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玉遗迹传说田野调查报告(六上)
——宋玉所赋“巫山”之地望调查报告

2015-03-27刘刚王梦关杰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高唐汉川仙女山

刘刚,王梦,2,关杰,2

(1.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湖北襄阳441053; 2.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宋玉遗迹传说田野调查报告(六上)
——宋玉所赋“巫山”之地望调查报告

刘刚1,王梦1,2,关杰1,2

(1.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湖北襄阳441053; 2.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宋玉;大洪山;巫山;仙女山

宋玉所赋之巫山位于何地?是为何山?从古至今,历来说法不一。一为巫山说,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言,巫峡之巫山者,帝女居焉,宋玉所赋即此。此说影响最大,古今宋玉研究者多以为宋玉所赋是地处巫峡的巫山。二为仙女山说,唐裴敬力主宋玉所赋为今湖北汉川市之仙女山,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当代宋玉研究者刘刚等从此说。三大洪山说,近代著名学者钱穆据《战国策·楚策》以为,巫山当在鄢郢与上蔡之间,而当云梦之北,疑在今大洪山脉中。此说也得到了当代程本兴等一些研究者的响应。为此,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宋玉遗迹传说田野调查小组”于2013年10月5日、7日、25日、26日分别实地调查了湖北随州市大洪山、汉川市仙女山和重庆市巫山县的阳台遗址,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兹报告如下。

一、随州大洪山、巫山县阳台、汉川仙女山调查印象

1.随州市大洪山调查印象

大洪山脉位于湖北省随州、京山、钟祥、宜城四市县交汇地带,古志称“盘基百余里”。主峰宝珠峰在随州境内,坐落于随州市西南长岗镇,距市区约65公里。在长岗镇街上遥望宝珠峰堪称壮伟,其山呈若大之锥形,隆起于岡峦丘阜之中,据称宝珠峰海拔1055米,要高出周围山体五百米之多,颇有庄重独尊之势。由于长岗镇通向宝珠峰的道路正在扩建中,我们在公交司机的指点下,是从山之东南土门村登上峰顶的。宝珠峰峰顶今称金顶,因峰顶恢复重建慈恩寺中的主体建筑通体采用铜包结构,因而命名为金顶,于是这一慈恩寺的标志性庙宇名称便成了人们对宝珠峰的新称谓。慈恩寺主体建筑——金顶单体高15.9米,立于高约6米、面积达759平米的汉白玉观光平台之上,重檐飞扬,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而其他辅助性建筑尚在建造之中,其中尚在修建中的喷水池,建在文献记载的古寺景观黄龙池之上。据引领我们登山的土门村村民讲,黄龙池原本在岩洞中,今因重建需要,洞顶被掀去,所以才能俯视直观池水。池约2米见方,虽在喷水池底部建筑石板所遮挡的暗处,亦可见清幽本色,而喷水池建成后黄龙池将被掩盖于新建筑之下,不知这一景观将来建成后是何种景象。据文献记载,宝珠峰顶原本陡峭,唐代慈忍初建庙宇时“堂殿楼阁依山制形,前后不伦,向背靡序”;宋代革律重建时于“鑱崖垒石间,铲嶬补坳,嵯峨万仞,化为平顶”,然峰顶尚存西之鼓楼台、南之钟楼台、北之舍身岩三峰,还依稀可见峰顶当年之险峻之势。而今恢复重建,所剩三峰也被夷平,名副其实地“化为平顶”了。我们登顶之时,风和日丽,天高云淡,非常有利于对大洪山主峰形貌及四围环境的观察。于金顶凭栏远眺,环峰之众山皆小,或纵或横,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在从随州市来大洪山景区路上和登山途中,我们曾见到一些小型的堰塘与几条溪流,而《大洪山志》载:“洪山雄峙汉东,盘踞安、襄、德三郡之境,其水四注:……涢水与均水、支水,发源于山之北;漳水发源于山之东;富水、溾水发源于山之南,敖水、枝水发源于山之西南,皆承众壑以为流,而涢、均与富,则山顶之水亦分注焉,此其大较也。”①清郝谦、高福滂《大洪山志》,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随州市档案局2006年翻印。然源头之水有如滥觞,溪流涓涓于山谷沟壑之中,又加之林木掩映,在宝珠峰金顶之上,则均不可见,唯金顶西之悬钩峰与斋公崖下富水之源白龙池海拔840米与宝珠峰接近,尚可见清波一泓。想来即使在雨季,立于大洪山金顶之上,也绝无宋玉在巫山之巅那种“登巉岩而下望,临大抵之稸水”,“濞洶洶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的观感。

