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理论建构

2015-03-20顾田忠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中学语文课堂

顾田忠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理论建构

顾田忠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同时具有较深远的教学意义和推广价值。为全面落实语文课标的新理念、新目标,文章具体而微的、深入细致地探究了中学语文课堂开展对话教学的必要性。对话教学理论构建立足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指导,分别从对话教学的理论来源、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建构、开展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效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系统的总结,力求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教学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理论建构

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以人的生命构建为着眼点,关注师生关系的构建,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师生在回归生活与世界的教学中体验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并在知识与生命关怀的融合中体现教学的深层意义,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超越与发展,这是对话教学的终极意义。本文以较新的视角阐释语文对话教学,并对其进行追根溯源,同时兼顾于对课堂教育教学的创新、师生新型关系的探索;文章立足于新课标,着眼于探究与挖掘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优点,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一、理论来源

(一)“对话”是一个新兴的学术概念

目前关于对话的讨论大都是基于现代西方对话哲学展开的[1]255。有人对此进行了概括:“在当代西方哲学领域,‘对话’是一个始终受到关注的话题,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海德格尔的‘共在’、伽达默尔‘视野融合’、布伯的‘关系’、巴赫金的‘对话’以及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等哲学话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理论谱系。”[2]66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自由、开放的关系,这些关系无不以“对话”感知的方式存在,因而这些理论同样适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如果把“对话”理论延引至教学领域,必将促进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

在皮亚杰看来,由于人具有理解客观世界和满足好奇心的内在欲望,儿童会主动去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且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经过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多年观察,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3]83皮亚杰的学说为确认学生的“学习经验”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确定儿童认知的基础上,采用对话的方式,唤醒儿童沉睡的认知心理,进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这是对话在具体教育中的运用,由儿童所具有对外界的认知心理,可知儿童具有接收来自外界“对话”的认知基础。因此,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可视为“对话教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二、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建构

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手段,践行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据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对话教学,必须把这些理论与语文学科的相关属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开展对话教学。这里的建构主义是为达成科学教学的目标,探索、创新是建构主义的理论核心。因此,笔者根据课堂操作实践的需求,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进行建构。

(一)立足于建构主义,利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学科交叉融合

对话理论的阐释始于哲学领域,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机融合,构建一套新型的教育理念,并有效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这是有效对话教学的操作基础。

1.从哲学角度探索指导理论的合理性

从认知,特别是学习理论的角度看,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作的主动建构。”[1]387作为哲学范畴,建构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站巴蒂斯塔·维柯。他认为:“历史是最伟大的科学,历史涉及的是人类的自我创造过程。……同样,通过历史,我们才能了解人类是如何塑造自身的。”[1]3维柯基于此提出了“新科学”这一概念,他指出,人们只能清晰的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因而,当今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兰斯费尔德称维柯为“18世纪初建构主义的先驱”。从哲学角度建构主义根源还可以追溯到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试图揭示人的双向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同时,探索建构主义,还得提及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李吉林在其著作《建构主义教育研究》中说:“杜威可以说是一个终生在对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论进行精细加工的哲学家;杜威哲学的全部出发点就是试图运用新的经验方法取代二元论的非经验方法。他认为传统哲学的非经验方法割裂了客体与主体、心与物、经验与自然的联系,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他则主张运用经验方法确立经验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连续性,将他们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认识。”从这段话里可知,建构主义是对原有知识、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建构,同时发掘出新的建构元素。

2.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对话的目的在理解[4]256

巴赫金在其著作《诗学与访谈》中说:“理解是对话关系的重要构成因素;信任、尊重、关系、理解与意义是构成对话的核心要素。”对话是理解的手段,是相互主体间有意识的交流,呈现出“信任、尊重、关系、理解”等心理因素,而理解则是对话成功的心理体现。把这种理念延引至语文教育或学习,亦可视为教师与学生对话的目的在于相互理解。因此,立足于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对话教学,有助于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理论构建。

