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异化消费的反思与理性消费的构建

2015-03-20孙丽娜彭肖建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异化消费大学生

孙丽娜,彭肖建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与此同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传入,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难免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和冲击。消费观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出现异化消费行为。异化消费在高校逐渐蔓延,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面对这种嬗变,我们要理性对待和反思,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一、异化消费的内涵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出当商品满足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之后,会向人宣布独立而客体化,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载体,这种消费品能够左右消费者,变成支配主体,由此,异化消费就产生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指出异化消费的实质是人与其自身相脱离,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消费不是因为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产生,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的消费使消费者成为消费活动的奴仆。[1]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告诉我你扔了什么,我就会告诉你你是谁。”从符号学的角度阐释了异化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不断追求满足被制造被刺激出来的欲望。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一种无度地占有符号价值消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Ben Agger)认为异化消费源于异化劳动。人们为了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2]劳动者感觉不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就从消费中寻求幸福和快乐。

大学生的异化消费是指大学生在购买和使用物品时,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获得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将消费作为物欲满足和感官享受的手段。为了获得某种外在符号,消费成了财富多少、成功与否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实现人生目的、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

二、当代大学生异化消费的现状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讲到:“人类不断异化,社会生活愈发‘商品化’,我们的文化鼓吹贪婪、攻击性、不加思考的享乐主义和日益严重的虚无主义,我们正逐渐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存在着一定的非理性状况,异化消费行为呈现多层次、多结构的特点。

1.冲动消费

大学生的冲动消费是指在外界因素促发下所进行的事先没有计划或者意识的购买行为。[3]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浓厚的好奇心,并且喜新厌旧。一些商家往往抓住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专攻大学生群体市场,利用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推陈出新。大学生禁不住诱惑,极容易一时兴起,凭一时的喜好走入冲动消费的误区,而不考虑自身是否真正需要这种商品。这类大学生信奉的是“喜欢就是任性,买买买。”当发现新商品时,旧的便被束之高阁、闲置一旁,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一次性消费

生产厂家和销售商通过加速商品流通来加快资本再循环与扩大再生产,从而缩短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时间周期,大量的一次性制品便应运而生,一些厂商纷纷鼓吹一次性制品的优越性。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一次性制品已司空见惯,一次性消费随处可见,一次性纸杯、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纸巾、一次性文具等等。一次性消费的方便快捷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备。殊不知在这些自然状态下难以降解的一次性制品背后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白色污染。就资源而言,一次性消费实际上仍是一种粗放型的生产与增长方式。[4]

3.攀比消费

攀比消费是指大学生因为好面子,唯恐比别人差,而不顾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进行的从众消费,直接导致了炫耀心理和虚荣心的产生。不少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一味地追求时尚和名牌,在人际交往中出手阔绰,请客送礼讲排场,这些都是攀比消费的典型表现。他们遵从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消费理念。有些家境不好的同学为了同其他人保持一致的消费,甚至置道德、法律于不顾,走上违法犯罪的极端道路。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关注的焦点是代表着某种社会地位、生活品味、财富象征的符号,以金钱来追求幸福,实现自身意义和价值。这些商品往往同时尚、地位身份和生活的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外在于人的真实需求。[5]

4.过度消费

“今朝有酒,今朝醉”、“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等消费观念已深入人心。近些年来,大学校园中信用卡的使用越来越普及,贷款消费等超前消费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同学贷款或者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奢侈品。“月光王子”“月光女神”等称谓的出现说明当代大学生不具备合理的消费知识和理财观念。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为满足一时的欲望想方设法去筹钱,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购买能力,享乐主义盛行。毫无节制地过度刷卡透支使更多的大学生沦为“卡奴”。高筑的债台只能由父母埋单,很多大学生还未走出校园就面临着诚信危机。

