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探索

2015-03-20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大学生

季 平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州 350002)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少数民族优秀学生进入到普通高等院校接受大学教育,并逐渐成为非民族地区、非民族类普通高校重要生源。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普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因为这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和谐稳定与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相关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祖国的统一。[1]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积极调整和开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于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交通相对不畅的偏远地区,有本民族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及宗教信仰等。进入大学后生活在以汉族大学生为主的校园内,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有着显著的不同,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

1.本民族自我意识强

民族的自我意识是在各民族自我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凝聚的、表现一个民族在文化、习俗、信仰等方面的一种独有心理状态,它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延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社会环境下成长,自小耳濡目染地接受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等的熏陶,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了诸多的情感体验,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相符的道德、美感、理性的追求等的定势心态早已形成,造就了特有的思维模式。[2]而在以汉族大学生居多的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自我意识表现得尤为明显和强烈,对本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很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迫切希望得到汉族大学生的认可、理解与尊重。

2.校园“小团体”现象明显

人对陌生环境会产生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和对家乡、亲情的强烈思念,“抱团”与乡谊则成为在陌生环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具体到高校而言,同学、同乡、同省、同族等便成为在陌生环境下的一种“集体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的民族性特点,使得他们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排斥或很难融入汉族学生的生活圈中,从而导致这种“集体适应”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校园“小团体”盛行。据调查,非民族类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刚进入高校时,都会出现强烈的孤独感、怀疑感、依赖感及思乡之情。这些情愫促使他们更喜欢和本民族学生聚集活动,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团体。汉族学生比较难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交际圈中,双方差异感明显。[3]人际交往范围变小,容易形成一些民族、地域特征明显的跨班级、跨院校的非正式群体,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与汉族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习交流,甚至还会因为小摩擦而发生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

3.才艺能力突出

民族地区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造就了独具民族风格、特殊文化气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就受到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在才艺方面具有很高的表演天赋,因此他们都能积极踊跃参加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展现自己。这不仅能使他们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崭露头角,大放异彩,而且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分析

1.新环境带来的生活适应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民族聚居地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食、语言、宗教信仰等都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亟需适应的问题。首先受到冲突的就是饮食、穿着等生活习俗,尽管大学会实施一些措施进行协调,如设立清真食堂等,但是终究与本土的民族氛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都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4]在大学低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刚刚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同时也接触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在文化的相互比较中存在一定的危机感,在强烈的自尊和平等思想的召唤下,显现了躁动与不安,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遇事不够冷静,容易冲动。[5]此外,与汉族大学生鲜有沟通交流,仅局限于本民族同学的交际圈子,会导致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孤独感增强,阻碍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

2.文化基础薄弱引起的学习适应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加上民族地区语言教育方式不同,相对于汉族地区学生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薄弱。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汉语运用的不纯熟,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本民族语与汉语间的语言转换问题,这往往导致不少学生表现出知识理解慢,基础薄弱者表现在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回答问题用词错误。而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上,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这些会严重地挫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信心,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影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放到一个特殊的位置,即过分依赖国家现有的一些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很难融入到大学这样一个大的学习群体中来。[6]

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注重思想引领,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形成“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观念,使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的适应性困难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和就业上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生活中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同时结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及实践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民族观,强化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2.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对灵活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与保障机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坚持同一标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则要灵活处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引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和提升高校辅导员能力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辅导员加强民族知识的培训学习,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服务能力。此外,普通高校应加强与民族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各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各项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切实为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7]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有着较高的文艺才能,且具较强的自我表现能力,高校应积极开展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少数民族节日,高校应以此为契机,鼓励和倡导不同民族学生共同庆祝和联欢,并以此为契机让不同民族的学生互相了解、学习对方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4.实施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帮扶工作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适应高校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高校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帮扶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与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朋辈辅导活动,帮助和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及奖学金评定时,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成绩折算,奖励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学生[8],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树立标兵典型,发挥榜样和带动的作用。在生活中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设立清真餐厅,每逢少数民族重大节日,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高校应积极拓展资助渠道,设立“绿色通道”和专项资助资金,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在心理层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疏通在生活和学习适应上的失落和困惑,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讲座、素质拓展等方式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自我调整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1]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152-154.

[2]霍云霞,徐有梅,谢银华.少数民族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7,(3):101-103.

[3]罗晓蓉.冲突与调适——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样态与管理[J].贵州民族研究,2010,(6):163-166.

[4]哈力娜,和红燕.从心理适应角度探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J].新西部,2008,(16):149-153.

[5]伊莉曼·艾孜买提.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做好管理工作[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2):18-20.

[6]马合沙提,古丽米拉.加强石河子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233-235.

[7]刘一.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02-104.

[8]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69-7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多元民族
大学生之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