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地区莲湘舞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发展

2015-03-26周亮王远

关键词:江南地区舞蹈文化

周亮,王远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江南地区莲湘舞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发展

周亮,王远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莲湘舞是江南地区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民间舞蹈。江南地区莲湘舞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泼辣豪放与雅致柔美兼具;曲艺意蕴与杂技风味并存;吹奏音乐与打击乐器相随相配;民俗风格与外来文化元素相融合等。莲湘舞在江南地区的当代传承和发展面临经费奇缺、师资极为不足、体育休闲的空间被严重挤压、宣传教育仍然不力等问题。为此,莲湘舞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激发独特的艺术魅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融入企业文化,拓宽的筹资渠道;加强传承者的队伍建设。

江南地区;莲湘舞;艺术特征;传承发展

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意为长江之南面。古代,江南常常是指经济、文化较繁荣、生活较富饶的江、浙、沪一带,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太湖,钱塘江流域地区。现代,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江南成了长三角地区的统称,大致包括上海、杭州、苏州、扬州、无锡、南通等城市,但具体范围并不十分明确。文中所提到的江南是现代意义上的江南。江南地区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莲湘舞。

莲湘舞,是一种民间表演的歌舞。莲湘是歌舞时使用的道具,又称“莲厢”“霸王鞭”“莲枪”。清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张次溪的《天桥志》中就有记载:“名曰打连厢者,乃用一竹竿约长三尺,两头各嵌寸许之小铜钹,或制钱十余枚,击之作响,此器即名曰连厢,本名霸王鞭……”[1]83。早年流浪艺人在沿街乞讨时演唱莲花落,用一根串有铜钱的竹竿子拍打肩臂,发出响声,击节而歌。表演者手中的莲湘棒又称“花棍”和“金钱棍”,是一根直径寸许、长三四尺的青皮竹棒,棒的两端各凿出三寸长、六分宽的三至四处空槽,每一个槽中都用铁丝串着数枚铜钱,有的两头还缀有彩球。莲湘舞动作简单易学,因为演出时不受人员场地、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所以传承发展迅速、影响深远。尤其是上海市、江苏全省、浙江省北部)等地区,更是喜闻乐见。对于江南地区莲湘舞的舞蹈文化现象,学界研究尚属空白。梳理江南地区莲湘舞的传承脉络,挖掘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探讨新时代进一步发展的路径,对于传统民间舞蹈莲湘舞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莲湘舞的流传历史

莲湘作为一种歌舞形式,当时并不是以一个单一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宋金时就已出现,在金元时期,甚至极大地影响过元杂剧。[2]明清年间黄淮流域,一些民间艺人纷纷南移淮安、苏州、上海等地,靠演唱“莲湘”谋生,莲湘舞逐渐在长三角一带广泛流传。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均有莲湘舞表演。初期的打莲湘采用单棒形式,以唱为主,以打为辅,有时表演莲湘剧,有时在花鼓舞中出现,还不是单纯的莲湘舞蹈。

民国初年,莲湘舞在上海、苏州、扬州一带就已盛行。它属于自娱自乐性质的民间舞蹈,有时以说唱为主,谈古说今;有时以舞蹈动作为主,强调技巧的展示。20世纪30-40年代,解放区军民在广场上用它来宣传抗战、鼓舞士气、庆祝胜利。因其形式活泼,动作整齐,节奏明快,载歌载舞,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使莲湘舞得以迅速传播。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三角一带农村的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群众期望欢乐祥和,憧憬着美好生活。人们把美好希望寄托在莲湘舞活动中,使得这一舞蹈形式在当时发展得较好。以杨冰为代表的莲湘舞传承者,以原有动作为基础,吸取腰鼓、大秧歌、京剧的动作技巧,增加了转打、对打、快板、朗诵,强调眼、手、身、步、法的统一,把单棒莲湘发展成单棒、双棒相结合的完整莲湘群舞。莲湘舞在当地很多街道、学校普及开来。

