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是为了不教”的反思与发展

2015-03-27胡万山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是教是为了不教求教

胡万山

(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教是为了不教”的反思与发展

胡万山

(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教是为了不教”仅强调教学中的知识授受及学生的独立性。在开放的时代,教是为了再教,通过师生间持续的学术交流和人际交往促进师生双方的终身发展。理想的教学需要兼顾独立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低水平内容上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同时又对高水平内容充满向往,乐于并善于向他人求教。

教育理论;独立性;开放性

“教是为了不教”(以下简称“不教”)在教育界广为人知,但它只是真理的一个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和发展。

一、教是为了不教

“不教”出自叶圣陶,原文是“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1],比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独立读书和作文。“不教”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懒老师教出勤快学生”等命题异曲同工,旨在培养能力,让学生逐步走向独立。

“不教”的典型是魏书生,他教学生画语文知识树和“四遍八步”读书法,教学生批改作文、出题评卷,甚至还教学生用“六步教学法”上课。总之,魏书生几乎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上都尽可能地“不教”,从而实现了“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尚未达到“不教”的反面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某些英语教师滔滔不绝,却没有让学生学会查词典、语法手册和广泛阅读,造成“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不教”在新课程中的体现是“过程与方法”。不少中学生反映,很多数学题虽然老师讲过,自己听讲后也认真做过,但时间一长,又像第一次那样束手无策。这是因为,老师通常在备课时把难题弄懂了再拿到课堂上讲,所呈现的只是结果,至于怎样从混沌中摸索出道路来,老师始终没有讲。这种用以寻找解题思路的方法即“合情推理”,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并教会学生,才能实现“不教”。

二、教是为了再教

“不教”只是部分的真理,在开放时代尤其如此。王淦生在《教书比天大》一文中提到耶鲁教授对课堂教学宗教式的崇敬,“耶鲁建校300多年,从未发生过教授因气候恶劣而随意停课甚至调课的现象”。同时,他还不无讽刺地提到,“记得一位在基础教育界出尽风头的某‘教改专家’的‘教改事迹’中,有一条便是他每学期有两个多月时间在外‘传经送宝’,他所带的班级亦无人代课,可最终考试却依然稳居前列……学生如同调试好了的机器,可以毫无偏差地在预先设定好的程序下运行……他们是在接受一种真正的教育吗?”[2]此文质疑“不教”,并把耶鲁教授树立为标杆。这样的标杆中国也有,比如颜渊心目中的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推崇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而不是“不教”。

从常识来说,中小学的教固然是为了不再教读写算、理化生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但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上大学。大学之后,就业的学生固然可以借助书籍、网络等手段自学,但仍然不能排除向他人求教的必要性。知识分显性和隐性两种,我们能自学的基本上都是显性知识;而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却离不开言传身教,如波兰尼所说,“在师傅的示范下通过观察和模仿,徒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那种技艺的规则,包括那些连师傅本人也不外显地知道的规则。一个人要想吸收这些隐含的规则,就只能那样毫无批判地委身于另一个人进行模仿”[3]。总之,如果我们承认知识、技能的无限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必要性,那就必须承认,教是为了在更高水平上再教。

从生物学和人类学来说,“人和一切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其行为程序的开放性”[4],牛马生而为牛马,但人类婴儿却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成为“狼孩”、“猪孩”,会说英语、汉语等。学生的可塑性、开放性是教学得以发生的前提,教学应以更高水平的可塑性和开放性作为追求。再好的电脑程序也需要不断升级,教师教给学生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应该提醒学生不断求教、不断更新自我。孔子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更加开放和宽容,能听得进异见,能通过对话扩大“视域”,能大胆承认自己的无知并虚心求教。

从教育学来说,知识授受和人际交往是教学中相互中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授受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缘,学生会因为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如沐春风的体验而喜欢老师,另一方面,人际交往又影响知识授受的质量和频率,比如年幼学生的附属内驱力会影响其对学科的好恶。“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这两方面始终密不可分。“不教”在强调知识授受的同时,无形中削弱了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师生关系因“教”而起,“不教”之后,师生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终结了。理想的教学中,一方面,“童蒙求我”、愤悱求知,另一方面,教师也乐于把“怡然心会”的“妙处”传达给心目中的“天下英才”。如果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欢会神契”之后,必然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逢。教育分前喻、后喻和互喻,学生升级、毕业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平等切磋,甚至反过来向昔日的学生请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和人际交往可以持续进行,助益师生双方的终身发展。

由此,可以提出一个新命题:教是为了持续不断的教,为了让学生乐于并善于在必要时再次求教,简言之,教是为了再教(以下简称“再教”)。“再教”意味着,每一次教学都在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准备,每一次教学都旨在推进师生间的紧密联系。“再教”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为目的,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开放性提出了要求。

