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制备

2015-03-28张景中鲁圣军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15年2期
关键词:熔融基体改性

张景中,张 丽,黄 涛,鲁圣军,何 敏

(1.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贵州省贵阳市 550003;2. 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贵阳市 550014;3. 贵州凯科特材料有限公司,贵州省贵阳市 550014)

聚酰胺(PA)因其优越的性能而成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工程塑料,但与其他高性能材料相比,PA的负荷变形温度较低,耐热性能相对较差,因而限制了其在一些高耐热要求领域内的应用[1]。提高PA热性能有两种方法,即化学法和物理法。化学法通常是通过缩聚合引入二酸或二胺等刚性单体,得到耐热温度高的共聚物;而物理法则是将PA与无机材料(如纤维、无机纳米填料等)[2-3]或高分子耐热改性剂共混[4]。由于化学法的生产设备过于昂贵、工艺过于复杂,因此本实验采用廉价、简单的物理共混法[5]。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除具有一般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外,还因其特有的纳米尺度上的片层结构使复合材料的热性能明显改善。Rony等[6]将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添加到聚氯乙烯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中,可改善基体的热性能。

笔者通过前期研究发现将PA 6与自制N-苯基马来酰亚胺-马来酸酐二元共聚物(NMA)按质量比为100∶10共混,PA 6热性能改善最好,相比于自制的NMA,廉价且能较好改善PA 6热性能的纳米有机蒙脱土(nano-OMMT)更易得。本研究利用自制耐热改性剂NMA与季膦盐与硅烷偶联剂改性的nano-OMMT复配对PA 6共混改性,制得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及结晶行为。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PA 6,YH-80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生产;nano-OMMT,美国NanoAmor公司生产;NMA,自制。

1.2 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PA 6于100 ℃干燥12 h,再将PA 6,NMA,nano-OMMT按表1配方混匀。用南京瑞亚高聚物制备有限公司生产的TSE-40A型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造粒得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各区温度为190~240 ℃。最后将烘干后的复合材料注塑成标准测试样条。

表1 NMA与nano-OMMT复配改性PA 6的配方Tab.1 Formulae of PA 6 modified with NMA and nano-OMMT phr

1.3 测试与表征

X射线衍射(XRD)分析采用日本理学电机株式社生产的D/Max-2200型X射线衍射仪,Cu靶、Kα射线,管电压40 kV,管电流30 mA,波长0.154 32 nm,扫描速率2(°)/min。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采用美国TA仪器公司生产的Q2000型差示扫描量热仪,升降温速率均为10 ℃/min。热重(TG)分析采用美国TA仪器公司生产的Q50型热重分析仪,氮气保护,升温速率10 ℃/min。力学性能采用上海华龙测试仪器公司生产的WDW-10C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弯曲性能按GB/T 9341—2008测试,拉伸性能按GB/T 1040.2—2006测试。负荷变形温度采用英国RAY-RAN公司生产的RRHDV4型热变形试验机测试,试样尺寸为80 mm×10 mm×4 mm,压力1.8 MPa,升温速率120 ℃/h。动态流变性能采用美国TA仪器公司生产的ARESG2型旋转流变仪测试,温度230 ℃。

2 结果与讨论

2.1 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从图1看出:nano-OMMT在衍射角为5.56°,3.08°处有衍射峰。根据Bragg方程可知,nano-OMMT层间距为1.59,2.87 nm。而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已检测不到明显的nano-OMMT衍射峰,说明nano-OMMT片层已经完全剥离分散在PA 6基体中。

图1 nano-OMMT与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XRD谱图Fig.1 XRD patterns of nano-OMMT and the PA 6/NMA/nano-OMMT composite

2.2 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DSC分析

从图2a可以看出:在等速升温的过程中,m(NMA)∶m(nano-OMMT)为8∶2时,熔融曲线出现双峰,且随nano-OMMT含量的增加,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熔融峰先向高温再向低温方向移动。据文献[7]可知,PA 6的双重熔融峰可解释为PA 6中存在混合晶型或在升温过程中结晶不完善的晶体发生重组,m(NMA)∶m(nano-OMMT)为7∶3时,PA 6的低温熔融峰基本消失,转变成单一的熔融峰。从表2看出:熔融焓(ΔH)、结晶度(Xc)以及结晶温度(tc)均随着nano-OMMT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说明nano-OMMT起异相成核作用,同时NMA含量降低使其与PA 6原位扩链反应程度降低,分子链移动容易,促进了混合晶型的生成或升温过程中的重组,从而导致PA 6低温熔融峰的生成,熔融峰向高温方向移动。m(NMA)∶m(nano-OMMT)为7∶3时,nano-OMMT含量过高,由旋转流变测试可知,过多的nano-OMMT会增加复合材料黏度,阻碍PA 6分子链的移动与规则排列,即阻碍混合晶型的生成或升温过程中的重组(XRD测试中的单一衍射峰可证明),从而导致PA 6低温熔融峰消失,熔融峰向低温方向移动。从图2b看出:在等速降温过程中,随着nano-OMMT含量的增加,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结晶峰先向高温再向低温方向移动,增加nano-OMMT含量有利于PA 6的结晶,而过多nano-OMMT则阻碍PA 6结晶。这说明在提升复合材料熔融、结晶性能时,nano-OMMT的作用大于NMA。

