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童年》三美

2015-03-27穆棱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建国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质朴季羡林词语

◎穆棱市教师进修学校 王建国

《我的童年》三美

◎穆棱市教师进修学校 王建国

现代诗人闻一多在他的诗歌理论《诗的格律》中提出现代诗歌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理论。他的“三美”理论为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我的童年》入选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不但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使我们有幸走进这位国学大师的童年世界。经揣摩品读,笔者发现这篇“语朴情醇”的文章也有三美。

一、内容的丰富美。全文仅2 400多字,13个自然段,却向每位读者展开了一幅“20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画卷。这包括两个方面:

1.历史画。如第二自然段中“刚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如果说这句是一幅描写当时神州大地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历史工笔画。那接下来“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等语句则让我们想起了脑后长长的辫子、表情木讷、面黄肌瘦的国人每每听到关于“皇帝”的字眼,就都表情严肃,弯腰俯首,伫立路边这样一幅写意图。这些看似平淡的话语,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初国家和百姓“灰黄”的现状。又如第十二自然段中插入的“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则是从另一个侧面描绘了那段因个人盲目崇拜而狂热高呼口号的滑稽场面。

2.百姓生活图。文章描写作者父辈们的家境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作者抓住了“饿(吃)”“房(住)”“地(命根)”等这些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基本生活要素来让读者了解那个时代,真可谓言简而意丰。这些质朴而带辛酸的叙述,为读者展示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引领读者走进20世纪初期中国的破旧村庄和家徒四壁的庭院。

在文章第十段作者讲述了“哑巴小”的故事,由此我们知道在“刚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后,很多良家子弟因生活所迫而走上“绿林英雄”的道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悲惨。

通读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把自己的童年往事和这些“历史画”“百姓图”结合起来,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同时让读者通过对比体会到了现实生活的美好。

二、结构的清晰美。一篇文章的结构,恰似人的“骨骼”: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血肉(材料)”就无所依附,“灵魂(主题)”也无处寄托。本文结构清晰,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开头第一段是总写,作者用倒叙的手法,用形象而质朴的比喻句开头,统领下文,可谓言简意赅。接下来是分写,教材中5个小标题清晰地将文章的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5个部分以时间为“经线”,以丰富的内容和情感为“纬线”来安排层次。用“1911年8月6日”“我三四岁的时候”“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我六岁那一年,是春节前夕”等表示时间的短语或语句来贯穿全文。

第二段“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表达的是对当时朝廷的讽刺与蔑视之情;第四段“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象”是对父辈们艰难生活的慨叹之情;“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是对“举人的太太(奶奶)”的感激之情;又如文末的“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如此肺腑之言言明的是离开故乡的无奈以及对母亲和故乡的怀念之情。这些丰富的情感在作者精心构建的时间经线下,显得那样流畅自如。这不能不说也是文章结构的一种清晰美。

另外,文章中很多段落的结构也有着清晰美,如“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一节,第一段交代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第二段作者介绍“家”时,从全国的地理位置说到了全省,从全省说到了全县,从全县又说到村,从村说到了“家”。这种从“大”到“小”的叙述体现了一种段落结构的清晰美。又如第六段先略写“家境的异常艰苦”,然后详写“每天的最高的享受”的来龙去脉也是一种段落结构的清晰美。

文章结构的清晰美体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文学素养功底之深厚,也对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语言的朴素美。民俗学家钟敬文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本文作者敞开心扉真诚地讲述了自己那“一片灰黄”的童年往事。语言是一切思想的外衣,朴素的语言往往蕴含着浓浓的情感。本文语言的朴素美,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质朴性。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无论是叙事、描写,还是议论都是如此。如文章开头第一段“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这一句中“红”“绿”比喻美好,“灰黄”比喻暗淡、凄惨,开篇既体现了本文语言的质朴风格,也确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再如第四段中“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等等,这些质朴的语言似乎引领读者走近一位乡村野老的身边,听他讲述那充满辛酸与无奈的遥远的童年往事。

2.简洁性。文章语句简洁明了,如“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12个字交代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现状;“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则交代“我”家的地理位置和家境特点,短短的几句话就有着尺幅千里的功效;“人多是非多”言简意赅地写那个时代大家庭生活的共性问题;“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儿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则描绘了“我”童年生活中短暂的快乐。另外,作者善于使用简短的叙述时间的词语把自己童年的细碎的时光串联起来展现给读者,如“诞生前”“降生时”“大概四五岁的时候”等。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些简单的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仔细揣摩却韵味悠长,如“毫无万象更新之象”中的“象”是“形状、样子”的意思,结合全句揣摩却发现这个“象”字,既描绘了民国初年“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的社会情状,又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与轻蔑之情。类似的词语还有“概可想见”中的“概”,“仿佛是龙肝凤髓一般”中的“龙肝凤髓”等等。

3.节奏性。汉字有音节,不同汉字组合起来的句子朗读时都会产生快与慢、高与低、抑与扬的节奏美。季羡林先生曾说:“我追求的风格是:……有节奏感,有韵律感”(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自序》),本文中许多四字词语的使用恰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审美追求。如“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这些四字词语看似信手拈来,但朗读起来却给读者带来一种节奏美,同时也抒写了当时百姓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之情。

如果说透过闻一多诗歌的“三美”理论,我们看到了闻一多先生对现代诗歌的挚爱;那么走进季羡林辛酸的童年,我们体会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字里行间的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忧国情愫。学习本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叙事时间,引导学生静心品读课文,感受本文的“三美”,使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都有所收获。

E-mail:18609308@qq.com

❖编辑/吕秀妍

猜你喜欢

质朴季羡林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我的书斋
听雨
找词语
一片质朴的原始主义树叶
山有桂子
我在我质朴的心原流浪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最真诚的感动
咪咪(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