2.巫山县阳台调查印象

重庆市巫山县与宋玉赋所涉的阳台,今有两处:一在旧县城北门外,新县城城内西部;一在巫峡中十二峰之一飞凤峰的山半腰。

巫山县新城在已淹的旧城北,依然建在江北大山的南麓之上。新城内的阳台,位于东西走向的沿江大道北,广东中路南,南北走向的神女大道西,其高唐观古建筑所在地的门牌编号是巫山县巫峡镇神女街道办高唐街56号。高唐观所在地旧称阳台山,其实并不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而是江北大山南麓上的一个向南伸展微微凸起的丘阜,原来此丘阜之东西两侧都是深沟,若从北向南望去,便会觉得此处颇具山峰的样态。试想如果在长江葛洲坝未蓄水之前,于江边眺望,山势尚可称峻伟,而如今在三峡大坝蓄水后,于新城沿江大道上观察,不过百米左右,丘阜顶部东、南、西三面为防止滑坡,修筑有方格状的水泥护坡,而北面为缓坡与江北大山南麓连为一体。高唐观就坐落于丘阜之最高处。现存的高唐观是一个座北朝南的单体阁楼式建筑,长约20米,宽约14米,檐高约13米,脊高约15米,正面东、西山墙之间树有等距离的通檐方形雕花石柱,石柱间有木板墙相连,每段板墙中部与上部均有亮格,漆色紫红,而东、西、北三面砖墙粉刷为白色,加之青色瓦顶,颇显古朴庄重。正面中间两方石柱刻有对联,上联为“金阙向南陵九天阊阖开宫殿”,下联是“琼楼依北斗万国衣冠拜冕旒”,上款为“光绪十一年春乙酉岁良旦”,下款是“文生任显甲敬书”。以此知,现存之高唐观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据巫山县博物馆副馆长裴健介绍,高唐观建筑是刚刚维修过的,观内应有设施尚未陈列,所以没有对外开放。隔着窗棂窥望,观内有两排雕花石柱,每排四柱,东西与正面墙柱对应,南北距离相等,其每排中间两方石柱亦刻有对联,但由于距离较远,光线较暗,看不清上面的字迹。观内木制阁楼楼板已铺设完成,在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架木制楼梯通向阁楼。西山墙偏南下方有一方用玻璃罩面的,重修时保留的青砖墙体,说明此观原墙体为青砖砌筑。观前是边长约36~37米的一方平台,加上高唐观的占地,可能就是原高唐观院落的占地面积。高唐观南临长江,然四周皆有高低不等的民房阻隔,已难以凭高览胜。不过,站在高唐观西北400米左右的,在原观西大沟最上方修筑的高唐广场上,仰望南陵大山横亘天际,俯瞰峡头大江水面宽阔,水映山影,山蒙水气,分外壮观,或许可以使人体会登临高唐观览胜之景象。

飞凤峰山腰的阳台,位于巫峡十二峰水域的长江南岸,北临长江,东临神女溪,相传是巫山神女云华夫人传授夏禹符书的地方,古称“神禹受符坛”,又因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称之为“古阳台”。《光绪巫山县志》[1]描述“神禹受符坛”时说,“凝真观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以此知台为自然岩体而其上平旷。台下山麓缓坡上为唐代始建的神女庙遗址,宋代改称凝真观。《雍正巫山县志》称“云华夫人祠”,而《光绪巫山县志》亦称“神女庙”。唐宋文人墨客所游之神女庙,即为此地。据《雍正巫山县志》[2]记载,“云华夫人祠,昔在飞凤峰,万历年间始移建于治东象山之上。”象山,因山脚有石,状若象鼻而得名。其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江东嘴村,其庙即在今大宁湖(大宁河入江口)东岸象山伸向长江最远、最凸出的小山梁上,今已被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涨的江水淹没。位于飞凤峰的阳台,由于其地陆路不通,只有乘船抵达,而长途游轮在此无停靠码头,巫山县的小游船在十月末的旅游淡季也只通江北岸的神女峰,而不去南岸的飞凤峰,因而未能如愿前往,只是在快艇上远远眺望,故难以从直观的角度进行细致的描述。

3.汉川市仙女山调查印象

仙女山位于湖北汉川市市区西南,北麓为西湖大道,南麓与东麓为由东西向转而为南北向的仙女大道,西麓南北走向连接西湖大道与仙女大道的一条水泥路叫做子文路,因传说古楚令尹子文墓在此而名。据悉,仙女山海拔99.1米,虽难以称为高山,但是此地仅有此一山独耸于广袤的平原之上,孤高特立,也颇显巍峨之势。如今仙女山山麓均被城市建筑所包围,仅就铺设于山麓的西湖大道、仙女大道临山一侧的建筑而言,高者四、五层,低者二、三层,站在两条大道上已无法仰望仙女山全貌。今仙女山公园有南与北两座山门,若在两门的位置仰视仙女山,则山高不过四、五十米。据古县志载,神女寺本在山顶,而今处在子文路路旁,可见现代城市建设给仙女山留下的空间仅仅是原来山顶的部位。我们由西麓登山,步过子文路就是神女庙。庙正在重建中,其朝向为座南朝北,北有一亭,亭中有一铜钟,据铭文乃20世纪90年代所铸;中为一座二层殿堂,尚在修建;南是一不大的院落,可见朱红院墙与院中屋顶,当是神女庙旧址,在施工中被临时当作工人们的休息场所,禁止入内,因而未能一睹庙内情形以及据悉收藏于庙中的女郎石。沿庙西水泥阶梯上攀是烈士纪念碑,现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此再登百米左右的山路,即是仙女山山顶,山顶为无线通讯发射塔,四周隔有2米多高的围墙,并标有公安部门的警示标志,极煞风景,幸有林树掩映,遮掩一二。围墙内约有两个篮球场大小,地势平坦,与文献所记“山形如台”吻合。顶既不可登,亦无缘览胜,而于墙外四望,视线又被山麓楼宇阻断,唯有望洋兴叹而已。由山顶东下,经胡公墓碑,又有一凸起丘阜,其上亦有围栏阻隔,其中疑是电视发射塔。围栏西南角有一亭,游人相告为望江亭。据说于亭上原本东南可眺汉江古渡阳台渡,西南可眺汈汊湖入汉江河口,然今悉为城市建筑遮蔽,所见唯栉比楼顶、宽敞路面。眼前一派现代城市景象,怀古之雅兴陡然成弔古之遐思。缘亭东下,再沿山路西转即抵仙女山北门——公园正门。门内较为开阔,对门为神女雕像,像做吹笛状,当以传说中仙女杜媪兹教汉川乡民乐舞为原型,而非宋玉所赋之神女;右侧为登山阶路,路两侧立有三对方形石柱,柱之前后均刻有联语,路边又有几方石碑,亦镌刻今人联语;路转处叠摞三石,上刻“采芝山”三个大字,此乃仙女山之别名,名因传说仙女杜媪兹曾采此山灵芝救济百姓而得;路尽头接近山顶处有一阁楼,楼顶及部分墙体有雨布遮盖,似亦在修缮,暴露的廊柱内可见排列的石碑,所镌刻者仍是联语。后来细读《仙女山对联园碑》方知,公园北门一带被辟为展示汉川特色文化的“对联园”。入门碑廊雅致,登山顿觉荒芜,是乃人文景观营建可许,而自然景观保护可叹。出北门,沿北门前西北与子文路相接、东南与仙女大道相通的无名水泥路,环仙女山东麓,东行南转再西走百余米,可至仙女山南门。门前坡路陡直,门楼叠檐翠瓦虽显残破但也颇为壮观,门上林木簇拥者即望江亭,望之犹如画卷,而门前坡路两侧各有多排四层老旧之住宅楼翼然环山,又使风景减色。呜呼!此山乃古之游览胜地,叠秀耸锦,自不待言;其所承载之汉川文化,亦多可表:地葬胡公乃一姓之远祖,缘接云梦为古楚之名区,楚王梦神女何其浪漫,仙女惠民济民何其感人,山崖曾遍生灵芝何其神异,邑令立碑保护山体何其有远见卓识!固而古时汉江上往来之文人墨客到此,皆难禁激赏之情。而今如之何?难言之甚。

