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

2015-03-20白秀银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观少数民族民众

白秀银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引言

教化是文化的基本功能,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民众进步发展的驱动力,民族民众的进步程度有赖于文化的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的发展将为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文化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社会环境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社会环境下各种文化形式都要结合时代变迁进行文化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民众收入增加,民族地区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和平、稳定、发展是民族社会的主题。民族社会面貌的巨大转变,以及民族民众思想观念的调整,意味着民族传统社会场景下所对应的民族文化必须要转型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促进民族民众更好地进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文化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揭示,是指导文化发展的科学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一种思维方式,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思想可以使各种文化现象的审视更加透彻。少数民族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发展保持正确的方向,并使文化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一、少数民族民众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主体

不同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随着民族民众对民族文化的创造,这些特性也渗透到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中,最终使不同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属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人是文化的存在,在人类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中创造了文化,人的文化属性表征了人类对自然属性的能动超越。少数民族文化是由少数民族民众所创造的,虽然民族民众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因此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包括统治阶级创造的文化和普通民族民众所创造的文化,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少数民族民众才是民族文化的主体。民族民众的主体责任,意味着要推进文化发展,就必须尊重民族民众的主体地位,各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为民族民众创造条件,使民族民众有机会有条件更多地参与到文化创造中,同时相关工作的展开也必须以民族民众的需求来展开。首先是尊重民族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民族文化是由广大民族民众共同参与所创造的,因此,在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中,必须尊重少数民族民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动民族民众参与到各种文化创造活动中,使民族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文化进步,对于相关文化的引导和推动,需要在民族民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来进行。以当前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为了促进当地的文化建设,往往会展开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而对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便需要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民众的实际条件来展开,促使更多的民族民众参与,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其次,为民族民众的文化参与提供支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个体的基本生理需求解决后,就会产生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提高,民族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而来的便是民族民众在精神需求方面的满足。只有少数民族民众亲身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才能对文化发展有推动意义,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虽然是传统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变化,那达慕虽然在形式上延续了传统文化形式,但是相应地也增加了商贸活动内涵,具有新内涵的那达慕活动因满足新时代民族民众的多样化需求而吸引大量的民族民众参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对于其他民族文化活动也是一样,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交通不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从民族民众的文化参与出发,可以增加更多的文化设施,或者改善交通条件,为民族民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最后,少数民族民众在实践生活中有不同的实际需求,由于不同民族民众在实际生活中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所差异,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参与度各有不同,对于不同形式民族文化的参与深度也有所差异,因此,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尊重民族民众在民族文化方面的需求,合理引导民族民众积极参与到各种民族文化的创作和发展活动中,避免越俎代庖或强制行为产生。

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践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土壤

依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虽然社会文化有不同的形态,但是从本质来看,所有文化都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实践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推动,才能使文化获得生命力。[1]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和其他大众文化有所不同,但是这这种差异只是由于不同文民族民众在不同的民族社会环境的实践而造成的,民族生产生活实践是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依据文化学观点,不同形式的文化都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虽然少数民族文化形式种类多样,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但在实质上也都涵盖在以上范围内,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分析可以从以上方面来梳理。从物质文化来看,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内涵丰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是物质文化的表征,如民族服饰、民族生产用品、民族建筑等,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文化产品都是基于少数民族民众的实际需要而形成,如彝族服饰“察尔瓦”和藏族宽大的藏袍都是为了适应当地民族的实际地理和气候情况,而在民族服饰上的各种图案花纹也是民族实践中的不同物品或民族历史的缘故演化而来。各民族物质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来看,都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民族生产生活实践是民族物质文化的源泉。其次,从精神文化来看,在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从音乐、美术到文学、体育,每种精神文化形式都和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民族音乐来看,音乐在不少少数民族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和语言特色差异,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音乐特色,侗族大歌对于自然天籁的模仿和该民族的居住环境的自然特点有一定关系,而苗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丰富和当地交通不便,需要以歌传音和以歌会友等民族社会交往有直接关系。和民族音乐源于民族实践一样,其他民族体育、民族文学等民族精神文化形式都源于少数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2]最后,从制度文化上来看,在少数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民族习俗和民族习惯,多数民族地区都形成了相应的乡规民约,这些民族习惯法在民族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持了民族社会传统场景下的社会秩序空间。而从各种习惯法的形成和发来看,都和民族生产生活实践有关,相关制度的产生是由于民族生产生活约束的需要,而制度的完善和出台则是综合了相应民族社会实践的需求和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化都离不开民族生产生活实践,民族生产生活实践也是民族文化产生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于社会实践和文化关系的揭示,意味着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依照文化的发展规律,在民族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文化。具体到操作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对相应的民族生产生活实践的推动,并使民族文化能够回到民族实践中等来使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和完善,以民族生产生活实践来检验文化的适应性。

