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许渊冲译《毛泽东诗词选》中的译者主体性——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为视角

2015-03-27宋颖,刘思奇

关键词:斯坦纳许渊冲译者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91( 2015) 03-0123-06

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5.03.023

收稿日期:2015-09-06;修回日期:2015-09-14

作者简介:宋 颖( 1979-),女,江西省新余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Poems of Mao Zedo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rge Steiner’s Hermeneutics

Song Ying,Liu Siqi

(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192,China)

Abstract:As studies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Poems of Mao Zedong ( 1993) are still rare,this paper is to elaborate on this topic based on George Steiner’s fourfold Hermeneutic Motion,which includes trust,aggression,import and compensation.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conspicuous influenc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found in Xu’s sele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 as well as the selection of his translation and expression strategies.

Key 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Poems of Mao Zedong; Hermeneutics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学科经历“文化转向”后,译者个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许钧将译者主体意识定义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即译文的价值。……所谓‘翻译主体性’……是指翻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1]而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题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2]。

中国译坛泰斗许渊冲先生的中国诗词翻译在中国乃至世界享誉盛名,译学界对于他在古诗词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颇丰,但就其另一力作——《毛泽东诗词选》英译的研究多集中在译者主体意识与社会主流意识的关系 [3]、权力与翻译之间的操控与反操控 [4]、社会文化对译者的规约 [5]等方面,而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四步骤论的视角探讨其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笔者尝试以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以此扩大这一经典译作的研究视角。

一、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

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中明确指出:“理解便是阐释,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6]2在“阐释的运作”( The Hermeneutic Motion)一章中,斯坦纳通过阐释学陈述了翻译的本质,他用阐释运作的四重奏模式说明了翻译行为——信赖( trust)、侵入( aggression)、吸收( import)和补偿( compensation)。具体来说,首先,译者相信在源文本中一定有能够可以理解的意义,“所有的理解,以及作为翻译的对理解的外在描述,都起始于信任行为。” [6]312其次,作者开始对原文理解,挖掘其中的含义,在这一步骤中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斯坦纳指出:“是海德格尔让我们认识到理解、认知和解释是一种密集紧凑、无法避免的攻击行为。” [6]313阐释运作的第三个行为就是译者把原文的意思和形式移植到译文中。斯坦纳分析道,在吸收融合的过程中,目的语和文本都有所变形,从而为了平衡这种关系,保持翻译的道德,弥补意义的流失和暴力的迁移,就必须要进行互补行动 [6]316。也就是说,译者最后要补偿翻译中遗失的东西,恢复失去的平衡。

译者在文化、社会背景、诗学及其个人经历的影响下,不自觉地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与语言能力,以及对源语文本的主观判断和理解,从而完成了信赖和入侵这两个步骤,接下来译者进一步运用其独一无二的主动性选择以何种形式将源语移入目的语,与此同时对翻译的策略和技巧进行权衡,而译者在这种权衡中无疑也会以已有的翻译实践甚至是自己的翻译理论为参考。最后在对语言损失进行补偿时,译者也无不受自己的生活和教育背景及其翻译动机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和发挥。

二、《毛泽东诗词选》许渊冲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信赖

“首先是初始的信赖,一种信任的投入,以过去的经验为保证。” [6]312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译者和源文本之间建立起信赖,译者决定在源文本上倾注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并翻译之,翻译的工作此时才算起步。许渊冲与毛泽东诗词之间信赖的建立也可以从内外因两方面来分析。

外因方面主要涉及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源文本的价值。在许渊冲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问世之前,从美国记者德加·斯诺在1937年对《长征》的英译开始,罗伯特·佩恩(白英)、威利斯·巴恩斯通( Willis Barnstone)、安德鲁·博伊德( Andrew Boyd)及格兰蒂斯·杨( Gladys Yang,中文名戴乃迭)、作家聂华苓( Hua ling Nieh Engle)及其美国丈夫、诗人保罗·安格尔( Paul Engle)等许多英语世界学者都曾经正式出版过毛泽东的部分诗词英译本,而由叶君健、钱锺书主译,袁水拍、乔冠华、赵朴初、周珏良等一批行家里手合力定稿的1976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更是被视为“官方定本”。在对诸多译本进行欣赏和评价的基础上,1978年许渊冲在洛阳外国语学院完成了《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的英法格律体译本,1993年适逢毛泽东百年诞辰,又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新社会背景,为“使英语世界对这位伟人、对他所继承发扬了的中国文化,有‘更上一层楼’的了解” [7]13,许渊冲决定再增译八首毛泽东诗词,于同年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选》汉英对照版。

