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命关爱看高校教师管理

2015-03-20胡智惠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师节高校教师学术

胡智惠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奚恺元,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教授曾经提出“幸福学”(Hedonomics)理论,他指出,人们是否真的幸福,可能并非完全取决于绝对财富的多少。生活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追求对个人而言的幸福最大化,这不是财富最大化能够替代的。现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基础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对经济增长的看法会受到一些人性化因素的改变,例如人们在工作中生命是否受到关爱、工作是否愉快、自身才能是否能够发挥。人们的幸福指数虽然和物质水平直接相关,但很多人忽视了物质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例如心理压力增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关怀等现象。基于这一理论的看法,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就不能直接用他们的收入来准确衡量。全方位的关怀、深层次的关爱,才能支撑起人们高质量的生命。高校教师所承受的压力究竟有多大?社会和学校应该给予高校教师怎样的生命关爱?目前,对高校教师生命关爱的缺失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对高校教师自然生命关爱的缺失

2008年,曾经针对中国职场人士做过“工作倦怠”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表现为中度倦怠的有近43.2%;表现为严重倦怠的有10.8%。这不禁让人感慨,原来在我们身边的人们10个人中就存在1位有严重工作倦怠的现象。广东省教育工会曾经对省内高校近万人进行健康状况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的高校教师只有约10%,约20%属于各种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的高校教师占70%,这其中又有30%到50%的比例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

“过劳死”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蒋筑英、罗健夫等人的英年早逝虽然是20世纪的遗憾和悲剧,但每每谈起还是会引发群众的议论纷纷。但是,时隔二三十年后,这类现象仍然时有出现,甚至还愈演愈烈,催发人们必须认真面对这一社会问题。

大学连续扩招后,一些高校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学生多了,班级容量膨胀,老师的课程工作量倍增,压力自然会加大。除了这些压力,当今经济效益优先考虑的情况下,教师科研项目等级高低、课题经费多少都关乎教师的职位晋升和职称评聘,逼迫高校的学术氛围愈发的市场化,教师要想办法出去拉项目、报课题、找经费。教师群体是要求上进的,又有谁甘愿坐冷板凳呢?

二、对高校教师学术生命关爱的缺失

赫茨伯格(F.Herzberg),西方激励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和外在的保健是影响人的需要和动机的两种因素。所谓激励因素,主要是指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有关的因素,例如个人得到发展、工作成就感和社会认可度高等。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容易激发人们工作热情的激励效果。所谓保健因素,则是指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例如个人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单位的福利待遇和管理制度等因素。当这些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会引发愉快的情绪体验;但是,不能得到满足时却会引发不满的负性情绪体验。可以看出,保健因素虽然不是直接起激励作用的因素,但能够稳定人的情绪,防止人们在工作中产生不满情绪。

依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审视当今高校教师从事学术科研活动的心态,不难看出,种种事件显示出教师的不满,究其主要原因应该是高校充满行政化色彩的学术环境。很多学校对学术问题进行管理或者干预的方式往往都是通过行政手段。高校本应该是充满学术气息的净土,在这片净土中教师可以感受到学术气息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但是,很多高校忽略了教师进行科研学术活动的创造性和规律性,学术以外来自权力的压抑和束缚使高校教师降低了自己的幸福感。高校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的因素是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

学术水平评价绝不仅仅限于对科研水平的评价,对教师的学术评价除了评价其科学研究与发展之外,还应当包含对教师教学以及各种学术表现等内容的评价。教学是教师最基础的本职工作,但是因为高校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论文和课题在晋升职称过程中的作用远比教学来的重要,许多高校教师顾不上课堂教学质量,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这些“重头戏”上,这样就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对高校教师精神生命关爱的缺失

“教师节”是社会对教师这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认可和肯定,社会和人民赋予了教师崇高的荣誉和职业尊严。在这个节日中,教师们渴望能够感受到这份荣誉和尊严带来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节”应该是所有教师的节日,但是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教师节的意义仅仅是一句“教师节快乐”慰问语。高校教师节的表彰大会上,教师节演化成为优秀教师和有突出成绩的教育专家们的节日。我们应该看到,教育事业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和有突出成绩的教育专家们支撑起来的,他们只是相对优秀或平等优秀中选出的。还有更多的教师,他们在教学一线含辛茹苦地教诲着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但是从来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一篇论文;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评不上教授,但是他们的学生一样可以成为一方栋梁。说到这些,不禁想起“尊师重教”这个词,令人感到汗颜。