改革开放以后,莲湘舞面临新的发展机遇。1981年9月,中国舞蹈家协会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和组织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普查、收集和整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挖掘民间舞蹈文化的行动。李道功作为这一行动在江苏省的重要参与者,为传承莲湘舞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84年开始,他花了整整8年时间向民间老艺人王长山学习莲湘舞。李道功长期致力于泰州莲湘舞的传承。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出现了很多莲湘舞传习中心,不少社区、中小学、老年大学都开设了莲湘舞教学班。莲湘舞在泰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但就整个江南地域而言,由于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有所减少;很多年轻人去城市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只有一些老人与孩子,莲湘舞活动的参与者在年龄上出现断层,这一地区的莲湘舞活动在整体上走向衰落。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莲湘舞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05年4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有力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次年11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制定、颁布和实施,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09年4月,莲湘舞被定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莲湘舞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此后,嘉兴、苏州等地相继把莲湘舞列入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0月,国家旅游局认定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为“中国莲湘之乡”和“中国莲湘文化传承基地”,2014年在苏州举办了“全国莲湘舞大赛”等大型活动。目前,各县、市级文化部门正在组建莲湘舞表演队,对表演者开展较为规范的培训;在服装样式、音乐创作、动作编排等方面做了创新;引导中小学学生参加莲湘舞活动,有意识地培养新一代莲湘舞传承者。现在莲湘舞已经发展为舞蹈动作表演为核心的一项群众性的文体项目,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高涨。它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活跃城乡节日文化气氛,以及锻炼体魄、强身健体,都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莲湘舞的艺术特征

江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贸易发达,通江达海、联北接南。江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文化能够容南纳北、兼收并蓄。“舞蹈是人类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娱、娱神、娱人以及表情达意的需求而创造的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的文化。”[3]1江南地区莲湘舞历经数百年传承与发展,广泛吸收周边地区的曲艺、戏曲、杂技和民间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创作出新的动作和队形数十种,已经发展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民间歌舞,呈现出鲜明的风格韵律与民族特性。

(一)泼辣豪放与雅致柔美兼具

莲湘舞的“单棒打双雁”动作吸收了中国南方一些舞蹈艺术元素。其具体如下:右腿作前弓步,双手分开由下往后甩,上身前倾,棒头击地一次,眼视左下方;右膝屈伸,双手往前甩,棒尾击地一次;起立,左倾作射雁状,棒尾击打左脚掌;左脚落地成正步,抱棒于胸前;右倾作射雁状,棒头击打右脚掌,左手按该掌,目视棒头;右脚落地成左“旁点步”,双手分掌至双侧上方,目视前方;又一次左射雁动作后,左脚落地成正步,双手抱棒于胸前。这一莲湘舞动作柔美细腻,舞姿清秀雅致,舞风轻松惬意,明显具有中国南方舞蹈艺术的流韵。

莲湘舞的“双棒绕钟”动作吸收了中国北方一些舞蹈艺术。其具体如下:右脚前踏步,双臂向左前方伸出,右棒头下击左棒头于身左;右手向上翻腕,同时右棒尾上挑左棒头于身体右下方,上身连棒转向右方;双臂往上举,上身朝后仰;左手翻腕,右棒尾上挑左棒尾于头的右上方;左手下盖,左棒头下击右棒尾于头的左上方。这一莲湘舞动作视觉冲击力大,舞姿刚劲质朴,舞风泼辣豪放,体现了中国北方舞蹈艺术的风格。

(二)曲艺意蕴与杂技风味并存

莲湘舞是手持莲湘棒敲打出有节奏的声响并配以演唱的一种舞蹈。[4]208它通过一系列经过提炼、组织及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姿态、节奏和感情构成了莲湘舞的基本要素。莲湘舞起源于社会生活,与文学(唱词)、音乐(民间小调和秧歌调)、美术(莲湘棒的工艺美、舞姿美)等相伴而生。

莲湘舞也是一种说唱艺术。表演者即兴说唱一些捧场的吉利话,或民间故事,或民歌等。盐城一带的莲湘舞且舞且歌,曲调多为本地民歌,如《刮地风》《杨柳青》等。打莲湘部分的歌词内容基本上是歌颂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滚莲湘部分的歌词内容基本上是吟唱风花雪月,赞美自然风光。显见,莲湘舞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赞颂人物、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这种“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具备了曲艺的一般特性。莲湘舞更是一种表演艺术。它重视腰功腿功的训练,把古朴的工艺美术(莲湘棒)与形体技巧结合起来,平中求奇,轻重并举。莲湘舞包括跳、平衡动作等各种体能和身体技巧,带有浓烈的杂技风味。

(三)吹奏音乐与打击乐器相随相配

莲湘舞的伴乐以欢乐轻快的民俗乐曲为主。它可以根据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的演奏韵律,编排出《杨柳青》《四季调》《二月里来》《花鼓调》等伴奏音乐。其中,《杨柳青》最初是流传于皖北、苏北一带的民间小调。它的节奏呈跳跃式,旋律起伏度较大,题材多表现乡村生活。现在,一般的秧歌调、民间小调都可作为莲湘舞的伴奏乐曲。莲湘舞一般按照敲打莲湘的节奏来表演。表演者手持一根莲湘棒击打手臂、上身、腰部、腿脚等身体各部位,使镶嵌在棒上的铜钱在摆动和摇晃中发出有节奏的乐声,犹如雨打芭蕉、珠落玉盘,听来十分悦耳。