而许渊冲本人的语言文化造诣及其对毛泽东诗词的热爱则构成主要内因。他自小热爱中国文化,并对英语有强烈的兴趣,学生时期在当时名师荟萃、学风民主的西南联大受到了闻一多、卞之琳、叶公超等文学大师的熏陶,1941年应征在美国志愿空军任英文翻译,后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是他翻译毛泽东诗词的实力所在,而从他在《毛泽东诗词选》译序中对毛泽东诗词的评价——“毛泽东诗词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艺术高峰。” [7]5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毛泽东诗词的艺术价值是高度认可的。

(二)侵入

“侵入”即渗透,理解。走出了信赖的第一步,译者接下去开始运用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去“侵入”原文。译者的“侵入”即是要打破差异的“外壳”,剥离出其有共性的“内核”,为目的语读者扫除理解的障碍。

1.以文化意识侵入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毛泽东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个人强烈抱负的结合体,对于外国读者可能会构成很多欣赏障碍。而作为深谙中国文化的学者,许渊冲在翻译中对于毛泽东诗词中的各种文化元素具有强烈的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1)公众信仰。公众信仰指某一特定社会中公众所持有的宗教、迷信、文化观念以及其他相关的思想。例如: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贺新郎·赠杨开慧)

Just as Mount Kunlun thrusts its cliffs asunder,

Or the typhoon sweeps the world under.

Then like two birds we’ll fly.

And cleave the clouds on high.( To Yang Kaihui,Tune:“Congratulating The Bridegroom”)

《贺新郎·赠杨开慧》作于1923年,当时迫于严峻的革命形势毛泽东夫妇面临分离,“重比翼,和云翥。”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爱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比翼(鸟)”是中国神话中一种雌雄并飞的鸟,喻夫妻恩爱,厮守不离。许渊冲破除了其异族文化的外壳,直接将其本义“like two birds we’ll fly”译入目的语,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地想象出诗人的用意。例如: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翻地覆。(念奴娇·井冈山)

Thirty-eight years have gone by,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The despot overthrown,

The sky was turned upside down.( Mount Jinggang,Tune:“Charm Of A Maiden Singer”)

“弹指”是佛家用语,比喻极短的一瞬间。自1927年秋收起义后,诗人时隔38年重回井冈山,这期间经过诗人及其同志们的共同奋斗,中国获得了独立,诗人由衷感叹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而写下此诗,许渊冲领会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念,用“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准确诠释了“弹指”的喻意。

( 2)成语。中国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文学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或口头传说,一般都短小精辟,从字面上很难准确理解其义,对于外国读者更是如此。如以下两例: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贺新郎·赠杨开慧)

The whistle shrills and broken is my heart.

From now on,we’ll be lonely,far apart.( To Yang Kaihui,Tune:“Congratulating The Bridegroom”)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清平乐·姜桂战争)

Sowing on earth but grief and pain.

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 vain.( The Warlords Fight,Tune:“Pure Serene Music”)

例3中的“肠已断”源自成语“肝肠寸断”,表达的是与爱人离别的极度伤悲,例4中的“一枕黄粱”源自文学典故,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这两处都不能从字面意义来直接传达,因而许渊冲都采用了直指本质含义的译法。

( 3)生态联想。此处的“生态”是指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包括山、河、城市等。不同的文化传统赋予生态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当涉及到此类情况时,译者所起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例如: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Our mother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 Snow,Tune:“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江山”指的是中国的广袤领土,本可以直译为“rivers and mountains”,但许渊冲并没有选择这种客观死板的直译,他领会到诗人字里行间对这片国土的热爱,将其译为“our motherland”不仅很好地传达了诗人隐匿在该词背后的爱国深情,并且还巧妙地通过增加“our”一词缩小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例如: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七绝·庐山仙人洞)

A sturdy pine,as viewed in twilight dim and low.