二、随州大洪山、巫山县阳台、汉川仙女山之文献记载与情景描述

在上面关于三山的调查印象中,可以看出,三山的样貌,在今天,或因庙宇修建,或因水利工程,或因城市建设,都产生了不小的改变。然而我们讨论的问题需要了解的是尽可能接近宋玉时代的情形,因而我们还必须尽可能地从文献中探知三山的旧貌。

1.随州市大洪山的文献记载与情景描述

清陈诗《湖北旧闻录》[3]卷二十七《名胜三》援引文献对大洪山的记载最为详尽:

大洪山,在随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接安陆府京山县界,一名涢山。(《大清一统志》)

大洪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盘基所跨,广圆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原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夹障层峻,岩高皆数百仞。入石门,又得钟乳穴。穴上素岩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深,以穴内常有风势,无能经久故也。涢水出于其阴,时人以涢水所道,故亦谓之涢山矣。(《水经注》)

山四面陡绝,顶有大湖,神龙所居。后龙斗开崖,湖水南落,名龙门。西有仙女洞,又有奇峰、鹳子峰、佛儿岭、断足崖、明圣泉、硫磺池,皆山之胜。(《舆地纪胜》)

大洪山,唐慈忍禅师善信道场。(《州志》)

善信,豫章人。从马祖游五台山,归随州大洪山。宝历二年,随州旱。州人将祷于湖神,善信以杀生止之,曰:“吾为尔曹雩。”独坐三日,果大雨。太和元年五月,谓湖神曰:“昔吾尝辍尔血食,今偿尔。”引刃截两膝未殊,白液涌出,遂涅槃。张氏二子侍侧,立化。山南东道上其事,后称慈忍卢尊者。(《大清一统志》)

(唐)文宗朝赐名幽济禅院,晋天福中赐奇峰寺额,宋元丰初又赐灵峰寺额,绍圣元年改名十方禅院,张商英有记。(《州志》)

张商英《随州大洪山灵峰禅寺记》:元祐二年秋九月,诏随州大洪山灵峰寺革律为禅。绍圣元年,外台始请移洛阳少林寺长老报恩住持。崇宁改元年正月,使来,求十方禅院记,乃书曰:大洪山在随州西南,盘基百余里,峰顶俯视汉东,汉东诸国林峦丘岭犹平川也。以耆旧所闻考之:“洪”或曰“胡”,或曰“湖”,未详所谓。今以地理考之,四山之间,昔为大湖,神龙所居,洪波洋溢,莫测涯

涘。其后二龙斗,搦开层崖,湖水南落,故今负山之乡谓之落湖管,此大洪山所以得名也。唐元和

中,洪州开元寺僧善信,即山之慈忍灵济大师也,师从马祖,密传心要,北游五台山礼文殊师利,瞻

睹殊胜,自庆于菩萨有缘,发愿为众僧执炊爨三年。寺僧却之,师流涕嗟戚。有父老曰:“子缘不在

是,往矣行焉,逢随即止,遇湖即住。”师即南迈,以宝历二年秋七月抵随州,远望高峰,问乡人曰:

“何山也?”乡人曰:“大湖山也。”师默契前语,寻山转麓,至于湖侧。属岁亢旱,乡民张武陵具羊豕,

将用之以祈湖龙。师见而悲之,谓武陵曰:“雨旸不时,本因人心累业所感,害命济命,重增乃罪。

可且勿杀,少须三日,吾为尔祈。”武陵亦异人也,闻师之言,敬信之。师则披榛扪石,得山北之崖

穴,泊然晏坐,运诚冥祷,雷雨大作。霁后数日,武陵即而求之,师方在定,蛛丝幂面。武陵附耳而

号,桎体而告,久之乃觉。武陵即施山为师兴建精舍,以二子给侍左右,学徒依向,遂成法席。太和

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师密语龙神曰:“吾前以身代牲,辍汝血食。今舍身偿汝,汝可享吾肉。”即引利

