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申涵光的实学思想

2015-03-28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实学心学工夫

朱 康 有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简论申涵光的实学思想

朱 康 有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河朔诗派开创者申涵光的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文和修养趋于平实的风格;注重修养工夫的“阶级”历练;张扬程朱之优,直陈陆王之缺;辟陆王,宗程朱。其实学思想的局限在于,他对陆王一脉的评断有失偏颇,忽略了心性之学的实学转换。

申涵光;河朔诗派;实学思想

申涵光(1619-1677年)字孚孟,号凫盟,直隶永年(今属河北)人,被誉为河朔诗派开创者,晚年以孙奇逢为师,研究理学。学界对申涵光的研究主要是从诗文角度。笔者看到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与顾炎武、王夫之等崇尚实学,以经世致用之学改变宋明以来风雅有余而经济不足的学风不同,申涵光选择了理学修养性情。”尤到晚年,耽于理学,说申子每日“把玩宋儒语录,聊以检点身心”[1]。魏象枢言,申子“所论皆理学,所著皆格言也,非复昔日诗人也”[2],形容他年轻时驰骋文坛、年老时醉心理学的人生轨迹。这种认识很模糊,申子似乎与明末清初当时的实学思潮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在笔者看来,申子可谓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在文学领域的表现。一个时代背后的思潮往往表现在各个领域,只是表现的方式或者说形式不太一样。诗歌文学的方式不能不受到该时代思潮的影响。但如果我们仅从申子的诗文入手,由于文学的意象表达方式,则很难厘清其一贯的、明晰的思想理路来。尽管申子亦说“理学风雅,同条共贯”[3]23“真理学,即真诗也”[3]25,但毕竟二者差异很大。多亏申子的《荆园小语》《荆园进语》,我们便可透过诗文之外,梳理其思想的脉搏。这两篇不长的文集,人们多看成是修身的清言小品文,实则其中反映了作者较为成熟的、感性意象背后的理性世界支撑。其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第一,诗文和修养趋于平实的风格。申子主张“诗之精者必真”,故其诗文性情真诚,在拟景、咏情、状物、明理等方面,朴实清新,恬淡高远。尤其是在修养方面,不为“高远深微之论”(孙奇逢语),而从“持身接物之道”下手,还原“大道”于“子臣弟友,寻常日用”之中。这些都体现了申子“真理学从五伦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3]245的作风、“顺理直行,步步著实”[3]242的风格。他认为,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为天资高迈,然而观所记无伐善、无施劳、不迁怒、不贰过、择乎中庸、得一善拳拳服膺、有不善未尝不知、知未尝复行诸语,只是一味下学攻苦,并无一毫凌驾涉略之意。

第二,注重修养工夫的“阶级”历练,避谈心性本体。申子把心性的描绘看作是“虚光景”,认为“论性是学问大源头,然用工夫却是逆溯之法,候到者自明。辨之太早,无益实事”[3]279,只要博文约礼,下学上达,致详于所谓工夫,遵循孔门一定之“阶级”,久久皆能有得,一旦豁然,照物之能自至而已。所以必须抛弃“返照观心”的“躐等欲速之法”和“顿悟之说”,认为“主顿悟之说者,……此第言仁心不泯耳。若实实为仁,尚有无数阶级”[4]。以行为本,徒知无益,“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3]273。以礼约行,因为礼兼内外。虽不废“静”的工夫,但更主张“主敬”,因为“敬自静也”“知仁勇,皆从敬出”[3]284。认为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工,久之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练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3]281。

第三,在思想评价上,张扬程朱之优,直陈陆王之缺。申子高度评价朱熹《四书五经集注》,认为它“酌群言而定一是”,颁诸学宫,世世遵守,如“一代之令甲法律”,功在万世。当然,这种天理道德,笔者认为更多的是发挥了一种“未禁之前”的内心道德律令作用。申子认为,象山之学,“返本归源,自不可少”,阳明之学,如云“圣人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字,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然学者须要有明的工夫”[3]281,此论本末完全。但是,象山“立论太高,未免躐等。在己可以为学,而于人难以为教。上达以该下学,知至而后物格,工夫倒用,使后学无所持循”[3]272;其工夫修养有摆脱“敬”字之意,不善持之,则流于无忌惮。象山门人杨慈湖静坐返观,玩弄光景,虽非虚言,然于应人接物,却无实际;其言狂肆而不知所定,为心学流弊之言。阳明以集注或问乃朱熹中年未定之说,失之考证的学问态度尤不能接受;其良知之说,有宣扬无善无恶之过,直接违背了孟子性善确论,“标为名目,无事不归于此,所以招世俗之议”[3]274。申子批评心学最严厉的话语莫过于说“从古无不读书之圣贤,自心学之说行,而六经可废矣”[3]272,其流弊至于畸言诡行,以骇世俗,造成礼教荡然。

