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传统节庆文化比较

2015-03-28窦芳霞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窦芳霞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节庆是指节日及其庆祝方式,它是最真实表现民族精神的介质之一,是记载群族对宇宙看法的动态化石。通过观察和研究节庆习俗,就可揭示这一文化覆盖下的民族心理与行为模式。中美传统节庆文化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节日起源和节庆内容两方面。在节日起源上,前者有鲜明的农业色彩,后者则具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节庆内容上,前者带有明显的世俗功利性,后者更偏重精神愉悦性。随着彼此之间交往的增多,中美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深入。土节洋过,洋节土过,土节洋节一起过,必将是各国节庆文化的发展趋势。

1 中美节庆文化起源的差异:农业色彩与宗教色彩

1.1 中国节庆文化的起源:鲜明的农业色彩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绚丽多姿。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因此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多起源于与农耕生活历历相关的历法节气的岁时节日,具有鲜明的农业色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中国普天同庆的最隆重最盛大的春节,俗称年节,是春种秋收农耕一年的开始。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农业社会时期,“年终岁首”,正处于农作物已经收获的农事清闲时期,人们有报祭农业诸神、祈求新的一年继续丰收的主观愿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月是迎春之季,是筹划一年之计的开始,一年的农事活动将伴随着春节的到来逐步展开。因此,整个春节期间,一系列的农祀活动依序展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神;正月初一起“岁后八日,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如果当天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的占岁;正月初二为祭财神;初三为谷子生日,祝祭祈年,禁食米饭;初五接财神开市;初七人日“熏天”、送火神;初八祭星、放生祈福;初九求“天公网赐福”;初十石头生日“石不动,恐伤庄稼”;等等。这些送神、接神、祈福、去祟的农祀活动,充满热烈喜庆气氛,人们互相祝愿祈福,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人畜兴旺;等等。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其最普遍的元宵赏灯节庆习俗也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本身以“节气”命名,“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节是春耕正忙之时,也是踏青插柳、拜祭祖宗的节日。清明节拜祭先人祖宗,感恩其有传授生产经验,也寄托后人对先人的哀思。中秋节这一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也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在二十四节气中秋被认为是神龙潜渊的日子,即雨水少的季节,这时候的农作物已收割完毕入仓。所以,中秋节有庆丰收、谢神灵之意。而“端午”“重阳节”“七夕节”“腊八节”等民间传统节日也都明确以时岁、节令来命名。

1.2 美国节庆文化起源:浓厚的宗教色彩

美国不是农业为本,人们对季节气候农时节气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中国。比起农事,拥有占美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信徒的基督教更受注重,英语里的holiday/holyday(节日)一词,原意即为“圣日”。基督教有众多的节日,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美国因此也形成了以宗教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其节庆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当代美国社会最盛大的传统民族节日圣诞节(Christmas Day)是纪念基督教之神(God)耶稣的诞生。据说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玛利亚在伯利恒的一个马棚内生下。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耶稣出生当天,即阳历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基督的出世,所以也称为“耶稣圣诞礼”或“主降生日”。情人节是美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圣瓦伦丁节”(Valentine's Day)。它起源于古代罗马,是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罗马圣教徒,他为了反抗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相互爱慕,并得到典狱长女儿的照顾。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处死刑。临刑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说明自己是无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典狱长女儿深深的眷恋之情。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丁节”,后人又改成“情人节”。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它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早期英国移民为喜获丰收和在美国这块“新大陆”安居乐业下来而感谢上帝和无私帮助他们的印帝安人而逐渐形成。复活节(Easter's Day)也是美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对基督徒来说,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圣诞节。《圣经·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历史学家推算春分日(3月21日)后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是《圣经》中讲到耶稣复活的日子。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但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万圣节(Halloeen)是美国传统的鬼节。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圣徒之意。后来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在这一天要举行圣大的宗教弥撒(Mass)仪式。

2 中美节庆文化内容的差异:世俗功利性与精神愉悦性

中美传统节庆的内容总的来说都包括相关庆典、互送祝福、相聚狂欢、祭祀众神等民俗活动,但由于中美两国历史渊源、风土民情的差异,其具体内容也相差甚远,中国的节庆是世俗功利的,而美国节庆则更偏重精神愉悦方面。

2.1 中国节庆文化的内容

中国节庆内容具有明显的世俗功利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合家团圆、聚众吃喝、祈祥纳福等娱乐方式上。

旧中国的统治者不关心百姓,对社会公众事业如教育、医疗、交通等重视不够。老百姓有事不是找政府而是靠家庭和族人。族人和家庭是人们的依靠,人生大事诸如婚、丧、嫁、娶、置业、养老等,基本上都是靠家人、族人或邻居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因此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中国人对团圆的渴望尽人皆知。合家团圆,可以说是中国人千古不变的生活理想。因此民间传统节庆首推“万家团圆”。中国人春节归乡团圆的观念亘古不变,历久弥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千金易得,一票难求”的老大难问题——“春运”;春节的团圆饭、饺子,元宵的汤圆,冬至的汤团,夏至的馄饨,中秋的月饼也无一不与“团圆”有关。

