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吉林实施思路研究

2015-03-27纪明辉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8期
关键词:吉林吉林省美丽

■纪明辉

美丽吉林建设关系人的生存环境,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吉林的重要着力点。要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效保障生态安全,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生态文明高度,把吉林省建设成为天蓝、山绿、水清,特色独具、绿色生态、自然和谐、享誉世界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地方。

美丽吉林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概念,这是对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诗意表达,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新表述。“美丽中国”新概念强调的不是冷冰冰的发展数字,而是热乎乎的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所以它是要实现的是山清水秀的强大富裕。十八大报告中对我们国家的发展理念也进行了提升,要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即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不仅强调当代人的幸福感,更要为子孙后代留福利。

(一)“美丽中国”是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拓展

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有一个螺旋式发展提升的过程。“人定胜天”、“向自然界开战”等轰轰烈烈的口号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那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几乎为零,仅以国家建设任务为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暴露出来,生态保护工程已急不可待。从党的十六大开始,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任务成为我国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六大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明确提出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重大飞跃,首次明确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此外,在政策制定层面我们也有相应的进展。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一五”规划中首次设立节能减排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写入“绿色发展”并独立成篇。

(二)“美丽中国”涵义广泛

应该说,“美丽中国”建设是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的,同时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认识的升华和拓展。从理论上看,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提出,凸显了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解,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从实践上看,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提出,对于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和转换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美丽中国,美在生态优良,生活宜居。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得以实现和展现的物质载体。创造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生活的要求从“求温饱”转变到“盼环保”。蓝天、净水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极大渴望,环境优美和生活宜居已经成为选择城市居住的部分人口的首要选择。群众所盼望的,才是政策应努力的。当前,只有下定决心全力解决突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才能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美丽中国,美在科学发展,和谐共生。全球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忽视环境的短期超速增长,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惨痛的环境和资源代价,这一代价是让几代人都觉得沉重而且难以承载的。作为发展中国家,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是我们的任务,但发展是包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化建设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我们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中的一员。

美丽中国,美在永续发展,全球共赢。利用好资源、治理好环境、保护好生态,是我们在为子孙后代造福,是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大事,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全球的人类都面临着气候变化这一生态系统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在全球环境恶化中独善其身,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正是中国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表现,这样也是我们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

就吉林省来说,建设美丽吉林与美丽中国是一脉相承的。吉林省作为中国的重要省份,生态环境相对良好,具有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美丽中国之梦的优势。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吉林是当前形势的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需求。

美丽吉林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进展良好,但要实现美丽吉林的建设目标也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

(一)美丽吉林建设现状

生态建设政策推陈出新。1999年,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做出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这项决策提出了从吉林省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科学运作生态资本,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同年,国家批准吉林省为生态建设试点省。2006年,吉林省成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长白山实施统一管理与保护开发。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精神,中共吉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的战略构想。其中绿色发展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待经济建设,强调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绿色经济内容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不但要开发好富有吉林特色的生态财富和品牌,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一片蓝天。2013年5月,吉林省提出打造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并积极组织编制规划,经过专家论证审核,2014年2月印发并实施该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卓著。吉林省生态区域分布由东向西可分为4个生态区,东部是长白山地原始森林生态区,中东部是低山丘陵次生植被生态区、中部是松辽平原生态区,西部则为草原湿地生态区。吉林省多方合力,全省生态建设取得新成绩。2013年完成各类生态建设任务154596 公顷,比2012年增长27.39%。其中人工造林面积48448公顷。全省治理“三化”草原面积10.5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33万公顷。建成污水处理厂59座、垃圾处理厂46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2%。湿地保护修复进展顺利。“吉林大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湿地公园的评审验收,新建双辽、长岭龙凤湖2个省级湿地保护区。2013年投资5500万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4.4万公顷。

