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敦煌壁画对现当代绘画语言转换的启发

2015-03-2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基底层颜料壁画

曲 鸽

(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敦煌壁画悠久历史,美学内涵深刻。近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的研究日趋深入与系统,逐渐形成以石窟艺术、藏经洞典藏及敦煌史地等内容为研究对象的“敦煌学”。莫高窟的壁画及彩塑精彩绝伦,具有独特的形式感与美学价值,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从狭义来说特指莫高窟壁画,广义来说还包含西千佛洞、榆林窟等,共计552个石窟,规模宏大,技艺精湛。莫高窟自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始兴建,历经各朝,尤以南北朝经隋至唐代最为兴盛。宋以后,由于政治、文化、宗教各方面原因,莫高窟及周边石窟的修建都发展缓慢下来,其影响力也远不如前朝。

敦煌壁画是佛教艺术的典范,其题材涉猎广泛,包括主尊佛像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大型经变画、民族神怪画、佛教史迹画、社会风俗画、山水风景画、装饰图案画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佛教及佛经内容,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现存的大量壁画也为美术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虽然历经千年的自然剥落和人为破坏,壁画依然光彩夺目,其突出的特点在于灿烂明丽的色彩运用、流畅自如的线条笔触,以及夸张多变、具有强烈形式感和装饰感的人物造型等,这些都对当代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敦煌壁画由于岁月的流逝,形成了剥落、腐蚀等肌理,具有独特的历史沧桑感,构成了难以模仿的视觉效果。这一点正是艺术创作者的灵感源泉,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底蕴。本文从敦煌壁画的制作材料和技法着手进行研究,以一种较为新颖的视角将敦煌壁画与综合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性的艺术探索。

一、现当代艺术对敦煌壁画的借鉴

敦煌在现当代艺术中最直观的体现是色彩、线条和造型,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无论是张大千、段文杰、董希文这样的艺术大家,还是当今艺术学校的莘莘学子,无不折服于敦煌壁画并认真临摹学习。

由于不同时期的材料略有差别且审美趣味不同,色彩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以藻井为例。藻井是壁画上色彩最集中呈现的部分,极富节奏感和装饰性。如第407窟隋代藻井,体现出隋朝艺术承前启后的特点,色彩以红绿对比色为主调,加以黑、白、赭为辅,饱和度强但富有理性。在当代装饰艺术中,对这样的色彩运用多有借鉴。线条方面,魏晋时期紧劲简约,唐以后精致流畅,这与中国画中线条的发展几乎一致。造型方面,敦煌壁画的人物、静物、建筑、装饰的造型都非常追求形式感,以飞天婀娜飘舞的姿态最为出彩,散点透视造成的独特造型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如著名重彩画家丁绍光塑造的饱含诗意且清新明快的女性形象借鉴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

二、敦煌壁画制作概述

(一)基底层制作

艺术史研究中,通常将壁画分为粗底壁画(即岩画)、刷底壁画和镶嵌壁画,最为常见的是刷底壁画。根据技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干壁画和湿壁画两类。敦煌壁画绘制在干燥而粗糙的泥土崖壁上,采用无机的矿物颜料和一些有机颜料,用动植物胶作为胶合材料,从草图底稿到最终完成稿都是一次性完成。

壁画在所有画种中最讲究材料的层底关系。绘制的墙体性能各有不同,针对不同的壁面,需要用不同的材料铺垫和调和,使颜料最恰当且持久地附着在壁面。在每一个洞窟,根据供养人要求开凿基本成型后,鉴于石窟的石质粗糙,用粗土涂抹一层,使之相对平滑,再涂上混合麻和芦苇的特制土,形成绘制崖体,这种基底的制作方法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1]。对崖体的基底层土质照射X线,结果表明,北凉至隋期间,壁画基底层从内到外依次是麦草泥层、麻泥层和颜料层,而唐至元的基底层,由内及外分别是麦草泥层、麻泥层、绵泥层、白粉层和颜料层。可见,从唐朝开始崖体基底层逐渐变得更加坚固且考究。

(二)壁画变色和褪色问题

由于长年受固定光照和空气温湿度微弱变化的影响,会出现变色和褪色的问题。变色是指颜色的色相发生变化,由最初的一种颜色变为另一种颜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魏壁画,银朱遇铅粉会变成黑色,这种黑灰色粗厚的身体轮廓线带着北魏壁画独特的粗狂之美。褪色指色相不变,但饱和度降低。

三、敦煌壁画对当代绘画语言转换的启发

由于时代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敦煌壁画基本上由天然矿物颜料和少量人工颜料如金、银、铅粉绘制完成,用动植物胶加以调和固定。敦煌壁画身处荒漠地带,颜料表层不易氧化,大部分壁画画面保存比较完整。

同一洞窟的敦煌壁画在不同时期有重新制作底层、覆盖绘制的传统。由于风沙雨水侵蚀、颜料化学反应等因素的影响,敦煌壁画显现出独有的历史沧桑感。从文化艺术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些痕迹对壁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应该进行修复。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这鬼斧神工、天人合一的壁画恰恰构成了难以模仿的视觉效果,具有自然生成的偶然性,并蕴含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一些艺术家如张元、胡伟、冯劲草、李学峰等强调观念与语言转换的教学与创作思想。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用麦秆、泥、沙、白石灰、天然矿物颜料、色粉等。这些材料是在壁画,尤其是中国的洞窟壁画基底中最典型的元素,使绘画作品呈现出新的创作空间与思维。笔者在创作中也极大地受敦煌壁画的启发。在创作过程中,先制作有色底,选择好亚麻布,把亚麻布绷在有背板的框子上,绷好之后刷一至两遍胶,胶干之后做有色底,前后要做五至七层,每一层都选择不同的颜色做,如土红色底、绿色底等,层层叠加,可薄可厚,最终形成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关系。其中的材料由胶、碳、沙子、泥土、大白粉、色粉、麻、麦秆、水以不同比重混合而成。

在表现画面时,常常会有自然剥落,带来画面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构成一种特殊的画面语言,达到内在的审美。内在的审美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审美取向以及生命体验,这些看不见的东西能通过可看见的材料传送出来。在每层底色中,还掺有麻、土、沙、沥青等材料,或泼或塑、或抹或堆,进行压盖叠合,有时在半干半湿中进行,有时在全部干透的情况下进行,用锤子、铲子、钎子、抹子、刻刀等工具进行磨、擦、敲、击、撞、刻、划等,有时又在剥落后的部分画面上再铺颜料或材料重新击打刻划,反复多次,碰撞出最适意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即是经世事悟世事、历人生体人生的审美外化。

四、结语

敦煌壁画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本文只是截取材料和技法这一个碎片加以研习。在壁画制作中,基底层的工序最为繁琐和重要,壁画能否长久保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底子,当然颜料的成分也是重要因素。历史风尘给敦煌壁画上留下太多痕迹,有自然损伤也有人为破坏。对此,我们必须竭力保护和修缮。然而作为艺术品,时间的痕迹并未抹去其明艳动人的一面,反而体现出独特的偶然性、神秘感、残缺美,这是当代艺术创作中容易忽略的部分。在敦煌壁画制作的启发下,笔者用当代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对残缺美的思考,通过对材料、技法、形式的借鉴,来尝试解答艺术语言如何在当代和传统间进行转化这个问题,达到古与今、传承与前卫的互文。

猜你喜欢

基底层颜料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9例临床病理分析
打翻了颜料瓶
P16、P53、Ki-67在食管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壁画上的数学
自体支气管基底层细胞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小样本探索性研究*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北朝、隋唐壁画
帮壁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