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2015-03-27周敏

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语言输入

“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周敏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安徽合肥230011)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艺术专业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在“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的视角下,从教材编纂、教师完善、教法改革等方面,探讨了高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

关键词:高校艺术专业;语言输入理论;语言输出理论;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13年底,教育部拟定了有关考试招生改革的总体方案,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高考统考拟将取消外语考试;越来越多的高校也相继取消将四六级与学位挂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视英语为无用之学,从此告别英语书,甚至取消英语课程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艺术专业当真不再需要英语了吗?

现代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硬实力+软实力,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P21)世纪各国的实力较量已无法单凭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来权衡,文化、价值观、精神力量已显示出其不可估量的作用,各国软实力的较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中国的文化实力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当代中国的艺术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表情,艺术是社会状态的寒暑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推动当代中国艺术,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成果走向世界。[2]

另一方面,面对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走向,中西艺术家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也很有必要,走出国门,了解世界,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系统性研究,形成一个更具活力与竞争力的艺术体系,才能有助于构建中国艺术在全球的话语权。

然而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通都势必会阻碍中西艺术的相互理解和融会贯通,而专业知识信息非外行翻译所能精准传达,往往会造成词不达意。中国不少优秀的理工科专家不遗余力攻坚英语,为的就是能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国外专业信息,所以如果在专业领域能懂外语、易沟通,那么彼此双方就能用精准的语言阐述各自理念,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

中国的高校艺术专业不仅仅只是给艺术生发个毕业证,更应致力于培养能将当代中国艺术推向世界的艺术人才,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从而文化强国。所以高校艺术专业的英语教学不容小觑。

二、高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艺术生的高考较其它类型的考生有所不同,对于他们而言,专业课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他们大多重专业而轻文化,把精力几乎全部都投入到专业课上,由于长时间学习专业课,导致文化课知识点出现断层,所以高考时,文化课就显得弱不禁风,这在英语学习方面尤为突出,由“不会学”到“学不会”到“不愿学”直至最终放弃。

(二)英语教材不匹配

统观全国众所与艺术专业相关的高校,居然很难找到与艺术专业相匹配的英语教学专用教材,艺术专业的学生与其他非外语类专业一样,使用的皆是公外英语教材,例行公事一样填塞式教学,既不能满足艺术生专业英语的需求,也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导致学生心存畏惧乃至上升至厌恶。

(三)教学方法落伍、无特色

由于艺术生英语功底薄弱,艺术生本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而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灌输型教学法依旧盛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满堂灌,学生水平薄弱,难以跟上教师节奏,无法与教师流畅沟通,教师也甚少感受到教学的愉悦与成就感,易产生倦怠情绪,于是恶性循环产生,学生愈发不自信而厌学,教师日益迷茫而厌教。

三、“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理论

(一)“语言输入”理论

美国语言教育家Stephen D. Krashen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3]中归纳出五个系列假说:习得与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他认为,学生习得英语的途径得通过“可理解”的语言的输入,只有在习得者当前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输入略超出习得者当前水平的语言知识,才能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入,否则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种输入不用刻意,只要能理解,输入量足够,输入就能自动进行。

Krashen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可理解性。[4]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输入的语言材料可理解,否则对于习得者而言,不可理解的语言材料不过是些无意义的声音片段而已。

2.既有趣又有关。[4]输入的语言材料有趣、与习得者关联性大,语言的习得就会变得轻松容易。

3.非语法程序安排。[4]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并不利于语言的习得,习得的关键是可理解的输入要足量。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4]语言习得需要依靠连续不断地大量的阅读和会话,才能真正保证语言习得的长期效果。

(二)“语言输出”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时任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AILA)副主席的Merrill Swain博士,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选择输入式教学法,面对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部分或全部地采用法语讲授。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学生,法语水平远超每天只短时间上法语课的学生,甚至与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的听力和阅读水平相当,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接受输入式教学的学生,他们的说写能力却不尽人意,准确性不够,这使得Swain对“输入假设理论”产生了质疑,于是“可理解性输出理论”诞生。

Swain认为,语言输出也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1.促进“注意”或诱发功能。[5]通过输出,学习者很容易发现自己想要表述观点需要具备的语言知识与自己实际掌握的语言知识会存在差距,这样就更容易找出自己的语言知识所存在的不足。

2.输出通过假设验证对语言学习过程起作用。[5]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检验对语言可理解性和目标语结构的假设,这样输出者就能够根据反馈来重新完善自己的“输出”,从而达到巩固和掌握语言知识的目的。

