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民间长袍形制研究与结构复原

2015-03-24程朋朋陈道玲陈东生张竞琼

丝绸 2015年4期
关键词:长袍复原宽度

程朋朋,陈道玲, 陈东生, 张竞琼

(1.闽江学院 福建省纺织服装实验教学中心,福州 350108;2.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研究与技术

近代民间长袍形制研究与结构复原

程朋朋1,陈道玲1, 陈东生1, 张竞琼2

(1.闽江学院 福建省纺织服装实验教学中心,福州 350108;2.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通过对江南大学传习馆内收藏的近代民间长袍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对中式传统服装制作工艺传人的走访,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民间长袍的形制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复原。研究得出:近代民间长袍的形制主要是立领、右衽、找袖或无找袖、收腰或无收腰、两侧开衩、直摆或圆摆、前后片有破缝;具有通袖长“宁长勿短”的特点、里襟与后片为一整体和独立里襟的两种里襟结构设计方法等。因此,对近代民间长袍研究体系的完善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近代; 民间长袍; 馆藏; 形制; 结构复原; 区域文化

本文研究的是清末到民国这一时期的民间长袍,即近代民间长袍。目前国内关于中国传统袍服的研究,理论的概述性、系统性较强,这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它们对近代民间袍服的形制和结构方面的专门性研究有所不足,所以本文将从形制、结构两方面来对近代民间袍服作详细的研究。

1 近代长袍形制及历史渊源

长袍:是指清代至民国年间男子所穿的上下相连的夹衣,有单袍、夹袍和棉袍之分,单袍又称“大褂”。在近代,无论是商人、官僚、文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稍有些“脸面”的人,长袍都是必备的服饰之一,它既充当了礼服,又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1]。清前中期长袍的基本形制为圆领、窄袖、大襟、下长过膝、下摆开衩(官吏士庶开两衩,皇室宗室开四衩[2]);清代晚期长袍的款式趋于简洁,衣身趋于合体,有些长袍上也出现了立领;民国时期,其基本形制为立领、窄袖、大襟、下长过膝,左右下端各开一衩的服饰[3]。本文主要通过对江南大学传习馆内收藏的长袍进行统计和研究(表1),来探讨近代民间长袍形制特点。

表1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近代民间长袍数量和形制Tab.1 Quantity and shape of modern folk robes collected in the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Jiangnan University

注:袖子由于通袖长大于布幅宽度,所以还需要裁剪接袖部分,于是在成衣的袖子上就出现拼接现象,因此就把这一形制特点称为找袖。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地区不同,但民间长袍的基本形制差别却不大。近代民间长袍形制主要是立领、右衽、找袖或无找袖、收腰或无收腰、两侧开衩、直摆或圆摆、前后片有破缝等特点。

2 近代民间传统长袍尺寸的测量和结构复原

2.1 本文所研究民间长袍的选择

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区域文化。从整体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一是黄河文化即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二是长江文化即长江流域(包括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在内)的江南文化[4]。

本文在研究中国近代民间袍服时,根据以上中国区域文化的划分和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于是选取以河南地区为代表的中原长袍为典型范例来对近代民间长袍结构进行研究。

为了便于叙述,论文以编号为ZYP006的中原近代长袍为例,介绍尺寸测量和结构复原方法,其实物如图1所示。这件长袍的款式为立领,大襟右衽,直腰身,下摆外展,衣长至脚踝,膝下两侧开衩,前后片中心线处破缝,通袖长可达手指尖,袖子可以完全覆盖手掌并采用接袖结构,由7粒一字扣固定,制作方式为全手工缝制,如表2所示。

图1 中原长袍实物Fig.1 Photo of Zhongyuan robe

2.2 中原长袍的尺寸测量和结构复原

为了获得样本的准确数据,采用全方位的测量方法是复原样本结构的先决条件。本文在对样本进行测量时,采用了从外到内,从主到次的程序[5]。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测量前先将样本固定在平整的白坯布上,同时要避免拉扯样本,确保样本纱向自然平直并确定横向和纵向坐标轴。以后各部位测量时都要参照此轴,并且在测量时发现服装经过穿着后,服装结构有些变形,所以在测量时不仅对一些关键部位进行测量,还测量一些其他的部位。比如在图中使用了没有标注字母的测量线作为辅助线,进一步精确复原样本,但在服装的结构及裁剪时都不需要这些辅助线。

