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材料应用起源探析

2015-03-24于伟东

丝绸 2015年4期
关键词:距今起源遗址

陶 园, 于伟东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历史与文化

纺织材料应用起源探析

陶 园, 于伟东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纺织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易被获取和使用的一类物质,其应用起源的历史应该是久远的。已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骨器等,有很多能够从其形制、用途或装饰图案上反映出纺织材料的存在。以这些出土实物为旁证,对纺织材料在应用方面的起源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从最初人类如何更好地满足生存需求的角度,结合纺织材料与生俱来的绑扎、遮盖、打结、系挂、铺垫等功能,认为纺织材料的起源主要有工具、标识、防寒舒适之需等几种可能。同时基于相关考古实物的所属年代,对纺织材料的起源时间作进一步的推测。

纺织材料; 原始社会; 生存需求; 起源; 工具; 出土

纺织材料在原始社会便为人类所用,但其最初的起源方式、准确的起源时间却在学术界众说不一,这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纺织材料的易炭化消失性。但纺织材料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不曾存在,纺织材料的起源研究不能像石器、陶器的历史考证方式一样仅以实物存在为依据。原始石器、陶器、骨器等携带了很多有关纺织材料的“痕迹”,这能够为纺织材料的起源与历史研究提供新的依据与线索。

纺织材料在应用方面可能最早起源于天然的动、植物纤维或细长体,如细草、藤条和动物的皮毛及其捻搓和编织物。原因有二:一是在材料、工具极度匮乏的原始社会,这些自然存在的类纤维材料易获取、利用和制备,是当时低下生产力水平即可实现的一类应用;二是作为一类柔软而又有一定强力的材料,纺织材料在绑扎、包裹、承载、铺垫、护体等方面的作用是人类必需,同时是硬物质所不能及的。所以,纺织材料几种可能的应用起源都是与人类基本生存需求息息相关的,有着与石器同样久远的历史,它的起源应该从人类最早为了捆绑而扯下的一根藤或为了包裹而割下的一块兽皮就开始了。至于需要用专门的工具(织机)才能织就的布,则是纺织材料应用起源之后很久才出现的产物。

1 作为工具的起源说

工具是重要的生产力,原始时代应该既存在硬质的石器工具,也存在柔软的纺织材料,因为硬质工具主要发挥砍、劈等“分”的功能,而纺织材料则发挥的是裹、绑等“合”的功能,这一“分”一“合”,对立互补,缺一不可。作为有机高分子物,远古的纺织材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骨器中却有很多暗示了纺织材料作为工具的存在。

1.1 绑扎工具

绑扎工具的出现有着其必然性,这是因为绑扎这一动作简单而有效,且实现绑扎的原材料来源广泛、易于获取,自然存在的一束草或一根藤即可满足应用。当草束或藤条被用来绑扎获得的食物和猎物以便搬运,或绑扎串联其他硬器以便随身携带时,便成为了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为了增加强韧性,可能对草束加捻或编织;为更加柔韧,可能选择更细的藤条和草茎,或对藤条、草茎进行敲打与粉碎分裂。

石器时代出土的斧、镞、铲、锛、凿、标枪、鱼镖等有许多为明显需要装上柄才能使用的复合工具,这些工具通常带有槽孔或凸出柄状部位,以绑缚木或骨柄使用,或工具本身体积过小,需绑扎手柄便于使用。距今7 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层遗址曾出土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工具——骨耜,就带有凹槽和孔眼,有的骨耜还残存有捆绑木柄的藤条(图1)。在距今约3万年的峙峪文化曾出土一件斧形小石片,以半透明的水晶制成,一边修理成弧形刃口,相对一边则是凸出柄状[1]。1979年在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距今5 000年左右)第十探方的文化层出土一件有柄穿孔陶斧[2],为模拟农业工具的仿制

图1 带有残余藤条的骨耜(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Fig.1 Bone spade with rattan (Unearthed from Hemudu, Yuyao, Zhejiang Province)

