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芡近代发展史及发展前景

2015-03-24鲍忠洲潘蓉蓉谢贻格怀于生

长江蔬菜 2015年22期
关键词:紫花八仙芡实

鲍忠洲,潘蓉蓉,谢贻格,怀于生

(江苏苏州市生元水生蔬菜技术研究中心,215217)

苏芡(Euryale feroxSalisb),曾名南芡,是人工培育而成的栽培种,原产于江苏苏州市,栽培历史悠久,其米仁大、品质糯、产量高、效益好,是国内外公认的名特优水生蔬菜种类之一,也是“苏州水八仙”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全国各地大量引种栽培,面积已超6.7 万hm2,但是,目前苏州苏芡的优势和问题并存。本文拟通过历史的回顾和现状分析,提出今后发展建议。

1 苏芡的历史地位

1.1 苏芡的悠久历史

苏芡种植的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仅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 年)《姑苏志》“芡实,叶似荷而大,俗名鸡头,状类鸡首也。出吴江者壳薄色绿味腴,出长洲车坊者色黄,有粳糯之分”;《元和县志》“芡,叶似荷而大,俗称鸡豆,出江田何家荡车坊及葑门外杨枝荡,大而糯者为上,粳者为下。”以及明朝《吴邑志》“芡生黄山南荡,谓之鸡头,盖取其状似鸟首,味甘,食之补益,可以疗饥”等记载可见,早在明朝初期,苏州已经有了绿壳粳性和黄壳糯性的品种之分,这与刺芡和紫花苏芡性状相同。“南荡鸡头”一直延用至今,闻名遐迩。至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江苏《吴江县志》记有“芡,俗名鸡头,实大而甘,植荡田中,北过苏州,南逾嘉兴,皆拾于此。“可见苏芡栽培面积已扩至全市,直到20 世纪80年代中,苏州仍是国内苏芡的唯一产地。

此外,其栽培技术在清《广群芳谱》中亦有记载“秋间熟时,取实之老者,以蒲包包之,浸水中,三月间,撒浅水内,待叶浮水面,移栽浅水,每棵离2 尺许,先以麻饼或豆饼拌匀河泥,种时以芦记其根,十余日后,每棵用河泥三四碗壅之。”该种植方法大多仍沿用至今。

1.2 苏芡的近代发展史

a.芡实杂交育种。20 世纪80 年代中,苏州市蔬菜研究所利用收集到的全市唯一的一株白花苏芡和紫花苏芡进行杂交,其杂种一代比紫花苏芡增产15%。经过芡农多年自选、自留,形成了性状相近、果大、粒大、米大、质糯的黄籽紫花苏芡,并成为苏芡的主栽品种之一。

20 世纪90 年代初,为改善苏芡种壳厚且不均匀,不便加工的缺点,又选择了紫花苏芡为母本,紫红花刺芡为父本进行了杂交。 经过了6 代分离稳定,推广了单果籽粒数多、种壳较薄、出肉率较高的红籽紫花苏芡。

2004 年,为进一步改善芡实性状、提高产量,充分利用已有的芡实资源开展了紫花苏芡×紫红花刺芡和红籽紫花苏芡×黄籽紫花苏芡两个组合的杂交。尤其参加全国(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后,调整了育种目标,面向全国,分别育成了不同种壳厚度、不同籽粒颜色、 用于不同加工产品目标的姑苏芡1号、2 号、3 号和4 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杂交苏芡新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全国苏芡总面积的70%以上,一批壳薄、高产、适宜加工干米、冻鲜米和口籽新品种已呼之欲出。

b.芡实栽培技术研究。隨着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从1994 年开始,娄葑乡已无地可种,芡农完全依靠外出租地种植,传统的耕作、施肥和栽培技术也无法沿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承包以及东太湖围垦田的“退田还湖”,芡农纷纷转向吴中区和吴江区,租用稻田等低洼地种植,更有一些活动能力强的芡农到外省市发展。由于条件的变化,苏芡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此,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和芡农一起,通过调查、试验,从选用优良品种着手,合理安排茬口,加强苗期虫害及螺类、丝状藻类、萍类的防治,加强田间水肥管理,防止稻、麦除草剂对芡实的为害,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组合式药剂防治等措施,有效防治了芡实叶斑病和芡实叶瘤病的发生,使苏芡每667 m2干芡米产量稳定在40~50 kg,实现了苏芡的优质高效生产。

c.芡实加工机械及新产品研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苏州市广大芡农和科技人员对芡实的加工机械和芡米的深加工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分别研制成功了农田开穴机、果实脱粒机、籽粒分级机、籽粒剥壳机、米仁烘干机等;在传统加工干米的基础上,开发了冻鲜米;利用芡实、莲籽、菜藕、菱等水生蔬菜加工成淀粉,研制了芡莲滋补营养冲剂等深加工产品和休闲食品,为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基础。

