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交通道路对中原经济区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

2015-03-24武祥琦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城镇

■武祥琦/文

快速交通道路对中原经济区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

■武祥琦/文

一、引言

(一)研究的文献基础

城市与交通互为依存,世界上大大小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镇体系的布局都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城镇密集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日趋加快,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竞争合作。在此期间,大规模高速交通网络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各城市的城镇空间结构。张国华等人通过对长株潭地区的研究,认为在黄花空港-高铁枢纽都市区的影响下,产业布局将会沿长株高速公路和京珠高速外移线延伸,而长株潭区域增量空间的拓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使湘江经济产业发展轴的功能开始外移,最终由“一轴两带”的格局演变成“两轴两带”的格局。汤燕等人通过对浙中城市群研究,认为从快速交通引导和组织城市群空间角度来看,未来浙中城市群将形成以市内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紧凑核心区,以区域性轨道交通和城市群快速汽车客运系统为主体,沿城市发展轴线所形成的“点轴型”城镇密集地带的紧凑组团,以及以小汽车为依托的城市群外围松散的卫星镇(组团)这种“紧凑型城市+开敞型区域”相结合的空间形式。杨维凤则以京沪高铁为例,认为快速交通对城镇空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速了现代服务业要素的空间流通;二是扩大了生产要素集散度的空间分异;三是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空间组织形式。官莹、黄瑛认为对于多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通过它的流动性和方便性可以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潘海啸认为不同的快速交通系统与其相应的都市区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周素红、闫小培认为交通方式的转化对城市形态的演化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而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均衡性也相应地影响了交通需求。蓝万炼等人通过引用引力模型分析指出高速公路的修建增强了城市间的引力,使区域内各城市形成了城镇体系。周恒等人通过研究高铁对城市圈的影响认为高铁会使城镇规模形成等级结构,且使得设站城市得到快速发展。从以上看出,近些年来国内关于快速交通对城市区空间分布的研究大量出现,但其研究主要是以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为主,对于诸如中原经济区这样的新型城市群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以中原经济区为例,试图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快速交通对诸如中原经济区等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空间分布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

快速交通通常是指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线、轨道交通、快速铁路线等组成的现代运输方式,其特征是快速、高效、准时。快速交通相对于传统交通方式而言,由于其快速、高效、准时,使得时空距离大为缩短,大大加速了资源要素的空间流动,使得原来传统交通方式下因流动成本过高而不可流动的资源要素成为可流动的资源。快速交通对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形式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加速了城镇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发挥;第二,由于快速交通的高速性和封闭性,可能使得沿线一些中小城镇享受不到快速交通带来的廊道效应,反而加速了这些地区资源要素的流失。

(三)研究区域概况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其范围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理位置重要。中原经济区规划区域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与河南毗邻的晋东南、鲁西南、冀南、皖北的部分区域,共涵盖30个地级市和两个县。具体范围包括: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山西的晋城市、长治市和运城市;河北的邯郸市和邢台市;山东的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安徽的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约1.7亿。中原经济区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拓展纵向发展轴;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

二、快速交通对区域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

目前中原经济区各城市发展不平衡,还没有出现中心极城市,也就是说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市在增长极方面的作用还不够突出。目前,中原经济区的交通结构还是以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构成的十字型空间结构为主,而根据《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中原经济区将会建设郑州至万州、至徐州、至济南、至太原、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再加上京广高铁以及郑西高铁,恰好在河南省形成“米”字型高铁路网。而中原经济区快速交通的建设必然会大大增强郑州市的中心地位。“米”字型快速交通结构不仅会给城镇居民带来出行的方便,而且会大大加快城镇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直接推动了城市空间不再围绕传统的城市中心区域摊大饼式的扩展,而是有目的地沿交通线延伸,相邻的城镇彼此间联系会大大加强,从而促成城镇人口与产业的集中、城镇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表1)。

从数据可以看出,2006至2010年间,洛阳市城镇数量年均增长6.25个,而2010至2011年增长10个,而开封市的城镇数量也有所增多,这是因为郑西高铁以及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会大大促进中原经济区横向轴代的建设,高铁的建设为沿线城市带来了人口与产业的整体增长,加快沿线城市化进程,这样沿线的诸城市便会沿着快速交通沿线形成最初的“点-轴”开发模式,在高铁的乘数效应下,有助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对于洛阳和开封等旅游城市来说,第三产业发展尤其迅速。再者,诸如商丘、驻马店、周口等东南部地区,一直是河南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城市化率较低,大部分为农村地区,城市对于农村地区的吸引力较差,通过完善“米”字型框架,加快建设郑州至济南、至徐州的快速铁路道路,使得生产要素、人口向交通线集中,2010至2011年间城镇数量增长尤其迅速,这说明中原经济区“米”字型交通结构已初步对这些较落后地区产生了带动作用。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乡、鹤壁等豫北地区城镇发展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数量减少的情况,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地区发展速度减弱,相反,恰恰是由于京广铁路的影响,使得豫北地区一些相邻的城镇发展较快,从而合并成较大的城镇。

