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

2015-03-27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焦喜明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李白情境

◎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 焦喜明

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案例

◎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 焦喜明

【案例背景】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但由于与文言文写作年代相隔久远和语文课堂教学手法单一等多方面原因,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面对曾经令古人爱不释手、“一吟双泪流”的古诗文,于学生来说却只是苦于背诵,而那些奇特瑰丽的意象,俨然成了“阳春白雪”,教师在课堂上颇有曲高和寡的无奈。

【教学构想】《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文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的一篇游仙诗,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梦中情境,利于引导学生以古今对照的眼光去体会古典诗词的美。我所任教的是普通高中的美术特长班,学生平时对文化课学习兴趣较低,但是对时尚话题比较敏感,对景物、色彩、情境创设等绘画元素比较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课堂气氛沉闷、参与意识淡漠等情况,我尝试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一些改变。备课时我从文本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了多维解读,准备了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流行语和影视话题,而在教学流程上不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体会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夸张手法的妙处。

2.借助流行语和影视剧融入时代要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愿意亲近并理解古诗文。

3.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鉴赏“梦游”的意境,学习写作鉴赏片段。

【案例实录片段】

以下是本节课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电影《催眠大师》你们看过吗?(看过的同学很兴奋)里面的女主角在接受催眠时看到了一扇门,门的后面是她潜意识里的世界。大诗人李白在穿越浙江的天姥山时也看到了一扇门,请同学们读课文,找找看李白在这扇门后发现了怎样的世界?同学们可以分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明显活跃了起来,但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讨论的问题大多已经脱离了文本,我意识到了我刚才在安排讨论时没有进行细化分工和具体要求。于是我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师:大家先停一下,我们把寻找李白“梦中奇遇”的任务进行一下分工:三个小组负责三个方面,分别是“所见、所闻、所感”,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李白“看到了哪些事物,听到了哪些声音,有什么感受”,我希望每个小组都能够整理出简短的鉴赏短文,语言尽量优美些。(5~7分钟后,小组代表发言)

生1:李白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皎皎月光的陪伴下来到了当年谢灵运借宿的地方,穿上那登山“神器”(众笑,有些同学还在重复着“神器”一词)望着潺潺的流水,听着响彻耳畔的猿啼。行至半山腰,不忘那句“登山的人不要只顾登到山顶,还要欣赏山间的风景”,于是仰望天空,看到了海上的红日,满眼光芒;听到了天鸡的叫声,耳畔乐声清越激昂。山路蜿蜒众多,他也不知走哪一条,看山山美,看水水清,这其间的一草一木都尽态极妍,让他流连不已。

师:语言很唯美,景色描述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还用了现代的流行语“神器”,让我们觉得李白离我们很近。那听到了什么呢?

生2:倏忽之间,天色已晚,眼前的美景已变得模糊

不清,只听得如虎啸龙吟般大地震撼的感觉,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此时此刻,仿佛天将下雨,水将生烟,天崩地坼之时,一扇石门訇然大开,天地之间,日月照耀下,一座宫殿出现在眼前。

师:他把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了很好的化用,用诗一样的语言营造出仙境的氛围,很难得。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两位同学的总结“所见”中有“所闻”,“所闻”中有“所见”,看来在感受外物的时候人的视觉和听觉是不可能各自孤立存在的呀!这种表达技巧叫什么呢?

有学生小声说:“视听结合。”

师:没错,是“视听结合”,也叫“动静结合”,这是我们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经常提到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运用这一技巧,调动两种感官,内心有何感受呢?我们来听一听第三组同学的“所感”。

生4:只见那风吹仙袂飘飖举(因刚刚学完白居易的《长恨歌》)的神仙哥哥和姐姐们身穿霓虹,御风而行,令人应接不暇,不知所措。由神鸟为他们驾车,老虎为之奏乐,随后万万千千的神仙们密密麻麻地向李白奔来,吓得他魂飞魄散,激灵一下就醒了。哎呀!原来是场梦啊。(大家笑,气氛很活跃)总之,李白的感受就是惊大于喜。

师:是啊,李白的感受是很复杂的,但我们要抓住其中的“悸”“惊”等表达心情的词语,总结起来就不那么难了。由此,我们又学会了一种抓住关键字赏析诗歌的方法,希望大家熟练应用。(板书:抓关键字)

…………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老师大开眼界,原来这篇课文里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让我们觉得可以和古人离得这样近,一代文豪李白也曾是穿越剧的男一号啊!(生笑。)

【案例思考】

记得钱理群先生曾经这样描述过理想的课堂:牵着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大师、巨人的身边,互相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本节课我用谈话的方式简单地导入新课,介绍学生和李白相互“认识”。在刚刚接触到李白的这篇作品时,学生依旧是一脸淡漠与不屑,让我这位“介绍人”不得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话题,用“穿越”把学生和李白牵引到同一时空下。于是他们渐渐有了共同语言,进入了良好的沟通环节。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偶尔会聊起其他话题,冷落了这位从唐朝来的“客人”,于是我又及时“走”到他们中间,让他们握一握手,聊一聊他们都曾经历的梦幻世界,于是他们彼此相视一笑,再次聊起那座神奇的天姥山。这次相遇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我这位旁观者受益匪浅。

平时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重视语文课,不爱听课,其实学生是不喜欢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类似这样的古诗文,常规教学无非是按部就班地设计好导语、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言语句翻译等等,这样的古诗文教学模式的确太僵化了,就像牢笼一样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本就时代久远的作品又多了一层限制。我想既然是选修教材中的作品,不妨就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来鉴赏,本节课中我只是预设了鉴赏表达的目标,整个教学流程并未进行硬性的安排。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归纳重复的问题,“所闻”“所见”含混不清,而这一课堂生成竟意外地引出了高考大纲考查的内容,如“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抓关键字品读情感”等。可见,学生真正参与了才会有课堂生成,才会真正达成我们预设的目标,否则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毫无意义。

另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这节课使我对这一要求有了新的认识。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热爱并了解古文化呢?我们的学生是新时代的灵魂人物,他们受到互联网庞大信息量的冲击,看到外事外物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变化,我们迫切须要找到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传播模式,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乐于亲近时代,并提炼出与课本相关的信息将之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本节课中,我把同是展示梦中情境的影片《催眠大师》与本课内容进行了有效地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进入情境,自主赏析了李白的梦中情境,最终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总之,用今人的眼光审视古人,用思维的链条牵引古今,是一次有效的尝试。课堂上师生共同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节充满时代气息的语文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E-mail:18609308@qq.com

❖编辑/吕秀妍

猜你喜欢

古诗文李白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护患情境会话
倒下的那一刻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