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思考

2015-03-29谢五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三峡物流人才

□文/谢五洲 王 珍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宜昌)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理论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物流教育与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缓解我国物流人才瓶颈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物流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我国物流产业升级、物流业对外开放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相比,我国物流教育的总体规模依然很小,物流业的发展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尚未形成足够的物流人才储备。从总体上看,目前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等物流专业教育基础依然薄弱。虽然许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物流专业,但由于开设不久,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大多自行筹划,缺乏统一指导,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主要表现:一是各院校物流教育定位不明确,忽视与学生就业方向密切联系的物流特色教育,比如对制造业物料管理、物流规划、物流信息管理和国际物流等环节的学习和培养上各校应有所侧重,并以此树立学校品牌;二是学科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专业本科教育多属各校自行筹划,缺乏统一的指导,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往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三是物流师资紧缺,现有的师资力量大多是从计算机、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转移过来,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不够系统和深入,再加上大多没有物流实务的经验,师资力量亟待加强;四是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对物流企业操作流程、实际运营和管理情况缺乏了解和体验。

(二)职业教育亟待加强。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它与高等教育并不相同,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教育,职业教育应在保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的职业教育大多名不符实,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开设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大多是物资、运输、仓储、商业行业所属的职校对传统专业改造而来,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并没有完全体现现代物流的理念。而且我国现有的高职、中职教育模式大多是从传统的学历教育演变发展而来,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三)培训市场仍需完善。在高校办学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物流短期培训与资格认证加快了我国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步伐。虽然我国目前的培训认证体系已有所改进,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使得众多社会培训机构出现一哄而起、不讲求质量的现象,没有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针对性地制定出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并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目前物流人才培训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缺乏规范的、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物流培训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二、大力发展我国物流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国物流教育状况以及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我国物流教育,需要高校、培训机构、企业、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应着力培养出真正的物流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主要表现为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因此,高等院校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类型、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高校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符合实际的物流专业与课程,根据物流管理内涵、物流管理实践的要求和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并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如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本科生教育应注重素质、基础与知识面的协调发展,专科生教育应注重技能与实践,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其次,要加强师资力量,目前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宏观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物流专业水平总体不高。因此,要加大引进海外留学物流人才和出国培训力度,可以采取邀请外国专家来讲学的办法,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再次,要精编教材,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出版一些精品;也可根据需要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教材课本,翻译试用一段时间后修改形成自己的教科书;最后,加大物流教育实践力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或物流实验室,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培养实用人才。因为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毕业生是不可能得到市场青睐的。

具体来说,依据物流人才的需求与地域特点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明晰定位有利于着力培养出真正的物流人才。三峡大学必须树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理念,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当地物流业的现状,有侧重地进行专业及方向的选择。

1、就业区域定位。2009年坐落在宜昌市的三峡大学作为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求索”校训和“双服务”发展战略(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三峡区域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域之一。三峡区域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旅游资源、生物矿产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旺盛的市场需求。作为三峡区域的核心城市之一,宜昌是连接东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江达海的商贸口岸,随着宜昌市建设特大城市以及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需要,宜昌本地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因此,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的三峡大学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去向应立足宜昌,服务湖北,辐射三峡,面向全国。

2、就业层次定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有别于重视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学术型教育,又有别于注重实操,而缺乏理论根源的技术型教育。三峡大学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又懂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3、就业岗位定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物流管理岗位群,包括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流通加工管理、信息处理管理、国际货代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设计等。但如果在宜昌本土或三峡区域就业,随着以三峡物流中心为代表的宜昌社会物流体系逐步建立和规划,则更需要大量的物流规划、仓储管理、信息服务、包装运输等方向的专业人才。

(二)完善物流培训体系和市场。虽然我国目前的培训认证体系已有所改进,但是针对目前物流培训认证市场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内容时,要结合不同的行业特点,业务范畴等有所侧重,并适当进行“个性化”课程的设置,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工作职能的物流人员对物流培训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及主管的行业协会应该加大协调力度,互通信息,及时清理地方上一些劣质的资格证书,同时相关执法部门也应加大对物流职业培训的监督和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物流培训市场,净化我国物流培训的环境。

(三)加大企业与物流教育机构的合作力度。企业常常挑剔毕业生们空有理论,没有实践,埋怨下属们缺乏理论修养,其实不如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与院校、培训机构等达成互动的关系,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共同培养贴近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物流人才。例如近年来三峡大学建成“三峡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挥校外基地资源教学和科研作用。目前,我院已开始与宜昌港务集团、长江机床厂、湖北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签订了协同创新基地协议,以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与教师科研创新的需要。通过加大企业与物流教育机构的合作力度,实现优势互补,在带动教育产业化,促进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了大量的物流实用型人才。

(四)积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物流教育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有效的指导与规划,急需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方面鉴于我国物流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政府应组织相关物流科研教育单位大力加强物流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等各类基金应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的资助力度,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与运输协会”、“中国仓储协会”等,政府可将一些职能转交给这些协会,让这些协会在物流标准化建设、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从业资格认证、行业企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王珍.高校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三峡大学为例[J].物流科技,2008.3.

[2]贺盛瑜,何求.我国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

[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R].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猜你喜欢

三峡物流人才
人才云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春到三峡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