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初探
——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

2015-03-29苗红艳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英语翻译工学

苗红艳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天津 300270)



独立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初探
——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

苗红艳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天津 300270)

本文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分析了其英语翻译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初步探讨了如何对独立学院英语翻译专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英语;翻译;工学结合

独立学院,从其诞生开始,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首先,独立学院通常都依托于某一所一本或二本高校,由于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的共享性,导致其培养模式基本都沿袭了其所依托高校的教育模式,即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却远远低于一本,二本院校,毕业生大多进入了企业工作,从事实践性工作,传统的培养模式导致独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力弱,到企业后工作能力低,适应期长。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境地,必须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大胆的改革,转变为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主导。

一、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即教育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其中至少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其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即教育部门与产业界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何红华, 何云剑 2007)。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刘天英, 刘萍 2007;陶言诚 2008)。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且各国根据自身情况都进行了微调。例如,德国的“双元制”体现了国家、私人经济、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是一个十分灵活和高效能的训练体系(金朝勇, 钱让清 2003);三明治课程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施方式是在两学期之间,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加拿大的“CBE”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邓泽民,郭华林 1996);还有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是一种追踪企业和围绕就业的新型教育模式,其目标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就业做准备。

在中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教职成[2006]4号文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把工学结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改革以教师或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2006;崔春萍 2012)。中国学者对这一培养方式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但总的来说,在我国,“工学结合”这一培养模式依然主要运用于高职教育,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工学结合”这一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已逐步趋于成熟,成就显著。然而,目前为止,依然鲜少有学者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独立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而将其应用于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中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通过对目前独立院校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英语专业就业市场的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具有独立院校英语翻译专业特色的“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独立学院英语翻译专业现状分析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独立学院,其中,英语翻译专业是天津教委于2014年批准成立的英语类一大特色专业。目前,由于处在起步建设阶段,其英语翻译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基本是照搬了天津外国语大学本部的模式,但针对三本生源质量较弱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目前本校英语翻译专业还是侧重于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也相应的集中在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培养,学生通过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但事实上,在就业时,企业更多的希望学生不仅能熟练的使用英语语言,更要具备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或者至少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所涉及和了解。例如常见的可以和英语专业结合的商务,新闻,金融,法律,旅游等专业。但由于缺乏专业课程的融入,独立学院所谓的“翻译”专业培养的其实只是有“英语”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师资队伍专业知识单一,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由于本校建校时间不长,教师团队相对较为年轻,首先,教学经验不足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教师团队多由英语专业的硕士组成,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英语语言,并无涉猎其他专业,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很难实现去企业实习学习这一过程,这就间接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多的将重点放在了“英语”上,而忽略了“专业”的涉及,从而无法满足独立学院英语翻译专业“英语”+“专业”的定位需求。

3.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不明确

三本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和一本,二本学生的差距,更不愿“降低身份”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竞争,以至于在就业中,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灰色地带,专业理论水平无法与一本,二本的学生媲美,技术上无法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竞争,三本教育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学生做未来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也是模糊的。

三、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英语翻译专业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独立学院的英语翻译专业的教学应该融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或行业英语为一体,使它们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T. Hutchinson & A. Waters认为专业英语应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是一门接受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的、融合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的交叉学科(Hutchinson & Waters 1987)。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应跳出其所依托院校的教学模式的框框,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新路子。即将侧重理论培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二元”教育模式。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目前市场的需求,笔者提出了独立学院英语翻译专业改革的新思路:即以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基础,结合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培养模式上引入“工学结合”的理念。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首先,针对需求,对英语翻译专业的设置应更加具体,定位更加清晰,由原来的“英语”没“专业”向“英语”+“专业”过渡。其次,课程设置上应将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例如,可以融入旅游翻译,法律翻译,商务翻译,新闻翻译等方向。简单的说,即在课程设置中引入除英语专业以外的另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并增加相关的翻译实践课程。

2.积极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运用“工学结合“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注重实践翻译能力的积累。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侧重专业的不同,在教学中融入相关专业材料的翻译练习。其次,在课堂教学之外,根据专业英语的岗位能力要求,教学活动中应增加“工”的内容,即给学生提供去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将来可能要从事的工作,提前适应。这个过程不仅是“学—工”的单一循环的模式,而应该是这一模式的交替循环。学生在“学”这一教学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在“工”的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学习”和“运用”的结合和多次交替。

要实现这一教学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去对口的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在反复的“学-工-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的磨练升华,毕业后可直接满足企业的需求,这种模式可进一步推动英语翻译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使学校教育和行业用人标准接轨,真正做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

3.多渠道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目前,独立学院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来自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否认,这支队伍在英语语言基础和运用方面无可挑剔,但在其他如法律,商务,金融,旅游等专业方面则涉猎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复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有计划地引进跨学科知识型人才。例如,英语+管理,英语+法律等有跨学科或者两个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

其次,立足于培养本院师资力量。一方面,应鼓励并资助本校老师到相关专业的国内外权威院校进行课程培训,并考取相关证书;另一方面,鼓励英语老师进行跨学科学历深造,建立相关的激励措施和精神奖励。

最后,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定期的请实习单位的专家进校对本院教师进行讲座,授课培训,以增强自有老师的专业素质。

四、 结语

“工学结合”是近年来独立学院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这种思想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就业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英语翻译专业作为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有所设立的“大众专业”,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具有代表意义。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对英语翻译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和研究,将对其它专业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Hutchinson, T. & Waters, A. (1987).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崔春萍(2012). 高职英语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教探索(5)。

邓泽民,郭华林(1996). 学习借鉴CBE理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模式[J]. 教学与研究(4)。

何红华, 何云剑(2007).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J]. 教育与职业(9)。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 4号。

金朝勇, 钱让清(2003).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思想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李占军(2006). “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 职教论坛(18)。

刘彩琴(2010).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01)。

刘红燕(2008). 基于实践导向的"进出口业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12)。

刘天英, 刘萍(2007).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8)。

陶言诚(2008). 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商业经济(11)。

唐永泽等(2009).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1)。

2015-02-08

苗红艳,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文系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校级项目“独立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初探”的论文成果,由本校资助完成。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英语翻译工学
盐工学人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