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

2015-03-20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潍坊市潍坊职教

任 培 华

(山东潍坊职业学院 科技处, 山东 潍坊 261031)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

任 培 华

(山东潍坊职业学院 科技处, 山东 潍坊 261031)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研究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立足于潍坊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发展面临的机遇,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制度、策划与实施等多层面论述了潍坊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体制、机制和策略。

潍坊市;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作为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潍坊市域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优势明显,构成了潍坊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地域背景。近年来,潍坊市明确提出了突破滨海,加快建设滨海科教创新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等六大领域,走制造业强市之路的发展目标为潍坊市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重大机遇,潍坊职业教育如何创新发展,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潍坊市域内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职业教育规模较大。市域内共有各类高等院校17所,其中,本科院校5所;全日制在校生总数15.3万人;拥有中等职业学校42所;职业教育特点鲜明。从2010年开始,连续四年承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金牌四连冠;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共获60枚金牌,占全省获奖总量的1/2以上;职业教育探索突破较多。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和省政府正式签署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协议以来,积极开展职教改革创新发展试验,在高职教育的创新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

二、潍坊市域内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具备的条件

1.“蓝黄两区”建设发展助推潍坊高等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近年来,潍坊作为“蓝黄两区”叠加的地级市,先天的政策优势使得潍坊高职教育在区域发展中起着率先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潍坊市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强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以上“蓝黄两区”建设和“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策略,使潍坊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劲。

2.省部共建国家职教创新发展试验区拉动潍坊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2010年以来,省部共建国家职教创新园区,使得潍坊市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保障机制、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和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等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创造了条件,为潍坊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进行先行先试,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高职教育保障机制,形成了宝贵的财富。

3.滨海大开发催生滨海科教创新区高等职业教育组团发展

潍坊市按照“拉动两翼、服务黄三角、辐射环渤海” 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突破滨海、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战略,倾力建设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区,逐步打造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中外合作办学配套、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为潍坊市的高等职业教育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与方向。

4.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更加迫切,为潍坊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让更多的初中生、中职生接受高职教育乃至更高层次的本科教育成为现实,更利于学生多样化成才,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对潍坊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雄厚的职业教育实力具备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条件

潍坊市域内发达的职业教育规模,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中高职教育均衡发展和较高的人才培养水平,使潍坊具备了全面实施高职创新发展的基础。

三、潍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当前,潍坊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勇于探索,先行先试,敢闯新路,探索出一条可借鉴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一)政策层面创新

一是出台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拨款增长幅度,并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改善和拓宽融资环境和渠道,鼓励社会投资或捐资助学。二是出台奖励政策,使得校企合作更具可操作性,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方面,企接收高职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高职院校生产实习、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方面享受政府补贴、政策倾斜、指导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制定财政补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政策和初、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兼容衔接相关政策,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资源共享,为初高中生开展职业认知与职业技术教育。四是以建设滨海科教创新园区为平台,加快滨海科教创新园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政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或培训企业职工,鼓励企业优秀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与业务水平。五是探索国办高职院校在股份制改革试点,在高职院校的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二)体制层面创新

一是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分类指导和管理,重点建设示范、骨干、名校等高职院校,给予扶持,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办出特色,跨入全国一流高职院校行列;加强对实力较弱院校指导,通过招生计划的控制和专业设置,加大投入促使学校快速发展,使名校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共同发展;二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法人主体地位,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促进高职院校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新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方式;三是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四是统筹协调全市高职院校合力发展,在组建省、市职教集团基础上,创新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发展职教集团服务产业的新途径,推动驻潍高职院校发展。

(三)机制层面创新

一是健全完善试验区建设评价考核体系,将试验区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纳入支持“蓝黄两区”建设项目考核。二是根据高职院校的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体现地域特色,符合职教规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宏观指导与监督评价运行机制。三是建立符合实际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使得人才培养更能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四是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千方百计吸引行业、企业、社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办学,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培养体系创新

一是搭建中高职一体化立交桥,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的衔接口径,扩大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自主权,高等职业院校招收高中和中职毕业生全面实行单招、注册入学;二是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自主考试录取试点范围和录取比例,各高职院校通过笔试、面试、技能测试等形式,推动实现对学生“多元评价”的转变;三是积极探索中职与应用本科教育的“3+4”对口衔接培养,从初中起点,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四是贯通高职与应用本科教育的“3+2”衔接培养,探索高职研究生教育,形成职教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体系;五是借鉴诸城农村社区学院的形式,疏通、拓宽社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渠道,推进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五)模式创新

一是立足“蓝黄两区”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通过设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高职院校制订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改造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开发新兴专业,培育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使专业设置符合“蓝黄两区”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加快投资建设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加大对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和资金投入,采取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合共建的形式,建设全省一流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提升学生职业技术技能。三是深入推进校企实质性深层次合作。成立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吸纳行业企业,合作设立“厂中校”“校中厂”,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共同进行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标准制定、教学实施、顶岗实习与就业推荐等,鼓励企业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四是优化课程体系,凸显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传统上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以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逐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平台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用动态指标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测、评价。五是培养造就“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学一线专任教师的轮训,增加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时间,逐步设立部分灵活编制,由学校自主聘任高级技术人才担任技能教师。

(六)特色层面创新

一是对接“蓝黄两区”建设,以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机遇,建设适合“蓝黄两区”产业结构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型职教园区;二是以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为平台,打造半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三是以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为契机,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四是以共建高职院校董事会为载体,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技能人才。

近年来,潍坊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创新发展,已建有14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近30万人,所设专业覆盖一二三产业。组建了纺织、软件、畜牧3个省级职教集团和现代服务、机电设备、化工、数控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5个市级职教集团,建成30个市级特色品牌专业。部分高职院校实施了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方式,中高职本科教育贯通培养、协调发展,稳步推动高职办学层次向高位延伸效益显现,先后有4所高职院校“3+2”本科录取分数线均超二本最低录取线,与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省属重点高校搭建起了“立交桥”。高职院校单独招收高中阶段毕业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截止目前,潍坊具有单独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达到8所,其中中职毕业生对口录取比例达到61%,大大超过往年。“‘3+2、3+4’看似开了一个小口子,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山东省教育厅有关领导这样评价这场改革,成为潍坊职业院校新的办学亮点。潍坊滨海科教创新园区在建面积约72万平方米,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也筹备建设,通过潍坊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与实践,必定推动我市高职院校抱团建设、创新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实践模式,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1]徐家林.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探索、形成和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2]官伟强.珠海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教育,2006,(10).

[3]徐涵,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4]田清正.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10.

[5]苟建华.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运行机制建设的探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

[6]张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视域下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

[7]阚丽.中高职教育衔接路径之选择[J].职教论坛,2011,(25).

[8]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9]张桂兰.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

(责任编辑:张连军)

10.3969/j.issn.1009-2080.2015.03.008

2015-05-15

任培华(1973-),男,山东沂源人,山东潍坊职业学院副教授,科技处处长,硕士。

G710

A

1009-2080(2015)03-0029-03

猜你喜欢

潍坊市潍坊职教
潍坊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构建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潍坊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筝”艳潍坊四月天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潍坊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