刀截右膝,复截左膝,门人奔持其刃,膝不克断,白液流出,俨然入灭。张氏二子立观而化。山南东

道奏上其状,唐文宗嘉之,赐所居为幽济禅院。晋天福中,改为奇峰寺。本朝元丰元年,又改为灵

峰寺。皆以祷祈获应也。自师灭至今,三五百年,而汉东、汝濆之间暨汝州之民,尊严奉事如在。

汉东束金帛粟米,相尾于道,赀强法弱,僧范乃革。前此山峰高峻,堂殿楼阁依山制形,后前不伦,

向背靡序。恩老至此,熟阅形胜,辟途南入,以正宾主。镵崖垒石间,铲嶬补坳,嵯峨万仞,化为平

顶,三门堂殿,翼舒绳直,通廊大庑,疏户四达,净侣云集,蔼为丛林。峨嵋之宝灯瑞相,清凉之金桥

圆光,他方诡观异境同现,方其废故而兴新也,律之徒怀士而呶呶。会余谪为郡守,合禅律而诃之

曰:“律以甲乙,禅以十方。而所谓甲乙者,甲从何来?乙从何立?而必曰我慈忍之子孙也。今取

人于十方,则慈忍之后绝矣。且夫乙在子孙,则甲在慈忍;乙在慈忍,则甲在马祖;乙在马祖,则甲

在南岳;乙在南岳,则甲在曹溪;推而上之,甲乙乃在乎菩提达摩,西天四七。所谓甲乙者,果安在

哉!又而所谓十方者,十从何生?方从何起?世间之法,以一生二,一二为三,二三为六,三三为

九,九者究也,复归于一。一九为十,十义乃成,不应突然无一有十。而所谓方者,上为方耶?下为

方耶?东为方耶?西为方耶?南为方耶?北为方耶?以上为方,则诸天所居非而境界;以下为方,

则风轮所持非而居止;以东为方,则昆提诃人面如半月;以北为方,则郁单越人寿命久长;以西为

方,则瞿耶尼洲沧波浩渺;以南为方,则阎浮提洲象马殊国。然则甲乙为定,十方无依,兢律兢禅,

奚是奚非?”律之徒曰:“世尊尝居给孤独竹林精舍,必如太守言,世尊非邪?”余曰:“汝岂不闻以大

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此非我说,乃是佛说。”于是律之徒默然而去。禅者曰:“方外

之士,一瓶一钵,涉世无求,如鸟飞空,遇枝则休,如龟浮海,值水则浮。来如聚梗,去如灭沤。不识

使君将甲乙之乎?十方之乎?”余曰:“善哉!佛子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不住四维,上虚空应,

无所住,而住持是真十方住持矣。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崇宁元年上元日记。

《湖北旧闻录》之记述盖有五端,一是讲述了大洪山的地理位置与主峰的体貌;二是讲述了大洪山名称与别称的由来;三是讲述了古时大洪山中的景观;四是讲述了大洪山作为慈忍道场的缘起与慈忍的相关传说;五是讲述了唐慈忍“依山制形”与宋革律“铲嶬补坳”先后兴建禅寺的情况。据此可知,大洪山与宋玉所赋巫山及神女没有丝毫联系,宋代以前山顶之陡峭山势也与宋玉所赋“上至观侧,地盖厎平”决然不同。在我们掌握的资料中,还有一本专为大洪山撰写的专志,即清郝谦、高福滂的《大洪山志》。调查小组详细地阅读了这本专志,其中也没有与宋赋巫山及宋赋神女相联系的信息。

虽然,大洪山为众水发源之区,若清郝谦、高福滂《大洪山志》卷三《山水志·水源辨误》所记,“洪山雄峙汉东,盘踞安、襄、德三郡之境,其水四注:……涢水与均水、支水,发源于山之北;漳水发源于山之东;富水、溾水发源于山之南,敖水、枝水发源于山之西南,皆承众壑以为流,而涢、均与富,则山顶之水亦分注焉,此其大较也。”但是,其源仅为滥觞细流,与宋玉所赋“登巉岩而下望,临大抵之稸水”,“濞洶洶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的景象实有差异。《大洪山志》卷三《山水志·山》又言,“山高寒,多大风,盛夏之时有如暮春,余雪常三四月未尽。天微阴,云气嘘屋壁间,扑人眉宇,衣襟沾湿。顶上花木不生,而空中时闻异香,杳不知其所自来者。当夫时雨初霁,天朗气清,登而四望,襄、邓、郧、郢间山川皆可指数。日落照耀汉江,在天际如匹练。俯瞰峰阜错叠,螺翠鬟青,烟村迷离,隐隐如在画里。阴晴朝暮,景皆可爱,须游者自得之,类非拟议所能尽也。”这是《大洪山志》作者登顶主峰,唯见四围皆山、而不见众水的真实感受。况且其“顶上花木不生”,与宋玉所赋“箕踵曼衍,芳草罗生:秋兰茝蕙,江蓠载菁;青荃射干,揭车苞并;薄草靡靡,联延夭夭”的山顶香花芳草丛生繁茂的景象,大相径庭。2.巫山县阳台的文献记载与情景描述

巫山县的两处阳台,在文献特别是地志中,均被指认为与宋玉所赋相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4]卷三十四《江水》载:

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5]卷一百四十八《夔州》载:

阳云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长江。楚宋玉赋云:“游阳云之台,望高堂之观”,即此。

宋祝穆《方舆览胜》[6]卷五十七《夔州》载:

阳云台:在巫山县西北五十步。《寰宇记》:南枕大江。宋玉赋:“楚王游于阳云之台,望高唐之观”,即此。

明陈耀文《天中记》[7]卷十五《台》载:

阳云: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玉作《大言赋》。(《古文苑》)《子虚赋》:“楚王乃登阳云之台。”孟康云:云梦中高唐之台,宋玉所赋者。言其高出云之阳也。(《汉书》)《文选》作“昭阳”。时所谓阳台者。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8]卷二十二《夔州府·巫山县》载:

(巫城)西北五十步有阳云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长江。楚宋玉赋云:游阳云之台,望高唐之观。晋孟康注曰:言其高出云之阳也。

清穆彰阿、潘锡恩等《大清一统志》[9]卷三百三《夔州府·古迹》载:

阳云台:在巫山县西北。《寰宇记》: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长江。宋玉赋云:“游阳云之台,望高唐之观”,即此也。《方舆览胜》:在县西北五十步。又高唐观在县西北二百五十步。《吴船录》:所谓阳台、高唐观,今在巫山来鹤峰上。旧志按:司马相如《子虚赋》,前言楚王猎于云梦,后言登阳云之台。孟康注云:云梦中高唐之台。据此当在今荆州及汉阳境。然宋赋言:神女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则阳台之巫山,理亦有之;若高唐则实在云梦,不在巫山也。

清佚名《雍正巫山县志·山川》[2]载:

阳台山:按古阳台山在治西里许最高处,常有云气,而北城内亦名阳台山,俱有阳台旧址存焉。又《古迹》载,阳台在北城内。按:《旧志》复载,有古阳台,在城西里许高山之上,南枕大江,每阴雨,云雾先起。即宋玉所谓楚王游于云阳之台也。