3.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

从主体与结构的关系来看,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更是发生在一定结构里[4]257。哈贝马斯的对话理论揭示了这一点。哈贝马斯在其著作《交往与社会进化》中认为:“现代社会有两种价值取向的行为:策略行为和交往行为①。”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两种价值取向行为的载体,师生之间教学行为的发生又是基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由此可知,平等对话是师生对话教学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提倡多元价值取向,有助于在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维视角。钟启泉在《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中强调:“在教育领域和心理领域,皮亚杰和布鲁纳都表现出了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发展。”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对结构的组成部分进行了论述,结构是自我调节和转换的并且有规律的活动着,而建构主义从字面而言则基于不同部分与结构的建构组合。布鲁纳则是20世纪50年代认知革命的倡导者,他把认知带入了教育研究并倡导文化心理学,对教育及社会领域的认知促进了建构主义的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来探究对话教学的合理性,势必要对建构主义理论有着清晰的认识。自古有言,文史哲不分家,尤其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更是契合了这句话。因而,利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构建一套系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理论,具有合理运行的可能性,这也是本文探究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理论构建的意义所在。

(二)立足于建构主义,对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系统的内部重构、异化、重组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构——解构——建构”的发展历程表明,“‘破坏’和‘建设’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又都是十分艰苦和重要的工作。”[5]26施教者对语文文本进行处理的过程,是基于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系统进行再创造、构建和开发的一个过程。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如何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有效教学信息,并且有效的传达给学生,这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鉴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下面从语文的育人功能进行理论建构:

(1)语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学教育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在构建对话教育理论时,理应把语文素养作为考量的组成部分。

(2)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学科,语文作为一门言语交流工具,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这里的交流与对话教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泛意的对话与交流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对话教学,有助于增强课堂真实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性,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提出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引导,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言语的引导。有鉴于此,对话教学的开展,应本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参照课标对教学内容做出正面教学信息的筛选,对筛选出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重组,最终形成教学内容。施教者再把重组后的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做到以正面教学内容的建构来促进学生正确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以实现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4)人格熏陶:语文教育是关于学生人格塑造的教育。语文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为德育考量目标。诚然,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因素很多,存在于各方面。但从语文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上分析,可知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因而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上,必须有意识的把对话教学对学生人格的熏陶作为一个考量的重要指标。

为了对话教学的有效开展和教学内容的有效筛选,以及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必须对语文教学文本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施教者可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课本模块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加工,本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运用能力的提升,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等核心内容的培养。

三、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效用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必然要深入到中学教育领域的各学科。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对话教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主体形式。“对话”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发生着变化,并逐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1]108由此可知“对话教学”在处理师生关系,达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的操作上都有重大意义。对话教学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新课标里的“对话教学”无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探究空间,以及推广意义。

(一)对话教学可为课堂蓄势,营造课堂氛围

对话教学是一种对话智慧,“对话智慧具有情境性,对话智慧具有反思性,对话智慧与对话情感密切相关”[6]127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对话教学,需要一定的语言情景和特定的教学环境,这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创设情境,为教学环境营造氛围。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加强对话教学的比重,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为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和对话空间,对话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二)对话教学的开展可促进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把语文概括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为语文”,从语文学科的界定来看,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性学科,语文的学科属性就隐含着“对话”技能的培养目标。语文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两大属性,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对话为人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对话上升为一种教学技术纳入语文课堂中,可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对话教学的开展是新课标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使然。就语文学科而言,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达到对话工具运用的目的。由此深入到语文学科的内部,可以发现语文学科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门学科;并且从语文学科篇目的内容而言,学习语文就是与古之圣贤深入对话的一个过程。

因此,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或人文属性进行论述,都涵盖着对话及对话教学,具体或抽象的体现着语文学科对话教学的存在。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对话教学,可以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好的交叉融合,进而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三)对话教学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性

霍斯泰特斯说:“我将主张,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实践智慧。”据此可知,对话教学有着极强的教学实践性,开展对话教学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命激情,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施教者应本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为目标开展对话教学,这是对话教学取得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话:“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还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语文课堂多维度的实践性是考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和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并即时提供一些实践案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提供一些典型的思考案例,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触觉,进而达到师生互动对话的参与性。因此,对话教学的开展,将更好的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实践智慧。

对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如能把学生在社会上能遇到的一些对话交流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对话演练教学,开展生动有效的实践教学,以课堂实践教学促进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即对话、表达、交流技能的提升,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将是教育发展的动向所在。

(四)对话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还原生活

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说明语文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如生活中的时事新闻、资讯、视频、歌曲、多媒体资源等。语文教学的运用将反馈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从实用主义角度讲,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指导生活。因此,对话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对话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从语文的时代性而言,语文教育应反映时代性和社会发展思潮,以做到与时俱进,进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出适宜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对话教学可以引领学生模拟和感受现实生活,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内容只有源于生活,才能更好地指导生活。因而,在语文对话教学资源的开发上,应更重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开发。