Remains at ease while riotous clouds come and go.( The Immortal’s Cave)

松树在中国文化中渊源颇深,中国文学作品中常松树来用来象征坚强不屈的强者。诗人使用松树的形象自然会令人联想起共产主义战士在艰苦的斗争岁月的光辉形象,但是“劲”这个形容词的字面意义并不能引起外国读者同样的联想,因此,许渊冲译文中的“sturdy”显然是通过一番斟酌而得,其“坚强、坚定”的含义符合该诗词的意境。

2.以语言能力侵入

语言能力是指以某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对该语言的语言知识体系的掌握。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法、句法及语篇特点,译者在“侵入”源文的过程中要洞悉其间的差异。在毛泽东诗词中,多义词和数词是理解诗意的两大难点。

( 1)多义词。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稊米。(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For nothing burdening his mind a man should sigh.

But see the world as if it were a grain of sand.( Seeing Luo Zhanglong Off To Japan)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They have passed away,

Brilliant heroes are those,

Whom we will see today! ( Snow,Tune:“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以上两例中的“丈夫”和“风流人物”都是多义词。“丈夫”既可指“已婚女子的配偶”,也可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风流人物”既可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也可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在许渊冲的译文中准确地选取了多义词的正确意义。

( 2)数词。毛泽东诗词中的王者气概少不了气势恢弘的数词来映衬,这类数词常常都不是确指,因此在译者也要处理得当。如以下两例中,“千里”和“万千重”的译文中使用了英语中的名词叠用法来地道地表达庞大的数量;“三军”指的是构成整个红军主力部队的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许渊冲在充分了解诗作背景的情况下灵活地以“our warriors”来虚化“三军”的概念,但实际上这样一来“三军”所指却更为明朗化了。例如: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Glad to see the Min Range snow-clad for miles and miles,

Our warriors who have crossed it break into broad smiles.( The Long March)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Surrounded ring upon ring by the foe,

Aloft we still stand fast.( Mount Jinggang,Tune:“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三)吸收

经过了信赖和侵入两个步骤后,译者完成的输入阶段的准备工作。但是,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程序还在后头,即吸收这一步骤。斯坦纳认为,“对原文意义及形式的引进和接纳,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也不是要把它们引进或吸纳到真空中去。” [6]314译者需要将在目的语的语言体系中表达原著的思想,而目的语的语言体系中已经存在着各种与源语相冲突的语法规则。因此,译者需要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使两种语言体系中的形式与意义互相融合,而译者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1.对形式的吸收

英语和汉语语法差别迥异,体现在语言形式上也就截然不同,如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等等,这些差异都是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到的。在许渊冲的“三美论”中,虽然“形美”居于最后,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小觑。形式之于内容犹如衣装之于容貌,以好的形式来包装好的内容,会令诗作更加赏心悦目。“要传达毛泽东诗词的‘形美’,主要是在句子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 [7]12

( 1)诗行长短。诗行长短是形式吸收的一大重要方面。至于诗歌的“形美”,许渊冲认为“最好能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 [7]10。如《十六字令三首》中的一句: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Peaks,

Turbulent sea with monstrous breakers white,

Or galloping steeds

In the heat of the fight.

在这段译文中,诗行长短、字数以及行与行之间的布局都与原文非常相似。原文每行各有1、7、3、5个字,译文中相应的有1、6、3、6个字,且原诗中的押韵节奏也几乎都保留了下来,做到了意、音、形的三美结合。

( 2)对仗工整。在许渊冲的《毛泽东诗词选》译本中选取了11首平行结构丰富的律诗。平行结构(或对仗)是中国诗歌,尤其是律诗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格式,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例如: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Against warm cloudy cliffs beat waves of Golden Sand,

With cold iron-chain Bridge River Dadu is spanned.( The Long March)

上例中“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越过的两条险峻的大河。“暖”喻指的是战士们克服艰难险阻后的激动心情,“寒”指的是战士们所面临的各种严酷考验,这两个词不仅意义相对,且在读音上也押尾韵,译文中许渊冲利用英语状语位置灵活的特点,将这“云崖暖”和“铁索寒”译为状语并置于句首,从而使句尾能够以“sand”和“spanned”押韵,这样一来,虽然在形式与原诗有了些出入,但译文不仅仍保留了原诗中“暖”和“寒”的对仗,还以另一种方式重建了原诗中的音韵效果,也不失为圆满。

2.对语音的吸收

毛泽东说,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 [8]。鲁迅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9]。这两位大家所提到的押韵和节调就是诗词音韵的组成部分,在诗词翻译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 1)押韵。许渊冲认为,“押韵,最好能够做到‘音似’。” [7]8例如: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A sturdy pine,as viewed in twilight dim and low.