图2 不同质量比NMA与nano-OMMT复配改性PA 6的DSC曲线Fig.2 DSC curves of PA 6 modified with different mass ratios of NMA to nano-OMMT

表2 不同质量比NMA与nano-OMMT复配改性PA 6的DSC数据Tab.2 DSC data of PA 6 modified with different mass ratios ofNMA to nano-OMMT

2.3 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TG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加入nano-OMMT后,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t5%)、质量损失5 0%时对应的温度(t50%)基本无变化,而当m(NMA)∶m(nano-OMMT)为8∶2时,复合材料的分解终止温度(t95%)最高,当m(NMA)∶m(nano-OMMT)为10∶0时,分解速率最快时的温度(tmax)最高。这可能由于:一方面,由旋转流变测试可知,NMA的酸酐基团与PA 6的端氨基发生了原位扩链反应,且大分子链引入NMA中的NPMI刚性五元酰亚胺环和六元苯环,分子链间作用力增大,受热时需更高温度才能使其运动、断裂乃至分解,因此,当NMA用量最大时,复合材料的tmax最高;另一方面,nano-OMMT能产生Hoffman反应[8-9],促进复合材料脱氢交联炭化过程,提高高温时的残炭量,因此t95%提高。

表3 不同质量比NMA与nano-OMMT复配改性PA 6的TG数据Tab.3 TG data of PA 6 modified with different mass ratios of NMA to nano-OMMT

2.4 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负荷变形温度

从表4可看出:随着NMA含量减小与nano-OMMT含量的增加,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与弯曲模量先增加后减小,m(NMA)∶m(nano-OMMT)为8∶2时最高,分别达117.1,3 301 MPa,较不添加nano-OMMT时分别提高约21.2%,25.0%。研究nano-OMMT填充PA 6的力学行为发现,nano-OMMT在一定含量内能提高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但随着nano-OMMT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下降。这是由于nano-OMMT含量较低时,PA 6基体可很好包覆nano-OMMT,在弯曲过程中可有效地将载荷传递至高强度的nano-OMMT上,从而使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增强;但当nano-OMMT含量较高时,nano-OMMT分散程度较差,PA 6基体对nano-OMMT有效的包覆程度降低,界面缺陷增多,易形成不良的应力集中点,导致弯曲性能下降[10]。

表4 不同质量比NMA与nano-OMMT复配改性PA 6的力学性能及负荷变形温度Tab.4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istortion temperature under load of PA 6 modified with different mass ratios of NMA to nano-OMMT

从表4还看出:m(NMA)∶m(nano-OMMT)为8∶2时,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最大,达80.5 MPa,较不添加nano-OMMT时提高约12.9%。这是由于nano-OMMT为无机刚性粒子,对PA 6有明显的增强作用,nano-OMMT与PA 6基体发生物理或者化学结合,使其界面作用增强,而且剥离分散在PA 6基体中的nano-OMMT片层也可以承担一定载荷,因此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m(NMA)∶m(nano-OMMT)为7∶3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呈下降趋势,可能由于随着nano-OMMT含量增加,nano-OMMT分散程度较差,产生团聚现象,复合材料内部结构出现缺陷,进而出现应力集中,因此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有所降低。这说明在提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时,nano-OMMT的作用大于NMA。从表4还可看出:m(NMA)∶m(nano-OMMT)为8∶2时,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负荷变形温度最高,达82.7 ℃,较不添加nano-OMMT时提高约27.8%。由于nano-OMMT在PA 6基体中呈剥离层状分布,片层插在PA 6中形成网状结构,类似于纤维增强作用,在升温过程中限制了PA 6分子链的链段运动,从而提高了负荷变形温度;但随着nano-OMMT含量的增加,部分nano-OMMT团聚在PA 6基体中,插层效果减弱,同时NMA含量大幅减少使其与PA 6分子链的扩链反应程度降低,分子链间作用力减弱,促进了分子链的松弛,导致复合材料的负荷变形温度降低。这说明在提升复合材料耐热性能时, nano-OMMT的作用大于NMA。另外,复合材料Xc的改变也是其负荷变形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2.5 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动态流变性能