“民以食为天”“食为八政之首”,中国人健康长寿的目的,主要通过饮食来实现。在中华民族的各种节庆习俗中,规定性最强、变化最多、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吃”。尽管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大好时光,但总揽上下五千多年文明中国史,老百姓吃不上饭的日子占多数,天灾、战乱、饥荒频繁地袭击着多灾多难的中国人。因此,中国几乎每个节日人们都有特别的饮食来犒劳自己并赋予其特别的寓意。如春节吃饺子象征吉祥如意、年糕象征财源广进;清明吃青团子寓意与先人团聚;正月十五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有月饼取其形如月,用以祭拜月,感谢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寄托人们对家庭团圆、幸福美满的祈求与渴望;其他如重阳节的重阳糕、腊八节的腊八粥、冬至的冬至团子等。

中国节庆内容的功利性还体现在节日祝词和节日娱乐两方面。春节拜年时大家互道“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步步高升”“财源滚滚”“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吉星高照”,马年祝“马到成功”“马上发财”;羊年互祝“三羊开泰”“洋洋得意”;龙年祝词“龙马精神”“一跃龙门”;猴年寄语“升官封侯”“拜将封侯”;等等。节假日期间家人团圆、朋友相聚,主要的娱乐也不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而是带有赌博性质的“小来来”、搓麻、打扑克、划拳喝酒,旨在从别人那里轻松获取钱财或将别人灌醉。就连全国人民齐聚一堂万众欣赏的每年一次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某些节目也与“发财”“升官”的俗利有关。

2.2 美国节庆文化的内容

美国的节庆内容更偏重精神愉悦性,这主要表现在其宗教信仰、民众参与、庆祝方式以及“爱”的文化等方面。

美国的传统节日多源于宗教,因此在节日期间,多会举行大大小小的各种宗教仪式。而美国民众节庆时也多是自发参与一些活动,如听听音乐会、参加大众集会游行、庆祝等。他们或去教堂做礼拜,唱赞美诗,缅怀上帝或人类美好的善行,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等,美国民众对这些节日投入的热情来自内心,源于自愿,而非出自行政命令、政治需要或功利心贪婪念。

美国节庆尽管也吃相关的系列节日食品,如圣诞节烤鸭、复活节彩蛋、感恩节火鸡、南瓜饼等。但同为节日食品,美国的节日食物更多表现出他们现在所憧憬的精神追求:或者是一种宗教的神圣感,如高耸入云神圣的教堂、摇曳不定朦胧的烛光、让人宛若置身仙界的圣诞颂歌;抑或是营造一种极富现代气息的浪漫氛围,如娇艳欲滴的各色玫瑰,甜美可人造型精巧的巧克力;再或就是举行释放紧张情绪、缓解社会压力的狂欢盛会,如光怪陆离恐怖吓人的妖魔鬼怪面具,形色各异五花八门的着装,热烈奔放手舞足蹈的舞姿,等等。美国节庆比起多以吃喝玩乐为主的中国传统节庆方式来讲,更能满足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现代人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更具精神升华和情感愉悦性。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更受中国的年轻一代欢迎的原因吧。

与中国的家族至上,先家族后国家不同,美国民众在节庆方面则偏向置国家于种族之上。如7月4日在美国国庆节,在没有任何行政命令和团体组织的情况下,白人、黑人、美洲土著人、黄人、棕色人种等不分民族,不论肤色,屋外挂的、车上飘的、手里摇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美国国旗,陌生人见面互道节日快乐,脸上同样洋溢着作为美国人的自豪与喜悦。

3 中美节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土节洋节一起过

尽管中美两国的节庆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但随着中美民间交往的增多,中美节庆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深入。

现在美国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在中国均受到普遍欢迎,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甚至对这些节日表现出比对中国传统节日更大的兴趣与狂热。相应地,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七夕情人节等在美国特别是华人聚居地如旧金山、洛杉基等地也开始流行起来。每到春节,美国等地的华人居住区都要举行盛大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美国政府官员也常通过发表电视讲话等形式对中国传统节日表示祝贺,有的还来到人群当中亲自参与相关欢庆活动。在中美双方节日互动交融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中国商业界和餐饮界在圣诞节时的火爆热闹情景;每年情人节的鲜艳欲滴的玫瑰花则点缀了中国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而每到春节、中秋、端午前后,美国的大型超市中也开始销售中国饺子、月饼和各色粽子。由此可见,中美节庆文化的交融互通已走向了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新境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交流与融合还将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土节洋过,洋节土过,土节洋节一起过,必将是各国节庆文化的发展趋势。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2—43.

[2]高丙中.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J].民俗研究,1997,(2) :20—27.

[3]高占祥.论节日文化[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59.

[4]常天.节日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5]高丙中.中国节假日制度的现代问题及其改进方略[J].开放时代,2005,(1) :72—82.

[6]DAVIS 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erss,2001:17—18.

[7]刘承华.文化与人格[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25—27.

[8]黑格尔. 历史哲学[M]. 王造时,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57.

[9]伍野春,阮荣.民国时期的移风易俗[J].民俗研究,2000,(2) :59—70.

[10]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J]. 近代史研究,2002,(3) :222—247.

[11]刘军华.两种价值取向的建构及其毁灭的悲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50—154.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与人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我最喜爱的传统节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