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精神分析角度探寻女性的心理成长——以《我是如何遇见我丈夫的》中的伊迪为例

2015-03-28彭丹

关键词:艾丽斯门罗

从精神分析角度探寻女性的心理成长
——以《我是如何遇见我丈夫的》中的伊迪为例

彭 丹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要:艾丽斯·门罗的短篇小说《我是如何遇见我丈夫的》描述了一个少女从早期“本我”占支配地位蜕变为“本我与自我”的平衡,从而细致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成长。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少女对浪漫和幻想的渴望,伊迪内心曾面对着本我与自我的失衡。同时,她也曾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这也使得读者对这位少女的心理成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艾丽斯·门罗;本我、自我与超我;平衡与失衡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4.058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彭丹(1990—),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0引言

作为加拿大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门罗(1931—)以其短篇小说见长。自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出版后她的作品便获得迅速的成功,同时也受到评论家的关注。自此,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在她的作品当中,门罗对女人题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包括对少女爱情和成长的细致刻画,对中年女人生存环境的描述,以及对战争和疾病的描写,这为她赢得了很多的奖项。

《我是如何遇见我丈夫的》写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门罗的短篇小说集《有件事我一直想告诉你》中的代表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少女的经历与成长,情感细腻。女主人公伊迪因辍学只得在皮布尔斯家中当一个小保姆,当时正值青春期,所以对成年人的世界抱有一种好奇。同时,作为一个乡下的小姑娘,她也对城里人的生活羡慕不已,尤其是对她的女主人皮布尔斯太太。作为一位涉世未深少女的她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就在此时她遇见了一位飞行员沃斯特,他给伊迪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才有了后来沃斯特与她的调情。沃斯特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伊迪对于大人世界的好奇与幻想,所以即使沃斯特的未婚妻突然出现,甚至沃斯特最终只留下一句话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都无法撼动她对于幻想的追求,她一直等待着他实现他的诺言,等他的来信然后义无反顾的去找他[1]142—149。只是最终伊迪没有等来任何的来信,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心智逐渐成熟,学会了控制心中的“本我”与“自我”,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最终选择了邮差作为自己的丈夫。这样的选择也清楚地说明伊迪已经从一个充满幻想的冲动少女成长为一个成熟理智的女性。

艾丽斯·门罗以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单纯少女的形象。小说通篇以第一人称叙述,这大大拉近了读者与伊迪之间的距离。同时,这篇小说以女性的视角进行描述,很大篇幅都是对伊迪独处时的心理描写,其中的男主人公也只是服务于小说的情节发展,这有助于细致地刻画出少女的心理活动,使一个对世界有强烈好奇心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所以在读者看来当时年幼的伊迪遵从着内心欲望的召唤而义无反顾地去追随沃斯特这种行为也变得不难理解。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他曾重点关注人的意识,后来逐渐发展,提出了“人格的三重结构说”,即: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即是全力满足个人内心深处的潜在欲望和冲动,这便是青春期的伊迪,即使面对别人的质疑、唾骂甚至是沃斯特的背叛,她始终坚持;而“自我”是用理性来“保护”自我,“使其既接受本能的冲动,又因为时时担心而把这种冲动限制在理性所允许的范畴之内,使之遵循着现实原则”;“超我”则是“外部世界在人内心的反映,表现为人人都必须遵循社会道德准则这样一种意识”,即“良心”[2]140—141。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处于青春期的伊迪对于心中的欲望和幻想的不懈追求,同时也能深刻地揭示出伊迪的内心情感,很好地展现她的成长。