③苏芡的销售情况 由于苏芡杂交种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苏芡产量已大幅提高,一般干米产量已从20 kg/667 m2提高到40 kg/667 m2,高产者已超过了50 kg/667 m2。同时,销售价格也从几年前的100~120 元/kg 增加到200 元/kg 以上。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苏州市退休人员及土地流转后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增加,市民手剥自食及代客加工剥米,逐渐形成市场,有的专业合作社和经销商对其进行收购和销售。由于冻鲜米产量比干米高一倍,单价为干米的70%~80%,加上芡农直接出售果实或籽粒,节省了大量剥米人工,能腾出手来增加种植面积,使得苏芡种植面积从过去每户0.2~0.3 hm2增至0.67~1.30 hm2,多的达6.7 hm2以上,芡农收入翻几番,净收入从以往的2 000 元/667 m2元增加至4 000 元/667 m2,高的达7 000~10 000 元/667 m2。苏州市加工冻鲜米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干米和冻鲜米比例已各占50%,冻鲜米已从宾馆走向市民餐桌,并向全国各地扩展。

④苏芡在国内的快速推广 苏芡效益进一步提高,也促使苏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苏州市由于耕地减少,苏芡种植面积仅在1 330 hm2左右,而省内外苏芡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苏芡已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等省大面积种植,发展速度很快,据估计全国苏芡栽培面积已超过6 670 hm2。

2 苏芡的发展前景

2.1 苏芡原产地的优势

①有丰富的芡实种质资源和杂交育种技术 苏芡经过数百年的栽培,其基本特征特性得以遗传保留。加上近20 a 来的人工杂交和系统选育、改良,在保持植株无刺和糯性不变的前提下,已育成了紫花、白花和红花等稳定品种10 余个,种壳厚度也由厚转薄,从3.5 mm 减少到1.0 mm,籽粒和米仁则由小转大,米仁直径也从8.5 mm 增加到10 mm 以上。芡实与王莲的杂交种及苏芡辐射育种新品种也即将推出。这些资源的挖掘有利于今后苏芡的育种、生产和进一步开发。

②系统总结和制定了芡实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苏州的芡农不但传承了丰富的苏芡栽培技术,还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总结和创新技术,并得以推广应用。如利用设施育苗、浅水栽培、施肥方法及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形成了系统、完善的高效栽培模式,使单产大幅度提高,芡实套养鱼、鳅,芡实—水芹模式应用,使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③加工机械和深加工产品研发有重大突破 经过20 多a 来的艰苦钻研,对苏芡的加工机械已有了重大突破,尤其籽粒剥壳机的研发成功,解放了大批劳动力,有利于芡实生产的机械化和产业化;同时,芡莲营养滋补冲剂等产品的研制成功,也为今后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④发挥种子、技术优势,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链 苏州是苏芡种子、技术、人才的输出地,也是苏芡产品的集散地,基本形成了从果实→籽粒→米仁→包装→冷冻(或干燥→包装)→销售的一条龙加工和服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加工和经销人才。

2.2 苏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苏芡是“苏州水八仙”中的重要作物之一,随着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苏州近郊栽培模式已不复存在。苏芡生长时间短、用工少、运输方便、栽培特殊和加工技术难度较大,但经济效益很高,是目前“苏州水八仙”中唯一尚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水生作物。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苏州市的苏芡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困难和矛盾越来越突出。

①苏芡产地种植面积越来越少,田块越来越远 随着城市周围农田的减少以及吴江、吴中滨湖新城的建设,苏芡的传统栽培地区很快向更远的农区发展,芡实与水稻生产、新建湿地公园争抢地盘,使苏州市苏芡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加上芡实每种1~2 a 必须换茬,寻找新的田块更加困难。

