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伤寒论》利水四法

2015-03-21刘妙周雨玫李宇航

环球中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桂术猪苓甘汤

刘妙 周雨玫 李宇航



略论《伤寒论》利水四法

刘妙 周雨玫 李宇航

水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症,中医治疗水肿有着独特的疗效,《伤寒论》对于水肿的治疗方法内容丰富。本文以阴阳为纲,归纳《伤寒论》“通阳利水”、“和阴利水”、“扶阳利水”、“育阴利水”利水四法,并通过引用《伤寒论》经典论述,分析水肿病证治特点,解析原文所述之因机证治,阐释理法方药内涵,希望能够对于临床应用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仲景学说; 伤寒论; 利水法; 水肿; 水气病

水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症,中医治疗水肿有着独特的疗效。《伤寒论》在继承《内经》“开鬼门”、“洁净府”的基础上,分“调阳”与“调阴”两大法则,以苓桂术甘汤、苓芍术甘汤、真武汤、猪苓汤为代表,两两对应,确立了“通阳利水”、“和阴利水”、“扶阳利水”、“育阴利水”四法,为后世治疗水肿病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

1 通阳利水法

本法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该方全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见《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即误用吐、下法后致脾虚水气上冲的证治及治疗禁忌。本证病机为脾虚水停,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治以通阳健脾,利水降冲,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中茯苓健脾利水以消阴,桂枝温阳降冲,白术协茯苓补脾以利水,炙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降冲,诸药配伍精当,共奏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之功。本方现代临床广泛应用治疗各种水肿病,如脾虚水饮凌心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1-4];脾虚水停的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潴留等[5-7]。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状态,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心肌缺血,利尿等作用[8-10]。

后世把以茯苓、桂枝为主药,以“通阳利水”为治法的一类方剂称为“苓桂剂”。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的代表方。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的方剂主要有以下4方:(1) 苓桂姜甘汤:原名为茯苓甘草汤,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主治“胃虚水停”。临证可见心下悸动不安、“水吐”、“水泻”、“水厥”等由于水饮泛滥所引起的证候。(2)苓桂枣甘汤:即苓桂术甘汤方去白术、易大枣,并增加茯苓剂量而成。此方治水气为患,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使人精神紧张。而气冲所经之处,或窒、或胀、或悸。(3)苓桂杏甘汤: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此方治水气上冲,致肺气不利,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而见小便困难,咳喘以及面目浮肿等证[11]。(4)五苓散:即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猪苓、泽泻而成。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证,如“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水逆证,亦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症。

2 和阴利水法

本法以苓芍术甘汤为代表。该方原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出自《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所述方证,历代医家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当去桂枝;有人认为当去芍药;也有人认为当据临床具体表现而定。刘渡舟教授提出本条所述方证,即苓芍术甘汤证。并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对应,在治疗水证时则只有通阳之法,而无和阴之法。就象只有真武汤的扶阳利水而无猪苓汤的育阴利水一样,是失之有偏的”[12]。刘老的这一论述,为认识本条及仲景利水阴阳之大法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条论述误治后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太阳经气不利,膀胱气化失司。太阳经气不利则“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膀胱气化失司则见“小便不利”;脾虚水停,气血不和则“心下满微痛”,即所谓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故治以“和阴利水”,方用苓芍术甘汤。本方即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白术、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芍药和阴利水,《本经》记载芍药能“除血痹,止痛,利小便。”可见,此和阴利水,有活血利水之意。生姜宣散水邪,化气行水,配大枣调和营卫,疏通太阳经气。甘草调和诸药并和中,陈修园《长沙方歌括》曰:“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故原方方后注云:“小便利则愈。”现代临床报道本方可治疗胃脘痛、痹症水肿、偏头痛等疾病[13-15]。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镇痛、解热、发汗及利尿作用[16]。