品,斧头上有浅槽可嵌入斧柄顶端,槽后有三孔,可穿绳缚住斧柄使其固定。同样,在河南临汝阎村曾出土距今约7 000~5 000年仰韶文化时期的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图2)上绘有带柄石斧,石斧有穿孔,用绳绑扎在柄上。

图2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河南临汝阎村出土)Fig.2 Pottery jar with stork, fish and stone axe (Unearthedfrom Yancun, Linru, Henan Province)

1.2 狩猎工具

1)投石索的应用。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对用投石索捕获猎物是这样描述的:南美洲以牧为主的高乔人把两个较大石球包层外皮,用绳索绑缚,中间系一扣环,遇到大的野兽,即用手握着扣环使两个球在空中旋转,然后抛出去缠绕住大兽的腿。在中国,距今约10万年的许家窑遗址曾出土数以千计的石球,最大的重达1.5 kg以上,直径超过100 mm。与石球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野马、披毛犀和羚羊化石,其中仅野马化石就有三百多匹。这些成群的野马,很可能就是许家窑人利用石球这一先进的捕猎工具猎获的,因为这明显比直接掷石的击中概率要大得多且工具不易丢失。因此,许家窑人当时可能已经学会了利用植物纤维制作绳索,使其在狩猎中发挥功能,如图3和图4所示。在使用过程中,投石索既要能绑扎石球,又要承受石球的重量和防止被击中猎物挣脱,故其本身必须具备相当的强度与长度,这足以证明,当时投石索的制作技艺已较高。但那时的人们究竟是利用何种纤维材料与纺织技术来达到这一点,抑或只是利用动物筋、肠所为,则值得进一步探究。

2)渔网的应用。世界上很多文明都是发源于有水存在的地方,水为远古人类提供了一个大而稳定的食物来源——鱼。渔网便是重要的捕鱼工具之一。截至目前,虽未见原始渔网的出土,但与网有关的遗迹和遗物却有不少。网梭是织网的工具,距今8 000~7 600年的磁山文化遗址内曾有出土[3],河姆渡与黑龙江密山县的新开流[4](距今约6 100年)等遗址内,也均有形式不同的梭形器出土,如图5所示。

图3 石球(山西许家窑遗址出土)Fig.3 Stone spheroids (Unearthed from Xujiayao Site, Shanxi Province)

图4 石球使用示意Fig.4 Use of stone spheroids

图5 梭形器(河姆渡第四文化层遗址出土)Fig.5 Weaving shuttle (Unearthed from the forth cultural layer of Hemudu Site)

更早的在峙峪文化中发现一件距今约3万年的石墨网坠[5],如图6所示。最初疑为残缺的带孔饰物,但从器形上看似乎将其解释为网坠,即穿结于网上有助网下沉的石器,更为合理。这是距今年代最久的石网坠。以鱼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最著名的是半坡人,在半坡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石网坠,如图7和图8所示,共320多件。出土彩陶盆上多有网纹存在,有的则是直接描绘渔网的形态,包括有呈四方形四面打结状、圆锥体袋状等。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仰韶文化,距今约7 100~5 600年)曾出土一件船形壶(图9),上绘有网纹,网纹边缘的黑色块则可能是网坠的变形,这件器物可能是人们用船撒网捕鱼的真实写照。

图6 石墨网坠(山西省朔州市峙峪遗址出土)Fig.6 Graphite net sinkers (Unearthed from Zhiyu,Shuozhou, Shanxi Province)

图7 石网坠(陕西半坡遗址出土)Fig.7 Stone net sinkers (Unearthed fromBanpo Site, Shaanxi Province)

图8 网坠使用示意Fig.8 Use of net sinkers

图9 船型陶壶(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Fig.9 Boat-shaped painted pottery jar (Unearthed fromBeishouling Site, Baoji, Shaanxi Province)

1.3 伪装保护工具

远古人类在狩猎过程中,为了不让自身暴露于野兽面前,必须采用遮挡隐蔽的方法。最初可能只是利用树木、灌木丛或地势等,接着就以树叶、杂草、动物的皮毛甚至色彩装点自身形成更稳定的且可移动的伪装。

