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式与英语新闻写作的语篇信息缺失

2015-03-20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图式语篇差异

胡 燕 琴

(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图式与英语新闻写作的语篇信息缺失

胡 燕 琴

(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众所周知,由于思维方式、背景文化和语篇结构的不同,中国学生的写作习惯、谋篇布局及其话语推理方式与西方人截然不同。运用图式分析英语新闻语篇,从文体图式和内容图式探索中西语篇差异,帮助其跨越文化障碍,摆脱中文思维习惯,在写作时合理规划语篇结构,以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

图式; 语篇分析; 信息缺失; 新闻写作

引言

国外学者对图式理论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早在1781年心理学家康德就提出了图式理论,他把图式看作是一种先验的范畴,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20世纪30年代, 心理学家Barlette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从而大大发展了图式理论。

图式是指“对过去的反映或经验的积极的组织”,主要分为两大类,包括文体图式和内容图式。文体图式是指谋篇构局、语篇结构或不同体裁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等;内容图式是指“有关文本内容的背景知识”如社会文化等方面。图式理论在语篇的产出(口语和写作) 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新闻写作方面的探讨甚少。

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中, 在谋篇布局方面常常使用汉语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修辞概念, 其话语推理方式和写作习惯不同于西方人, 头脑中缺乏相应的英语语篇图式来支撑。应用图式理论,转变思维方式,避免英语写作中的信息缺省现象, 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激活已有的相关图式,能够帮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一、图式与写作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方式

图式理论认为, 信息的处理过程通常包括“自下而上”的资料驱动加工及“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两种信息加工模式。这两种方式交互作用、同时加工,在语法、句法、语篇的不同层面上共同促进写作过程的实现。研究表明,写作者要想成功实现写作过程,要求写作者利用两种信息模式,自下而上,输入原始语言、语篇知识,利用必要的语法、词汇、语音等知识,通过字词解码,获得新的信息,合成较大的高层次图式,同时,自上而下调动了大脑中的既存图式,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段落结构,把握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分析、归纳、创造,处理好写作话题,重新组合写作语言,从而实现语义的重构,完成写作。如果图式丰富、正确,则写作文笔精彩,布局合理。如果图式欠缺,则写作文笔枯燥,文章索然无味。

因此,写作实际上是一种构建语篇图示的活动,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加工模式。也就是说, “写作过程主要是图式或背景知识与输入语言、语篇信息相互作用、相互匹配的思维过程”。它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促进语言的流畅性,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已有图式、如何丰富他们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并找到行之有效的写作策略,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由此可见, 树立图式意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发展符合英语本族人思维习惯的文章图式,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保证。

二、内容图式差异和新闻信息的缺失

1.社会文化背景图式差异对新闻的影响

内容图式指的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读者调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联系所给语言材料进行推理和充分消化理解。如果头脑中的已知图式和提供的语言材料一致,读者最能有效理解作者的用意,和作者进行成功的交流。图式的产生和人们的社会经验有关,不同的经验和社会图式必然存在着差异。一定社会中的图式语言必然受到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认知的影响。因此,要顺利解读中英文新闻,就要熟悉当时的社会背景,把握当时的时局。

下面这则对谷歌事件的报道充分体现了社会文化背景对理解新闻的重要性。BBC曾这样报道过:“This new puts China in the spotligh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they want to filter a site that is legal in Hong Kong.”在The Guardian中也有这样的话:“In Google's statement, the company said it is now sending Chinese users to the Hong Kong service-which, thanks to its uniqu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is not censor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political content.”众所周知,中国施行的是“一国两制”的政策,内地是社会主义,而香港是资本主义,了解这种政治体制,我们就容易得知:谷歌把搜索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香港就会把中国放在聚光灯下,正是这种制度让谷歌公司打了一个很好的擦边球。

由此可知,社会背景不同,国家制度不同造成了谷歌和中国大陆的分歧。因此,文化、宗教、制度等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报道,从而产生文化冲击和文化障碍。

