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赢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2015-03-28张利涛,崔耀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双赢共产党国民党

2.崔耀鹏(1987-),男,河北石家庄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和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

·政治与法律研究·

双赢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张利涛1,崔耀鹏2

(1. 青海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810007;

2.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政治和法学研究所,青海 西宁810000)

摘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于国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国民党确立了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完善了国民党党部组织体系,组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提高了国民党的整体军事实力。与此同时,于中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争取到了部分革命领导权,为以后共产党独立开展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双赢;共产党;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

收稿日期:2015-05-01

作者简介:1.张利涛(1988-),男,河南息县人,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依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中国各党派、各团体都在为寻求救国之路而不懈奋斗。当时,新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和拥有丰富革命经验的中国国民党是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共同的救国情怀、两党优势的互补以及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促使国共两党迅速地走上了合作之路。

国民党在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一度有着辉煌的历史,它先后发动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孙中山”“国民党”,这些名词在当时一度成了革命的象征。然而,当历史车轮前进到 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孙中山身上的光环渐趋暗淡,国民党也趋于一盘散沙,国民党自身的状况已经不符合中国革命形势的要求。孙中山也承认,“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1]1091922年6月,孙中山的亲密战友陈炯明背叛了他,率部悍然炮击广东国民政府总统府,发动“六·一六”事变。这件事令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的孙中山彻底绝望,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耻辱;同时,也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改组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受当时严酷政治形势影响只能从事地下秘密活动,这极大地制约了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到 1924年初国共合作之时,中共党员只有500名左右,而且主要成员是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受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初创的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在大城市做工运工作,先后成功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工人运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共实际革命斗争经验不足,且对中国革命的残酷性认识有限,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运动中遭受了较大的挫折和损失,这不得不使中国共产党思考中国革命的同盟者问题。最终,为改变中国四分五裂的状态,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共同的使命与追求,促使国共两党走到了一起。在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宣告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一、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

(一)壮大了党员队伍,培养了骨干力量

国共合作之前,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处于非公开状态的新党,也是一个发展规模不大的小党。中共“一大”召开时约有党员五十多人,“二大”时发展到一百多人,到了“三大”时也只有四百多人,并且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根本无法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孙中山刚开始拒绝和共产党合作,后来同意合作但是拒绝以党外合作的形式,主要是由于共产党当时的发展状态还没有引起孙中山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在“三大”上决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形式,建立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利用有利的形势发展自己,广泛组织工人和农民运动。

根据“党内合作”的原则和形式,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了国民党的各项工作,共产党员被安排在国民党各个地方党部、执行部、黄埔军校等组织机构中工作;甚至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中,也有不少共产党员负责相关的具体事务,如共产党员谭平山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共产党员林祖涵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等。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在国民党工作中得到了锻炼,为以后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的大部分成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坚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规模和人数得到极大地发展壮大。中共“五大”时拥有党员5.8万人左右,这比国共合作建立前的“三大”时的党员人数增加了一百多倍。在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把国民党左派、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到了自己的周围,争得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全力的支持,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由原来处于非公开状态、社会影响力有限的小党迅速发展成为公开状态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大党,成为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中流砥柱。

(二)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是由知识分子组织创建的,早期也仅仅在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成立之初的共产党,组织力量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并且一直处于秘密的状态,没有取得合法的身份。国共合作的实现,为共产党的活动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共产党员充分借助国民党党员合法的外衣,公开合法地组织开展工人、农民运动,从而将大批的工农群众吸收到共产党的队伍中。国共合作确定以后,共产党员的部分骨干在国民党中担任要职,从事军队、政治和工农运动工作,迅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军事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筹办和建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具有革命思想的新型军事人才。在黄埔军校中,共产党充分利用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扩大自身在军校学生中的影响力,军校中的进步青年学生几乎都有加入共产党的愿望。为此,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在青年学生中积极开展党务工作,发展了大批学生党员。在各期优秀的毕业生中,都能找到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身影。中共在黄埔军校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受其领导的军事力量。

(三)建立广泛的工农基础,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获得了来自国民党方面的支持,这种相对较强的支持力量,对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国民党控制的广东地区,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从非法的秘密状态转变为合法的公开状态,工人运动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全新局面,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工人运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同时,农民运动也呈现出与工人运动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办,促进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觉醒,培养了大批的农民运动骨干,为革命的胜利输入了大批的领导人才,埋下了革命的火种。农民协会的成立,促进了农民群众自身权利的维护,农村风气为之一新;而农民自卫军的建立,更是在武装力量上震慑了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为农民运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军事保障。

