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15-03-22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高技能人才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102)

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及训练,能够掌握较高的应用理论、技能及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并能够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高素质劳动者[1]。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环境类高技能人才是指掌握污染治理的专业技能,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掌握高、精、尖操作技术,能够从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专项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环境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环境教育是贯彻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则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我国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现状,分析我国环境类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提出加快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1 我国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

1.1 环境类高技能人才资源匮乏

1996年我国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此后取得职业资格认证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主要集中在初级和中级资格,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不高,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在其中的份额则更低[2]。表1列出了我国2003年以来高技能人才和环境类高技能人才的比例。

表1 高技能人才及环境类高技能人才比例

由表1可知,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高技能人才比例逐年升高,但是与其他各类人才相比,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以2007—2012年为例,初级工比例为51.60%,中级工比例为30.21%,环境类高技能人才比例为1.26%,其他高级工比例为16.93%,高技能人才数量远远不够,环境类高技能人才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1.2 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分布不均

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信息表明,环境类高技能人才需求大,但是目前的环境类高技能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同时,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在各省市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在一线城市比较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却很少,北上广高技能人才数量大概是二、三线城市的5~7倍。这一方面是由于一线城市对环境类高技能人才需求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一线城市能够给环境类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

1.3 环境类高技能人才需求现状及预测

截至2012年底,全国高技能人才占人才总数的18.19%,高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等行业,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只占1.26%。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初级阶段,人口多、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同时能源资源高耗型产业结构比重大,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社会上对环境类人才尤其是环境类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未来的10年,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将会成为紧缺人才之一。

2 环境类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

2.1 环境类人才就业不乐观

虽然近几年来社会对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类技术人才需求有所上升,但是整体来看,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由于人事体制、历史遗留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单位短期内并不招收环境类的技术人才,难就业的环境类人才有的转向环境相关专业,比如化工、生态等,甚至有的毕业之后从事与环境专业相关不大的行业。整个环境行业就业存在“前景看好,现实堪忧”的现状。

2.2 缺乏专业的高技能培训体制

我国目前并没有环境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体制,对于环境类初级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开设的课程与市场脱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教材设备陈旧,缺乏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培养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难以被社会认同。

2.3 政府对培养环境类高技能人才投入不足

尽管各级政府已经逐年加大教育投入,但主要的投入集中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方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通道——高职教育投入甚少,对环境类高职教育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全国开办以环境教育为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学校寥寥无几,这些院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相当滞后,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政府在环境类职业教育投入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到环境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2.4 企业对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长,有的企业只顾短期效应,不愿投入财力和物力在这些回报期长的事务上,较之其他的专业人才,对于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更少。大多数企业有的时候为了应付环保局等部门检查只是名义上开展了培训教育,实际花费并不高。企业在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投入不充足,只重用人才不培养人才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类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2.5 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慢,晋升难

目前我国的技术工人主要靠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初级培养,进入企业后很少有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完全靠自学和自我培训成长,培养的时间长,道路艰辛,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由于缺少系统化、规模化的培训制度,只能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提高技能,加上设备条件、工作条件参差不齐,我国高技能人才成才之路要比发达国家艰难得多。很多高技能人才成才后普遍年龄偏大,为社会贡献的时间短,而青年技术人员受到年龄、资历限制,很难得到晋升的机会。

3 加快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政府加大对环境类高技能教育的投入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把职业教育列入到大教育、大培训的范畴。不仅要制定扶持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还要加大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成立专项资金保证职业教育的正常进行,同时根据职业教育实训投入多、理论实际结合强的特点,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实训设备,真正架起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高速路和立交桥。

3.2 完善高职教育培训体系

高职教育是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渠道,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与社会、企业结合,是完善高职教育的重点和热点。

3.2.1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计划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考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最好能通过分析企业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课程设置。将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发展联系起来,使专业设置既具有市场性又具有前瞻性。

3.2.2 理论实践共存,突出实践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环境类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能力是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环境类课程不仅要讲授环境污染预防的知识,而且要讲授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利用所需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控制在3:2~1:1之间比较合适,同时让学生参与精工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课本的知识点。

3.2.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至关重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去企业第一线实践污染治理的技术,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一些高技能人才来学院担任兼职教师来实现。

3.3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各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水平有限,企业应该为初级技术人才提供实践所学理论和提升技能的平台,将其逐步培养成为中级和高级技术人才。企业不仅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培训机会,还要发挥原有高级技师的作用,做到名师带高徒,教学相长,努力造就一支高技能的人才生力军。

3.4 全面提高环境类高技能人才待遇

将技能与待遇相结合进行晋级和收入分配,大力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加大技术技能水平对薪酬影响的比重,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津贴制度, 鼓励用人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重点奖励。

4 结论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如何解决污染问题并实现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尤其需要环境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当下环境保 护产业人才的数量需求缺口大,高技能环境保护产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提高环境类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为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注入新的血液。

[1]管平,胡家秀.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48.

[2]唐小艳.高技能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以环境保护行业为例[J].成功(教育),2013(11):4-5.

[3]楼红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与对策探讨[J].经济论坛,2007(7):34.

[4]洪伟峻.试论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50-52.

[5]侯素霞,杨金梅,谷群广.对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4):33-34.

[6]李志伟,崔力拓.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成才论坛,2014(3):65-66.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高技能人才
人才云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