各个民族由于历史上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句子结构和词义差异。翻译时译者应该考虑语言的信息功能,必要时增添一些文字背景进行解释说明,尽量充分地表达异域文化,传播他国文明。如“三农问题”, 译者最好译为: the three main agriculture-related issues- the countryside, farmers and farming。如果我们直接译为the three main agriculture-related issues时, 国外读者可能会感到不知所云。因为在他们的文化模式中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三农”。还有,如不了解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造成文化空缺,头脑中缺乏相应的图式,无法了解句子语义,也就无法进行交流。

如果不了解其缘由,就无法了解其内在涵义,也 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图式,引起文化空缺,造成文化障碍。再如英美报刊经常称利比亚总统卡扎菲为“ Aimless Missile”(不定向导弹),因为卡扎菲令西方首脑无所适从。自“水门事件”后,“Watergate scandal”一词被用来指任何一件肮脏的政治交易,如美国称美国秘密卖武器给伊朗的交易为“Irangate”(伊朗门事件)。因此了解各国文化背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丰富内容图式。《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有这样一句子:“He remains, fundamentally, a cautious man-a leader who seeks regional consensus, safety in numbers.”他基本上仍然是谨慎的人——以为谋求该地区大多数国家一致和安全的领导人。

这里,谚语“there's safety in numbers”本意是“站在多数一边就安全”了,因此结合此句谚语的含义,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上句的含义了。

2.思维模式的差异对新闻的影响

语言和思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语言承载着思维的形式,思维决定着语言的方式。不同的思维差异反映出语言的不同;不同的语言体现了思维模式的差异。从不同的视角报道同一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体现的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的视角都有差异。中英文化由于其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其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说来, 中国人比较委婉、含蓄, 喜欢间接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经常将其作品或谈话的主题交由读者或听众去体会、发掘,注重整体统一。而西方人崇尚个性, 强调自由表达个人的观点, 其文章往往观点鲜明, 直截了当, 他们重视推理过程, 更注重思辩理性,善于分析。如英语报道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要更多一些;而汉语的报道大多是从集体或是官方的角度出发。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而中国人重视的是集体主义。如这样一则英文报道:“Ever since Google went public about the cyber-attacks it suffered back in December, it has occupied a lonely stage.”“So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other high-tech firms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Will they come out and follow in Google's footsteps? Most commentators seem to think not”。“professor Jonathan Zittrain, co-founder of the Berkman Centre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and Harvard University, told me that”-BCC, professor Jonathan Zittrain以个人的名义发表了对此事的看法。而汉语报道恰恰相反,喜欢使用这样的措辞,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负责人”或者“这位负责人谈到”,来表达官方、政府或组织的想法,体现了几千年来崇尚的集体主义思想。

三、文体图式差异和新闻信息的缺失

文体图式是一种形式图式, 是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文章的标准样式。文体图式是随着阅读材料的丰富和所接触的文章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如想与英语本族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就必须了解符合英语本族人习惯的文体图式, 遵循他们的文体规范。笔者尝试从段落结构、衔接手段两大部分来进行英汉文体图式的对比, 归纳出几点总体区别特征, 以期能对英语写作教学有所裨益。

1.段落结构差异:线性结构和螺旋型结构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篇组织原则。”外语学习者在写作或翻译过程中, 由于缺乏对目的语语篇组织规律的了解,往往把母语的语篇组织原则迁移到目的语中, 造成译文结构偏差。了解中英文新闻语篇结构是准确进行新闻写作的基础。典型的英语段落是以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 即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开头的。在写作中, 作者可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交替使用平行和垂直发展模式, 在广度和深度上, 使主题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论述。段落因此呈现出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线性结构。例如:

China's second largest railway station will be opened to traffic late this month in south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The newly-completed Guangdong East railway station will replace the existing station,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hub on the Beijing-Kowloon railway line.

The new station is a modern and multi-functional complex under an advanced management methods, using modern technology for passenger handling and a computerized ticketing system.

The station is expected to handle 42 pairs of passenger trains daily, and 15 million passengers by the year 2000.

