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的特殊教育思想及其对香港融合教育的启示

2015-03-29吴善挥

关键词:孟子曰特教孟子

吴善挥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香港)

特殊教育是源于身心障碍的学生因其心理及学习的特殊性得不到适当的教育,又或是虽然有着被教育的机会,可是因教育方式的不当,而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求[1]。林佩如强调特殊教育的产生就是为了协助身心有着不同障碍的学生学习[2]。事实上,现今社会渐渐关注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下称特教学生)之教育需要,盖因社会出现教育均等的概念。高雅曼、谢佩妤认为教育均等有着三个意涵,包括:受教权平等的原则、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差别性对待原则[3]。当中的差别性对待原则就指出了社会应向那些弱势的学生提供积极性的协助,以拉近他们与普通学生的学习差距,让特教学生也可以在接受教育后为社会作出贡献。

至圣先师孔子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个观点与当前的特殊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其后,亚圣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事实上,综观孟子的教育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当中不少的观点与当前社会的特殊教育思想有着不少的相似性及共通性,亦即是说孟子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不少特殊教育的智慧,并且可供当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参考。由是观之,本文旨在探讨孟子的特殊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孟子的特殊教育智慧对当前香港的融合教育工作有何启示。

一、孟子的特殊教育思想

(一)仁爱为本——特殊教育的前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离娄下》)孟子透过一个小孩子掉进井里而使人产生恐惧、怜悯伤痛的心情一事,说明人人对于弱势社群皆有不忍之心,即恻隐之心也。“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指出人类应该推己及人,由爱自己的亲人到爱护身边一切的人,以至山川草木皆可有情。由是可见,特殊教育教师需要以一颗不忍人之心去对待特教学生,即对他们的缺陷抱有同情的了解,尊重他们与普通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包容他们在生活及学习上的限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适的施教。另外,特教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身心缺陷而感到自卑,乃至自怨自艾,因此特教教师对特教学生需要施以仁爱之心,以温暖他们充满负面情绪的内心,让他们走出阴霾,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出精彩的未来。

(二)因材施教——特殊教育的原则。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孟子认为教师需要按着不同学生所具备的才德,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及策略。“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孟子认为教诲学生的方法有很多,不屑于教导他也是其中一种教育的方法,可见孟子认为教学方法之运用应该因人的不同特性而有所差别。若我们把这个观点应用在特殊教育之中,就是提醒教师在面对不同种类的特教学生时,需要因应他们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而进行教学设计及安排,以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效。例如教授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学生,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以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把过剩的活力发泄出来;又例如教授读写障碍的学生,教师可以容许学生以口头答问方式取代纸笔评估,以减少因为过多的抄写而打击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信心。

(三)人人皆可为尧舜——特殊教育的信念。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离娄下》)孟子在这里强调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能力,当中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我们的信念。“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孟子在这里指出圣人与凡人并没有任何的差别,若是有差别,也只是仁义程度之不同。“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孟子指出若美绝人间的西施身上沾了不清洁的东西,人们都会掩着鼻子而避之,可是若一个长相丑陋的人能够去除心中的杂念私欲,并洗净身上的污垢,便可以去参与祭祀上帝的庄严典礼。若把这个观点应用在特殊教育领域之中,就是提醒特殊教育教师切勿以貌取人,即不要因为特教学生的身心缺陷而认为他们不可以像普通学生一样有效地学习,不可以像普通学生那样取得成就。这是因为只要教师用对了方法,特教学生同样可以发挥潜能,取得骄人的成就。事实上,世界上有很多身心缺陷的人取得很大的成就。例如美国游泳选手菲比斯,虽然他在小时候患有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可是他却没有因这个缺陷而阻碍发展,反而在运动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由此可见,特殊教育教师应以人人皆可成材为教学宗旨,以开发特教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同样可以取得成就,为社会作出不同的贡献。

(四)持之以恒——特殊教育的坚持。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孟子认为若挖掘水井至九尺深而放弃者,是为功亏一篑,实在可惜。“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上》)这里说明只要人们在山上的小径不断往来,小径便会变成一条大路,可是如果相距数天也没有人再在此行走,那么杂草便会再次生长并阻碍道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孟子告诉我们纵使天下有极容易生长的东西,可是若我们只用一天的时间曝晒它,却有十天是置它于阴冷之处,它最终也不可能茁壮生长。由是可见,这个观点对特殊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有恒心地教导特教学生,这是因为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进度会比较缓慢,而且需要教师花上更多的时间及照顾,教师宜按部就班地对他们进行施教,而最重要的就是切勿因为教学成效不显著而感到气馁,乃至是放弃,否则教师之前所下的苦功及心血便会全部白费。因此,这里提示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恒心,不要轻言放弃特教学生。