“教师节”的庆祝方式很多局限于仪式上,领导主持,代表发言,歌颂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号召大家向优秀学习……。大多优秀教师成功的背后往往充斥着困难、痛苦、无奈,这会让教师们由衷地感慨,敬佩优秀典型的坚韧。但是这种感慨和敬佩并不能点燃所有教师内心的激情,也不会引起其他教师的集体效仿,因为谁也不想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牺牲幸福感基础上的。

笔者认为,“教师节”在歌颂宣扬优秀教师的同时,更应该让人们知晓在“优秀教师”成长的背后遇到的困难、障碍,看看社会和学校可以做些什么,真正能帮助到所有教师,看看教师的内心真正需要什么。

四、物质激励,关爱高校教师自然生命

赫茨伯格说过:“任何组织的首要功能,不管这组织是宗教的、政治的或工业的,都应该是去满足人们为享受美妙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教师的劳动成果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上课”,而“上课”背后的备课,甚至教师的科研工作经常被别人忽视,高校教师的收入是低于其劳动价值的,再加上过分强调教师应该有奉献精神,高校教师对现状的不满显露无疑,对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倦怠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都受到影响。

社会赋予高校教师崇高的荣誉和尊严,也赋予了高校教师特别的角色特征,他们要拥有探索真理、追求科学精神及科教兴国的使命感。高校教师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同样有自己的各种需要。需要是激发人类积极性的源泉,高校教师权衡自己的经济报酬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分析高校教师的需要是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前提条件。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机制,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是这一管理机制的充分体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高校教师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同样遵循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高校教师的发展首先要建立在满足其生存的经济利益基础之上,其次才能论及情感与尊重需要,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低水平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去追求和实现高水平的需求。如果片面谈论教师的高尚情感和奉献精神,谈论他们应该如何做好文明的传承,如何为实现民族复兴做出贡献,如何搞好科研和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而忽视高校教师的经济利益是否满足,这是不现实的、不可取的。

五、补正制度,关爱教师学术生命

首先,以知识为核心应该成为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价值取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赋予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是生产知识,社会服务是应用知识,这三种职能的发挥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在高校中,教师的知识活动是教师工作质量的保障,是高校知识活动系统的基础,教师的知识活动决定了大学的知识活动能否运行,决定大学知识职能的发挥。

其次,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考察应该以学术质量为基本准则。质量是成果的价值所在,在数量和质量之间,科研成果应该更加侧重于质量。研究表明,历史上绝大多数科学家的成果都是以少而精著称的,真正高产的科学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执行时,如何处理好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成为评价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再次,评价制度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的地位。高校的社会功能主要是靠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同样体现着学术水平,无论从微观的知识传播,还是从宏观的科技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职能是任何科研活动不可替代的。教师学术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是教学活动,衡量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应该首先看他的教学水平如何,脱离教学来谈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是不客观、不科学的。因此,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的地位。

六、精神激励,关爱教师精神生命

高校教师的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这是基于工作的性质和工作过程的特点而言的。高校教师的工作有其独有的复杂性,从劳动的主体到劳动的对象,再到劳动的产品,这一过程就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高校教师的劳动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上课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多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融汇,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极其精细的精神生产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界上是为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由此可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满足高校教师的精神方面的高层次需求,提高和发展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才能进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赫茨伯格认为,激励是由在工作中产生的挑战性、成就感、责任和进步等因素引起的巨大的激励作用。物质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物质需求的满足还不足以激励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目标管理理论认为,把组织的需要和目标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和目标,才能有效的满足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双方达到共赢。据此,高校教师个人的需要和目标与学校的需要和目标一致时,高校教师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后,就可以既能获得经济上的物质激励,又能获得肯定得到精神奖励,得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满足,高校教师也为实现学校大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1]D.s皮尤.组织管理学名家思想荟萃[M].唐亮,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65.

[2]刘则渊,韩震.知识活动系统与大学知识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1-35.

[3]Douwe Beijaard and Nico Verloop.Assessing Teachers'Practical Knowledge[J].Studies in Education,1996,(3):275.

[4]刘明.科学计量学与当前的学术评价量化问题[J].浙江学刊,2004,(5):182.

[5]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3.

猜你喜欢

教师节高校教师学术
叮咚,你的教师节攻略到了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今天是教师节
教师节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又是一年教师节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