生态示范创建深入推进。长春市被国家列为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吉林市化工园区被国家列入2013年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省级生态村94个,通化县成为吉林省首个省级生态县。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全省11个被考核的县,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有5个,生态环境指标变好率为45.5%,占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县域总数的16.1%,获得国家转移支付资金8.54亿元。

生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吉林省依托自身的资源环境,特别是依托农业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创建和培育绿色名牌产品,以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为重点,努力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污染。目前,绿色稻米、畜禽加工、玉米大豆深加工、长白山天然食品及矿泉水特色资源已成为吉林省的优势产业。已经创造出通化的葡萄酒、集安的五味子、长白山区的蓝莓汁等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生态品牌。2013年,全省获证“三品一标”3115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429个、绿色食品358个、有机食品31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4个,“三品一标”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300万亩,建有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个,位居全国前列。创建了12大类省级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0个。

(二)存在的问题

1.自然生态系统存在脆弱性

吉林省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严峻。东部生态区域的主要问题是生态体系不够完善,森林质量不高,中幼龄林多,成熟林少,导致森林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和林区生物多样性锐减。中部平原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逐年下降,黑土层变薄的态势依旧,部分地区甚至露出黄土。有资料显示,70年前,吉林省的黑土层约为60—70厘米,但现在已经减少到20—30厘米,其中18厘米以下的占27.2%,按这个速度,再有50年,吉林宝贵的黑土层将流失殆尽。西部草原区“三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盐碱化面积占13.8%,沙化面积占26.8%,特别是湿地萎缩严重,保护西部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对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2.环境质量亟待维护

(1)水环境

近几十年来,吉林省水域环境不断遭受工业废水、农药、生活污水和垃圾等的污染,水域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水域环境呈恶化趋势。比较典型的问题是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域荒漠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受梯级水电站开发、河道采砂、岸滩改造开发等的影响,水域鱼类数量和种类急速下降,近80%的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功能退化,甚至消失,天然鱼类资源数量下降。与上世纪相比,珍稀特有鱼类种类数量显著下降,濒危物种增多。

(2)空气质量

近两年,吉林省的空气质量屡屡爆表,2014年10月30日17时,长春市环保局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显示,长春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中,7个站点PM2.5出现爆表。吉林省雾霾天气原因除了冬季燃煤供暖外,还有汽车排放尾气、建筑或道路施工、城市扬尘等。如果说曾经的吉林省是传统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的话,对现在的吉林省来说,大气污染已转向煤烟型、机动车尾气、扬尘等复合型污染。以机动车尾气排放为例,近年来,吉林省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年底,全省机动车保有量约为425万辆,2013年全省机动车所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分别为1.8万吨、17.8万吨和14万吨,而这些污染物排放还在逐年增加。

3.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吉林省是以煤炭为主要消费能源的,2013年底,吉林省煤炭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率为77%,而全国水平为66%。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省的行业结构是高耗能行业偏多,而低能耗、高产值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这样的行业结构导致整体区域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降耗压力较大。而且,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吉林省汽车保有量呈显著增长态势,汽车带给人们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消耗。生产生活上的节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但是吉林省在节能新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不足,开发、示范和推广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需要开发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4.城乡生活环境仍需优化

从城市人居生活环境情况看,随着人口压力的刚性扩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城市生活垃圾增长快速。2013年吉林省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485.4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只有295.3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60.8%,与全国平均水平(89.3%)相差很大。2013年,吉林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1.4%,也低于全国平均8.3个百分点。虽然吉林省城镇化率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2013年吉林省城镇化率在全国排名13),但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指标表现不能与城镇化率相匹配,在全国31省区市排名中均处后列。

从农村生活环境情况看,吉林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3年来,对农村环境进行连片整治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目前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还有一些典型的问题。农村居民焚烧秸秆,以及冬季使用燃煤取暖产生的烟尘对空气污染较重,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暴露空气中时间过长导致垃圾腐化,还有饲养牲畜的农户对牲畜粪便不及时清理都会导致农村大气以及生活用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导致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变差。另外,在城乡结合部存在固体废弃物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有些城市垃圾处理厂数量不够或垃圾处理能力较为欠缺,城市生活垃圾被直接堆积或简单焚烧后填埋到城市周边的农村中。固体废弃物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病菌等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美丽吉林建设的发展机遇与实施思路