法国旧石器时代(距今17 000~15 000年)洞穴壁画中,就绘有用兽皮伪装的猎人;距今11 000年前的非洲岩画中,还发现伪装成鸵鸟的猎人。内蒙古阴山乌拉特中旗第12组地点第6组岩画,画面高1.12 m,宽0.91 m,是一个狩猎场景的描绘,画面右上角的猎人系尾饰,旁边几只野兽在逃窜,下方也有一系尾饰的猎人,正拿弓箭射中一只北山羊。蹬口县格和撒拉石壁上有一幅舞蹈图,其中一人操尾而舞,另有三人扮成鸟,系尾饰,呈展翅欲飞状[6]。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有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盆(距今约5 000年)[7],上绘五个系尾饰的舞者,如图10所示。这些尾饰画面的出现,很可能就源于最初的伪装,因为不论何种鸟兽都有尾巴,在长期的模拟动物尾巴伪装狩猎过程中,尾饰最终成为一种装饰。在这些伪装或装饰的过程中,纺织品软的特性使之成为人类的首选。

图10 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Fig.10 Painted basin with the design of dancing (Unearthed from Sunjiazhai, Datong, Qinghai Province)

1.4 盛 器

纺织材料作为盛器的出现和使用,应该主要为一些筐、篮和网等。网是软的,便于随身携带,已在狩猎工具一节中作了介绍。而采用较硬、粗藤条编的片材、筐、篮,或兽皮等作为盛器将大大提升搬运效率,是搬运食物和携带小型工具的主要工具。因为其质轻便于携带且易于加工,这类盛器可能先于陶器出现,而与旧石器时代同期,是纺织物的原始态和诞生源。

作为盛器之用的编织材料,应该与陶器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专家关于陶器起源的论述对研究编织起源的时间问题也很有帮助。恩格斯在谈陶器产生时说,可以证明的是,在很多地方,陶器都是通过将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制成的,使得其能够耐火。安志敏先生经研究认为[8],陶器出现以前,由于植物枝条编成的筐、篮等无法盛水,原始人类就在这些盛器里面涂一层泥来使用,久而久之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涂了一层泥的盛器不小心被火所烧,枝条所编的盛器烧毁了,而那层泥土却变硬了,于是一个最初的陶盆或陶罐就这样诞生了。不难发现,在早期的陶器上往往有篮纹的遗存(图11),这也为陶器起源于纺织盛器提供了证据。

图11 绳纹和篮纹陶器残片(陕西半坡出土)Fig.11 Potsherd with the pattern of rope or basket (Unearthed from Banpo Site, Shaanxi Province)

1.5 记载工具

《庄子·肤筐》篇载“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都是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纺织品在当时发挥着文字的作用,这种记事方式应该是早于陶文、甲骨文的,很可能是最早文字的起源,也是当时最为方便、稳定、易携带的记载方式。

当发现难以搬运和获得的食物(大量的果实,庞大或众多的猎物,水源等),而采取刻痕、放置石块或隐藏及标记的方式,只能提供找到的方便,并不能提供所有者的信息。纺织物(绳结)可能就是人类早期最易证明自己先知先得所有权的“标记”。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开始做更多的标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达也变的必要起来。于是,产生了用各种不同的绳、不同大小的绳结来标记与传达不同的信息。从实物上说,绳是易于消失的,但有一种器物的出土则又一次从“痕迹”的角度证明了纺织物(绳结)的存在,这就是觿(xī)。它一般被认为是解绳结的工具,也可佩带。曾于江苏省张陵山5号墓(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过渡时期,距今约5 000年)出土的角觿,如图12[9]所示,可为结绳记事之旁证。

中国有些少数民族,如独龙族也曾用打绳结的方法来记录和传递信息[10]。钱山漾遗址(距今4 300~4 000年)曾出土的麻绳结头[11],也有记载工具的特征,是否用于记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图12 觿(江苏吴县张陵山5号墓出土)Fig.12 Xi (Unearthed from No.5 Tomb, Zhanglingshan,Wu, Jiangsu Province)