三、当代大学生异化消费的原因及危害

当代大学生异化消费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受到不良消费观念的冲击,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异化消费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第二,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精神世界迷茫转而迷恋物质世界。[6]第三,大学生自身的消费心理不成熟,易受误导。大量的广告对异化消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不断满足着子女物质方面的需求,但是教育其如何理财、如何消费方面仍相对薄弱和欠缺。第五,高校理财教育不匹配,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宣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但在个人理财这一环节上的教育仍相对不足。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时期,异化消费会使大学生产生价值虚无主义。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找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扭曲对幸福的理解,最终阻碍了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安德烈·高兹(Andre Gorz)所说:“成功不再是个人评价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生活品质的问题,而是主要看所挣的钱和所积累的财富的多少。”异化消费加剧了社会的功利性,给大学生的精神道德领域带来严重的污染和侵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异化的,是靠金钱物质来维系的,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校园和谐氛围。异化消费同时也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对于不太富裕又心理不平衡的同学来说,无疑将会产生严重影响。这种异化消费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对欲望无止境追求,对商品无止境消费,导致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张,对自然过度掠夺,其结果必然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大学生的异化消费在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影响人与生态可持续和谐发展,这无异于逐步走向集体式的慢性自杀。

四、当代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构建

生态危机使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习惯性期待趋于破灭,人们开始反思这种消费主义生存方式的合理性,进而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生活质量。这一过程称之为“期望破灭的辩证法”。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反思自身存在的异化消费行为,倡导构建理性消费,从而使大学生从异化消费中清醒过来。

1.适度消费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异化消费是建立在与人的真实需要毫无联系的虚假需要的基础上的。这种虚假需求是在广告等大众媒体的刺激下产生的,是外在的强加于人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了其人本向度。大学生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的真实需求,哪些是非理性因素控制下的虚假需求,重构需求理论。真正的消费是使人的需求成为支配消费的唯一目的的消费。[7]做到适度消费就要不受外界干扰,才能达到真正的消费目的。

大学生作为单纯的消费群体,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理财和消费能力,合理安排个人生活,做到开支有计划,量入为出,培养控制、驾驭金钱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严于自律、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自觉反对享乐主义,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作风。保持批判性和否定性,保持健康理性的消费心理,以清醒的头脑抵制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各种诱惑。

2.精神消费

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指出:“人的需要永无止境,它只能在精神王国里实现,在物质王国里永远不能实现。”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还应注重精神境界的提高,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平衡。异化消费使人们不再把自由自觉地创造性的劳动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却用对物质商品的占有和消费活动来定义幸福,由此造成劳动-闲暇二元论现象。大学生要理顺需要、消费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强调学习的工具理性,而应追求学习的价值理性。通过学习追求理想事业,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提高自身审美情趣,追求精神创造、精神享受等更高层次的需要,拓展文化、科学、艺术等精神消费,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3.绿色消费

异化消费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消耗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整体,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今天绿色环保的消费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要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联系起来,像呵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呵护生态环境。在大学生群体中要倡导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使用一次性制品,实现可持续性消费。强化绿色商品、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教育,更加理性地选择健康、环保、科学的消费方式。大学生应树立起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念,致力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模式,为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应有贡献。[8]

4.健康消费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部分原因是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缺乏对健康消费概念的理解。比如有的大学生一日三餐很少去食堂,每天食用的是麦当劳、肯德基、可乐等这些快餐食品和不洁外卖。大学生花钱消费的这些垃圾食品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不利于大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有的大学生吸烟喝酒,甚至出现酒精依赖、烟草依赖等心理疾病。还有的大学生把钱花在网络游戏世界中,终日宅在宿舍、泡在网吧,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所有学校在每学年开展覆盖所有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消费的意识,把时间、金钱和精力用在学习和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方面,养成健康消费的良好生活习惯,摒弃不良嗜好。

结语

关于异化消费,马克思有过深刻地论述:“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的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的消费。”大学生异化消费不仅造成了大学生人性的扭曲,导致了人的异化,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大学生需要认识到异化消费的危害,人生目的并不是为了消费,重建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能促进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1]黄祖辉.大学生网络消费异化的哲学反思[J].高教探索,2013,(2):145-149.

[2][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4.

[3]甘伟平,陈元园.消费异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学理论,2015,(7):139-140.

[4]刘金凤.解读当代大学生异化消费现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1):7-9.

[5]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1.

[6]陈振旺.大学生符号消费现象解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19-123.

[7]王淑娉.大学生消费异化行为之批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维度[J].沧桑,2011,(1):127-128.

[8]刘世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1,(1):59-61.

猜你喜欢

异化消费大学生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40年消费流变
大学生之歌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