本方“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相对应,代表仲景治水有“通阳”与“和阴”两大手法。《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水气病分为三层,即气分、水分、血分。其中“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的著名论点展现了仲景对水肿病及津血相互关系的认识, 为临床治疗水肿病提出的血水并治、活血利水等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提出“血不利则为水”,却未出方药。后人多以《妇人三篇》中补出,如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等。而苓芍术甘汤,恰恰具有“和阴利水”之功,临床上可加泽兰、茜草、益母草等具有活血利水功效之品。

综上,苓桂术甘汤旨在“通阳利水”而治胸满心悸,苓芍术甘汤旨在“和阴利水”而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本方再加一味附子,便是真武汤模式。可见茯苓、白术常配伍芍药,而发挥其去水气、利小便之作用。

3 扶阳利水

本法以真武汤为代表,该方见《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及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两条论述太阳发汗伤阳或少阴阳衰阴盛均可导致肾阳虚衰、水邪泛滥。阴盛阳浮,虚阳外越则发热;水气上凌于心则心下悸;上犯清阳则头眩;阳虚不能温养肢体,反受水寒之邪浸渍,则一身筋肉跳动,振颤不能自持而欲倒地。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寒之气泛滥为患,停蓄于里,浸渍胃肠则腹痛下利;水蓄下焦,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浸渍肢体,则四肢沉重疼痛。诸症皆由水寒之邪为患,故以“此为有水气”概括其病机。水邪可随气机升降而变动不居,故多见或然症:水饮射肺则为咳;肾阳虚衰,不能制水,则可见小便利;水邪下趋大肠,传导失司,则下利更甚;水邪犯胃则为呕。证属阳虚水泛,故治以温阳利水之真武汤。方中炮附子温肾扶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水,生姜宣散水饮,芍药活血脉、利水气,共奏温肾阳、利水气之功效。真武汤为温阳利水之名方,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潴留等阳虚水气内停所引起的水肿病[17-21]。药理研究表明,真武汤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改善肾功能、调节肾上腺皮质醇等作用。[22-25]临床运用时应抓住阳虚水泛的病机,以及发热、心悸、头眩、恶寒、肢体浮肿等主要临床症状。

证有或然之变,故方有加减之法:若咳者,是水寒射肺,加干姜、细辛以散水寒,加五味子以敛肺气;下利甚者,为阴盛阳衰,去芍药之苦泄,加干姜以温里;呕者,为水寒犯胃,故重用生姜,以和胃降逆。本证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均属阳虚水停证,俱可见头眩、脉沉等症。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重在水停中焦,治疗重在温脾阳以培土制水;本证重在肾阳虚水气内停,治疗重在温元阳以利水气。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多例其运用真武汤加减治案,如兼有浊阴内聚者,可用真武汤加草果以散脾湿,加厚朴、广陈皮理气宽中;兼有湿邪肿胀、小便不利者可加猪苓、泽泻以利水;脾肾虚寒可加人参等[26]。有学者统计近30年真武汤临床应用文献,总结其加减规律得出:一是加强原方原有的温阳、利水之力。温阳者加干姜、桂枝、淫羊藿等;利水者加葶苈子、泽泻、益母草等。二是结合不同兼见症状进行相应变化。神疲乏力、纳差多见,故加黄芪、党参、红参等健脾补气药以改善全身症状;考虑水停血瘀与“血有余便是水”的相互作用,又见舌质暗淡,多加丹参、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见胸闷、腹痛,加陈皮、枳壳、郁金等行气止痛药;见咳嗽气喘,加半夏、杏仁、苏子等止咳化痰药;见眩晕、耳鸣耳聋,加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等平肝潜阳之品[27]。