2.2.1 主结构的测量与复原

主结构一般是指外部可以看到的结构,包括领子、衣身和袖子,以图2为例进行测量。

表2 中原长袍款式特征及外观图Tab.2 Style feature and appearance figure of Zhongyuan robes

衣长测量:衣长有前衣长和后衣长。前衣长是指袖中线距前下摆最凸处的垂直线的距离,如A点到B点的距离为134 cm;后衣长是指袖中线距后下摆最凸处的垂直线的距离,如A点到O点的距离,其长度与前衣长相同都为134 cm。

通袖长测量:指左右袖口间距离,即C点到D点的距离为166 cm。

接袖长测量:袖子接缝处与袖口间距离,即D点到E点的距离为15 cm。

袖口宽测量:袖管下口边沿的宽度,即J点到K点的距离为38 cm。

前胸最窄处宽测量:前衣身最细处宽度,即H点到I点的距离为51 cm。

下摆宽测量:下摆最下缘的宽度,即P点到G点的距离为70 cm。

下摆开衩高测量:从下摆到开衩止点的距离,即F点到G点的距离,左右开衩高均为50 cm。

下摆凸量测量:下摆处向外弧出的量,即U点到B点的距离为2.5 cm。

横开领宽测量:从左颈点到右颈点的距离,即Q点到R点的距离为14 cm。

直开领深测量:从后颈点到前颈点的距离,即S点到T点的距离为10 cm。

领宽测量:领开口处与领缝份处直间的距离,即领子中间处宽度为5 cm,距离端点5 cm处用半径为4.9 cm的弧线连接。

下领口线长测量:领口与衣身接缝处的长度,为39.5 cm。

开襟线测量:从前颈点T垂直向下1.5 cm,然后水平向右10 cm,为开襟线第一个转折点X,从T点垂直向下14 cm,然后水平向右18.5 cm,为开襟线第二个转折点Y,从T点垂直向下18.5 cm,然后水平向右25.5 cm,为开襟线第三个转折点Z。最后,将X、Y、Z这三个点用圆顺的弧线连接,就构成了开襟线。

图2 主结构的测量与复原Fig.2 Measur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main structure

2.2.2 里襟的测量与复原

里襟是指与右衽大襟重合所使用的搭门部分[6],它的宽度往往根据功能的需要和面料的情况而定。此款服饰里襟与右衣片相连,里襟上还有口袋,可见隐蔽性也是中国传统服装结构所追求的。里襟长度为74.5 cm,宽度为31 cm(图3)。

2.2.3 贴边的测量与复原

贴边的作用主要是加固和包覆毛边。

中原长袍由于是单衣,所以使用的贴边比较多,它的贴边分布在领口、大襟款式线、侧缝、底摆、开衩和袖口处,宽度也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最宽处为4 cm,最窄处为3.3 cm。如图4所示为贴边具体测量数据和分布的位置。

最后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7件中原长袍的主结构、里襟和贴边的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其测量全数据如表3所示。

图3 里襟的测量与复原Fig.3 Measur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under fly

图4 贴边的测量与复原Fig.4 Measur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facing