清连山、白曾熙等《光绪巫山县志》[1]卷首《十二峰诗》载:

阳台暮雨:城西北半里许,山名高都,为阳台故址。旧有古高唐观,殿宇苍凉,松桷七檐,绿竹苍松,四围环绕,日暮则烟霏雾结,落雨数点,真奇景也。

又《光绪巫山县志》卷六《山川》载:

阳台山:城内北隅有山名阳台,旧址存焉。按:城北倚山为城,雉堞环列,林木葱茏,台踞其上,足资眺望。今垦为田,土阜今存,旧址并废。又《旧志》,古阳台在县西里许,最高之处,常有云气,居民以为雨验。《李白诗文注》,阳台在县西北,高丘山亦在其间。《类书》,南枕大江。宋玉赋“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杜甫诗“神女峰娟妙”,即此处也。《志》卷三十《古迹》又载,阳云台:在县西北,一云在北城内。《寰宇记》,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大江,每阴雨,云雾先起。即宋玉赋所谓楚王游于阳云之台也。《方舆览胜》,在县西北五十步。又高唐观,在县西北二百五十步。《吴船录》,阳台、高唐,今在巫山来鹤峰上。

又《光绪巫山县志》卷三十《古迹》载:

高唐观石刻:高唐观在县城外西山顶,宋玉赋高唐即此。王渔洋《蜀道驿程记》,高唐观在城西,上山三里许。自乾隆乙亥年重建,殿宇三层。山有明人缪宗周石刻诗碑。

又《光绪巫山县志》卷三十一《寺观》载:

神女庙:即凝真观,在县东四十里十二峰南飞凤峰之麓。《元统志》唐仪凤元年置,宋宣和四年改曰凝真观,绍兴二十年封妙用真人。又此条下引李一鳌《记》,余舫而东也,偕马君、曹君,历数巉障,千峭竞秀,径抵飞凤,攀跻直上,有坪兀突。土人指点,原峰飞凤,此古阳台也。又卷三十《古迹》,神禹受符坛: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出时,有丝竹之音往来集仙峰顶上,猿鸣达旦方止。凝真观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十三《遗迹类》:

巫山县在江北,缘山为墉,正面巫山,吴之建平郡也,山形绝肖“巫”字。泊舟即骑登高唐观,观在城西,上山三里许,荒凉特甚,朝云之庙,略无仿佛,其东即阳云台,在县治西北五十步,高一百二十丈,二山皆土阜,殊乏秀色,而古今艳称之,讵不以楚大夫词赋重耶!

郦道元首倡宋玉所赋乃今重庆之巫山,然而并没有交待具体的地点。而《水经注》之资料之外,其他的资料,又交待得过琐碎,让人觉得眼花缭乱,一则阳云台、阳台、阳台山、高唐观、神女庙、高都山等名称,混淆了这里当注意的中心——阳台;二则或言在北,或言在西,方位似乎有些难以确定;三则或言庙宇形貌,或言遗迹无存,沿革断裂,一时难以接续;四则范成大《吴船录》提到的“来鹤峰”在流传至今的巫山十二峰名称中,不能对号入座。其实,阳云台亦即阳台。明董说《七国考》[10]说:“《古文苑》:‘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玉作《大言赋》。’《文选》作‘云阳’,时所谓‘阳台’者。”而阳台山即为阳台所在之地,高唐观、神女庙、高都山则可以看做定位阳台的标志性建筑或山体。抓住“阳台”细读,纲举自然目张。对于“或言在北,或言在西”的问题,实是清代两部志书作者均未能厘清。考巫山县治,唐贞观以前在清县治东,《光绪巫山县志》载,“巫县故城在县东,即汉南郡巫子城。”又“故东阳府,在县东一里。《唐志》夔州有府,一曰东阳。《元统志》隋置,唐贞观三年废。”以汉巫子城或唐东阳府之治所言之,阳台山在城西;以唐贞观三年后西迁之治所,亦即清县治言之,阳台山自然在城北。据此,旧地志所言“治西里许”之阳台山与迁址后地志所言“北城内”之阳台山当为一山。清《雍正巫山县志》及《光绪巫山县志》均未能辨此迁移,故转抄《旧志》时未能就清代县治改写其方位,或加以说明。对于“或言庙宇形貌,或言遗迹无存”,也有案可查,如《元统志》言飞凤峰之神女庙“唐仪凤元年置,宋宣和四年改曰凝真观,绍兴二十年封妙用真人。”《雍正巫山县志》载,“云华夫人祠:昔在飞凤峰,万历年间始移建于治东里许象山之上。一名神女庙。”这即是飞凤峰神女庙迁移的线索。而这一线索也启发了我们对阳台由飞凤峰移至巫山县治城北的思考,阳台的移迁可能与宋代诋毁宋赋之神女、力主助禹治水之神女有关,飞凤峰的阳台既被指认为“神禹受符坛”,此处阳台就不得不让位了。而明末清初又时尊宋赋之神女,时奉助禹治水之神女,抑或有时对二者一并认可,共同尊奉,于是在历史的记忆中,二者也就不可避免地并存下来。(详见下文)至于范成大《吴船录》所言“来鹤峰”,今传十二峰中无此名,清俞樾《茶香室丛钞》[11]卷十二《巫山十二峰名》所记十二峰之异名亦无此,疑“来鹤峰”为飞凤峰之别名或俗称,因为范成大本人坦言是从当地乡民口中听来的这一名称。《光绪巫山县志》称飞凤峰得名时说,“曰飞凤,形如凤翔。”即能将此峰视为“凤翔”,即凤凰飞翔的形态,也可视为“来鹤”,即仙鹤飞来的形态,总之峰形近鸟,凤与鹤形体接近,故有异称。注意!且不可理解为“聚鹤”之误,因为:一、“聚鹤”之得名是,“峰多松杉,夜有鹤聚。”二、“来”与“聚”也不会因形近而讹。三、要之除范成大外,古之文献均言庙之所在为飞凤峰。排除了干扰,阳台一在飞凤峰、一在城北阳台山而两存的现象也就清楚了。不过,从时间的角度说,飞凤峰山腰为阳台之说法较古,唐初仪凤元年已于此置神女庙,并有《集古录》载唐碑为证,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二《名胜记·巫山县》引《集古录》云:“神女庙:唐李吉甫诗一首,以贞元十四年刻;邱元素一首,无刻石年月;李贻孙二首,会昌五年刻;敬骞一首,元和五年刻,沈幼真书,其他皆无书人名氏。可摸搨。”县治城北为阳台之说法较晚,始见于宋代《寰宇记》等文献的记载。而宋之文人若陆游、范成大者仍言庙在飞凤峰,至于明清好古者亦常探访飞凤峰之阳台。本文研究探讨的是宋赋之神女、巫山与阳台,按照学理,则一定要关注较古的飞凤峰上的阳台。下面来看古文献中关于巫山县飞凤峰山腰古阳台的情景描写:

