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银行业风险控制与管理

2015-03-28崔林宏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河北石家庄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信用等级银行业信贷

□文/崔林宏(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河北·石家庄)

浅谈银行业风险控制与管理

□文/崔林宏
(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河北·石家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作用。2013年以来,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形成较大反差,银行业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资金投放的不断增加,一方面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领域和过剩的产能等方面矛盾相对突出,加之行业内部管理缺失,由此带来一系列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为了有效地防控和规避风险,本文试图通过对风险的成因分析,提出风险的规避措施,以期对银行业风险管理有所帮助。

一、银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风险的客观必然性

银行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风险与金融活动息息相关,相伴而生,银行每发生一笔贷款,客观上就带来了一分风险的可能性。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境内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1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9%。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与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0.5%相比仍较偏高,不良贷款率是外资银行的3倍。这些风险从大的方面划分,可分为行业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行业内部风险主要是银行业合规风险,业务上的操作风险以及人为因素发生的道德风险等。外部风险主要涉及债务人(借贷人)的信用风险、市场价格反向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以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等。这些风险能否控制与规避,直接关系着国家信贷资金安全和银行业的经营状况。

二、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分析银行业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的信贷组织架构与外资银行存在较大差异,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我国传统的组织架构仍延续纵向的行政审批权垂直管理体系,外资银行则采用的是条块结合,水平制衡的办法,亦即高度强调横向业务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的把控;二是部分企业受国家产业政策变化调整和国内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影响,导致行业发生经营上的变化,引发信贷资金出现新的风险点;三是贷款保证担保人、抵押、质押物的担保能力认定的真实准确性存在差距,一旦出现信贷风险,不能起到化解风险的作用;四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尽完善,操作流程的不够规范以及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影响发放不能准入或变通准入的项目贷款;五是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办贷人员的法规意识和依法依规办贷意识观念淡薄,甚至受自身利益驱使而发生道德风险;六是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导向偏差,重贷款规模、增长速度而忽视风险的把控和管理等等,均会引发风险或带来潜在风险。

三、切实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提高银行业自身控制风险能力

要做到有效防控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笔者认为应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银行业内部抓起,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风险管控措施。归纳起来,重点做到:一是要牢固树立依法依规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把信贷增长规模、速度与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切不可单纯追求信贷增量而忽视信贷资产质量,从思想上打牢风险防线;二是借鉴外资银行信贷组织架构管理的做法,加大信贷前、中、后台等业务部门的分工协作,水平制衡的力度;三是要重点把握贷款前和贷款后两个重要环节的工作,贷前做到认真调查评估,审查核实;贷后做到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监测预报,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四是高度重视信贷岗位办贷人员的素质教育,严防由个人利益驱使而出现的道德风险。

(二)重视推行贷款保证担保管理。一是健全贷款保证人担保制度,重点是对保证人的风险审查,看其能否具备相应的偿债能力;二是推行贷款抵押、质押制度,重点是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抵押、质押物的实际价值和可变现的可能性,一旦贷款出现风险,能否起到清偿债务,实现债权和保护银行资产的作用。

(三)把好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和授信关口。贷款授信前,要做到客观、准确地对所开户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信用等级评定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履约状况、守信程度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能力,企业的经营水平、财务状况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有关数据和情况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后,对企业在履行承诺能力以及出现的各种风险给予综合判断,以确定其信用等级。信用等级成为企业取得银行融资最初的关键环节,是银行管理信贷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完成信用等级评定后,才能依此测算给予企业的授信额度。

(四)确保拨备率和资本充足率计提充足。拨备率是银行业重要的资产质量监管指标,拨备率的计提要达到合理水平,保证银行能有规避和吸纳化解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自身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代表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偿债能力。因此,必须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以确保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业务经营和持续发展,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哲.中国银行业风险影响因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2]刘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其在大连市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李玲娟.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法律理论探析——以《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出台为背景[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李辽远.深层次结构下的欧洲银行业风险状况分析[J].国际融资,2012.

[5]高啸虎.巴塞尔协议Ⅲ与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D].云南财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信用等级银行业信贷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信用评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协会圆满完成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信用等级评价扩大试点工作
住房抵押信贷信用等级的灰色评价方案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财务信息对债券信用等级的解释作用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