测量名称长度前衣长后衣长下摆开衩高下摆凸量宽度袖口宽前胸最窄处宽通袖长接袖长(左右相同)下摆宽ZYP007137137554.032471598.565.0ZYP09001132132529.035541576.086.0ZYP09002133.5133.5546.5365316817.578.5ZYP00512112132.50.53852150063.0ZYP11004130130418.0487120022.580.0ZYP09003125125335.037561588.072.0ZYP006134134502.5385116615.070.0测量名称部件横开领宽直开领深里襟宽度里襟长度贴袋宽贴袋高贴边宽度盘扣长扣花直径领高ZYP00713.09.530.089.0003.2~3.53.50.75.0ZYP0900113.08.038.5100.015.017.52.5~5.03.51.06.0ZYP0900213.59.037.5107.013.514.52.0~5.03.50.57.0ZYP00515.09.013.5~23.083.5002.0~4.03.00.55.5ZYP1100413.59.552.5108.0000.8~4.55.51.07.0ZYP0900312.510.035.0116.0002.0~4.54.51.56.0ZYP00614.010.031.074.514.016.53.04.01.05.0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在长度方面,长袍衣长一般在121~137 cm,并且下摆开衩的高度也会随着衣长长度的增加而相应的增加;第二,在宽度方面,通袖长在150~200 cm,当通袖长为150 cm时,此时的布幅宽度(约75 cm)刚好可以容纳半个衣身,所以接袖长的长度为0,也就是无找袖形制,当通袖长长度大于150 cm,都会出现找袖形制前胸最窄处宽度都小于下摆宽度,因此馆藏7件中原长袍都是无收腰形制;第三,零部件尺寸方面,横开领在12.5~15 cm,直开领在8~10 cm,领高5~7 cm,保证了基本立领形制。编号ZYP005的里襟宽度在13.5~23 cm,是因为此件的里襟是用裁剪衣身之后剩余的零碎面料制成,所以在宽度方面就出现宽度不一,根据衣长、里襟长和开叉高尺寸,可以看出里襟长度止点位置一般都在开叉止点位置下方5 cm以上。

3 近代民间长袍的结构特点及分析

3.1 长袍前后衣片中心线处有破缝

从江南大学传习馆馆藏的长袍形制中(表1),可以看出长袍的前后衣片中心线处都有破缝。这似乎与中国古人追求“整一性”的思想相矛盾[7]。最后,通过对长袍的通袖长长度、接袖长度、长袍下摆宽度的测量数据和中原长袍前后衣片中心线处都有破缝形制的特点分析发现,1/2通袖长如果超过75 cm,就会超过当时面料布幅的宽度,因此就出现接袖长度;再根据中国传统服饰的平面直线裁剪法来分析[8],必须采用前后中心线破缝的结构,才能使一个布幅可以容纳半个衣身的宽度,此时的1/2下摆的宽度也刚好在整个幅宽之内。综上可以得出,前后衣片中心线处有破缝的长袍结构取决于长袍的通袖长、接袖长、长袍下摆宽度。

3.2 长袍通袖长“宁长勿短”

经过对江南大学传习馆馆藏的中原长袍通袖长的测量发现,长袍的通袖长一般在150~200 cm。这种袖长宁长勿短的结构,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服装的精髓,即以多功能表现出的节俭意识和掩蔽官能意识。长袖根据季节、温度可以挽可以放,增加服装多用性的同时还减少了制作服装的数量,从而达到节俭的目的。掩蔽官能意识主要是因为在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认为人体的体型、器官隐蔽起来总比暴露更善、更美。因此,长袍袖子的长度一般都能长过手腕,掩盖住手掌,这体现了古人的节俭意识和掩蔽官能意识。

3.3 里襟结构设计

从表3可以看出,7件中原长袍中6件长袍的里襟宽度是一个定值,而编号为ZYP005的长袍里襟宽度值是一个范围。通过对这7件长袍的观察发现,里襟宽度是定值的6件长袍的里襟部分是与后片连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图3),而编号为ZYP005的长袍的里襟是一个独立的部分,由于其采用裁剪衣身之后剩余的面料所制,所以出现宽度不一的结构特点。通过对制作中式传统服装的工艺传人的调研,了解到人们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方法来设计里襟部分,主要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再加上物质极度匮乏,只有部分有钱人家在制作长袍时,选用里襟与后片相连的结构;穷人家庭为了节约成本,由于里襟部分被前衣片所掩盖而采用剩余面料制作里襟结构,不仅不影响服装外观而且还节约面料,所以这种结构也被广泛采用。

