.

[31] 朱利青,李家清.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特点比较[J].地理教育,2011(11):47-48

[32] 石红娟,陈改芝.对一处地理教材误区的评析与思考[J].地理教学,2014,(1):19-20.

[33] 刘香巧.赤道地区,每天太阳都真正的“东升西落”吗?——对教材中日出日落方位问题的商榷[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9):30-31.

[34]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校:缪鑫)

猜你喜欢

中学地理
中学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探究
如何突出学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浅析如何提升中学地理教研工作有效性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进行中学地理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地理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中学地理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践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关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