实施东北振兴的战略已走过十个年头,国家为支持东北振兴又出台了若干重大政策,吉林省应紧紧抓住政策机遇,谋求建设美丽吉林的大发展。

(一)美丽吉林建设的发展机遇

1.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2014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天蓝水绿山青的美丽家园和稳固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其中明确提出推进松辽平原重点湿地保护,实施流域湿地生态补水工程,支持吉林查干湖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科尔沁沙地专项治理工程,支持吉林西部地区加快盐碱地治理,实施河湖连通工程等。多项明确的支持为吉林省构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机遇。

2.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政策

《意见》中还提出要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其中要求优化东北地区能源结构,明确提出在东北地区加快审批建设一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支持吉林省开展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等。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政策将为吉林省充分利用自身能源优势,改变高碳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美丽吉林建设的实施思路

1.大力构建生态屏障

实施东部长白山林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顺应自然的理念,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修复为辅,采取清理、整治、修复、改造、提升等措施,修复长白山生态,改善长白山景观,把长白山环区旅游公路打造成反映长白山地域特色的森林生态走廊,要争取做到国内领先,世界闻名。实施中部粮食主产区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加强规划监管,将发改委、国土、农业、林业和水利等多部门联动起来,探索制定黑土地保护规划,重点研究黑土地流失及保护问题;高度重视土壤污染,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力度,推动保护性耕作,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质量;严格监管,强化监督,建立健全动态监测预警体系,保护好珍贵的黑土地。实施西部生态区建设工程。进一步强化生态修复、保护和利用,构建西部生态屏障,重点是向海、莫莫格、查干湖、大布苏、波罗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大力实施河湖联通工程,逐步恢复湿地面积,大力推进西部退耕还草还林;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发展高值高效生态农业。

2.强化污染源头治理

环境的保护应该融合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加强源头治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在环境治理中应优先加以解决。综合治理水环境,依据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规律,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认真落实,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监管;有序推进重点流域和重点支流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在辽河流域干流污染的治理,松花江流域的伊通河、饮马河、辉发河等主要支流的综合治理及图们江、鸭绿江国际界河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要进一步加大,确保全省人民饮水安全。进一步强化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推进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要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对造成大气污染严重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进行集中专项治理,逐个行业进行整治,逐项问题加以解决;积极组织各地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进燃煤电厂脱硝和高效除尘改造,全面实施中小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要全面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化解秸秆禁烧难题。

3.积极促进发展低碳化

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吉林省的能源结构有明显改变,达到国家要求,大力推进千万吨油气田、千万吨炼油结构调整和百万吨页岩油工程;继续实施“气化吉林”工程,加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天然气供应;稳步推进油页岩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建设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积极推动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工程,加强生物质能的综合开发利用;稳步推进太阳能、地热能开发利用,鼓励发展风电、光电、储能技术攻关和项目建设。推进重点领域节能。深入推进工业节能,强化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节能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

4.加大城乡环境美化工作力度

推行生态城镇化建设。要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大力发展城市低碳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城镇集约、智能、低碳水平。要加大生态文化建设力度,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加大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宣传,推动人民群众生态理念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升,进而形成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力度。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一批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示范作用突出的乡镇和村屯,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大幅度改善乡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参考资料

1.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5.

2.胡隆辉,付钦太,于咏华.弘扬生态伦理道德[EB/OL].人民日报,2013-2-25.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225/c40531-20586399.html.

3.纪明辉.“五大发展”的内涵、基础与实施[J].新长征,2014(9):18-19.

4.纪明辉,徐卓顺.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8):45-48.

猜你喜欢

吉林吉林省美丽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卷
吉林卷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