清连山、白曾熙等《光绪巫山县志》卷三十《古迹》引明李一鳌《记》:

余舫而东也,偕马君、曹君,历数巉障,千峭竞秀,径抵飞凤,攀跻直上,有坪兀突。土人指点,原峰飞凤,此古阳台也。后枕翠屏,面拱集仙,左揖朝云,右睇松峦。六峰连袂于江东,三峰聚首于水北,共得九焉,更隐三峰,隔山之表,深崟难探,称十二峰。夫亦地映北斗,星照荧镇,故奇异兽形,巧绘耸出耳。旧之古庙,草封鸟集,易神女为龙王,风雨不庇,厦将就倾,古迹奇踪,付之荒莽矣。余同马君捐赀,曹君独主其事,闢基芟翦,鸠工创立,神殿三楹,献殿三楹。宁止棲神,亦供舒览。说者谓宋玉赋云雨,祀神女也;又谓治水有功,祀云华夫人。余谓蜀楚门户,翼轸分野,两岩雄峙,锦江中横,叠翠层峦,云气出没,惊涛澎湃,喧豗匉訇,散为彩云,聚为灵颖,归舸行艓,上下呵护,当属何物,夫非神之庇欤!幻之则神女,昭之则云华也。总山灵江精,融结变幻而不可穷诘,神禹凿通以后,水妖震盪,云华定功,亦不在禹下。水,阴精也。神女、夫人,阴属也,江水之灵也。故祠以祀其佑此雄关险峡,俾舫舻安澜者,不必辨为神女为夫人也。庙成,游人亦有棲止,俾览者盼奇峰之耸峙,壮若铁马千群,击银涛之东下,湛为天堑一派,洵是天地巨灵,屹然百二关锁,古者英雄必据之区。我明朝汤、廖并力,颖国、阶文共成一捷,护此关门,亦谓势扼楚蜀之交,宁独大奇大异,峰列十二,天开锦图欤哉!余观而返,挽舟彻夜抵旦,相与曹、马二君共啸于驱熊之巅,而时已告午矣。

就此篇写景而言,是作者亲临飞凤峰古阳台下神女庙望中景象。作者写山,前后左右十二峰得见其九,这说明阳台,甚或其所依托的飞凤峰,是在群峰之中,而阳台又处于飞凤峰山腰,即便以飞凤峰为言,也不能说它高出其他巫峰一筹。这与宋玉赋所描写的“巫山赫其无畴”,就有了相当大的出入了。退一步说,以巫峡十二峰整体为言,在三峡中也未必“赫其无畴”,《水经注》描写三峡山势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我们调查小组在去屈原故里乐平里时,曾经过西陵峡口的一座主峰叫仰天洼的大山,其海拔1700余米,这要比巫峡十二峰高得多得多。作者写水,唯写大江,虽“惊涛澎湃,喧豗匉訇”之水势,与宋玉赋描写相同,但却没有宋玉赋“观百谷之俱集”之场面,据我们调查,阳台所在的飞凤峰东只有神女溪一支水流,而《水经注》所写的“绝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才是三峡“天雨之新霁”时的景象。

3.汉川市仙女山的文献记载与情景描述

汉川市仙女山被认为是宋赋之巫山,缘起于中唐后期的该县县令裴敬。此后,宋、元、明三代的地理类文献赞同者多而怀疑者少,而清代的地志类文献否认者多而赞同者少。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二《淮南道十·安州》载:

阳台庙,在县南二十五里。有阳台山,山在汉水之阳,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赋》,楚襄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遂有庙焉。今误传在巫峡中,县令裴敬为碑以正其由。

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七《汉阳军·汉川》载:

阳台山:在汉川县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赋》处,有裴敬碑载其事,当考。明李贤等《明一统志》[12]卷五十九《汉阳府》载:

阳台山:在汉川县南三十里。宋范致虚诗:伤心独立阳台望,暮雨凄凉宋玉情。极目草深云梦泽,连天水阔汉阳城。当年楚国山犹在,千古襄王梦不成。往事悠悠魂已断,高唐今日有虚名。明秦聚奎等《万历汉阳府志》[13]卷二《疆域志·汉川县·山》载:

阳台山:在县治南一里,上有神女祠。宋玉《高唐赋》即此,唐人裴敬作记,碑毁,无考。刘禹锡、范致虚皆有诗。巫、汉川皆古楚地,或谓神女会于巫山者,以赋有“妾在巫山之阳”之语。李白《南迁过巫山》诗有云:“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荒淫竟沦没,樵牧徒悲哀。”白虽以荒淫责王,而意实以巫山为是。然则赋所“游于云梦之台”者,似为不通矣。窃据范致虚诗有“极目草深云梦泽,连天水阔汉阳城”一联,则阳台之在汉川何疑焉!一说巫山亦有云梦台,地名之讹,在在有之,然李、范相去不甚远,范诗岂无据耶!虽神女变幻莫测,实无定处,窃据范诗,则阳台为汉川者近是。清陶士偰等《乾隆汉阳府志》[14]卷九《地舆·汉川县·山》载:

其西南阳台一山,相传为楚襄王梦神女处。又载,阳台山,旧名羊蹄山,在县南一里,俗呼为仙女山。上有女郎石、神女祠,旧有唐裴敬碑,今毁。《北周书·裴宽传》,宽为沔州刺史,州城埤狭,宽恐秋水暴长,陈人得乘其便。即白襄州总管,请戍兵,并请移城于羊蹄山,以避水。胡三省《通鉴》注,汉川有阳台山,土人谓之羊蹄山。《陈志》谓宋玉赋《高唐》即此,未免附会。按:羊蹄山形如羊蹄,阳台之名盖由羊蹄而为,宋玉之赋固当属诸夔州之巫山。

《大清一统志》[9]卷二百六十一《汉阳府·山川》载:

阳台山:在汉川县南。《隋书·地理志》甑山县有阳台山。《寰宇记》阳台庙在汉川县南二十五里,有阳台山在汉水之阳,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赋》云,楚襄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遂有庙焉。今误传在巫峡之中。县令裴敬为碑以正其由。《府志》,阳台山在县之南一里,一名仙女山,上有神女祠。或曰周将裴宽请建州于羊蹄山,即此。山上又有女郎石。

清德廉、尹洪熙等《同治汉川县志》[15]卷七《山川志·山》载:

阳台山:旧名羊蹄山,俗呼仙女山。山在县治西南一里。周与陈既交恶,周沔州刺史裴宽,白襄州总管请益戍兵,并迁城于羊蹄山以避水,即此。(《南史》)康熙己未五色芝满崖谷,徐方伯惺易名采芝。(《白茅堂集》)又《同治汉川县志》卷七《山川志·山》附:

邑人周镛曰:羊蹄山见于《南史》,名为最古,山形圆,故以羊蹄取象。神女阳台之说,本属不经,《前志》谓羊蹄为俗名者,误。楚之季年,逼于强秦,怀留襄嗣,正卧薪尝胆之秋,而远离国都,君臣荒宴,即使事可徵信,亦当削而不书,以符《地志》体例,况十九皆寓言乎!乃误于《寰宇记》裴敬作碑一语,辗转附会,致令飞来肆诬,山灵蒙垢。俗语不实,流为丹青,考古者当有定论矣。

又《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引《林志稿》云:

胡三省《通鉴》注,汉川有阳台山。按《湖广通志》不载此山,而高唐神女之事,《一统志》收入夔州。唐宋以来文人题咏者,或以为巫山,或以为阳台,迄无定论。考楚都鄢郢,在江陵、宜都之间,西距夔,层峦叠嶂,水陆错杂,于楚为邻国,去国都仅(近)半千里。或言《高唐赋》云,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神女赋》则云,游云梦之浦。又赋言,“登巉岩而下望,临大阺之搐水。遇天雨之新霁,观百谷之俱集。”与今巫峡相去甚远。必谓阳台在巫山,虽百喙群起,不能并其山形水势而移之。况《水经》《舆图》未有不言云梦在大江南北者。今汉川西南,北距云梦止数十里,陂泽相连,止有仙女三峰起如蓬岛之在海中,似与宋赋“洪波淫淫,倾岸洋洋”之语相合。不知当日梦泽九百里,所包者广,不仅指今云梦县。且独不闻“妾在巫山”一言乎!既曰“妾巫山之女,高唐之客。”其非汉川此山,可知。不得以词赋之荒唐,而虽听其讹传,失实也。阳台山,《旧志》主羊蹄一解,力辨阳台为附会。兹检万历时所修《老志》,援据《高唐》《神女》二赋,层层驳诘,几令必以夔州巫山为信者无从置喙。总之,不能移云梦为巫山一语,足以定此山之所在也。顺治中,邑令冀应熊题曰“飞来峰”石刻山顶。

汉川市之阳台山,又有仙女山、羊蹄山、采芝山等三名。采芝山之名晚出,在清康熙间方因此山生出灵芝而命名。而仙女山、羊蹄山实为古时阳台山之俗名。《同治汉川县志》附邑人周镛曰:“羊蹄山见于《南史》,名为最古,山形圆,故以羊蹄取象。”“《前志》谓羊蹄为俗名者,误。”周镛所言,当见于《周书·裴宽传》,而以为“名为最古”,乃为正名,实不合学理。《传》之记述之名,未必一定是正名。而正史“地理志”所记之本名,才可认为是正名。《隋书·地理下》:“甑山……有阳台山。”《资治通鉴》宋胡三省注云:“五代志:沔阳郡甑山县,梁置梁安郡,西魏改曰魏安郡,置江州,废帝三年改曰沔州。甑山有阳台山,在汉川之南三十五里。土俗讹为羊蹄山。”汉川阳台山,是否是宋赋记述之山?迄至清代争讼方起。《乾隆汉阳府志》以为事“未免附会”,《大清一统志》以为“传在巫峡之中”则误,《同治汉川县志》在阳台山条下,附邑人周镛之否定说,表明其持有与《乾隆汉阳府志》相同的态度,而在《杂记》中又收有《林志稿》之辩驳,则并非认同《大清一统志》的观点,只不过是以“存疑”的方式,以志备考。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文讨论,于此还是按标题的限定来谈汉川市仙女山的情景描述。

明秦聚奎等《万历汉阳府志》卷六《艺文志》收明曾朝节《题仙女山》诗:

何处窥圆象,当空一柱孤。天涯连旷野,地轴尽平芜。宅胜来仙女,登高属大夫。襄王与宋玉,今古说江湖。

清德廉、尹洪熙等《同治汉川县志》卷首《山川图图说》言:

