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士后邓毓博和他的兰州牛肉面

2015-03-28罗明丽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牛肉汤牛肉面拉面

罗明丽

他们是一群行走在科技前沿的IT技术男,曾经为教书育人站在知名的大学讲堂上,带领学生聚精会神于实验室里。后来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组成了一个团队,他们自诩是“卖牛肉面的”几个宅男。当然,他们可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拉面师傅,这个团队以应用数学专业博士、计算机专业博士后邓毓博为核心共有5个人,其中3个是博士(其中两个是博士后)、2个是硕士。这样的“高精尖”的组合,开出了一家卖牛肉面的网店。一份罐装的肉汤、一份和尚头面,配上辣椒油、葱蒜、白萝卜……这份面条价格要23.5元不算便宜,但是,却以12天10120份的成绩,创造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销售奇迹。这就是“牛大坊”牛肉面。

来自西北的杭州新市民陈剑既是牛肉面的铁杆“粉丝”,又和邓毓博是大学同学。杭州有点名的牛肉面他几乎都吃遍了。2014年的12月1日当他看到网上销售“原汤型兰州牛肉拉面”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买了2份,3天之后他收到了快递。打开了包装牛肉汤、手工拉面,蒜苗、香菜、萝卜、油泼辣子、醋,调料作料一应俱全。根据包装盒上的“食用方法”,先将肉汤倒入锅中,放入香菜、蒜苗和萝卜加热至沸腾后,将牛肉汤倒入煮好的面中,最后再放入辣椒油和醋。汤计清清萝卜白,辣椒红红蒜苗绿,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兰州牛肉面就新鲜出锅了。陈剑捞起了一筷子面放入嘴里,接着又端起碗来喝了一口汤……不知不觉一碗面就下肚了,他赞不绝口道:“汤鲜、肉香、面劲道、辣味十足。来到了杭州以后,曾经在超市里买到过所谓的‘兰州牛肉面’其实不过就是方便面而已,一个包装里边是一块干面加一包粉末状的调料,基本吃不出牛肉面的味道。现在这款原汤型的牛肉面,非常接近老家街头的牛肉面味道。”

陈剑不无感激地向校友表示祝贺。准备一旦在淘宝有货了就要去买几份,送给自己的老乡和朋友。然而再次上网得到的回应是“库存全部售罄,预售已经定出去将近万份……

牛肉面是这样“炼”成的

这款原汤型兰州牛肉拉面的创始人邓毓博,是兰州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计算机专业博士后,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此前一直在兰州大学信息学院当一名教师。在接受甘肃卫视采访时邓毓博说:“老实说我们这个团队的构成,听起来就很有点儿分量,除了我是兰州人,其他四人中熊永平(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机专业博士,博士后)和丁建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硕士)都是江西人,另外还有两人分别来自山东和陕西。如果说我们5人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工科研究生出身,开发牛肉面之前的工作也都还不算赖。”

在旁人看来冲出实验室,从学霸变身为厨师是一种冒险。这种冲动来源于邓毓博对家乡这碗牛肉面难以割舍的热爱。“北京求学两年吃了不少牛肉面,可惜就是没家的味道,所以就特别地想念。对于每一个兰州人来说,一碗牛肉面就蕴含着一份家的眷顾。”另有几位团队成员虽然不是兰州人,但是后来都因为所从事的职业而留在了兰州。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熊永平,是个地道的来自江西的南方人,向来就排斥面食。有一回大家闲聊无意中他说起,在崆峒山旅游时曾经一次连吃了两碗牛肉面,引来邓毓博惊异的目光。于是说着说着大伙儿灵光乍现:一个不爱吃面的南方人居然饕餮了兰州的拉面,离开兰州漂泊在外的人总是抱怨吃不到正宗的兰州拉面。其中不是就有一种机缘巧合吗?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新式兰州牛肉面满足这样的需求呢?一个从骨子里爱牛肉面的“死忠派”,加上几个半途爱上牛肉面的“路转粉”,几个人合计数次之后,断定了牛肉面的魅力无限,不去试一试闯一闯岂不是太可惜了!

发明一种口味地道、安全健康、操作简单的牛肉面,让全国各地的人随时随地都能吃上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几个人说干就干,2013年9月团队开始着手调研。调查中发觉兰州牛肉面面临的最大遗憾就是只要出了甘肃省,兰州牛肉面就变成了一个一个门脸各异的小馆子,味道更是千奇百怪,加咸菜的、加煎蛋的、加青菜的……完全不再有兰州牛肉面那特有的味道。作为兰州人的邓毓博知道,要做出正宗的兰州牛肉面,汤头是否鲜美、面条是否筋道、牛肉是否细腻、调料是否鲜香每一个细节都是关键,每一步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一开始就遇到了没有启动资金的困难,没有一家银行敢贷款,风险投资基金也是屡谈屡不成。几个人商量过后决定不能再等了,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先开发起来再说。接下来遇到的磕磕绊绊也是一件接着一件,要找一家工厂代工生产产品,和自己家里煮饭毕竟差异很大。常常是拿着在家里厨房配好的方子找到一家工厂,熬出来的牛肉汤尝一两口就感觉味道和在厨房里的不对路。一锅近千元成本的牛肉汤就得全部倒掉重来。为了获得好的汤头和辣椒油配料,专门寻访有三十余年经历的回族老师傅来做“顾问”,凭借的是“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经过邓毓博几个人的再三请求,老师傅觉得能在全国各地吃到地道兰州牛肉面总归是好事,终于答应了帮忙试试看。