二、国民党:浴火重生

(一)重新确立了指导思想,为大革命指明了方向

早在1905年8月,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就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但是这个政治纲领有较大的局限性。后来,孙中山将国民党的革命思想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旧三民主义。旧的民族主义,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是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认识到中国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到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带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旧的民权主义主张“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力证明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在旧中国的破产。旧的民权主义主张“平均地权”,但是这仅仅是孙中山的主观空想,在实践上根本无法具体去落实。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旧三民主义在民众中逐渐失去了号召力。经过革命的反复实践和共产党人的帮助,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是导致革命屡遭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俄国(布)、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一大”宣布接受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建议,提出了国民革命新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新的民族主义对外明确要求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对内反对对少数民族的不公平言论与行为,主张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能够平等相待。新的民权主义主张广大人民群众平等普遍享有民权,同时赋予国民广泛的监督权,监督政府行使权力。新的民生主义强调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反对土地为少数人所有,主张“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反对资产阶级的行业垄断行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必须由政府经营管理。

(二)夯实了基层党部,完善了组织体系

1912年8月国民党改组后,党的领导人被视为傀儡,组织结构犹如一盘散沙。1914年7月,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由于严重的宗派主义使他难以团结一切革命的力量,又于1919年10月改为中国国民党。但是多次更名也无法改变组织结构涣散的事实。1922年6月,陈炯明炮击总统府事件更让孙中山感到国民党内部问题的严重性,更加坚定了他改组国民党的决心。经过共产国际和中共的不懈努力,孙中山终于同意国共合作,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立即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第一,严明组织纪律。国民党自成立之日起,一直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明的纪律,革命分子的积极奋斗,大多出于对孙中山本人的忠诚和敬重。国民党“一大”通过的新党章,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明确规定:第一,国民党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章,服从党义。党的决议,必须严格执行。第二,改革领导体制。凡党内大小事务,孙中山都要亲力亲为,不利于国民党的发展。为此,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由总理制改为委员制,实行集体领导,同时设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民主色彩大大增强。第三,在各省建立党部。国民党“一大”之前,影响力仅限于南方几省。国共合作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大力帮助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党部,夯实了国民党的基层组织系统,从而把一切革命分子吸收到国民党组织中,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者的集聚地。在国共合作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国民党建立了共31个省党部或临时省党部。国民党在全国的组织结构日趋完善,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三)组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

国民党领导革命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没有一支为实现党的纲领和政策而战斗的真正革命武装。国民党在此之前所进行的一切革命,都只是利用一个军阀去打另一个军阀,国民党本身没有可靠的军队。因此,它收买退伍军人、联络会党,或联合美日等帝国主义,或联合部分军阀,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的晚年也因此陷入绝望的境地,他深深地明白,必须要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逐渐懂得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的重要性。孙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的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及时组织了革命军队,促使其革命党有了强大的革命基础,所以革命能够在短时期取得成功。他强调:“把革命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2]1927-1928黄埔军校是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的且不同于旧式军事学堂的新型军事学校,它把政治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具有崇高理想的新型革命军人。1925年8月以后,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推广到国民革命军所辖各军,使国民革命军成为一支完全异于具有封建性质的旧军阀部队的新型革命武装。黄埔军校的许多优秀学员日后都成为国民党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在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语

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就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传播,产生了巨大革命影响”。[3]278从这些方面来看,第一次国共合作无疑是非常成功的。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得以浴火重生,共产党得到发展壮大,国共两党密切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不断掀起新的高潮,也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与民主进步,国共两党实现了双赢。当然,这次合作后来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领导人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最终破裂,但是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为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目标的党际合作的先河,促使其深入探索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等基本问题,促使其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从而牢牢把握了抗日战争中的主动权,促使其从一个幼稚的小党逐步成为成熟且坚强有力的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宋庆龄.宋庆龄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木生

The First Win-Win Cooperation Between KMT and CPC

ZHANG Li-tao, CUI Yao-peng

Abstract:In the 1920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MT and CPC is a real win- win. For the KMT, the first win-win cooperation establishe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new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 perfected the KMT's organization system , formed a real revolutionary army, improved the overall military strength;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CPC, the first cooperation developed the revolution army,expanded the social influence,and gained part of the revolution leadership, which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PC revolutionary work independently.

Key words:a win-win; CPC; KMT; the first cooperation between KMT and CPC

猜你喜欢

双赢共产党国民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快过关了
互学双赢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德资双助 老少双赢
谋划双赢
“双赢”之路在不断延伸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