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及其对中国信贷市场的启示

2015-03-26张新悦李晓琴范瑞春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信贷资金信贷

张新悦,李晓琴,范瑞春

(1.桂林市 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广西 桂林541100;2.张家口市宣化区跃进街小学,河北 张家口075000;3.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分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河北 张家口075000)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形成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不仅是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挑战,也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部经历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主张政府经济的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自由主义思潮席卷的经济学界又开始展露生机。

新凯恩斯主义秉承了凯恩斯主义原有的非市场出清的基本假说,即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或者供给冲击时,工资的支出和商品价格不能及时调整以实现市场供给均衡。同时,新凯恩斯主义者创建了信贷市场中的信贷配给理论,该理论秉承经济参与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参与经济活动的原则进行分析。以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理性人假设作为出发点来解释信贷市场的利率机制以及相应的信贷配给机制,并对劳动市场的工资刚性与产品市场的价格刚性给予探究,是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新的贡献与创造性突破[1]。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一次证明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调节经济周期与波动,政府关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运作可以有效地调节货币资源在时间与地域上的分配。因此,研究新凯恩斯主义倡导的信贷配给理论,对于中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一、新凯恩斯主义倡导的信贷配给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以前的经济学家认为,利率机制是信贷市场上唯一的作用机制,即利率完全由商业贷款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当商业信贷市场上贷款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利率就会上升;当商业信贷市场上贷款的需求小于供给时,利率就会下降。市场供求相等时的利率标志市场出清,达到均衡利率。因此,均衡利率是唯一的。均衡利率促进市场出清,使得贷款资金资源实现优化分配。因此,信贷市场的机制是有效的,政府干预是不必要的。然而,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的信奉者提出,单纯考察利率机制过于简单化:在信贷市场的运行中,利率机制与配给机制①同时发挥作用,市场存在多重均衡运行机制。由于信贷市场中的信息非对称性,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提出利率和贷款低押的选择效应的存在必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进而导致信贷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干预信贷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给定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本身可以通过逆向选择效应来筛选潜在的借款人,并通过利率的激励效应来影响借款人行为,从而达到影响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

在实际的贷款行为中,银行的贷款利率同时具有正向和逆向的选择效应。正向选择效应解释了银行的利润伴随利率的提升而增加,这是利率直接影响银行收益的效应。新凯恩斯主义者着重阐释了银行信贷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它是贷款利率对于银行利润的一种间接影响。当利率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如果利率再继续升高,具有良好资信和抵押资产的低风险投资项目的贷款人的贷款比例就会下降;相反,原本资信度低,但愿意通过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而获得收益的贷款人的借款比例显著上升[2]256。前一类贷款人具有较高的还款概率,而后一类贷款人具有较低的还款概率。因此,随着利率的不断攀升,高风险贷款人比例的提升与不断下降的还款概率会显著侵蚀银行的收益。在极端情况下,当银行的利率攀升到一个相当高的比率时,信贷市场上就只剩下后一类高风险借款者。

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动机在于通过利差获取最大的预期利润。银行的预期利润是以利率为变量的函数。在利率从一个较低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中,起初银行的预期利润是递增的。但由于利率的激励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的相互作用,银行的边际预期利润率是递减的。因此,在一阶条件下,当利率上升到某一特定值时,银行的预期利润就会达到峰值。在这一点以后,利率的继续上升只会导致银行的预期利润的下降。也就是说,在利率的激励效应和选择效应的相互作用下,银行的预期利润函数关于利率是一个严格的凹函数。与这一严格凹函数的最高峰值相对应的利率水平就是银行的最优利率。信奉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原有信货市场上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并不等于银行实现预期利润函数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利率。信贷市场中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都可以写成以利率为变量的函数。由于信贷利率的双重效应,在利率在上升过程中,信贷资金需求量的减少与信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都是相对比较慢的。因此,信贷市场借贷资金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水平一定是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所以,银行贷款的最优利率理论上应低于信贷市场的均衡利率。也就是说,在银行的最优利率的那一点上,信贷资金市场上对资金的供给小于对资金的需求。

信贷资金出现配给的情况是自由信贷市场中的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利率的选择效应,为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采取理性行事的结果,不是政府干预的产物。因此,利率的提升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和贷款人采取截然相反的行动:贷款人愿意从事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投资;但商业银行对贷款的超额部分的需求采取信贷配给,而不是简单地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削减需求。银行通过信贷配给使得信贷市场达到均衡水平,市场实际利率经过配给的利率已经偏离了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3]。因此,实际的市场利率通常要小于均衡利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实际的市场利率不能完全作为真正有效反映信贷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唯一指标。

由于在信贷资金供求市场中,利率机制与配给机制一起发挥作用,信贷市场必然出现多重均衡;由于配给下的利率不能反映实际资金需求而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只有通过政府干预才能预防和纠正。因此,在信贷市场上,如果政府采用推行信贷补贴或是提供贷款担保给贷款人,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市场利率,而且可以提高低风险借款者的还款概率,优化和改善资金配置,从而增进社会福利。