每熬成一锅汤至少需要20斤牛肉,煮肉汤用的大锅先后烧坏了好几口。90多天里,邓毓博和伙伴们天天必喝牛肉汤,为的是调出味道正宗的牛肉汤汁。每一次煮完汤后,冰箱里就塞满了熟牛肉,不得不拿着四处送人。从师傅那学到牛肉面汤和辣椒油的配方以及关键技艺后,邓毓博他们几个人又开始了反复的计量配比试验。为了保证肉汤和辣椒油的口味多样化,找了几十种调料配伍成为多种口味,其间所花的心血就不用说了。那是一个烧钱的阶段……除了调试可口的汤头,配以劲道的面条也是个重要因素。要找到合适的面条,同样需要付出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工夫。为了能找到口感好、适宜长途运输的面条,他们几个人将兰州的超市、农贸市场,以及淘宝网上适合的面条全都买回来逐个试吃。5个月里吃尽了种种面条,有挂面、湿面、真空冻干面,只为做成一碗正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这群浪漫极客的“梦想”变为现实,花了前后八个多月的时间之后,邓毓博终于摸索出工业化生产兰州牛肉面的全部核心技术。“2014年的10月,我连续加班10天特地准备了200多个牛肉面礼盒,在我表弟的婚礼上送给每位来宾。客人们对这个礼盒好评点赞的不断,有的宾客还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邓毓博说。邓毓博的推广创意没有白费,尽管当时还没有开始销售,但是已经有人向他打听在哪里能够买得到,希望购买一些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

“牛大坊”网络版面世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款零添加防腐剂、保质期为一年的“网络版牛肉面”问世了。熬好的牛肉汤高温高压杀菌,经真空灌装至易拉罐。拉面采用了以皋兰和尚头手工面。经过了低温晾干方式处理。香菜、蒜苗经过真空冻干处理……在“牛大坊”网站首页写着这样一句话:“把一切的技术、情怀、冲动、严谨和梦想,凝聚在了这碗牛肉拉面里。”这也是邓毓博和团队每个成员的心里话。

去年的11月29日,“牛大坊”正式上线了。短短几个小时,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的订单就有了几十份。“心情特别激动,真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终于孕育出生了。”因为只是初测,因此除了朋友圈,“牛大坊”并没有做太多宣传。但是,让邓毓博团队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人民日报、新华网、凤凰网的官方微博都做了推送,并且附加了链接。“牛大坊”一下子就火起来了,微博转发的第二天就卖出了三千多份。名声大了争议也就多了,有叫好的也有喊衰的。有称赞地说网络营销做得好,也有酸溜溜地猜测说“不知道给了那些一线的大V们多少好处费啊”。邓毓博很郑重地解释说:“真的没有像线上与线下媒体主动转发的那样,按照我们的营销策略制定的那一套策略还都没有启用呢。实话说吧,卖得太快了,我们忙得都有点蒙圈了。”

纷纷而至的订单让刚刚起步的团队措手不及。“特别激动也弄得我们特别仓促。”他说。24小时连轴转成为公司新常态。当客服,做包装,接订单,送面条……什么都得自己来,邓毓博的团队忙并快乐着。在网友评价中有暖意满满的好评:“没想到在南方现在也能吃到这么地道的兰州拉面了,牛肉块够大,汤汁鲜爽,辣味纯正,总而言之赞!赞!赞!。”“‘牛大坊’确实跟兰州本地的牛肉面很接近了,吃完一份还不过瘾哪。”“还是熟悉的味道!让我出门在外也能吃到地道的家乡牛肉面!”当然也有尖锐的差评。有认为料少、价贵包装有问题,醋袋容易泄漏。包装箱纸质太薄,面条被压碎了。针对买家提出的问题,团队进行调整即将推出第二代“网络版牛肉面”。

每一个评价邓毓博和成员都认真阅读不敢怠慢,改进回复评价并做回访是必须的。请看回复:“关于价格的问题。目前确实是成本高了点,我们在寻找能把成本降下来的方法。关于口味,之前想做纯清汤的不放添加剂,但很多人却反映味道太淡了,这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不是应该推出更多元的产品来,是我们接下来必须要做出决策的……好的意见我们都会虚心接受,比如说我们的包装不好易漏,我们已经连夜改进了包装。”