2 作为标识的起源说

标识是重要的,尤其是在原始时代,通过标识,各不同氏族部落可以得以区分和识别,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如部落首领,其地位也能够得以彰显。纺织材料柔软易绑扎、易编结加工成多种样式,是一类易被先民们获取且非常适合作为标识的材料。编结不同的发式,随身佩戴的饰物,包括后来衣服上的特殊纹样、图案、色彩、款式等都是纺织材料标识作用的孑遗。

2.1 头发及头部标识

头发本身就是一种纺织材料,澳大利亚、大洋洲的新喀利多尼亚岛等地的土著民族均有用头发编制绳子、腰带的习惯。头发较植物枝条柔软,较动物毛发细长、强韧,在头发上绑扎他物容易完成且牢固,同时也更显而易见。因此,以头发的编盘及在头上绑扎佩戴不同饰物作为标识,很可能是纺织材料起源的途径之一。

头发的标识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式的改变上。在中国古代,发式常常是年龄、身份等的反映,如古代的成年礼,即女子十五岁举行的筓礼及男子二十岁举行的冠礼。其中一个重要的标识就是发式的改变,只有举行了成年礼,才可以盘起头发,梳成发髻,即发髻是成年的标识。虽然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的头发无法从远古留存至今,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簪、玉簪等表明原始先民很早就有发式的概念,如图13[6]18所示为半坡时期元君庙妇女发式复原图,这很可能源于最初区别不同部落和彰显特殊身份的标识需要。

图13 元君庙妇女发式Fig.13 Hair Style of Ancient Yuanjunmiao Woman

头部标识也主要借助软物质即纺织材料实现。《礼记·曲礼上》中有“女子许嫁,缨”,是说女子许嫁后要用缨(一种五彩的绳子)来束发,即缨是许嫁的标识。在原始时代,各部落会经常性的因为争夺食物、领地而发生战争,为了引导和指挥战斗的便利,部落首领就会在头上插一些特殊的羽毛,绑扎特殊的藤条、枝叶以突出自己。例如在巴西阿克辛古部落中,戴羽毛帽是首领和杰出战士的特权,这可能是源于战争的一种标识习惯。

2.2 绳 结

“绳”与“神”谐音,绳结的标识作用应该主要来源于人们对其象征意义的崇拜。据应邵《风俗通义》中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绳的造型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而龙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既然远古人类用绳结来代表所崇拜的龙,那么出于对龙蛇图腾的崇拜而把绳结作为某氏族或首领身份地位的标识,系挂在身上也是极有可能的。可以看到,绳结的标识作用和意义至今仍存在,这便是中国结,它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一种吉祥的标识,是幸福、美好、长久的象征。

2.3 系结物

从各地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来看,其中包含大量的穿孔石器、骨器。中国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装饰品应首推距今2万年左右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出土的穿孔兽牙,其皆在牙根部位两面对钻穿孔,如图14所示。其中有的孔眼已磨光变形,说明佩戴已久,还有五颗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以此推测当时已有成串项饰,这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成串佩戴装饰实物。此外山顶洞还曾出土距今约18 000年的骨管,可能为鸟的腿骨截成,已磨得很光滑,说明长期佩戴[12]。距今4万~2万年的海城仙人洞也有装饰品出土[13],多为人工穿孔兽牙,如图15所示。原始先民把这些兽骨、兽牙戴在身上,最初的原因可能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将其看作一种狩猎能力及工具制作水平的体现,是作为一种个人能力和智慧的标识被应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留存猛兽的头、松鼠尾巴、孔雀羽毛的习惯,以此彰显自己的狩猎业绩,这与系挂兽骨、兽牙来代表智慧能力的道理是一样的,是纺织材料作为标识的应用起源之一。

图14 穿孔兽牙(复制品:原物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出土)Fig.14 Perforated animal teeth (Replicas: Originals Unearthed from Shandingdong, Zhoukoudian, Beijing)