1少女伊迪对“本我”的不懈追求

弗洛伊德曾指出,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受到三种力量影响的结果,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与他在精神结构分析中提出的“无意识”十分相像,处于隐藏状态,但却对人的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我受到本能的驱动,以“享乐”为主,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内心的原始欲望和冲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深处对世界的欲望是本我最大的动力,内心的冲动和躁动使人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2]140—141。在《我是如何遇见我丈夫的》这篇小说中,十五岁的伊迪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我满足,从而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心中蠢蠢欲动的欲望,可见,“本我”对当时伊迪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小说开篇便呈现了一个不谙世事并且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女孩,门罗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刻画这个女孩天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她对城里人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主人家有她第一次见到的洗碗机,而她的女主人却还因为家务而烦恼。皮布尔斯家里从来不烤蛋糕因为太太不会,这种生活让她觉得好笑但却心生羡慕;她极度喜爱主人家里的装潢,尤其是浴室,因为对于以前的伊迪来说洗澡已经算是一件奢侈的事。她总是一周洗一次,并不是皮布尔斯太太不允许,而是她不想要求得过多,最主要的是她想让洗澡这件事一直保持着美好的感觉。小说从伊迪的角度对浴室的布置做了详尽的描述,粉色装饰的浴盆、玫瑰色调的光线和踩上去带给你柔软和温暖的垫子,这一切都带给了伊迪一种梦幻般的美妙感觉。一次她在趁主人外出之际,“奢侈”地洗了澡,并且赤裸地站在镜子前从各个角度欣赏自己的身体,接着她走进女主人的卧室,虽然害怕但还是仿照着女主人的样子化起了妆,穿上了她的衣服,正当她在镜子前自我欣赏的时候,一个陌生人来敲门,这也是她与沃斯特第一次见面时候的场景[1]142—149。细致的心理和行为描写很好地揭示了伊迪内心的好奇和欲望,在当时的年纪,伊迪并没有控制这种欲望的能力,为了自我满足,她在她自己的世界里体验着她想象中的大人的世界。

同样,她也对大人的爱情有着懵懂的心理,她渴望了解。她曾经和一个朋友在窗前看她的姐姐与男朋友告别,并且期待着有一天也会有人拥抱她,与她亲吻。在当时,这个小女孩渴望爱,并且充满好奇,冲动在她的内心深处蠢蠢欲动。有一次,在沃斯特的帐篷里,沃斯特调戏了她,并且承诺离开后他会写信告诉她地址,希望伊迪来找他,伊迪相信了他的承诺,也为了他而对主人一家撒了谎,由此可见十五岁的伊迪的行为只是为了自我满足。

面对内心如此强烈的欲望,伊迪也曾为此挣扎过并且得到了良心的谴责和惩罚,在她试穿女主人衣服时,内心感到害怕;当她被沃斯特发现想请求他帮忙时,也感到很羞愧;当她向皮布尔斯太太撒谎被揭穿了以后,她便失去了这一家人的信任。可即便如此,与她内心的欲望和自我满足相比,这些阻碍简直微不足道,她的“本我”在这个阶段对她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

自我的存在是为了限制本我,它通过害怕、痛苦等感觉和惩罚来实现控制内心的冲动和欲望。自我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本我的消失,而是为了达到理智和欲望的一种平衡。而超我的存在也是对本我的一种控制,是它的压制者,它通过愧疚和焦虑来惩罚本我的过度,遵循着求善原则。“在弗洛伊德的这个精神结构里,自我的处境最为艰难:它既要承受本我的欲望冲击,满足本我的冲动欲望,又要使这种冲动符合超我所要求的行为准则”[2]141。

小说在沃斯特突然离开以后达到了高潮,他的突然离开并没有让伊迪感到难过,因为她一直记得他离开前在她耳边说过的承诺。那个时候她已经决定要等他的来信然后去找他,所以她在皮布尔斯太太和沃斯特的未婚妻问到他的去向的时候撒了谎,这个谎是为沃斯特争取更多的时间也是为了她自己。年幼的伊迪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向沃斯特的未婚妻那样,事情过去多年后她才意识到女人在遇到男人的问题时应该站在统一战线上。随后,她们便发现了异样开始逼问伊迪,天真的伊迪认为大人们所说的“亲密”可以使人生子,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她的幼稚。而沃斯特未婚妻对她的谩骂和侮辱让她感到羞耻,也让她失去了控制,开始嚎啕大哭,这是她情感的宣泄,内心世界的欲望和阻碍这对矛盾逐渐激化,她也因为这件事情彻底失去了皮布尔斯太太的信任。从这个时候开始,她内心的愧疚感和恐惧让她的本我已经开始慢慢减弱。