汉川东据山,南近沔,西接汉水,北临应城、孝感、云梦。……其川则有汉水、富水、臼水、涢水、郢水,汇诸湖泽而东趋。其湖则有横湖、洪湖、安汉湖、松湖、清水湖、瓜子湖、汈汊湖、慈湖、曹湖、四垱湖,富水北来注之;又有彭公湖、观湖、蓼湖、鲤鱼湖、中洲湖、南湖、沉下湖、黄金湖、蓬项湖、司里湖,留良、茫洞、三台诸湖,汇澨水、郢水入涢达汉;县治南则有道观湖、泽涣湖、龙车湖、桐木湖、朱龙湖、打雁湖、段庄湖、上零残湖、白石湖、却月湖、赤野湖,赤野会臼水一由汉阳沌口入江,一由汉阳蔡甸入汉。

又《同治汉川县志》卷首《采芝山图图说》言:

县境之山,多在东南,兀峙西郊者,惟采芝稍高。山距城阙不二里,南临道观湖,北临松湖,东接伏龙,西连姚公山。姚公山之高半之,伏龙山又半之。旧产芝草,因以命名。

采芝山,古之羊蹄。俯临汉水,耸拔平原,四境之高下险易,一览可得。东瞩甑山,楚子常、晋王廙之所用武也;南望南河,非曹摄军指挥之地乎?长城乡尽东北为涢口,汉流交汇几为沮洳,向使地非扼要,晋之郑攀、马隽辈何以屯兵于此?渡松湖而北三十里,为刘家塥,商舶辐辏,吭扼雍梁,《志》称关隘,其在是与?西北一带,重湖浩淼,田庐提防,国赋民生,攸关勤抚,绥图补救者,经济皆于是乎在。山麓有令尹子文墓,后世因而祠之。登者景仰前徽,亦益可以奋然兴矣!

又《同治汉川县志》卷七《山川志·山》载:

知县卓振清《禁采芝山凿石碑文》曰:邑以汉川名,明乎其地处漥下,滨汉之皋,环湖之内,古所谓泽国也。泽国而得以长存,厥赖有境内一二高山维系,奠安之。若采芝山者,兀峙西郊,城垣坛宇,实依其麓,尤为地脉所钟焉。

又《同治汉川县志》卷八《寺观》附明邑人林若企《记略》曰:

邑之阳台山,传自巫峡,说者疑之。遡其故,山旧有仙女祠,附之杜媪兹。神女之说攸肇,而盘礴云梦之野,宋玉作赋,又若有所指也。余读其赋,辞隐而意寓,事已茫如,而竟索之真,何哉?第是山也,突焉耸翠,岡阜迂回,势若飞翔,襄郢而下,舟行率数十里,环视如削,实吾邑之阴也。

又《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一《艺文志下·赋》收清徐志《游采芝山赋》:

若夫地控襄沔,邑著江州;作沌阳之左,距汉水之上。游緜亘于伏龙岭畔,凭临于绣方关头;挺孤标以特出,峙胜概而长留。原夫幽谷盘旋,灵峦磅礴;势矗矗以凌虚,致亭亭而如削;绾螺髻以光浮,拥鸦鬟而秀濯;磴欹出以还平,石危悬而欲落;俨鬼斧于谁裁,恍神工其畴凿。因思山如挟至,峰自飞来;朱岩窈窕,丹嶂崔嵬;壑将冥而雨过,洞初晓而云回;哂襄王之梦寐,杳神女之妆台。岂因赋词之幻境,启地志之疑胎;孰漫标新而制赋,独能绝艳而矜才。……

仙女山之高,仅海拔99.1米,实算不得高山,然而在上述的资料中,为何被描写为“挺孤标以特出”“突焉耸翠”“兀峙西郊”“耸拔平原”“当空一柱孤”呢?这与仙女山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一、“邑以汉川名,明乎其地处漥下,滨汉之皋,环湖之内,古所谓泽国也。”即地势低洼;二、“南临道观湖,北临松湖,东接伏龙,西连姚公山。姚公山之高半之,伏龙山又半之。”近处丘阜无有与之可比者;三、“第是山也,突焉耸翠,岡阜迂回,势若飞翔,襄郢而下,舟行率数十里,环视如削,实吾邑之阴也。”本身之山势挺拔。因而相对而望,自然会产生“特出”“耸翠”“兀峙”“耸拔”“当空一柱”的视觉印象。仙女山与宋玉《高唐赋》巫山描写最为接近,无论地理位置、文化承载、山势感觉,还是山下水情、山上石态、山顶样貌,甚或田猎空间,无一不切合或近似。这些情况,在下文的比较中会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未完待续)

[1]连山,白曾熙.光绪巫山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

[2]雍正巫山县志[M].北京:中国书店,1963.

[3]陈诗.湖北旧闻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5]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祝穆.方舆览胜[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陈耀文.天中记[M].扬州:广陵书社,2007.

[8]曹学佺.蜀中广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9]穆彰阿,潘锡恩.大清一统志[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董说.七国考[M].上海:中华书局,1956.

[11]俞樾.茶香室丛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2]李贤.明一统志[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秦聚奎.万历汉阳府志[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14]陶士偰.乾隆汉阳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5]德廉,尹洪熙.同治汉川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Field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Relics Legend of Song Yu: the Location of“Wushan”Mentioned by Song Yu

LIU Gang1,WANGMeng1,2,GUAN Jie1,2
(1.Center for Song Yu Research,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
China;2.The Liberal Colleg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Song Yu;Da Hongshan;Wushan;Xiannv Shan

I207.22

A

:2095-4476(2015)07-0037-09

(责任编辑:陈道斌)

2014-02-20;

2014-09-10

湖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2309)

刘刚(195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

王梦(1991—),女,湖北谷城人,湖北文理学院与沈阳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关杰(1991—),男,湖北麻城人,湖北文理学院与沈阳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

猜你喜欢

高唐汉川仙女山
“南国第一牧原”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仙女山机场进行校飞,年底有望通航
《牡丹亭》意象的精神分析式解读
走访逾100家经销商门店,深入一线了解汉川养殖户经销商的真实需求
武隆仙女山举办集体雪地婚礼
仙女山
高唐老豆腐
重庆巫山县高唐观遗址
唐诗赏读——清平调之二
回味汉川对联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