4 育阴利水

本法以猪苓汤为代表,该方见《伤寒论》第223条“若脉浮发熱,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及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两条所述来路不同,或为阳明热证,或为少阴热化证,但病机本质相同,均为热盛津伤,水热互结。阳明之热,反映在外,则脉浮发热;水热互结,气不化津,则渴欲饮水;水蓄下焦而不行,则小便不利;少阴阴虚内热与水互结,水气不化,偏渗大肠则下利;水气上逆,犯肺则咳,犯胃则呕,津不上承则渴;阴虚内热,上扰神明则心烦不得眠。证属阴虚水热互结,故以清热、育阴、利水,方用猪苓汤。本方以滑石清热又能去湿通窍而利小便,阿胶育阴润燥,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湿利水,合为清热育阴利水之剂。据临床报道本方可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感染、肾积水、泌尿系结石、乳糜尿等[28-33],对阴伤而水热互结小便不利者尤为适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利尿、抑制结石形成、保护肾功能、抗菌、抑制肾小球系膜增生等作用[34-38]。

虽本证与真武汤证同属少阴水气证,但病有寒热之别。少阴水气证,多见于阳虚寒盛证,如真武汤证,若少阴真阴虚衰,虚热与水邪相结,亦会导致水气证。猪苓汤是仲景辨治水病的重要方剂之一,创后世育阴利水法之先河。后世医家临床运用该方时主要围绕其水热互结、少阴阴虚之主要病机进行加减化裁。温病医家对此方运用广泛,如吴鞠通以猪苓汤去阿胶加银花以化湿热,治疗湿热伤气,气伤则小便短,汗多必渴,湿聚跗踵者[39];叶天士用此方合熟地、五味子、芡实、茯苓、湖莲、山药,治疗湿热下陷、阴气走泄之梦遗病[26]。有学者总结刘渡舟教授运用猪苓汤临证应用规律,提出猪苓汤的症状特点为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寐、尿血、腰酸痛、浮肿;舌象以舌质红绛、苔白水滑为主,脉以沉、弦为多。主要用于热淋、血淋、水肿、腰痛、癃闭等下焦病证。其加减用药规律为阴虚明显者,常加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气分有热者,常加黄柏、生石膏;热及血分者,加牡丹皮、水牛角;小便不利且尿血者,常加侧柏叶、仙鹤草、益母草或白茅根、茜草、小蓟、三七粉等;湿热毒盛者,加白花蛇舌草、茵陈、半枝莲[40]。

5 小结

总之,仲景利水之法内容丰富,除上述之法外尚有宣肺利水(越婢汤),发汗利水(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健脾益肺(防己茯苓汤),泻热逐水(大陷胸汤)、攻逐水饮(十枣汤)、清热散结(牡蛎泽泻散),和解少阳、宣畅三焦(小柴胡汤)等。本文仅从六经阴阳大法之角度,分析水肿病证治特点,归纳《伤寒论》利水四法,希望能够对于临床应用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1] 王语涵, 徐新毅. 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疗效观察[J]. 北方药学, 2013,10(10):28-29.

[2] 马丽, 徐进杰.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100例[J]. 新中医, 2001,33(10):34.

[3] 李小球, 耿小茵, 王沙燕, 等. 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5,20(4):220-222.

[4] 李景君, 王琦, 赵会中.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信息, 2009,26(1):44-45.

[5] 王正林, 沈才栋, 王国良, 等.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J]. 四川中医, 1984,2(5):36.

[6] 肖旭腾.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17例[J]. 新中医, 1994(8):23-24.

[7] 梁丽娟.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产后尿潴留86例[J]. 浙江中医杂志, 1997(1):12.

[8] 张琦, 江泳, 陈建杉. 苓桂术甘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6(3):11-14.

[9] 齐鑫, 王敏伟, 刘兴君, 等. 苓桂术甘汤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2,19(3):208-213.

[10] 刘志峰, 高鹏翔. 复方丹参和苓桂术甘汤对缺氧所致心钠素和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影响[J].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6,32(2):44-45.

[11] 刘渡舟. 伤寒论十四讲[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12] 刘渡舟. 谈谈苓芍术甘汤的发现及其治疗意义[J]. 国医论坛, 1987(4):11.

[13] 毕明义, 张天恩.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胃脘痛200例[J]. 中国医药学报, 1990,5(5):49-50.