图15 穿孔兽牙(辽宁省海城仙人洞出土)Fig.15 Perforated animal teeth (Unearthed from Xianrendong, Haicheng, Liaoning Province)

3 作为保暖舒适之需的起源

3.1 缝制材料

防寒保暖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之一。当人类使用工具和火、穴居遮挡防冷,并在寒冷的刺激下进一步诱导原始人类把吃剩的兽皮或植物的茎叶直接披在身上,于是有了人类最初的“衣服”。而对这种天然之衣进行的最早加工则是缝缀,这一点可以从各文化遗址出土的骨针中寻得“痕迹”,觅得“线索”。

在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一个洞穴里,曾出土距今4万~2万年的骨针,这是迄今中国境内最早的骨针,共有三根,其中之一(图16,1)针身光洁,针长77.4 mm,针眼孔径1.6 mm,是先将针柄磨薄再从两面对钻而成;其二(图16,2)身长65.8 mm,针尖稍有崩损,形成椭圆形疤,针眼圆滑,孔径2.1 mm,也为对钻而成;其三(图16,3),针身长60.5 mm,针尖稍残,最宽处3.4 mm,针眼未钻透,仅留下一个直径0.7 mm的浅槽,应为一件半成品[14]。这些针的制作技术较比它晚的周口店山顶洞人还要高超很多。骨针的出现,说明在当时人们很可能已经懂得用纤维状物去连缀兽皮或树叶之类。同时骨针的孔径之小说明当时已存在细度较细的“线绳”。

图16 骨针(辽宁海城小孤山出土)Fig.16 Bone needle (Unearthed from Xiaogushan,Haicheng, Liaoning Province)

3.2 铺垫材料

许顺湛先生认为“也许是偶然性的,人们从鹊巢得到了启发,便模仿着编织筐篮,用筐篮盛装采集的食物带回住地”[15]。这是对编制起源的推测,但进一步说,远古人类最初居住在山洞中,植物穿插铺垫羽毛的鸟巢给人们的启示,很可能最先是把类似的材料铺垫在自己的洞穴里,即植物枝条、树叶、干草、羽毛等纤维材料充当了铺垫材料。后来便逐渐地启发人类,演变出了茅草覆盖做屋顶的原始茅屋,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 500~3 900年)就曾出土过一件这样的茅屋模型[16],屋顶蘑菇型,出檐,圆柱体;吃剩下的兽皮和拾取的干草及纤维体便自然地成为人类洞穴生活中的铺垫材料,使人类的穴居生活变得舒适而温暖。

4 结 语

本文以实物旁证作为纺织材料存在的“痕迹”,从人类基本生理、物质需求的角度,结合纺织材料的特性,研究探讨了纺织材料在应用方面作为工具、标识、防寒舒适之需的起源契机与起源方式。纺织材料,作为工具起源是源于它有助于人类更多、更高效的获取食物;作为标识起源则是源于辨识、彰显的需要,是一个氏族或部落合力生存的必需;而作为保暖舒适之需起源,是人类为保护自身而进行的自然选择。这三者中“工具”起源说是第一位的,是最早的,也是最有源动力的,因为获取食物的工具对于原始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是首要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标识和保暖之用是随后的。因此,纺织材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纺织材料获取、加工之简单方便程度绝不逊于甚至优于石器,它为人类所用的时间应该至少与使用石器是同步的。在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木柄需要连接在一起制成复合工具之前,连接所必须的物质——绳,必然已经存在,带有毫米级针孔的骨针出现之前,必然有毫米级细线类存在,这说明纺织加工工艺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之前,而至少与旧石器时代齐平。由此可见,将随手获取的草束、藤条等纺织材料直接做捆绑、隔挡、承载之用,则起始年代更为久远。

[1]贾兰坡,杜耀西,李作智.中国史前的人类与文化[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5:84. JIA Lanpo, DU Yaoxi, LI Zuozhi. Prehistoric Human and Culture of China[M]. Taipei: Youshi Culture Company,1995:84.

