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

2015-03-20周丽红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24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

周丽红(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 524024)

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

周丽红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24)

关键词:中医术语;文化缺省;文化负载;归化;异化

1996年,我国提出了“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中医英译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医药翻译会出现文化缺省的语言文化现象,笔者尝试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来翻译一些具有文化空缺的中医术语,现探讨如下。

1 中医术语的特殊性

中医术语翻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涉及的是特殊用途语言(language of special purpose)。中医许多术语、概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例如:阴阳(yin and yang)、气(qi)、三焦(triple energizers)、五行(five elements)、命门(life gate)、经络(meridian)等等,这些术语含义深刻,概念复杂,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equivalents)或“对应语”;有些即便字面意义对应了,也并不能完全传达与原语言相同的信息[1]。中医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和其所依赖的背景文化,决定了中医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和难度。

2 中医术语的中国文化负载与翻译的文化缺省

纽马克[2]将文化定义为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是一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用特定的语言作为它的表现形式。中医术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特征显著,翻译中出现语言对等空缺也是常见的现象。

2.1中医术语有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众所周知,中医学遵循《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难经》、《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典籍所建构的知识系统。中医典籍中通过隐喻(metaphor)、类比(analogizing)的命名方式形成的中医学专门术语,绝大多数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体现了中医学特有的取象类比的思维模式。换言之,绝大多数中医学术语具有医学价值、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2.2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缺省中医和西医各自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因此中医术语的英译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缺省现象。文化缺省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是某一文化内部运动的结果,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在遇到这样的缺省时常常会出现“意义真空”[3]。因此将中医术语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具有很大的难度。

3 中医术语翻译的补偿策略

3.1劳伦斯·韦努蒂的归化异化理论对中医术语翻译的适应性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以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翻译的历史》中提出了翻译的归化(domestication/ adapt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策略。韦努蒂认为归化是(译者)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通过采用准确、清楚、流利、为目标语读者所熟知的语言,对源语文本进行翻译,使目标语读者的陌生感降到最低程度[4]。归化法翻译融入了目标语的文化,缩小了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使译文的可读性增强,却不能很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异化法翻译以源语言文化为中心,最大化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和异国情调,能更好地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尤金·奈达(Eugene Nida)认为译者应该帮助目标语读者将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加以简化和本土化,使读者享受一次轻松自如的阅读之旅[5]。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应该分两步走。一方面采用归化法翻译中医术语,让目标语读者轻松地阅读,使跨文化交际更加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由于中医术语阐释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只有从这些概念术语发生和发展的文化源流、文化背景入手,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医概念以及学说的内涵和本质[6]。异化法翻译中医术语可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更好地传递中医文化。

3.2中医术语的归化翻译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有如下几种情况可以采用归化法翻译:

首先,一些中医的疾病名称,如:“乳岩”与西医的“乳腺癌”(mammary cancer)对应,则可以对应翻译。但中医疾病“消渴”较西医“糖尿病”更加复杂,只有在患者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尤其是以尿液中糖分含量过高为主要特征的情况时,才可以翻译为西医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sugar diabetes)。

其次,一些带有浓厚的中国哲学色彩的术语,翻译时要采用归化法,以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例如:“下病治上”译为“treating the upper to relieve purgative disease”;“热者寒之”译为“treating heat with cold”;“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译为“If one wants to treat wind syndrome,he should first treat the blood. Once the blood moves normally,wind syndrome will stop naturally”。

另外,将中医里一些带有强烈文学隐喻色彩的术语翻译成规范的医学用语,必需采用归化法。例如:在《伤寒论·阳明病篇》中有这样一段原文,“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7]此段文字中反复提到“失气”,为了保持文雅,古人使用“失气”,原义即是“放屁”,“失”即“外漏”,“气”即“矢气”,可以根据需要翻译为比较正式的flatus,也可以根据文体的需要翻译为比较不正式的“break wind”或者“pass wind”。

3.3中医术语中的异化翻译

3.3.1直译与音译结合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音译(transliteration)是韦努蒂提出的两种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医术语音译中,可以利用汉语拼音来翻译一些在中医药学中频繁出现的概念,如:阴(yin)、阳(yang)、气(qi)、脏(zang)和腑(fu)的翻译获得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保留中医语言和文化的特色,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直译法翻译一些中医术语也基本达成了共识。

3.3.2十一种方法命名中药方剂名称的翻译李照国[8]与倪明[9]在中医方剂英译方面都做过详尽的论述。此文认为细致的分类和公式化模式的翻译能解决纷乱的翻译现状。以下是11种不同类型中药方剂的翻译方法[10]:①从方剂名称可以看出主要药物成分的以“主要药物+剂型”命名,例如:牡蛎散(Oyster Shell Powder),河车丸(Placenta Pill),两地汤(Rehmannia and Lycium Root-Bark Decoction)等,这是中医方剂中比例较大的一部分。②以所治疗的疾病命名的药以“疾病名称+剂型”命名,例如:痛泄要方(Pain and Diarrhea Formula),牙疳散(Ulcerative Gingivitis Powder)等。③以药物疗效命名的药方可以用“疗效+剂型”命名,例如:急救回生丹(Emergency Rescue Pill),立效散(Immediate Effect Powder)。④主要药物成分和疗效命名的方剂可以用“主要成分+剂型+for+功效”命名,例如:石斛清胃散(Dendrobium Powder for Clearing Stomach Disorder)。⑤以服用药物的时间命名的方剂用“时间+剂型”公式来命名,例如:午时茶(Midday Tea)。⑥以药物颜色命名的方剂名称可以用“颜色+剂型”来命名,例如:紫金锭(Purple Gold Pastille/Lozenge),紫雪(Purple-Snowy Powder)。⑦以药物的剂量命名的药方可以用“剂量+剂型”来命名。例如:九分散(Nine-Fen Powder),七厘散(Seven-Li Powder),三两三(Three-liang-Three-fen Decoction)。⑧以药物的选用方法命名的方剂,例如:二陈汤(Decoction of Two Old Herbs)。⑨以中药的制作加工方法命名的方剂,例如:千锤膏(Ointment of Thousand Thumps)。⑩少量以比喻法命名的中药方剂,例如:玉女煎(Jade Maid Decoction)。11以中药适合采摘的季节命名的药物方剂,例如:二至丸(Two Solstices Pill)。中医药还有许多方剂在民间流行,没有被收集入册,因此以上命名方法仍然有待补充和完善,只反映了基本的归类命名情况。

4 结语

归化法与异化法翻译的运用需要由译者根据情况酌情处理。虽然中医的翻译是很实际的,但是笔者主张以异化翻译为主流,因为在中医翻译过程中,归化不像异化那样能够更好地保持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另外,应该看到中医术语英译的混乱局面基本结束,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和事实。然而中医术语英译传递的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非出版几本或十几本中医术语英译标准的书籍能够完全阐释,或者因为确立了某翻译理论而变得简单易操作,译者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要本着忠实传递原文的态度出发,谨慎对待翻译工作。笔者建议为医学院中医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英译理论课,并进行实践的操作,培养合格的一线中医文化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郑玲.中医英语译写教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3:13.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4.

[3]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 (6):55.

[4]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20.

[5]Nida E A,Taber C R.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

[6]罗枫.中医术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2):62-64.

[7]李心机.伤寒论通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6.

[8]李照国.论中医方剂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3,6(4):24-25.

[9]倪明.试从中医方剂命名的角度谈方名之英译[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5,5(4):37.

[10]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9-380.

(编辑汤敏华)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135-02

收稿日期:2015-03-03

作者简介:周丽红(1968-),女,讲师,研究方向:术语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