(五)为民制产——特殊教育的支持。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滕文公上》)孟子强调君主必须让人民可以拥有永久保有的产业,才可以使他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向善的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梁惠王上》)孟子指出若普通百姓没有永久保有的产业,他们便会因为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而作出种种不符合礼的行为,乃至是犯罪,若到那时才去惩罚他们,就等于预先设下犯法的诱因,即陷害人民是也。若把这个观点应用在特殊教育的领域之中,当中的“民”便是指特教学生,就是说政府需要为特教学生提供长期而稳定的资源,例如提供特殊教育经费等,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他们能够得到长期的学习支持,进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动力,久而久之便成就了他们对学习的恒心,纵使他日遇上学习困难,他们都会因着对学习的恒心而不轻言放弃。

(六)环境对人的影响——特殊教育的条件。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才尔殊也,其所以陷其心者然也。’”(《告子上》)孟子在这里指出富家子弟之所以懒惰、横暴,并不是他们的心性使然,而是外部环境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赔使之然也。’”(《尽心上》)孟子在这里强调外在的环境影响着个体的气质及素养。“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尽心上》)孟子藉这个例子说明环境对人的外在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由是观之,若把以上的观点应用在特殊教育的工作之中,就是说特殊教育工作的成败同样也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影响特殊教育推行的外在环境因素包括家长的支持度、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的推行力度、政府的支持力度等。若特殊教育欠缺社会的共识与支持,特殊教育政策便自然会变得形式化,并且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成效。

二、孟子的特殊教育思想对香港融合教育的启示

香港教育局在1997年响应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呼吁,在全港的学校推行融合教育模式,容许那些非严重残疾的特教学生入读主流学校,以让他们可以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并从中获得裨益[4]。然而,虽然香港政府推动融合教育多年,可是社会普遍并不认同其成效[5]。可见,当前香港的融合教育政策遇到很大困难。事实上,孟子的特殊教育思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对于解决当前香港融合教育的困境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且能够为教育当局带来一些启发。

(一)仁爱为本。

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指出“约10—20%的校长、教师及专业人士对SEN(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参与活动、调适课程、改善环境及沟通等项目,表示不同意。更甚的是,有30—50%的受访者不同意接纳及支持有严重残疾的学生”[6]。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仍然有部分香港教育工作者并不理解融合教育背后的理念及意义,乃至对特教学生抱有拒绝接纳的态度,这个情况警示了我们融合教育并未能做到尊重差异、和谐共融的政策目标,而特教学生亦可能因此而得不到适切的支持,乃至处于一个无助的困境之中。由此可见,孟子提出的“仁爱”“不忍人之心”的概念,正好切中以上所述的问题,即要求我们以恻隐之心去理解处于弱势的特教学生之处境,继而以仁爱之心去对待这些身心障碍的特教学生。事实上,要让教育工作者对特教学生产生仁爱之心,就必须先让他们充分理解特教学生的真实处境。因此,香港教育局可以在教育文凭、教育学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的课程中,加入特殊教育的必修学分,以让教师可以充分掌握特教学生的处境,并从中产生同情的理解,进而认同融合教育的实施理念,以达至消除普通学校教育工作者对特教学生的偏见,创造真正和谐共融的校园。

(二)因材施教。

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的研究指出有受访家长表示“纵使学校有支持,但不觉得是因材施教,感到没有成效”[6]。另外,研究又指出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对特教学生的各项支持并没有明显地改善他们的学业表现。这些研究结果都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学校并没有按照特教学生的不同需要,来设计适合他们程度及能力的语文课程,即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则。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负担太重,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支持特教学生的学习。由是可见,孟子在教学原则上,主张“因材施教”,即准确地掌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此来进行具针对性的教育[7],那么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更有效。事实上,孟子“因材施教”的原则非常适合在融合教育中使用。当然,“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照顾特教学生,而它的前提又是香港教育局须加大力度推动小班教学的实施,释放更多的空间予教师,以让他们可以集中和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8],并根据特教学生的能力、程度及问题去设计适切的校本融合课程,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真正成效。

(三)人人皆可为尧舜。

郑燕祥指出虽然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实施有着“有教无类”的美好理想,可是这个政策是需要有额外而充足的资源才可切实推行[9]。现在香港很多学校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却要在超高工作量的大班教学情况下大力实施,这不但使得教师的精力进一步受到损耗,而且对于特教学生及一般学生而言都难有益处。事实上,当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只是一种负担时,他们只会为了做而做,而不可能对融合教育产生积极的态度、正面的想法,更遑论认同“人人皆可为尧舜”的特殊教育理念。谭彩凤指出教师所持有的信念影响到校本评核政策的实施成效[10]。换言之,教师所持有的信念(即是否认同融合教育能达致“人人皆可为尧舜”的目标)同样影响到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由是观之,若要使融合教育政策得以成功落实,香港教育局应该从改变教师的信念开始,例如在师资培训课程中加入融合教育的理念,以让教师对之有所认识。而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善教师的工作处境,减少他们的工作负担及压力,以提升他们推进融合教育的意愿。