学生的开放性首先是指开放的意识,应使学生认识到受教的意义:“善假于物”、“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学徒制”和师生的直接交流是永恒、不可替代的经验传递方式,社会学者朱克曼发现,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以不同方式密切接触过先前的诺奖得主。乔纳森·科尔指出,师承关系“可以培养年轻科学家对好问题及关键课题的感觉、搞科研或理论化的风格、批判性的立场及教导自己未来门生的方式”[5]。其次,学生的开放性是指开放的品质,比如谦虚、礼貌等,这些品质给人“孺子可教”的印象。美国名师罗恩·克拉克开学初会用几周时间训练55条班规,比如用眼睛与他人沟通,记住他人名字并主动问好,感谢并赞美他人的付出等。这些规则不仅有助于克拉克自己的教学,甚至连餐厅的师傅也乐于帮助学生的学习。

培养学生开放性的重要保证是教师的言传身教。首先,教师应不断自我超越,让学生“欲罢不能”,对未来的教学充满期待。钱穆说,“夫教育宗旨本在悬一高深之标格,使低浅者有所向往而赴”[6]。课堂内涵是无止境的,唯有“台下十年功”,给学生“胜读十年书”的收获感,才能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知名学者邓晓芒把授课视频放在“晓芒学园”网站上,不仅避免了重复授课,而且吸引了全国的哲学爱好者持续跟踪其研究进展。其次,教师应营造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信赖“这一个”发展到对一般他者的信任和积极依赖。罗恩·克拉克与所有的学生都保持联系,在学校播放每个毕业生的视频并动态更新。有一个追求篮球梦的学生离校后仍一直受到罗恩的鼓励,最后终于圆梦。另一美国名师雷夫·艾斯奎斯培养师生间的坚定信任,有的学生升级后仍在周末回到56号教室上课,上大学后仍与老师保持联系并协助辅导师弟师妹。

三、教是为了培养独立且开放的人格

“不教”的合理内核是独立,“再教”的合理内核是开放,理想的教是二者的综合:教是为了让学生在低水平的知识能力上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同时又对高水平的知识能力充满向往,乐于并善于向他人求教,简言之,教是为了培养独立且开放的人格。

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李希贵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独立和开放的综合。开放性方面,洋思和杜郎口都重视“兵教兵”,包括组员的互助和全班的讨论。独立性方面,二者都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课时都尽可能地让学生群体自己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才由老师予以点拨,而且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地当堂完成作业。李希贵教育实践中的开放性,在高密时期体现为“校外导师团”,聘请老艺人、老军人等担任学生的导师,在北京十一学校体现在邀请校内名师、大使馆官员、院士和其他领域的顶尖人物等参加校内活动,而且还设置了没有课时的必修课(如烹饪),创造机会让学生向家庭、社会请教。独立性方面,李希贵认为,“学校要帮助孩子逐步脱离老师和家长,最终自己去做事情”[7],所以就有了“语文实验室计划”和自主研修教室等。十一学校的“分级走班制”体现了独立和开放的综合,学生需要在诸多课程中独立作出选择,而选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向老师求教。

独立与开放的结合,是教育界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判断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学生能否离得开教师,还要看学生是否乐于并善于向他人请教。新时代背景下,教不单纯是为了“不教”,而是为了培养独立且开放的人格。

[1]徐龙年.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J].江西社会科学,2003(2):226-229.

[2]王淦生.教书比天大[EB/OL].[2012-05-21](2015-03-09).http://www.ledu365.com/a/shiye/20201.htm l.

[3]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79.

[4]迈尔.生物学哲学[M].涂长晟,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88.

[5]罗伯特·卡尼格尔.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M].江载芬,闫鲜宁,张新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244.

[6]钱穆.文化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80.

[7]李希贵.新学校十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53.

Thinking on“To Teach Is for Not to Teach”

HUWanshan
(College of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China)

The thought that“To teach is for not to teach”only emphasizes know ledge instruction and student’s independence.In the open times,to teach is for to teach,which promotes the lifelong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via continuous academic exchange and interpersonnal communication.The ideal teaching should put emphasis both on independence and openness,making the students gradually get independenton the teachers as to the low level content and eager for the higher level contentat the same time,willing and good atasking for advicewhen necessary.

Educational theory;Independence;Openness

G640

:A

:2095-4476(2015)07-0082-03

(责任编辑:刘应竹)

2015-04-16;

2015-04-26

胡万山(1976—),男,湖北枣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教是教是为了不教求教
梦游
呆奇的故事
科学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研究
不耻下问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巧布阵拜师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