在一个反映送错地址的评价下边,邓毓博的团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牛大坊”保证,这份失误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感谢您的批判,愿美食和梦想与你我同在。我们这群傻瓜凭着一个浪漫的理想就辞去了工作,不顾一切地去做“牛大坊”。上线的第一天甚至还在担心是不是有人会来买?没想到的是大家会对一个新生的产品有如此的信赖、热爱和支持……这份真诚的检讨,是邓毓博和团队想对顾客说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只要是真实的,我们都会接受。

目前这款原汤型兰州牛肉拉面,除了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几个不包邮的省份,其他的省份均有人下单购买。最初只准备了5000份产品,打算一至两个月才能够消化掉。现货销售一空后只能采取预售。12月20日第二批预售的10000份牛肉面,已经开始陆续发货。对于外界不过是短短20天的时间,而对“牛大坊”而言,来到这个世界一直在路上奔走,还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

“能不能建厂?会不会只是尝鲜式的消费?虽然严格的说还是个未知数。”但是,邓毓博有信心,因为最初的心愿很朴实——让在外漂泊的游子们随时品尝到家乡味道的心愿,已经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回应。下一步制定的纷繁计划,需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开实体店、建生产车间、开发多元产品、推出以牛肉面为主题的手机游戏,争取成为外地游客来兰州想带的土特产,成为外地人认识甘肃美食的窗口……“牛大坊”的创业者相信,梦想终究会照进现实。

邓毓博的“危”与“机”

借助杭州新市民陈剑的微信,笔者接通与邓毓博的视频聊天,他正在办公室忙碌。他说公司正在想办法解决运输过程中出现破损的问题,准备在快递箱子里垫上气泡垫,并在箱子上贴上“易碎品”标示。回想起自己创业以来的最深感受,邓毓博说去年9月已经从学校正式辞职了,开始专心致志的“做面条”“卖面条”。兰大领导和学院同事们都希望他留下来,毕竟学校培养了他多年,希望能留下来从事教学工作。再者变更高校教师的身份是一件很慎重的事。但是时指这样的当口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毕竟三十多岁了有创业机会而又不去尝试今后肯定会遗憾的。创业等于是重头开始困难很多,可是心情却很充实很享受。他说:“自己的性格本来就不太适合搞学术,很有可能一辈子也难以成为顶尖人物,但现在就不一样了,为自己喜欢的事业特别有奔头。”其实跟他一样放弃高薪一心“卖面条”的还有丁建军。他本来在一个上市公司管理层里待遇相当好。有公司想挖他也没去,却敢于辞职转行专门做起了食品。

“接下来的一步我们准备在兰州建生产车间,推出重口味的牛肉汤包与配料。面条的种类也将更加齐全,将会分成毛细、二细、韭叶、大宽等多种规格,以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在兰州牛肉面馆里能够吃到的,我们网店里也将应有尽有。”邓毓博说,“我们的愿望是让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西北人民,随时随地都能吃到正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今年进入工厂化生产的一期产品,预计需要投资500万元。‘牛大坊’产品目前申请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均已被受理。关于品牌建设方面正在筹划着和兰州旅游部门、特产经销商深入合作,让牛肉面作为大西北特产走向全国市场,让来到兰州旅行的人都能带着‘牛大坊’回家。”

西部首家有限合伙制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兰州城乡建设发展投资中心调研了兰州牛肉面行业的“危”与“机”:作为兰州的城市名片之一,近几年来兰州牛肉面店铺已经在全国呈现开花之势。但总体上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大部分牛肉面的店铺仍然沿袭了传统的作坊式经营模式,整体处于小、散、弱的状态,企业各自为战,整体实力不强,造成兰州牛肉拉面处于名声在外,自有品牌不响、竞争力弱小的尴尬。新成立的兰州牛肉面股份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在创业板上市,从而做大做强兰州牛肉面。线下的进展亦步亦趋,已经从有入股意向的牛肉面店铺中,筛选出了60家店铺打响“牛大坊”的品牌。大股东将由兰州城投与深圳东方富海投资管理公司、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交所四家风险投资机构组成,在兰州共同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对兰州牛肉面进行第二轮投资,除了扶持“牛大坊”扩大工厂化生产,还对兰州牛肉面品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据中心董事长介绍,兰州牛肉面股份公司还会吸收优秀的牛肉面店铺加盟,使其成为原始股东。

猜你喜欢

牛肉汤牛肉面拉面
非洲特色美食,兰州牛肉面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一碗牛肉汤的故事
神奇的拉面
白象 红烧牛肉面
洛阳牛肉汤
天冷胃寒多喝牛肉汤
漫画+脑力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