[2]纪仲庆.江苏海安青墩遗址[J].考古学报,1983(2):147-190. JI Zhongqing. A neolithic site at Qingdun, in Haian county, Jiangsu province[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1983(2):147-190.

[3]闫凯凯.磁山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3. YAN Kaikai. Research on Cishan Culture[D].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2012:33.

[4]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J].考古学报,1979(4):491-518. Archaeological Team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Excavations at the site of Xinkailiu in Mishan county[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1979(4):491-518.

[5]贾兰坡,盖培,尤玉桂.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2(1):39-58. JIA Lanpo, GE Pei, YOU Yugui. Report on the excavation of Zhiyu paleolithic site, Sh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1972(1):39-58.

[6]吴施池.中国原始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 WU Shichi. Chinese Primitive Art[M]. Beijing: Zijincheng Press,1996.

[7]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J].文物,1978(3):48-50. Archaeological Team of Qinghai Province. Painted basin with the design of dancing unearthed from Sunjiazhai, Datong, Qinghai province[J]. Cultural Relics,1978(3):48-50.

[8]安志敏.陶器[J].文物参考资料,1953(1):66-94. AN Zhimin. Pottery[J]. Reference Material of Cultural Relics,1953(1):66-94.

[9]杨玉彬.玉觿与玉冲牙(上)[J].收藏界,2009(6):32-35. YANG Yubin. Jade Xi and Jade Chongya(part one)[J]. Collection World,2009(6):32-35.

[10]刘正英.我国上古结绳记事探究[J].寻根,2000(5):4-12. LIU Zhengying. Research on knotting for keep records in Ancient China[J]. Root Exploration,2000(5):4-12.

[11]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73-91. Cultural Relic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Zhejiang Province. Report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excavation of Qianshanyang site[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1960(2):73-91.

[12]裴文中.旧石器时代之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2. PEI Wenzhong. Palaeolithic Art[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99:92.

[13]顾玉才.海城仙人洞遗址装饰品的穿孔技术及有关问题[J].人类学学报,1996,15(4):294-301. GU Yucai. The boring technique of the ornaments at Xianren Cave Site, Haicheng and related questions[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1996,15(4):294-301.

[14]黄慰文,张镇洪,傅仁义.海城小孤山的骨制品和装饰品[J].人类学学报,1986,5(3):259-266. HUANG Weiwen, ZHANG Zhenhong, FU Renyi. Bone artifacts and ornaments from Xiaogushan site of Haicheng, Liaoning province[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1986,5(3):259-266.

[15]许顺湛.中原远古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312. XU Shunzhan. Central Chinese Ancient Culture[M]. Zhengzhou: Henan People’s Press,1983:312.

[16]高炜,李健民.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3(1):30-42. GAO Wei, LI Jianmin. Report on the 1978-1980 years excavation of Taosi cemetery, Xiangfen, Shanxi province[J]. Archeaology,1983(1):30-42.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rigins of Textile Materials

TAO Yuan, YU Weidong

(College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Textile materials exist widely in the natural world and are a kind of substance easy to get and use. Their applic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Most unearthed stone vessels, pottery and bone objects in the stone age can reflect the existence of textile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ir shape, structure, use or decorative patter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rigin of textile materials based on these unearthed objects, considers that origins of textile materials might include tool, identification, winter protection and comf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how human beings satisfied living needs at first in combination with inherent banding, covering, knotting, hanging and bedding functions of textile materials, and meanwhile further predicts the origin time of textile materials based on the age of relevant archaeological objects.

textile materials; primitive society; survival needs; origin; tools; unearthed

doi.org/10.3969/j.issn.1001-7003.2015.04.013

2014-08-05;

2014-11-27

陶园(198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纺织材料与工程。

于伟东,教授,博导,wdyu@dhu.edu.cn。

TS101;K876.9

B

1001-7003(2015)04-0063-07 引用页码: 041303

猜你喜欢

距今起源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距今1亿年的螃蟹长啥样
圣诞节的起源
辽上京遗址
奥运会的起源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宁波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