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游客“可理解错误行为”研究

2015-03-28何一飞李丰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出境文明旅游

□文/何一飞 李丰生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南宁)

一、引言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日前在伦敦发布报告称,2013年约有9,800 万中国游客在跨国旅游的过程中消费了1,280 亿美元,人数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26%,2014年上半年,中国跨国旅行消费增长16%,已经超越德国、美国等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游客输出国和国际旅游消费国。APEC 会议后,中国与近90个国家互相放宽签证政策,简化签证手续、签证便利化、缩短办签时间、免签落地签等一系列出游福利让出境旅游更加便捷,习近平更是宣布“未来五年将有5 亿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民旅游需求旺盛、出境条件改善,中国游客消费实力和潜力日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万众期待的背后,对中国游客不遵守旅游规则行为的指责声亦不绝于耳,国外旅游企业和旅游地居民既看重中国游客带来的旅游收益,同时又对中国游客的行为无可奈何,国内外媒体也对此进行报道和批评,政府部门也多次颁布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出境旅游行为指南,呼吁游客提高自身素质,约束自身行为,引导游客健康出行、文明旅游。然而,研究者对中国出境游客行为的片面理解,对产生原因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相关问题缺乏科学的解释,难以找到可行有效的解决途径,工作效果让人失望。正确定义中国游客不遵守旅游规则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国游客好评度已经迫在眉睫。

二、对旅游主体的行为定义

学术界对中国游客不遵守旅游规则的行为的定义和称谓存在差异,对这些行为的归类划分及性质定义亦不尽相同,研究者常提到的概念包括“旅游非道德行为”、“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旅游文明素质低下”、“道德弱化旅游行为”、“不良行为”、“不雅举止”、“违规行为”等,本文对这些阐述进行梳理和斟酌,这些概念多是负概念,多以与文明行为、符合道德行为相反的概念进行描述,一定程度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释。然而,这些解释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比较草率,泛化了相关概念包含的范围。在旅游活动中,游客某些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是因为无知、无奈或者无意而表现出来的,我们不应该将这些行为同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混为一谈。这是一种游客有意或无意表现出来的、被他人否定的、同时是尚未达到违反法律层面的错误行为,同时这些行为的导因、主观性、影响等存在特殊性,应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原谅,本文称之为“可理解错误行为”。这个环节恰好是相关研究容易忽视的对象,造成许多对中国游客“无辜”行为的错误定义和不当处理,我们有必要对此类问题重新进行思考。

三、“可理解错误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一)“可理解错误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讲,旅游活动是个人生活的异地延伸和超越,旅游者逃离平时压抑沉闷的单调生活,渴望轻松而自由的经历,在旅游过程中难免产生无约束、放松甚至放纵的倾向,在这种“无姓名、无责任、无约束”的情况下,旅游者无法保持在工作、会议等特定环境中严格的自我提醒和监督,难免放松个人意识防线,无意中表现出脱离自身控制范围的“真性情”行为;第二,旅客的一些行为也是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表现。比如游客在旅游景区脱鞋、拉高上衣歇息就是舆论经常批评的行为,殊不知这仅仅是游客控制自身成本的行为,游客在疲劳的时候进行休息应该是游客的理应的权利,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游客只好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弥补;第三,中国游客的行为是一场“公地”的悲剧。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中国人传统礼仪道德多在私人关系中发生,即中国人注重亲人、朋友等关系中的遵守礼仪道德,对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和道德的关注仍存在欠缺,对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责任、公共财物、公共资源的保护意识显然不如西方国家强烈,因此中国游客在“公地”上难免有些“放肆”。

(二)“可理解错误行为”产生的客观因素。从客观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看到文化差异是导致相关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存在差异,不同的文明生长环境导致人们世界观、价值观、行为习惯准则出现差异,最终有可能导致两种文化下人群对同一行为产生截然相反的评价,比如猪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肉类食材,而伊斯兰世界则认为吃猪肉是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二,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加大了此类行为产生几率。景区规划中对厕所、休息亭、垃圾桶数量和间距安排不当,缺乏完善的解说系统,缺乏针对中国人饮食、生活习惯的考虑和计划,服务人员数量少、服务质量低下、缺乏畅通的交流渠道等都会给游客带来不便并引发游客错误行为;第三,导游的素质直接对游客行为产生影响。导游在旅游活动进行前需要对游客进行培训和知识普及,引导游客正确处理文化敏感、环境脆弱等方面的问题,导游个人素质低下也会直接给游客提供负面的模仿对象。此外,游客团体中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背景各异、具体特征存在差异、导游权利有限、缺乏权威行为规范,也加大导游统一管理和指挥的难度,弱化对负面行为的控制。