伊迪把这件事情当做一个噩梦抛在脑后,一直专注于等沃斯特的信。每天除了必要的打扫之外就是在邮箱旁等待。这种等待让她十分高兴,甚至是相当幸福,她已经忘却了沃斯特未婚妻的谩骂、在主人面前的尴尬以及她之前的痛苦,只是在微笑地等待着邮差的送信。而当所有的读者都与她一起在邮箱旁苦等来信,几乎都沉浸在伊迪内心强大的欲望中时,她却突然明白根本不会有任何信件。曾经她相信信会来就像她相信太阳会升起一样。她从夏天等到秋天,邮箱旁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切日常生活却唯独没有信,看到空荡荡的邮箱的时候,她才明白自己不想一直苦等到头发发白,她只是习惯去等待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承诺,是她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让她明白幻想与现实的不同,就在此时她用理智和现实控制了本我,从而实现了欲望和理智的平衡。

此时的伊迪已经清楚地知道她不想等一封信等到头发花白,因为她已经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使她已经意识到了这种不可能,但她还是向以前一样朝着那个邮差微笑,因为伊迪知道在寒冬中邮差坚持每天送信,他的生活过得并不轻松,而此时的伊迪已经学会了为他人考虑。邮差爱上了这个爱笑的女孩,最终伊迪接受了他的求婚,过上了平淡的幸福生活。每当她的丈夫说起她当初每日坐在邮箱旁微笑地等他的时候,伊迪总是笑而不语,因为她喜欢让人们想起那些令他们快乐的回忆。

年幼的伊迪内心充满欲望的火焰,本我达到高潮,而在沃斯特走后她遇到了困难,即便如此她依旧没有放弃。而在她幻想落空的时候她的理智才将她拉回了现实,此时的欲望已经在现实和理智的控制之下,达到了一种平衡,此时的伊迪能够用超我的力量来对待沃斯特,对待邮差,她也因此获得了幸福。她已经从一个冲动的只为自我满足的少女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智的善良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她达到了本我与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成功实现了自我成长。

3失衡现象

门罗对于年幼时候的伊迪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其中包括她的无知,她对于世界的好奇以及她的冲动和欲望,将本我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与之相比,对于当时伊迪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的描写较少。这样一种追求自我满足和缺乏控制力之间的失衡恰恰为小说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更能深刻地反映出青春期的伊迪内心的强烈渴望,成功塑造了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女形象。

小说中另一个失衡现象体现在对于伊迪蜕变的过程描写甚少。小说的多半篇幅都在着力描写伊迪成长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年幼的伊迪,只在结尾处简单描写她成熟之后的心理,一笔带过,这种不平衡恰恰为小说的结尾设置了巨大的悬疑,使冲动的被本我控制的伊迪形象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终,伊迪成功蜕变成一个经历过纯真幻想,同时又能使内心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达到平衡的成熟女性。

4结语

艾丽斯·门罗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到的眼光塑造了一个有激情和敢幻想的少女伊迪的形象。她遵从内心的渴望,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不去顾虑现实,这样一个女孩儿却慢慢拥有了一份想让他人快乐的成熟,她有能力平衡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最终成功实现了身心的成熟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秀平.听老外讲最浪漫的爱情故事:英汉对照[M].北京:中国航宇出版社,2010.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增华

猜你喜欢

艾丽斯门罗
作家的闲谈
作家的闲谈
卡戴珊助“模范囚犯”艾丽斯获释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笔友
琴缘(上)
门罗,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逆袭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