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交友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5-03-28陈兰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论语

《论语》中的交友观及其当代价值

陈兰兰

(山东大学(威海)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山东 威海264209)

摘要:自孔子学说形成以来,探讨人伦关系始终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朋友关系更是人伦关系的重要内容。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乐于交友但不主张滥交友;他提出了交友的标准,并对朋友如何相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些内容对当今社会的人际交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论语》;交友之道;当代价值

收稿日期:2015-04-02

作者简介:陈兰兰(1990-),女,河南开封人,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孔子在《论语》中所阐释的交友观在人伦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交友,把友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中国自古就有“以史为鉴,以友为镜”之说。可见,朋友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以及与朋友如何相处成为应该注意和学习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论语》中交友之道的主要内容及其所具有的当代价值作简要阐述,以期为当代人们交友提供一些参考。

一、《论语》中对朋友的界定

《论语》中“友”字共出现19次,“朋”字共8次,“朋友”一词共7次。当然,涉及交友话题的远不止于此。[1]对此,要对“朋友”一词做出界定。《说文解字》将“友”解释为:“同志曰友,从二又相。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如左右手也。”《周礼注》对“朋友”两词描述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其实,“朋友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实际内涵”[2]。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周时期它主要依附于血缘关系,而在孔子之时,其已脱离血缘,即亦可生成于不同的族人之间,走出了西周时期则仅局限在族群中的活动范围。由此可见,孔子之时朋友关系的生成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而在当今社会,“朋友”既指交谊深厚之人,也指恋人或者是只有普通交情的人。在古代,其解释非常广,如在《论语·学而》中,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此处中的“朋”字特指志同道合者,与交情无关。此外,在孔子时期子张主张泛交,但在交友过程中也要注意:泛交而不择,取祸之道也。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因为交友不慎而走向歧途。

二、《论语》中交友之道的主要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交友并无固定标准,只要兴趣爱好相投都可能成为朋友。但这些朋友并非全是良师益友,其中有一些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潜在的威胁。这就需要把握正确的择友标准,同时学会如何与朋友更好相处。

首先,交诚信之友,要以诚相待。孔子把朋友分为“益友”与“损友”两种。“益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与这样的朋友相处,可以使你受益匪浅,开拓心胸,德业学问日益深厚。如春秋时,管仲依靠好朋友鲍叔牙,在齐国当上了首相,使齐国称霸诸侯。“损友”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与之交往极有可能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百害而无一利。如战国的孙膑相信老同学庞涓而去投靠他,结果被砍去双脚。众所周知,诚信包含在“益友”之内,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倍受社会关注,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作为对个人层面的要求被提出,孔子就曾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的思想。子夏对此也提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的相处之道。总之,诚信无论是对交友还是朋友之间的相处都至关重要。倘若一个人不讲诚信,他便无立足之地,正如孔子所言,人若无信,就如同“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同时,孔子也在强调朋友相处应以诚相待。即使遇到“朋友死,无所归”(《论语·乡党》)的情况,孔子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其次,交友或朋友之间的相处都应采取中庸原则。“中庸”一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3]中庸的基本内容就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其中,“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交友方面有所体现。一方面体现在交友标准上,如“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其目的旨在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既要结交“狂者”(即具有敢作敢为、有进取精神的人),又要结交“狷者”(即具有洁身自好、有所作为的人),这样可相互补充、避免偏执。另一方面体现在朋友之间相处原则上,旨在强调朋友间要把握好行事举止的尺度,这样才能使友谊长存。如“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讲的就是这种道理。而在劝诫朋友时,也要坚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的原则,以防最终自取其辱。

最后,“毋友不如己者”,且朋友相处时应相互勉励、相互学习。虽内因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外因会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催进或阻碍作用。由此可知,朋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这同时也说明交友一定要谨慎。纵观《论语》中孔子的交友之道,不难发现其交友观有着广狭之分,也从中探析出“毋友不如己者”的价值所在,即警示后人应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品质作为交友标准,通过与这些人交往来提高自身修养和促进自我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此外, 虽通过自身主动学习有助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却也离不开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正如孔子所言的“朋友切切偲偲”(《论语·子路》),意在强调朋友之间道德学问方面的相互研讨勉励,以提高彼此的道德修养和学术水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的道理。总之,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探讨的相处方式,可开阔彼此思路,提升彼此的道德修养等。

三、《论语》中交友之道的当代价值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人伦精神,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论语》所体现出的交友之道虽历经千年,仍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现代人的交友观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首先,它是对当代功利化朋友观的矫正,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针对当代越来越多人对朋友的态度基本上是利用多、诚意少的问题,《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规范人们对朋友态度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功效,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孔子虽提倡我们结交益友,即对我们有所帮助的人,但值得注意的是,此人并非有钱、有势之人,而是可以提高你的道德修养、丰富你的内涵之人,以便达到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的目的。而在当代社会,看重现实的人日益增多,他们更希望能结交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人,以便使他们的工作更顺利,生活更好。最典型的事例便是越来越多的人呼喊要与“土豪”交朋友,随着一句“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在网络上的流行,原本是人人为之唾弃的贬义词竟然受到追捧,成为网络热词,甚至有人争抢着要和“土豪”交朋友。由此可知,人们的交友面临着利益的冲击,越来越功利化,这与孔子的交友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在《论语》中有关孔子及其弟子交友方面的内容所含有的思想观念,既有对现有价值观念肯定的一面又有其否定一面,其中内含着交友之道问题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际关系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可以引起人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超越,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极有价值。

其次,为人们交友提供有效的方法。人之所以交朋友,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可以在朋友中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虽然并不以血缘关系维系,但也可在其中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也可获得对方的理解、关心与帮助。但如何才能确定自己所结交的是真正的朋友呢?孔子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真心,不但要“听其言”,更应“观其行”,这为人们交友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在如今现实生活中,“巧言令色”之人实在太多,最常见的是那种所谓的“酒肉朋友”。和他们在一起吃喝玩乐时,他们会当着众人的面向你保证,有什么困难随时找他,一定会帮忙;可真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或是以各种借口来推托。这显然不是真正的朋友,因为真正的朋友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对朋友是雪中送炭。所以辨别一个人是否是真心对待自己,不要总听他所言,而要看他的实际行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永久不变的真理。

最后,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论语》中孔子所建构的朋友伦理,固然是一种“古典知识”,但其间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鲜明的人文向度,仍富有现实的启示。[4]尤其是在如今多元思想相互激荡、人际交往面临复杂利益冲击的社会,《论语》中所展现的交友之道一定程度上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虽然人与人之间由于生活背景、文化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导致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可通过对《论语》中所蕴含的朋友之间相处方式的深入了解,在相互理解和沟通中得到化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通过运用《论语》中所含有的交友之道来结交一些“益友”,一定程度上可提升自身修养,并会以一种仁爱情怀来对待周围的人,使周围的人不自觉地输出和输入人间温情,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风尚。

总之,《论语》所体现的交友之道是中国人伦关系思想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交友不纯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应学习和领会《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碧英.谈《论语》中的交友观及其现代启示[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彭浩生.试论孔子朋友观的建构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界,2012(11).

[3]邵爱国,朱永新.中庸之道的现代解读[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1).

[4]胡发贵.孔子朋友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建构新型和谐人际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责任编辑:木生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