表1.南省各市城镇数量变化表

三、快速交通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

快速交通系统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城镇空间布局将产生重要影响,土地利用是干道交通需求产生的基础,同时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也引导着用地布局的发展。城市交通对城市土地开发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明显的,城市的生长轴和生长点往往都与交通走廊的位置及走向密切相关,城市中心区用地布局的调整以及郊区卫星城的建设往往也是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先决条件。交通设施沿线的土地利用异常活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大都集中在干道周围。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来说,交通的发达改变了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使得城市中心区的过密人口向城市周围疏散,在城市外围形成了新的中心,导致城市形态多核心模式的出现。对于中原经济区快速交通沿线的城镇来说,由于交通线两侧土地优越的交通区位,从而使其成为建设开发的热点,使城镇呈现向交通线靠近的空间发展态势。交通线路一般选址会选在城市近郊,因此,城市化会随着交通设施的对外延伸而加速,由于快速交通的便捷性,造成一些中小城镇加速自己产业升级的进度,沿线各城市也会因城镇产业的轴向布局以及开发区的建立使得建成区面积扩大(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上升较快的为豫北各市,尤以新乡、濮阳、鹤壁较高。这主要是因为京广高铁的建设影响作用,虽然此时京广高铁还未正式投入运营,但高铁站点的布局以及对交通用地的建设已经使人们认识到了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分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城市的发展在向这些高铁站点倾斜,而且大多数的站点多选址在城市的新区或郊区,因此会大大加快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而郑州、开封、洛阳等横向轴代城市化进程却比较缓慢,则是因为陇海铁路的存在使得郑西高铁的影响大大降低,但是由于郑州、洛阳等城市建成区面积基数较大,因此其在向外扩展过程中不能只是考虑单纯的面积增长,更多的应考虑城市功能的外延。至于三门峡、驻马店等地城市化程度更加低,很明显是因为这些地区处于快速交通的辐射范围之外,因此缺乏推动城市化的强劲动力。

表2.南省各市建成区面积变化表 (单位:平方千米)

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域——郑汴新区为例,目前郑州与开封之间正在建设连接两城的轻轨,轻轨的建设将会增强郑开大道两侧的交通区位优势,使得交通线路沿线的各个站点联系在一起,构成城市空间扩展的发展轴线,形成沿快速交通线路的连续扩展或是沿轴线的高密度点状扩展。郑汴新区建立轴线发展的城市扩展战略,可以合理组织城市高密度发展,在发展轴两侧布置住宅和就业岗位,通过轴向的有限延伸,避免新城区的圈层式发展,打破“摊大饼”的传统城市发展结构。郑汴新区城区发展轴的形成,要求城市建设沿轴线加密,轴间不允许再修其他建筑物,并且使放射状结构轨道线路两两相交,在快速交通干线的交汇处和原有发展基础、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将率先成为郑汴新区新的有机生长城区,使郑汴新区出现组团状发展的萌芽。而新的城区节点对原有城区还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导致在工作日各组团之间存在大量的通勤客流,在休息日又存在着大量的休闲客流。快速交通的建立,将有效缓解组团之间的交通压力,大幅度改善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之间的用地不等价性,加快周边组团的发展,减轻中心城区在就业、交通、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有利于扩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城市组团之间利用快速交通也可以实现快速、准时、安全、舒适的联系,促进工业、商业、服务业和住宅建设互动发展起来。同时,不同功能和特色的城市副中心,在集聚扩散效应作用下,与其周围的城镇、农村协调发展,会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城市多中心布局将进一步凸现。

四、结论与展望

我国已进入快速交通建设的高峰期。快速交通加速了资源要素的地域流动,不仅使我国的大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发生了新的演化,而且促进了城镇群体结构的形成与演化。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的逐步重视,一系列大型国家快速交通基础设施会布局在中原经济区,对于沿线城镇以及设站城市来说,应及时抓住快速交通的优势,合理调整城镇空间布局。对于郑州来说,应加快郑汴轻轨建设,引导郑州市与开封市的双城互动;对于豫北地区城市来说,应紧紧抓住京广高铁这一通道,大力推进产业以及城镇的沿交通线布局;对于经济较落后的东南部地区来说,也应合理的利用“米”字型交通结构,在加强与郑州的联系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强与苏北地区的联系;对于河南省西部地区来说,一方面洛阳可以利用郑西高铁的影响加强与郑州的联系,而其余城市则可以洛阳为中心,利用快速交通线,缩短与洛阳的相对距离。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城镇
沁园春·赞中原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