3.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即输出能使学习者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5]

(三)理论分析

综合Krashen和Swain的观点,语言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两种能力:接受性能力和产出性能力。接受性能力是指习得者能不能接受语言知识的输入,而产出性能力是指学习者能否运用所学的的语言知识进行可理解的输出,也就是是否具备口头言语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当中,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四、两种理论并行在实际教学改革上的应用

(一)“语言输入”理论下的教材建设

艺术专业英语教材是该专业学生获得英语输入的最主要的渠道,要想获得最佳语言输入,就必须在“语言输入”理论的指引下,结合专业和学生特色选择、编纂教材,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充分的语言输入量,给学生以充分有效的语言输入。

1.教材可理解,考虑接受度。艺术专业学生一般都重专业训练,轻文化课,尤其是英语功底比较薄弱,根本无法适应大学的英语教学,因此教材的编纂要顾及到学生的可理解、可接受和可发展,学好英语的前提是足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初级教材应词汇简单,生词量少,侧重英语基础语法和构词法的教学,这样既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必要的语法并扩充词汇,为进一步提高打好扎实的基础。

2.教材有趣,体现专业化。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意识不到英语的重要性,至少目及之处觉得英语毫无意义可言,对英语有排斥心理;而在中国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教材的选择千篇一律,一本教材走遍所有学科。在不少艺术生的眼中,内容枯燥、与己无关的教材仿佛是无尽的生词和陌生的语法堆砌的一面冷墙,令人望而生畏,切断了他们的英语学习之路。输入的语言材料生动有趣,且与习得者身边的事物息息相关,语言习得就会轻松容易、水到渠成。艺术专业的英语教材内容应该与艺术专业知识密切相关,且充满趣味性,艺术生看到熟悉的专业知识所对应的英语版本时,就会感到亲近和好奇,如果教材再能够具备符合年龄特点的趣味性,就能帮他们消除恐惧和对英语的抗拒心理。

3.教材编排合理,弱化语法程序。艺术专业学生英语课程的安排时间并不充分,过度的重视语法教学,会消磨掉学生的“语言输出”时间,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也因时间有限无法展开,因此初期的教材以基础语法为主,适度够用即可,中后期的则更应弱化语法程序,重在专业知识相关联的英语的学习。

4.教材输入量足够,彰显丰富内涵。大量的阅读和会话能帮助语言习得者获取新的语言结构,习得者想要提升语言能力,就必须有充分的语言输入。艺术专业英语教材除了尽量选择专业对口的文章之外,还应尽可能地丰富其内容,涵盖此方向专业知识的方方面面,为培养真正能将当代中国艺术推向世界的艺术人才打好必要的全方位的英语基础。

(二)“语言输出”理论下的教学改革

根据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在对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了充分、必要、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之后,要想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

1.教师心态调整。作为艺术专业的英语教师,必须调整好心态,正视所教授的对象,更新传统的教学,拒绝倦怠,饱满热情,因材施教。在耐心细致地做好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的教授工作之后,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增进交流,提升兴趣,夯实基础。

2.教学方法革新。艺术专业的英语教学应摒弃传统满堂灌式的纯理论教学,兴趣为主,专业为辅,兼顾“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平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语言输入”的环节中,更多的加入与艺术专业相关的影视资源元素,英语更为地道,枯燥的知识也活色生香起来,兴趣瞬间激活;在“语言输出”的环节中,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发挥艺术生的特长,在唱、演、画等艺术行为中释放英语,由被教师牵制的配角转换成自由发挥的主角,当今中国个性的年轻人们更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3.教学环境拓展。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毕竟有限,但我们可以把教学环境在虚、实领域做进一步拓展。在现实环境下,可以结合艺术专业特色,多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歌舞表演、演讲朗诵等;在虚拟环境下,利用网络进行课外教学;这样把有限的教学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环境中去,延长了时间,丰富了教学,增加了兴趣,提升了质量。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2.

[2]吴为山.中国艺术应该如何走向世界[J].党建,2013,(6):53.

[3]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gman: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6.

[4]王丽萍.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J].理论观察,2006,(6):123

[5]赵培.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角色的重新评估[J].山东外语教学,2004,(5):68-69.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改革语言输入
留学生课外语言输入与疑问句习得关系研究之理论探讨
浅谈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课程改革
浅谈互联网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可理解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课堂的作用
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输入策略
基于职业情景构建团队合作型营销英语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