这则新闻首先开门见山报道中国第二大火车站即将于本月下旬通行。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呈线性分两点展开论述,具体阐述新火车站开通的情况、配置和载客量等。

汉语的话语发展模式是以螺旋形的方式加予展开,采取迂回式的方式进行的,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而英语的语段发展模式呈线性发展趋势,直截了当,切入主题。例如这样一则新闻:

昨日早上8点多钟,本市高速路出京方向交通流量开始上升,尤其京藏高速交通压力较为突出,拥堵路段主要出现在六环至居庸关出京、上清桥区五环盘桥上京藏高速位置。市交通委官方微博显示,昨日上午,京藏高速甚至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

另外,京承高速三环至收费站出京一线车多行驶缓慢。京开高速的交通压力则主要出现在五、六环之间的出京方向,辅路西红门位置的事故也对通行造成了一定影响。

根据以上这则新闻,可以看出,中文新闻段落推进方法是层层递进,首先铺陈背景信息,进一步阐述新闻的细节;英语新闻的段落篇章是从新闻推向背景信息,一点一点地慢慢披露出来,是从“总体”到“细节”的写作思维模式。而中文新闻更强调开门见山,着笔伊始就把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和盘托出。简而言之,英美的直线式思维的特点就是先点题,后佐证,所谓“开门见山,有话直说”。螺旋式则是先铺垫,后总结,甚至没有总结,而是希望读者借助“精神劳动”心领神会、自行判断。

2.语句衔接方式的差异:形合法与意合法

所谓形合法(Hypotaxis),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或分句) 衔接起来, 而汉语可用 意合法(Parataxis) , 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一定依赖连接词语。

汉语句子属于竹式结构。汉语句子按照逻辑思维,层层展开,就有如竹子一样,一节一节地连接下去。句子和语义有其一定的关联。一般来说,汉语中两个分句之间不必用任何连接词, 从意义上可推断出两者关系。而英语中主干结构突出,即读者应首先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结构,然后再运用所掌握的语法关系找出其他结构,如定语从句、宾补等结构。

总之,英语新闻更喜欢使用有众多修饰语的长句,句子结构更喜欢使用关联词which, that, and等。

因此,英语的连接词不仅多, 而且出现频率也相当高, 据粗略的统计, 连接词的覆盖率一般在10%左右( 此数据参照王寅1990 年的统计) 。连接词就起了衔接各类逻辑语义的功能, 言明作者思路的去脉与标记, 故而又被形象地称为 signal words. 例如:

Kerry called Bush Wednesday morning to concede defeat after initially holding out hope that uncounted provisional ballots could give him an edge in Ohio, which would have given him the electoral votes needed to win the election.

克里星期三上午给布什打去电话承认竞选失败。早些时候克里还寄希望于一些未计选的暂时票,这些选票会有可能帮他在俄亥俄胜出,而这些选票正是他赢得大选所需要的。

结论

英语新闻写作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文化知识,是二语写作的一个盲点。此外,由于思维方式、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英语和汉语的语篇结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差异。应该了解中英谋篇布局的异同,并在写作中加以重视。同时,教师补充图示知识,填补文化空缺,介绍英语语篇特点,增加异国文化背景知识,开设英美文化课,中英新闻写作课,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摆脱中文思维习惯,了解中英语篇差异,比较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的异同,有利于提高英语新闻写作水平。

[1]Cook, G. Discours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H.G.Widdowson.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 邢献红. 图式与英语写作的语篇信息缺失[J]. 嘉兴学院学报,2010,(3).

[4] 陈彩云,王海. 中英新闻导语篇章推进方式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1,(3).

[5]李红梅, 颜志蓉.文化差异对中英新闻标题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

[6]张其海. 中英新闻导语的结构对比及其翻译[J].考试周刊,2007,(43).

[7]张全义.实用新闻英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15-116,147-149.

(责任编辑:刘小林)

Schema and Missing of Information in English News Writing

HU Yan-q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rao Normal College,Shangrao Jiangxi 334001)

As we all know, the writing habits, discourse arrangement and language inference way of Chinese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s due to the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cultures and discourse patterns. Therefore, Applying the schema theory to the analysis of English discourse and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ews discourse, it can help Chinese students to cross the cultural barrier, and get rid of Chinese thinking pattern, thus arranging the discourse properly and promoting English writing level.

schema; discourse analysis; missing of information; news writing

10.3969/j.issn.1009-2080.2015.03.027

2015-05-06

上饶师范学院2011年教改课题“认知图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阶段性成果。

胡燕琴(1979-),女,江西樟树人,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H315

A

1009-2080(2015)03-0099-04

猜你喜欢

图式语篇差异
相似与差异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