(三)其他推动因素。国人自我认知、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偏见以及媒体炒作也会导致中国人的细微表现被针对化和放大化。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等同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导致中国人对自身的不自信和对外国人盲目的崇拜和敬畏,格外在乎外国人的评价,导致自身认知的混乱;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仍然停留在过去落后、混乱、粗俗等印象,对中国人存在偏见甚至歧视。部分媒体又利用中国人自尊心强,好面子的特点,对国人负面行为进行渲染,引导国内滔滔不绝的讨伐声,特别是来自媒体对中国游客行为的断章取义、恶意炒作甚至是欺骗性报道,对国人在外国的形象进行丑化、夸张化,引导舆论对相关问题做出片面的错误的判断。

四、“可理解错误行为”负面影响分析

(一)损害国家形象,伤害旅游业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讲,这些行为会直接损害国家形象,伤害国家旅游业发展。相对于领导人、名人和商务人士的国外行为,一般游客的大众化、规模化、可接近、辐射广、真实性特征,使游客的一举一动能够更加直接、主动地展现在他人面前。一个中国游客的行为既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会影响他人对中国形象的判断,中国游客由于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个人爱好差异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会成为国际社会观察和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有可能对他人判断造成误导,并上升为对中国形象的错误认识。作为“民间外交大使”,中国游客的行为直接影响中国的海外形象,中国游客其他游客和当即居民的不良交流,必将导致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地形象感知恶化和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担忧,从而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干扰游客旅游活动,阻碍民间交流。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中国游客行为干扰了其他游客正常旅游活动,破坏旅游目的地环境,扰乱当地居民生活节奏,诱发其他游客和当地居民对中国游客的反感。当这些反感通过语言和其他行为表现出来时,就会形成对中国游客的批判、歧视、惩罚,引发对中国游客的抵制,甚至会导致冲突,对中国游客人身安全产生威胁。这些冲突首先直接导致个人旅游经历的不愉快,同时造成对其他游客的干扰,再者亦误导他人对整体中国游客负面评价,极大的破坏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国民出境旅游、建立国际友谊关系以及其他交流合作造成伤害。

(三)破坏旅游地资源,影响社区居民生活。游客错误行为还有可能引起其他的负面影响,比如随地乱扔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景区风貌;游客乱刻乱画会造成对旅游设施损坏,不听阻劝触摸文物、对保护文物进行拍照等可能损害文物,更严重的是一旦这些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错误行为执行群体就会扩大并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游客错误行为也会被当地居民所模仿,改变当地居民原先的行为习惯,引起“劣币驱逐良币”恶果;游客的一些庸俗、扭曲的需求,也会刺激旅游产品的恶性开发,扭曲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对当地旅游发展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五、“可理解错误行为”解决办法探索

(一)游客个人素质提高。旅游所应有的素质,应该包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也包含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包容和尊重,当中国游客大规模走出国门之时,我们需要熟谙与世界对接的礼节与态度。游客个人素质的提升,首先需要通过国家、社会干预进行约束和引导。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早在2006年就颁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约束和指导出境游客的行为,习近平也呼吁出境游客“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海鲜。”其次,个人自我素养的提升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社会素质等全方位的综合努力。首先,出境游客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己文化素养,广泛涉猎,在国外旅游活动中做到“知文化、懂文化、尊重文化、享受文化”,包容和尊重不同文明;另一方面,中国游客要自觉培养古人“修身、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遏制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拒绝庸俗文化,抵制低俗行为,提升个人审美观念。最后,中国游客要注重社会公德,尊重他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财产,维护公共环境。

(二)旅游地管理措施。在旅游管理方面,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对厕所、垃圾桶、停车场、休憩场所进行足够数量安排和合理空间规划,满足游客相关需求,使游客便于、乐于执行负责任的行为;设置人性化的解说系统,准确而详细的解说系统能够指引游客迅速搜索自己需要的服务,减缓游客迷茫心理和降低游客迷失成本,防止游客不良行为的产生;塑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美好的环境和氛围则会让游客自主约束自己行为,脏乱差的环境会给游客带来负面暗示,引发游客进一步的破坏,周围不良行为也会被游客模仿,导致不良行为群体扩张;在旅游开发方面,要针对旅游需求提供新旅游产品。比如,动物园可以有条件的开放给动物喂食活动,游客可以在饲养员的引导下与动物进行互动,这就解放了动物园“可望而不可即”的传统,满足游客需求同时实现游客喂食行为性质的变化;最后,在管理沟通方面,建立通畅的游客反馈渠道,及时搜集游客问题和意见,消除游客不良情绪,预防游客破坏性行为的发生。此外,加强景区工作人员培训、景区商贩规范化管理、当地居民教育也有重要意义。