(四)持之以恒。

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指出特殊教育专业人士认为融合教育的最大挑战及困难,就是教师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看不到学生进步,使他们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受到打击,进而使他们感到气馁,乃至放弃教育特教学生的工作[6]。另外,由于有些项目需要特教学生长期坚持训练,如书写训练等,也是融合教育实施的困难及挑战。一言以蔽之,孟子认为“学习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还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11]。因为只有这样,学习才可以取得成果。这个观点对于教师而言,就是鼓励他们应把教育特教学生的工作视作一个学习的过程,只要能够总结经验教训,并持之以恒,继续作出不同的教学尝试,以利特教学生的学习,相信假以时日定可取得成功。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个观点就是提醒他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先天不足而自暴自弃,相反要多下苦功,持之以恒地学习,克服自己的学习障碍,那么成功的日子也终究有一天会降临。

(五)为民制产。

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指出教师认为政府为融合教育所提供的资源和资金并不足够,使他们未能对特教学生进行有效的施教。而特殊教育相关人士则指出碍于政府提供的资金所限,所以学校所提供的外购服务,如言语治疗等,因次数太少而导致成效并不显著[6]。由此可见,孟子认为当权者必须在人民的经济条件有所保障之下才可以对之进行适切的教育[12]。这个主张对于香港当前的融合教育困境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事实上,特教学生之所以不能够有效地学习,是因为政府向学校所提供的资源及金钱并不足以照顾他们的需要。而最重要的,就是在资源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教育局便要求全港学校推行融合教育,不但不能改善特教学生的学习情况,反而更有可能使他们的学习素质下降,乃至违背了融合教育政策的初衷。因此,教育局应该“为民制产”,即为特教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多的有利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特殊学习需要得到切实的响应。

(六)环境对人的影响。

“若学校要实施融合教育,就必须作出改革(例如:改动环境设施和教学法),以照顾SEN学生的学习需要。”[6]这就是说若要成功实施融合教育政策的理念,就必须要改变外在的环境条件,以响应政策实施后的学校环境转变。括言之,孟子认为环境影响到人的行为,因此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外在环境对融合教育实施的影响。在课程内容方面,陈丽如等人指出学校需要“调整学生课程学习的方式”“任何课程内容做改变来符合个别学生的需求”[13];在教师支持方面,黄志雄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而特教教师面对高压力与低支持的工作环境,所产生的工作压力更甚于普通教师,除了影响特教教师的身心平衡外,亦会使得教学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学生的受教权”[14]。因此,教育局在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之余,还应该调配资源去支持特教教师,以减少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以利融合教育政策的执行;在家长教育方面,教育当局亦应向特教学生家长提供专门的教育,以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家中协助孩子成长及学习,使得特教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家校双管齐下的情况下能够有所提升。

三、总结

总括而言,孟子思想对于融合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香港教育当局必须广集全香港的校长、前线教师、特教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检视现行融合教育政策的成效。在融合教育实施的检讨过程中,教育局亦应该提出相应解决困难的可行建议及方法,以使特教学生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为香港的未来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1] 陈丽如.教殊教育论题与趋势[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2] 林佩如.特殊教育并不特殊: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谈融合教育之现况与未来[J].特殊教育季刊,2011,120:11-18.

[3] 高雅曼,谢佩妤.从宪法平等权论教育平等[J].学校行政双月刊,2009,60:169-184.

[4] 香港教育局.全校参与模式融合教育运作指南[R].香港:香港教育局,2010.

[5] 吴善挥.浅论香港现行融合教育制度实施的问题[J].台湾教育评论月刊,2014(1):106-111.

[6] 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融合教育制度下残疾学生的平等学习机会研究[R].香港: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2012.

[7] 王雅珉,王守义.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体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68:12-13.

[8] 罗耀珍.发展校本融合课程的挑战[J].教育曙光,2008(2):1-10.

[9] 郑燕祥.香港教育改革的大图像:樽颈危机与前路[EB/OL].(2004-03-19)[2014-01-07].http://www.ied.edu.hk/cric/new/principalconference/papers/forum-yccheng.pdf.

[10] 谭彩凤.从香港教师的视角探究校本评核的实施问题实践与信念之分析[J].教育研究集刊,2009(1):25-62.

[11] 樊豫陇.孟子教学方法浅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08-210.

[12] 许梦瀛.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104.

[13] 陈丽如,陈盈君,Mary Beth Bruder,心瑜.特殊教育需求满足——从调整与修改思考课程学习的需求满足[J].台东特教,2011,33:1-6.

[14] 黄志雄.特殊教育教师的压力调适与成长团体之研究[J].特殊教育与复健学报,2005,13:121-148.

猜你喜欢

孟子曰特教孟子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为善·为利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磨刀不误砍柴工
攘鸡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