二、对于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评价

新凯恩斯主义者完善和拓展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就其提出的信贷市场理论来说,他们纠正了传统上认为的唯一均衡利率决定信贷市场出清利率的观念,认为在给定利率选择机制和配给机制共同起作用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市场平衡存在多重效应。他们提出如果信贷市场处于配给状态,银行可以通过满足一部分资金出借方的需要来鼓励资信度和抵押资产优的低利率投资者借款,从而达到限制资信度低、偏好高风险投资的贷款者,进而保证银行的总体收益率,并降低投资的总风险。

新凯恩斯主义倡导的信贷配给论提示人们应重视利率的杠杆作用。在自由的信贷资金市场中,市场机制并非总是有效。因此,利率也不是唯一反映真实信贷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有效指标。信贷配给论认为,在信贷配给所导致的利率扭曲下,政府干预能提高信贷资金市场的资源配给效率,从而降低金融风险,稳定金融收益。因此,在信贷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以保证市场的稳定[4]85。不过,政府的干预是有选择和条件的,就是贷款人之间还款概率差异显著。贷款人还款概率的差异越大,政府干预市场纠正市场失灵的效果就越明显。信贷配给论在政策方面提出,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政策干预信贷资金市场,通过鼓励对社会有益的可控风险项目的投资,达到增进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目的。

三、对中国信贷市场的调查和建议

在对于金融危机后中国广义货币量M2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2010年后为了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央行明显降低了货币发行的增速。CPI的“软着陆”也主要得益于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即通过每周二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达到央行回笼资金的目的。

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存差水平仍在迅速增长,这与2008、2009年后积极财政政策主导下的天量信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在中国的贷款市场上,中小企业“被配给”的现象更为严重,直接导致了现阶段“地下钱庄”的盛行以及江、浙、珠三角“影子银行”的出现和活跃。

在中国,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金水平,即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能力,并通过调控贷款的派生能力与货币乘数进而影响存款,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运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商业银行持有储备金,却对过敏经济前景或寻求贷款的企业的项目不具信心,给定理性的选择标准,其会选择尽量拒绝有风险的贷款申请,即实行信贷配给,转而将所持有资金以超额储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人民银行或用于持有政府债券。

因此,商业银行的货币配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由于其经营过于审慎,削弱了国家积极的货币政策真实的效用。而事实上,商业银行的行为在效果上限制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银行实行信贷配给的结果是对于信贷资金市场的分割,即新企业、小企业、低质企业更易成为银行配给的对象,国有企业、老牌企业和现金充裕的高质企业受影响较小。信贷市场分割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是,国有企业、优质上市公司往往现金流充沛,但是却因为资信好而成为银行贷款的优先选择对象;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资信与资产不足而成为信贷配给的牺牲品。

从企业经营的微观结构看,非公有制下的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包括乡镇企业)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有活力的经济力量,也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贡献最突出的经济部分。它们在银行间接融资中处于配给的不利地位,不仅不利于这些企业自身产业转型和升级,也阻碍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当一个最具盈利能力和活力的经济力量在正常的信贷市场得不到足够资金支持,而那些处于经营困境、濒临破产边缘的落后产能企业反而大量无效率和负效率地消耗资金,该现象对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百害而无利,只是会延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转型,使得企业丧失进取心和危机意识。

对于在当前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实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时间短、资信情况资料不完全,更易受到不对称信息的影响。所以,在国家层面,对于受信贷配给不利影响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企业,人民银行可以通过与财政政策相配合,实行优惠利率的方式给相关企业以扶持;也可利用央行的地位和影响通过窗口指导,使商业银行对受到信贷配给不利影响的地区和企业予以信贷倾斜。

在民间层面,人们可以通过引导和规范,将民间的合法集资“阳光化”,合理地发展和引导私募资金注资企业,实现双赢的局面。鼓励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股票交易所上市和募集资金;同时,中国也要完善中小板和创业板,合理地积极建设公司债券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在银行层面,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不光是中国独有,外国企业也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美国的主要作法是通过建立地区股份制银行,以中小银行为主服务中小企业。由于地区服务意识强,彼此的客户关系也更为持久。因此,信息的透明程度也会更高,也更有效地规避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银行的收益有了可靠的保证,也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这也是在金融危机过程中,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受到波及较轻,反而会有很多银行账面盈利的原因。相比于中国现在的区区100余家地区商业银行,中国在以城市商业银行支持本地企业贷款融资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注 释:

① 信贷配给是指银行在给定的贷款利率约束下,信贷市场上借贷者对商业贷款的需求数量超过供给的局面。其微观层次的表现则为:商业银行通过非价格手段(价格手段指商业贷款利率),满足部分贷款需求的一种类似市场行为。

[1]王红玲,何国华.新凯恩斯主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刘文忻.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J].商业与经济管理,1997,(5):34.

[4]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信贷资金信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农发行10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夏粮收购
基于违约状态联合概率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行业间优化配置模型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风险投资探讨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信贷资金流入并非股市之福
军事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