第一,有利于开展针对性教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传达都可凝聚着具体的对话教学元素,而且可以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开发语文对话教育资源,这样可使语文的对话教学更具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话教学的引领性。施教者要做的就是让对话教学更好的引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以增强语文对话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有利于就近时空开发课程资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确认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呈现就近生活区域的语文资源,可以是时间上的就近原则,也可以是空间上的就近原则。应以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即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诚如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②

第三,有利于师生互动分享生活。对话是一种分享,对话教学就是一种分享式的教学;分享教学既可以是教师学识文化素养的分享,也可以是教师生活所见所闻的分享,这就要求教师增强生活的敏感性,以有意识的开发收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可以生活案例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但课堂对话资源的呈现必须有倾听者,才算是一堂成功的教学,即“‘倾听’与‘表述’构成了语文对话教学的重要内容。对话是一种双方或多方的‘倾听’和‘表述’,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乃至共同分享的关系。”[7]3。因此,对话教学在引领学生还原生活的同时,还得呈现和分享与学生生活时空就近的、易于学生理解的生活原型。这也体现在语文课程的五大系统模块中,即课程排版远近交错、传统与现代、人文性与工具性交错出现在系统模块中的原则③。

(五)对话教学可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体验性

语文文本的理解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文本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过程即是体验文本的思想及其教育意义的过程。德国生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认为:“对话是一种体验”[6]33“狄尔泰的对话思想对于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狄尔泰不但指出理解的目的在于把握他人的精神生命,理解就是一个不断对作者的精神生命的体验和再体验的过程,而且特别指出了‘推心置腹’‘同情心’‘用心体验’等在理解和解释中的作用。所以对话教学不但应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应是一个精神交融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把握其生命表现。”[6]35由此可知,对话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强调自己的感受,还应重视学生的体验,即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内心体验。

在与文本的交融对话中让学生与文本、文本作者、语文教材编者精神上的交融融合,这是有效对话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得语文审美体验不可或缺的步骤。伽达默尔也强调:“对话即视域融合”“伽达默尔认为,对话就是要碰撞和生成一种新的理解,达到一种不同视域的融合。”[6]35滕守尧在《对话理论》中说:“在碰撞和相互中,调动出二者最大的潜力,喷射出绚丽的火花,从而使对话成为一种活泼的事件。又像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提问者,用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深邃而迷人的问题,迫使理解者作出回答,而理解者一接触到这样的问题,就受到启发和感悟。”从这段话可知,对话教学应是基于启发诱导基础之上的教学,它的前提必须建构于充分理解语文文本,方可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信息要依托于对话来传达,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所在。对话是语文教学的特色,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直接体现。因此,语文课堂与对话教学是相互包涵的关系,语文教学与对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基于语文对话功用基础之上的对话教学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和激情,亦可进一步扩展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及其价值。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话教学应该立足于文本,关注语言,关注形象,体会情感,品味思想,并且应该努力调动师生的情感体验,实现阅读感受的共鸣,这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属性,也是语文教学与对话教学更易合拍和契合的关键点所在。

注释:

① 策略行为是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标,是工具理性主导的、自我中心的社会行为。交往行为是交往双方通过语言相互理解,以取得理性的共识为目标的互动行为。

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2014.6重印),第1- 2页。

③ 据200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学语文课程安排的五大系统模块分别为:(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三)写作;(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郑富兴.责任与对话——学校道德教育的现代性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章辉.马丁·布伯《我与你》的美学解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5- 69.

[3]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李吉林.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张光路.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查明华)

The Dialogue Teaching Theo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room 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GU Tian-zhong
(School of Arts,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

Abstract:Dialogu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 also has a profound teaching meaning and popularization value. 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new idea and new target of the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dialogu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Dialogue teaching theory construction is based on th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and it is guided by the philosophy, psychology, education theory, respectively from the origin of the dialogue teaching theory source, dialogue teaching theory 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teaching, the specific utility of dialogue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dialogue teaching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it also strives to create a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guiding signifi cance to the teaching.

Key words:middle school Chinese; the classroom; dialogue teaching;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顾田忠,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 - 01 - 0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5)04 - 0103 - 05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中学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