三、民族文化发对相关文化关系坚持扬弃原则

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纵向和横向共同发散的过程。横向上,虽然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环境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发展的背景,民族文化必须要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在纵向上,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是无源之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形成了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往往会带来各种争议,传统与创新、传统文化的继承等问题都是民族文化发展中因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热点问题。另外,相对于主流文化的强势,少数民族文化被定义为亚文化,作为亚文化,在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演进中怎么保持关系,保持什么样的关系都是当前学术上需要延伸探讨的问题。[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处于错综复杂的文化关系中,各种问题在深层次上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因此,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科学合理的文化观来指导,才能使各种文化关系的处理以及文化态度的形成带来强有力的依据,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在长时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结合,扬弃原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文化原则。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必须坚持批判性继承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多元文化环境下各种文化形式应有的态度。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民众思想解放,各种文化思想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发展不能和外界绝对隔离,在其他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下,民族文化需要一定的原则。另外,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还有传统文化的关系要合理处理。对于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具有时间性,文化也有一定空间性,对于各种文化,民族文化要按照批判性原则,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吸收有利民族文化发展的各种养分,扬弃其他文化中的糟粕,保持民族文化独立和发展。在传统文化问题上,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基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必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传承、发展和革新。具体到民族文化,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较小,且形成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上,因此,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很容易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过激思想,或者要全盘接受,或者要全盘摈弃。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民族传统文化一分为二的认知,有关民族传统文化要进行具体分析,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民族社会不同社会群体或集团共同创造,由于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阶层不同,相应地所形成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知识就有偏差,民族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批判性继承的原则坚持可以使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形成更好的资源利用方式。

四、民族文化产业化运作需要明确的市场逻辑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观点,按照这个逻辑,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文化的样态由社会基础所决定,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只能是在现代社会基础上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这样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来探讨。具体而言,便是社会主义市场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态,而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反作用。[4]对于前半部分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依据市场规律来推进,参与产业化运作,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和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科学的相依相生关系,以文化产业运作来为文化传承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并在产业运作中创新文化。对于后半部分的理解,主要是指文化有化人功能,先进的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整体上,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他方面单独进行,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不能只以文化之名来进行,而要在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整体影响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还为民族文化的市场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而以人为本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在以人为本这一点是共通的。因此,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来对待,这是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以上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民族文化的市场逻辑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行科学界定,坚持市场经济形态决定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进行产业化运作,另外在民族文化的市场化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目标。[5]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刻界定,从根本上揭示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世界观层面上构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化关系,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对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民族文化发展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作用,通过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关理论和观点的践行,可以使民族文化发展主体和土壤,以及有关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文化关系,包括民族文化的市场发展等基本问题得到科学的解答,而这些答案也将促使民族文化的发展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1]牟成文.论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J].社会科学研究,2013,(6).

[2]吴映平.四川藏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现代化[J].贵州民族研究,2015,(5).

[3]吴 宁,马瑞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J].理论视野,2013,(3).

[4]钟哲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5]李光华.民间剪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云南芒市傣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3).

猜你喜欢

文化观少数民族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