(三)游客管理措施。对游客进行教育管理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导游共同努力。第一,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和宣传各种类型的游客行为规范,针对具有不同文化的外国游客进行提醒,帮助游客意识到哪些行为在本国是不受欢迎和不被允许的,对入境游客进行先知教育;旅游景区需要及时同游客进行沟通,发放旅游须知、注意事项等传单,建立有耐心的、人性化的规劝制度;第二,国内管理部门应加强出境旅游行为文明普及和宣传,完善出境游客行为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实现对出境游客行为监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将游客不良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提升游客不良行为成本;第三,旅行社要开展出行前的素质教育、发放宣传资料、普及目的地文化传统、加强国际礼仪教育、树立文明出行榜样等活动,在旅游之始培养正确旅游行为;加强导游素质提升教育,通过良好导游形象塑造带动游客的良好行为,向游客普及当地风俗文化,监督和提醒游客旅游行为。

(四)其他辅助支持。第一,中国出境游客需要建立自身文化和文明的自信。出境旅游既是游客对出门看世界,对外国文化进行消费、学习、自我教育的旅程,也是传递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统的过程,坚定对祖国文明的自信,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敢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面临不公正待遇时通过合理手段进行维权,遭遇抢劫、勒索等恶性犯罪行为时,向旅行社、政府组织、旅游组织和其他援助组织寻求帮助;第二,社会要发挥舆论引导力量,加强对舆论的监督力度。对于游客不良行为,电视、互联网、景区宣传媒体、自媒体等应予以及时曝光并进行舆论上的批评和谴责,通过信誉成本约束游客行为;发挥舆论正向引导作用,对旅游过程中优良行为、好人好事进行宣传和赞扬,树立正面典型和学习榜样,通过激励措施鼓励良好旅游行为;此外,加强对舆论的监督,对夸大事实、捏造假象、虚假报道、恶意诋毁中国人形象的行为进行监管和遏制;第三,旅游研究者要更加重视对旅客行为的研究,厘清游客行为特征、研究发生机制、挖掘背后因素、探索变化规律,为游客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第四,世界旅游进入“中国时代”,世界在“欢迎中国游客”的同时,也需要做好“迎接中国游客”、“为中国服务”的准备,要做到对中国游客“不歧视、无偏见、平等对待、热情欢迎”,为中国游客创造平等的旅游环境,从新的角度对“中国现象”进行观察,对中国游客的特征进行新的研究和解释,针对性的、负责任的为中国游客服务。

六、总结

总的来看,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正逐步提高,中国出境游客组成、旅游方式以及举止态度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中国出境游客人口基数大,其中很小一部分举止不得当仍然会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活动多是因为“无知、无奈、无意”为之,应该与“无良”的非道德行为、“无趣”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区分。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类行为进行的探索,其背后包含的因素复杂多样同时也是可梳理的,其不良影响极为广泛同时也是可逆转的,我们既无需过于紧张也不能夸张化,同时亦不能置之不理,我们需要借助更多的理论和手段,从更加全面的视角厘清该类行为背后的因素和规律,归纳该类行为的本质和特征,通过政府部门、旅游管理组织、旅游研究机构、旅游企业、游客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实现对相关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有效解决。

[1]邱剑英.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新世纪的道德建设[J].长春大学学报,2001.2.

[2]李萌,何春萍.游客不问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3]朱静.提升旅游文明素质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林育彬.解析景区游客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内涵[J].中外企业家,2010.1.

[5]胡传东.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推拉因素与形成机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5.

[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课题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特征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7]林育彬.从勒温“场论”审视景区游客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8.

[8]刘丽莉.出境游中不文明行为的内在文化机理分析及其管理策略的认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9]王瑞平.论旅游活动中游客不文明行为探因[J].旅游管理研究,2013.6.

[10]郑学娜.自媒体时代旅游不文明行为管理策略探讨[J].旅游纵览,2014.1.

猜你喜欢

出境文明旅游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对不文明说“不”
В первом квартале 2016 года через КПП Маньчжоули прошли 220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грузовых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составов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