(四)民俗风格与外来文化元素相融

莲湘舞表演者的服饰在直觉上最能体现民俗风格。“舞蹈服装,一般指舞蹈演员(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在特定的场合进行舞蹈表演时所穿戴的服装、鞋帽和其他配饰,一般经过特殊设计、装饰或刻意挑选,常统称为舞蹈服装”[5]1。上海、南通一带的莲湘舞表演者,每位女性的头上都盘着两个插有黄色花朵的小髻;身着中式的大襟缎上衣,衣裤花边均配有深色图案,翠绿色、桃红各六套;系着红腰带;脚穿与服装同色的圆口系带彩鞋,鞋头缀着红须。苏州、嘉兴和湖州一带的莲湘舞表演者,男性身穿蓝色或红色的中式对襟紧袖口上衣及中式裤子,系着橘黄色的绸腰带,圆口黑布鞋;女性在脑后系着橘黄色头巾,上身穿橘红色或蓝色中式大襟衣,腰系湖蓝或橘黄色围裙,下身着蓝色或绿色的中式裤子,脚穿粉红或绿色的圆口系带布鞋。在服饰颜色和款式的选择上,虽然表演者有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一些改变,但还是以传统的服饰为主。总之,莲湘舞表演者的服饰极具民俗性。

莲湘舞也融入了不少外来文化元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江南地区不少村子都有基督教堂,信仰基督教的人也比较多。莲湘舞的一些传承者把在基督教活动与莲湘舞蹈结合起来,创制了基督教莲湘舞。这不仅增强了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而且有益于帮助信教群众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此外,莲湘舞的音乐还配有西洋乐器的演奏旋律。融入西方文化元素的莲湘舞,带有更强烈的现代气息。

上述特点,使得江南地区的莲湘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久弥新。这也使得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这一地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莲湘舞传承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莲湘舞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获得了一些新机遇: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大改善,他们对于舞蹈一类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部门对民间舞蹈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等等。但是,莲湘舞在江南地区的进一步传承、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1.经费奇缺。据业内人士统计,一支二十人的莲湘舞表演队,仅表演服装和器材、表演时的车费和食宿等等,年花销就需四万元左右,这还没有计算演员的表演费。目前,基层政府部门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原本就很不充足,无法设立用于发展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专项资金,无力专门拨款发展莲湘舞等民间舞蹈文化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莲湘舞的表演想要继续维持下去,那么只得依靠活动的组织者外出拉赞助。莲湘舞的组织者和表演者在经济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举办莲湘舞活动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2.师资极为不足。教练员或教师在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可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传统莲湘舞的繁杂技术动作和丰富理论知识,难以原原本本地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于是,虽然莲湘舞的表演者越来越多,但优秀的莲湘舞传承者却越来越老、越来越少。师资短缺成为制约莲湘舞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体育休闲的空间被严重挤压。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居民的生活节奏比较慢,白天干着农活,晚上,村组长等人就会主动组织大家跳起莲湘舞。参加者人数众多,参与的积极性也相当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先后出现并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待在家中享受精彩的电视节目、畅游网络世界,不愿步出家门参加体育休闲运动。传统的民间舞蹈休闲空间被虚拟世界大大挤占了。

4.宣传教育仍然不力。虽然苏州、扬州、泰州等地的一些中小学已经开设了民间舞蹈文化课程——莲湘舞,但这类课程还远没有在整个地区普及开来。一些中小学莲湘舞的课程虽已开展多年,但老师仍局限于对基本动作的传授,使得学生对莲湘舞的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基层文化部门很少组织莲湘舞的宣传活动。在他们的阅览室中,关于民间舞蹈文化方面的藏书甚少,远不能适应莲湘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需要。

四、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莲湘舞的主要路径

江南地区莲湘舞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既面临着一些历史机遇,又遭遇到一系列障碍。为此,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莲湘舞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激发莲湘舞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批优秀传承者做出了表率。淮安地区的杨明芳、施怀山等人,把莲湘舞与腰鼓舞相结合,使莲湘舞的伴奏曲目融入了陕北民歌、茉莉花、杨柳青、紫竹调等民间曲调的元素,将当地莲湘舞的伴奏乐器由单一的镲发展为形式多样的胡琴、锣鼓、唢呐、风琴等,大大增强了莲湘舞的吸引力。南通的杨冰,继承了如皋、泰兴一带流传的单棍莲湘,发展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如皋莲湘,使得莲湘舞从舞蹈道具到服饰的设计,从单棒动作的运用到双棒动作的运用,从唱词快板到音乐的编排,从舞台广场的演出到方阵行街式表演,从舞蹈语汇到队形安排,从舞蹈的章节结构到舞蹈立意的升华等,都能自成体系。泰州地区的李道功,通过夸大、变形一些具体动作,发展和完善了“上八盘”“中八盘”和“下八盘”等各种莲湘舞的套路。他对莲湘舞动作的丰富和完善,既保留了莲湘舞的基本韵律,又融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更增添了民间舞蹈的时代感。