3.4 “找袖”和“无找袖”形制

从表1对馆藏34件长袍的形制描述中,可以看出近代民间长袍有“找袖”和“无找袖”两种形制。然后通过对表3通袖长和接袖长尺寸的分析,发现当通袖长为150 cm时,此时的布幅宽度(约75 cm)刚好可以容纳半个衣身,所以接袖长的长度为0,也就是“无找袖”形制;当通袖长大于150 cm,都会出现“找袖”形制,并且接袖的长度=1/2通袖长-所使用面料的幅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对表3的数据分析,本文认为长袍出现“找袖”和“无找袖”形制,主要原因是:第一,受当时布幅宽度所限;第二,人们对长袍通袖长“宁长勿短”的结构设计理念所致。

4 结 语

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近代民间长袍形制的统计和归纳,可以看出虽然地区不同,但近代民间长袍的基本形制差别却不大,主要是立领、右衽、找袖或无找袖、收腰或无收腰、两侧开衩、直摆或圆摆、前后片有破缝。

通过对近代民间长袍的测量、结构复原和对其结构进行分析上来看,近代民间长袍是以长袍具有中缝的结构特点,看似与追求“整一性”的传统思想相矛盾,实则是受旧时布幅宽度所限而不得不采用的工艺方法;长袍通袖长“宁长勿短”的结构是为了根据季节、温度可以挽可以放,这就增加了服装的多用性,同时还减少了制作服装的数量,体现了古人的节俭意识;同时,袖长长过手腕,并能掩盖住手掌,是古人掩蔽官能意识的体现;而且这种结构设计也是近代民间长袍“找袖”和“无找袖”两种形制产生的原因之一;两种里襟结构设计方法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节约成本意识分不开的。

[1]王东霞.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4-28. WANG Dongxia. From Robes Jacket to Suit[M].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3:24-28.

[2]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61-75. XU Ke. Qing Bai Lei Chao[M]. Beijing: Zhonghua Press,2010:61-75.

[3]包铭新.近代中国男装实录[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13. BAO Mingxin. The Chinese Men’s We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Period[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8:13.

[4]李书有.论江南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1990(4):66-71. LI Shuyou. The theory of Jiangnan culture[J]. Jiangsu Social Sciences,1990(4):66-71.

[5]刘瑞璞.古典华服结构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52. LIU Ruipu.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 Structure[M]. Beijing: Guangming Daily Press,2009:52.

[6]陈道玲,张竞琼.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制作工艺[J].纺织学报,2012(3):102-107. CHEN Daoling, ZHANG Jingqiong. Workmanship of modern Chinese-style padded coats in Jiangnan area[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2(3):102-107.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9-37. YE Lang. Outline of Chinese Aesthetics[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6:19-37.

[8]杨贤春.服装结构与形态:对中国传统“服装裁剪”与形态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1(3):64-67. YANG Xianchun. The structure and shape of costume: the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tting” and shape[J].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3):64-67.

Study on Shape of Modern Folk Robes and Structure Recovery

CHEN Daoling1, CHENG Pengpeng1, CHEN Dongsheng1, ZHANG Jingqiong2

(1.Fujian Provincial Experimental Center for Textile and Clothing,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2.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Fash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000,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hape of folk robes and recovers its structure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modern folk robes collected in the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of Jiangnan University and interview with process descendants ma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es in combination with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hape of modern folk robs mainly includes vertical collar, right lapel, sleeve or no sleeve, waist or no waist, slit on both sides, straight or round peplum and tear on front and back piece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ong sleeves. There are two design methods of under fly structure-integration of under fly and back part and independent under fly. Therefore, the improvement of modern folk robe research system and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modern times; folk robes; collection; shape; structure recovery; regional culture

doi.org/10.3969/j.issn.1001-7003.2015.04.009

2014-09-10;

2014-12-01

程朋朋(1986-),男,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品检测。

TS941.61;TS941.742

B

1001-7003(2015)04-0042-06 引用页码: 042102

猜你喜欢

长袍复原宽度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长袍连衣裙
长袍连衣裙
长袍连衣裙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栓的关系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
你有“马屁股的宽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