Remains at ease while riotous clouds come and go.

The Fairy Cave’s a wonder wrought by nature’s hand:

The view from perilous peak is sublime and grand.( The Immortal’s Cave)

原诗中每行各7字,全诗的韵脚为AAAB式。许渊冲相应地将其译为英语诗歌中较为常见的AABB式的抑扬格四行诗。为了将原诗的美感融入到目的语中去,许渊冲巧妙地利用英语语法规则进行语序颠倒,不仅实现了“low”与“go”、“hand”与“grand”的尾韵,还实现了“dim”、“come”和“sublime”三词的尾韵效果,实属佳译。

( 2)叠音词。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诗词中一般使用叠音词来增强语义,渲染感情,加强形象的效果。在对叠音词的吸收中,许渊冲主要使用了押韵、双声、半韵等翻译策略。例如:

高天滚滚寒流急,

暖气吹。(七律·冬云)

steep sky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 Winter Clouds)

译文中许渊冲使用了辅音组合[sw]( swiftly sweeping)和[gr]( gradually growing)双声来分别再现“滚滚”和“微微”这两个叠音词。此外,“暖气”( warm winds)和“高天”( steep sky)的翻译中还额外增补了原诗中所没有的头韵,使诗词更具乐感。

3.对语义的吸收

“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 [7]12由于意象或典故常与文化关系密切,若直译便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困扰。因此,在对语义的吸收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相应翻译策略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它们的深层含义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所领会。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

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You’ve lost your willow and I’ve lost my Poplar proud.

Their souls ascended the highest heaven,light as cloud.

( The Immortals-reply to Li Shuyi Tune:“Butterflies Lingering Over Flowers”)

上例中“杨”和“柳”都是双关词,一方面分别指代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另一方面以洁白的杨花柳絮比喻二烈士生前的美好品质,为了保留双关的修辞,许渊冲将“Willow”和“Poplar”以首字母大写的形式出现,且在第二行中增译了“their souls”进一步暗示“Willow”和“Poplar”是指两位伟大的英雄,这一点正如他自己谈到的,“只要译文不违背原文,那就可以用加词法……等来传达原文的‘意美’” [10]。“重霄九”是指“九霄”,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或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九”是个虚数,因此译者将“九霄”的本质含义——“天之极高处”( highest heaven)直接译出,避开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障碍。

(四)补偿

斯坦纳认为,“译者频繁地介入:他要么加入太多——填充资料,润色渲染,曲解附会;要么省略太多——草率行事,删减内容或截去棘手难译的部分”,而“真正的翻译总是寻求均等的补偿”。 [11]许渊冲采用的补偿方式是从英语诗歌中借词和增加注释。

1.借词

许渊冲在例16中用源自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strike the sky”翻译“冲霄汉”,很好地补偿了目的语读者对红军极度愤怒的联想缺失。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Under a frosty sky all woods in gorgeous red,

The wrath of godlike warriors strikes the sky overhead.

( Against The Second“Encirclement”Campaign,Tune:“Pride Of Fishermen”)

2.增加注释

作为韵律派的代表人物,许渊冲翻译受到格律的局限,因而有时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意义的损失,因此他在这种情况下会使用注释作为补偿的手段。例如: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With the long cord in hand today,

When shall we bind the Dragon Gray? ( Spiral Mountain,Tune:“Pure Serene Music”)

“苍龙”此处指日本侵略者,许渊冲为了使译文简洁忠实,将其译为“Dragon Gray”,同时在译文末尾注释:“The Dragon Gray refers to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结 语

诗人贺敬之曾这样评述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无疑,要将毛泽东诗词中的精髓和精神用另一种语言传递出去绝非易事。通过以上以阐释学翻译四步骤论为指导的实例分析,发现许渊冲在《毛泽东诗词选》英译中将译者的主体性贯穿始终,凭借其对中国诗词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完美诗歌表达形式的执著追求,在自我主体发挥和自我约束间寻找平衡,对毛泽东诗词原作的内容和风格都进行了经典的重塑和再现,独树一帜的译文将毛泽东诗词传神地引介入英语世界,不愧为里程碑式的佳作。

猜你喜欢

斯坦纳许渊冲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欧拉线的逆斯坦纳点性质初探
摔得挺美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斯坦纳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Faster Approximation for Rectilinear Bottleneck Steiner Tree Problem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