近年来,莲湘舞的发展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在表演式样上,它突破了传统的舞台表演,形成了学校莲湘舞、全民健身莲湘舞、基督教莲湘舞等多种式样并存的局面;在传播方式上,现代莲湘舞、莲湘舞小品、莲湘舞故事等新花样相继创制出来;在活动形式上,大展演、家庭赛、地区邀请赛、达人秀等多种形式先后出现,有效地推动了莲湘舞的传承和发展。任何一门艺术,它的传承一旦落入窠臼,它的魅力就会褪尽,它消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促使莲湘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它不断迸发出艺术魅力的光芒,是进一步传承、发展莲湘舞的关键。

(二)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保持莲湘舞旺盛的生命力

“舞蹈的娱乐功能——给人以身心的愉快,舞蹈的祭祀功能——最终求得人的极大发展,舞蹈的教化功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舞蹈的生命表现功能——体验生命、赞颂生命。”[6]343舞蹈作为一门艺术,群众性是其生命力的刻度表,生活性是其活力源泉。如前所述,莲湘舞源于生活,又在广大群众中间广泛流传开来,进一步传承、发展莲湘舞,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价值观被扭曲,部分农村居民成天沉溺于玩牌、赌博,甚至迷信上了邪教。人们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代农业科技乃至社会中的典型先进事例改编成一些莲湘舞蹈的说唱词,有机地融入莲湘舞表演中,积极引导了正确的舆论方向,使得不少群众受到直观生动的教育与感化,促使他们在重新找回自我后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健康活泼的莲湘舞活动,立足于生活,根植于群众,有效地遏制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大众的生活中,积极开展莲湘舞等文化活动,既能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又能够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莲湘舞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把莲湘舞融入企业文化,拓宽莲湘舞活动的筹资渠道

资金短缺是进一步传承、发展莲湘舞遇到瓶颈的主要因素之一。促使莲湘舞活动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从经济上保障莲湘舞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是基层文化部门多年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而且必须把莲湘舞蹈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二者相得益彰。

“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7]。江南地区已经有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但是,这与该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还远未达到借文化优势大幅度提高一大批企业知名度的目标。在长三角一带,更多的中小企业可以而且应该因地制宜,依靠莲湘舞蹈文化来推进名牌工程。企业借助莲湘舞蹈文化,既有助于深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又有助于企业的落实广告营销策略。莲湘舞蹈活动融入企业文化,能够大大减轻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压力。

(四)加强莲湘舞传承人的队伍建设

莲湘舞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的传承,传承人在其发展中作用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些传承人身上就有一个舞种的“活历史”。在江南地区,有一批知名的莲湘舞传承人。他们在传承和发展莲湘舞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教育传习莲湘舞最为珍贵的资源。例如,如皋文化馆的周忠达老师组建了老年舞队,多年来对如皋莲湘不断创新,编排如皋莲湘参加南通市老年文艺会演获奖后,被推选参加了全国老年风采大赛,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长寿专题节目的演出。在基层文化部门的牵头下,一方面,必须制定计划、定期培训,即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操作相结合,制定教练员培训年度计划,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教练员的队伍培训,丰富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培训的过程,做到有准备、有点评、有记录、有建议、有反馈,提升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莲湘舞作为江南地区比较有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印记,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鲜活的一部分。它在动态的传承和发展中,一方面继承了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又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莲湘舞传承和发展是一项比较系统、长期的工程,既需要国家政府的政策方针的正确引导,又需要社会民众的持续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舞蹈生态环境,走科学发展之路。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莲湘舞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在农村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

[1]张次溪.天桥丛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孙福轩.“莲厢”考释[J].艺术百家,2008(1).

[3]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江苏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5]韩春启.舞蹈服装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6]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毛正天

G127

A

1004-941(2015)06-0016-05

2015-08-30

周亮(1980-),女,湖南湘潭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王远(1951-),女,浙江新昌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艺术。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舞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谁远谁近?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意蕴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