②芡农种植苏芡规模越来越大,相应技术远未跟上 随着本地种植苏芡田块的减少,有能力的芡农,依靠一些关系纷纷到外地发展,或自种或与当地人合伙,面积数百亩,尤其是随着剥壳机的研发成功,农户种植面积还会进一步扩大,但新手栽培技术跟不上,加上劳动力成本飞涨等影响苏芡的发展。

③苏州是全国苏芡集散地,但销售渠道十分有限 目前,苏州地产冻鲜米和干米各占一半,其中冻鲜米以地销为主,干米主要由福建客商来苏收购。但由于外省、市苏芡种植面积的增加,其部分干米仍运到苏州销售,增加了苏州市场的销售压力,加上外地采收技术不到位、加工质量及口感都不如苏州地产品种,因此,有人以次充好,影响了价格稳定,造成市场价格波动,导致滞销和压价多有发生,使得苏芡的销售主动权完全由外地客商控制。

④苏芡生产各自为阵,组织领导不力 目前苏州芡农仍以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群力社区村民为主,他们分散到全市各乡村种植;其次,吴中区甪直镇车坊各村和新区浒关镇也有部分村民种植;而近年在苏外地人员种植也越来越多,但他们基本都是各自寻找土地,安排种植和粗加工,又各自寻找销售渠道。现有的几个村的专业合作社也只是少量收购、包装,以礼品销售为主。真正作为对外经营的企业品牌极少,产品也仅有干米和冻鲜米。

3 对苏芡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实施苏芡原产地建设和加快其产业化发展显得越发重要和必要,为此建议如下。

3.1 加强苏芡原产地建设

苏州是苏芡的原产地,位于东太湖畔,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和水质良好,加上苏芡生产的传统技术和加工中的独特工艺,从而确保了其产品质量数百年不衰。

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苏芡在本地正面临着衰落、失传的危险。因此,建议根据苏芡的栽培历史、当前生产情况以及城市规划,统一部署,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科研生产基地,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实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进行以苏芡为重点的“水八仙”深加工产品研制,为优质苏芡产业化作出贡献。

3.2 稳定“水八仙”生产基地

目前苏芡的种植属于芡农自发进行,没有长期固定田块种植。为了继续发挥苏州苏芡原产地的优势,建议将其纳入蔬菜基地规划面积,划出种植区,妥善安排后茬作物,充分利用土地;与此同时,由政府出面协调,组织相关专家、芡实大户到周边地区考察,选择交通方便、土壤肥沃、水质好、适宜种植苏芡的地方,以合作或长期租赁的形式建立万亩苏芡生产基地,组织苏州芡农承包种植和产业化生产。

3.3 加快苏芡产业化步伐

一要加大苏芡的研发力度,推广薄壳苏芡系列,开发深加工产品,丰富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二要加强生产和加工配套机械研制,以减轻劳动强度。三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品牌产品,制定相应标准,增强市场竞争力。四要成立苏州市苏芡产业协会,有效协调和组织苏芡的科研、生产和销售;联合申报苏芡地理标志;开展技术培训和业务交流,为苏芡的发展添砖加瓦。

3.4 筹建“苏州水八仙”博物馆

利用现有湿地公园,筹建“苏州水八仙”博物馆。以室内展览和室外种植展示相结合,宣传“苏州水八仙”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收集和保存苏州丰富的“水八仙”种质资源,展示传统栽培方法和现代栽培技术,为“苏州水八仙”的发展承上启下。希望相关企业能积极参与、充分论证、作出规划,分期实施。

苏州既是苏芡原产地,又是苏州芡农的集中居住地和产品集散地,建立苏芡科研、生产基地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造福人类、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希望由苏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并广纳热爱该项事业的有识之士,对苏芡科研、生产、销售等作统筹规划,有机协调,加快产业化步伐。

[1]苏北农学院《水生作物的栽培》编写组.水生作物的栽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

[2]沈啸梅.苏州水生蔬菜[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孔庆东.水生蔬菜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赵有为.中国水生蔬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鲍忠洲.水生类精品蔬菜[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鲍忠洲.苏州水生蔬菜实用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鲍忠洲.优质芡实—苏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紫花八仙芡实
“八仙戏”延续模式的选择
紫花泡桐(节选)
紫花目蓿高产栽培技术
紫花泡桐(节选)
略述《八仙缸》作品的艺术韵味
秋补食疗话芡实
紫花
书画鉴藏
水八仙
秋深进补前芡实先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