第四,在学术宗旨上,辟陆王,宗程朱。尽管明中叶以降王学兴盛,支派繁多,但清初思想界重返程朱的取向日益明显。就连学宗心学的黄宗羲,以心学为主的李二曲、孙奇逢等学者,或修正王学,或越来越融入朱学因素,甚至综采朱陆,主张二者互补。我们知道,陆王心学一脉将儒学本体发明,居功甚伟,但后学流弊渐大,空谈不实,疏离了儒家一向看得非常紧要的社会人伦天下;相反,尽管程朱一派被指“见道不明”,但下学工夫扎实,切于人伦日用,尤其是社会大面积的推行和教化流弊较少,稳妥可靠,故此较为适宜大群人生的需要。申子指出,陆王后学“杨慈湖、王龙溪之学,竦动一时,不转瞬而议者蜂起”,而程朱后学的“许鲁斋、薛文清愈久而人愈服”,故“学者可以知所从矣”[3]276。

另外,申子寥寥数语中,指出“学不可偏,偏则虚实皆有弊。偏实之弊,执而不化,其究胶固迂阔;偏虚之弊,荡而失检,其究恣睢放肆。惟实以立基,虚以启悟,斯为善学耳”[3]274,似很公允,但此处未明“虚实”具体所指,不甚了了。他又说:“‘学而不思则罔’,章句之弊也;‘思而不学则殆’,心学之弊也。知此,则朱陆门人无事相讥也”[3]284,把朱陆之辨归结为学与思的对立,未免太过简单化了。

诚然,申子毕竟是文学家诗人,应该说诗文创作占用了其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直至老年始“把玩宋儒语录”“检点身心”,所以我们不能过多地苛责其实学思想的不圆融之处。在明末清初的时代变革中,这些观点亦有其合理之处。但今日客观评判申子的这些思想,尤其是他对陆王一脉的评断不高,则有失偏颇。比如说,他很推崇夏峰之教,认为夏峰先生随人指点,未尝自立名目,而兼听并包,弥见其大,而非有偏重姚江之意。但实际上,申子对夏峰之学,仅就其所载数语而言,未能窥其堂奥。笔者曾撰写《孙奇逢心性实学简论》[5]一文,辨其思想高妙;又曾著《李二曲心性实学研究》[6]一书,详解心性实学之内涵与地位。实则,如李二曲、孙奇逢等卓然大家,鼎革之际,即使我们认其以心学为宗,亦在改变,可以说他们已经将心学实学化了。

[1] 蔺九章,李峰.山林遗逸与世推移——河朔诗派主将申涵光心路历程透析[J].名作欣赏,2010(32):49-51.

[2] 魏象枢.寒松堂集: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9.

[3] 申涵光.聪山诗文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

[4] 申涵光.永年申氏遗书: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270.

[5] 朱康有.孙奇逢心性实学简论[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4):84-88.

[6] 朱康有.李二曲心性实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On Shen Hanguang’s Illuminative Thought

ZHU Kangyou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arxism,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CPLA, Beijing 100091, China)

The illuminative thought of Shen Hanguang, the founder of Heshuo School of Poetry, mainly involv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implicity of his poems and culture, the emphasis on the “class” empowerment of self-cultivation skills, Lu-Wang and Cheng-zhu and the criticism of Lu-Wang’s ideas and the praise of Cheng-Zhu’s philosophy. While 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in his thought, his comment on Lu-Wang may be somewhat prejudiced, for he neglected the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of mind-nature philosophy.

Shen Hanguang; Heshuo School of Poetry; illuminative thought

B25

A

1673-2065(2015)03-0087-02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21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2014-09-29

朱康有(1967-),男,山西平陆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实学心学工夫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浅析福泽谕吉实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诗内”与“诗外”工夫
“功夫”和“工夫”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
“新实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