从图4可以看出: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动态复数黏度(η*)随角频率(ω)的增加而下降,呈明显的剪切变稀行为。开始加入nano-OMMT,减少NMA含量后即[m(NMA)∶m(nano-OMMT)=9∶1],复合材料的η*明显减小;再增加nano-OMMT含量,复合材料的η*增加。这可能由于一方面NMA含量减少导致NMA与PA 6的扩链反应程度降低,分子链间的缠结减少,分子间相互牵制程度减弱,因而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分子链易解缠,导致分子间相对运动变得简单,使复合材料η*减小;另一方面,增加nano-OMMT含量,nano-OMMT片层结构限制了PA 6大分子链的流动,且nano-OMMT在PA 6中形成缠结点,加剧了分子链的缠结,使复合材料η*增加。因此,在加入nano-OMMT降低NMA含量后,NMA的化学缠结起主导作用,导致复合材料η*大幅下降;而nano-OMMT含量较高时,nano-OMMT的物理缠结作用起主导作用,导致复合材料η*适当增加。

图4 不同质量比NMA与nano-OMMT复配改性PA 6的η*和G′Fig.4 Complex viscosity and storage modulus of PA 6 modified with different mass ratios of NMA to nano-OMMT

从图4还可以看出:曲线中出现了“第二平台”,低ω区域的平台高度显著增加且向更高的ω延伸,表明PA 6与NMA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微交联结构;加入nano-OMMT,减少NMA含量后,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G′有所下降,但继续增加nano-OMMT含量,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G′又适当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减少NMA含量后,NMA与PA 6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弱,使分子链段运动变得容易,减小了复合材料的形变难度,G′减弱;而增加nano-OMMT含量,nano-OMMT在PA 6中形成缠结点,加剧了高分子链的缠结,分子链段运动变得困难,增加了复合材料的形变难度,G′增强。

3 结论

a)nano-OMMT剥离分散在PA 6基体中;随着nano-OMMT含量的增加,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熔融温度,tc,ΔH,Xc先上升后下降;而不添加nano-OMMT时,复合材料tmax最高。

b)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和负荷变形温度随着nano-OMMT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当m(NMA)∶m(nano-OMMT)为8∶2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7.1,3 301,80.5 MPa 及82.7 ℃,较不加nano-OMMT时分别提高约21.2%,25.0%,12.9%,27.8%

c)不添加nano-OMMT时,PA 6/NMA/nano-OMMT复合材料的η*,G′最高;随着nano-OMMT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η*,G′提高。

[1] 张景中,慈书亭,刘典新,等. PA 6/SMA/LG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14,42(7):57-61.

[2] 张玲,杨建民,冯超伟,等. 表面复合纳米SiO2和碳纳米管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的结构与性能[J]. 高分子学报,2010(11):1333-1339.

[3] 徐翔民,胡修池,张予东,等. 不同表面修饰纳米SiO2/尼龙66复合材料的热性能[J]. 复合材料学报,2011,28(6):71-79.

[4] Younggon S,Shichoon L. One step method for fabrication of PPO/PA-66/elastomer blends[J]. Polymer Bulletin,2006,56(2/3):267-273.

[5] 张景中,何敏,鲁圣军,等. PA 6/SMA共混物的热性能及力学性能[J]. 塑料工业,2014,42(4):48-51.

[6] Rony V,Doin R P,Ceraso J M. Modem styrenic polymer[M].Hoboken:The Dow Chemical Company,2004:55-56.

[7] Bhattacharyya A R,Pötschke P,Häußler L,et al. Reactive compatibilization of melt mixed PA 6/SWNT composites: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y[J]. Macromol Chem Phys,2005,206(20):2084-2095.

[8] Gilman J W,Jackson C L,Morgan A B,et al. Flammability properties of polymer-layered-silicate nanocomposites polypropylene and polystrene nanocomposites[J].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00,12(7):1866-1873.

[9] Qin Huaili,Zhang Shimin,Zhao Chungui,et al. Thermal stability and flammability of polypropylene/montmorillonite composites[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4,85(2):807-813.

[10] 吴兰峰,吴德峰,张明.聚苯硫醚/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导电和力学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25(8):36-39.

猜你喜欢

熔融基体改性
金刚石圆锯片基体高温快速回火技术的探索
沟口雄三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基体论述评
铌-锆基体中痕量钐、铕、钆、镝的连续离心分离技术
高温熔融盐压力容器用Q345R材料的腐蚀性能研究
P(3,4HB)/PHBV共混改性及微生物降解研究
ABS/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聚甲醛增强改性研究进展
聚乳酸扩链改性及其挤出发泡的研究
sPS/PBA-aPS共混物的结晶与熔融行为
固体粉末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混合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