[14] 黄莉华. 浅谈应用苓芍术甘汤治疗痹证的体会[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3(4):55-56,61.

[15] 齐广平.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对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NO、CGRP含量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0,31(35):6419-6420.

[16] 查显元, 富杭育.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药物组成的实验探讨[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1,7(3):1-4.

[17] 吴喜庆, 宋俊生, 陆小左. 真武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天津中医药, 2008,25(6):477-479.

[18] 孙文江, 石君华. 真武汤治疗阳虚型肾病综合征水肿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2009,31(6):46-47.

[19] 王秀芬, 刘会英, 赵苍朵. 真武汤配合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08例[J]. 陕西中医, 2006,27(4):407-408.

[20] 李燕, 王海彬. 加减真武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观察68例[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6):69-71.

[21] 姚建军, 张国宁, 李术惠, 等. 真武汤治疗前列腺增生导致急性尿潴留59例[J]. 山东中医杂志, 2000,19(3):154-155.

[22] 王均宁, 刘更生. 真武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 中成药, 1998,20(11):45-46.

[23] 王均宁, 龙子江, 王钦茂. 真武汤及其拆方强心利尿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成药, 1997,19(3):27-29,52.

[24] 耿建国, 王长松, 顾武军. 真武汤对人胎肾小球系膜细胞外基质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医杂志, 2000,41(11):686-688.

[25] 周仕明,张启明,王哲民. 真武汤对阳虚小鼠肾上腺皮质醇昼夜节律的影响[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6,20(1):46-47.

[26]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27] 胡雨, 曹魏敏, 王惠君. 真武汤方证临床文献研究[J]. 湖南中医杂志, 2013,29(7):154-156.

[28] 陈英晖. 复方猪苓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 [D].福州: 福建中医学院, 2005.

[29] 王永超, 相昌娥, 张宪忠. 猪苓汤治疗肾病综合征30例[J]. 现代中医药, 2009,29(6):17-18.

[30] 赵波. 加味猪苓汤治疗反复发作性泌尿系感染64例[J]. 陕西中医, 2007,28(5):529-530.

[31] 刘守洪. 猪苓汤治疗肾积水45例[J]. 山东中医杂志, 1995,14(8):345-346.

[32] 吴振琴. 加味猪苓汤治疗泌尿系结石20例临床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25(5):534.

[33] 袁晓萍. 加味猪苓汤治疗乳糜尿26例[J]. 中医药学刊, 2006,24(3):529.

[34] 戴宝强,杜贵友,王秀荣,等. 猪苓汤合四物汤对大鼠利尿作用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6,2(2):28-30.

[35] 王建红, 王沙燕, 石之驎, 等. 猪苓汤抑制肾结石形成的作用机理研究[J].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10(6):80-82.

[36] 刘宝利. 猪苓汤和真武汤调节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实验研究 [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37] 李学林, 王树玲, 赵曦. 加味猪苓汤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9,6(5):310-311.

[38] 陈明, 郭选贤, 杨相助. 加味猪苓汤对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产生的影响[J]. 中国医药学报, 1999,14(4):21-22,80-81.

[39] 吴塘. 吴鞠通医案[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40] 陈明. 刘渡舟运用猪苓汤的经验——76例验案分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4(1):42-43.

(本文编辑:蒲晓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503);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11-CXTD-04)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刘妙(1986- ),女,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E-mail:liumiao124@hotmail.com

李宇航(1960-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E-mail:liyuhang@bucm.edu.cn

R222.2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16

2014-12-08)

猜你喜欢

桂术猪苓甘汤
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信必可都保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包热证)的疗效研究
Effectiveness of Zhuling decoction (猪苓汤) on diureti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苓桂术甘汤治疗内科病运用概述∗
抗疫良方麻杏石甘汤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苓桂术甘汤联合美托洛尔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单兆伟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胃下垂1例
观察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
识别真假猪苓
猪苓及猪苓多糖对BBN联合糖精作用Fisher-344大鼠肝脏代谢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