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

2015-03-20王乐芝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非政府专业化

王乐芝,李 尧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本文中的人才培养专业化,是指“高校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岗位、职业、领域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它强调的是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和专业特殊性”。[1]综合类院校,在本文中专指非专科性院校,即学科比较齐全,文、理、工科皆有的院校。这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没有诸如医学、教育、体育、艺术等专业性的教育资源,大多不具备开办某一学科领域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条件,因此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一、综合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的必要性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复合性,即公共事业管理涉及领域广泛,人才培养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应用性,即公共事业管理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综合类院校多年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复合型、应用型。但是,综合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课程内容庞杂并缺少真正的核心课程,专业人才培养“通而不专”的问题极为突出,学生普遍“样样通,样样松”,既难造就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也难塑造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

“样样通,样样松”实际上是专业教育泛专业化的结果。泛专业化,即弱专业化甚至专业边界模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的通识性、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9年在我国开办以来,在综合类院校一直处于泛专业化状态。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专业,就因为它以特有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与其它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上与相邻专业小异大同甚至同质化,就会模糊与其它专业的边界,弱化与其它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特色。

近十年来,综合性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集体陷入了人才培养的瓶颈和困局。学生普遍通而不专,缺少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学而少练,操作性技能严重不足,实践能力欠缺。这样的困局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的反映是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少,生源不足;毕业生对口单位难进,对口岗位难求,对口工作难以胜任。这其中既有学科建设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制约因素。

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就业去向的脱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公共部门培养人才,但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目标,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控制以及“逢招必考”的人事管理制度有明显的冲突。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很少有招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单位、岗位和职位,该专业毕业生很难通过招聘考试的渠道进入上述公共部门。这种脱节和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导致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大多流向企业,并且大多被安排在与公共事业管理无关的岗位。

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矛盾。公共事业管理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目前,综合性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都需要在校外尤其是公共部门建设实习基地,联络实习单位。而公共部门在人事制度及管理体制方面有其特殊性,一般不接收实习生,即使接收,人数也极为有限,根本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安排的实习工作也往往是与公共事业管理无关的简单劳动,难以达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训练目标。

基于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宜继续走单纯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路,而是应该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专长培养,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化人才。C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类高校,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教育资源上不具备开展专科性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特殊优势,面临人才培养的瓶颈和困局,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之路是其必然选择。

二、综合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之路径

(一)认知社会环境,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014年,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培养计划将未来四年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基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这一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是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非政府组织。毋庸置疑,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和事业单位改革势必让渡大量的基层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事务,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公共管理类人才去解决基层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这类人才包括普通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村官”、街道和社区管理人员等,人才的来源途径即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职位招考、“村官”招考。从这个角度看,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拓展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作为空间。

(二)凝炼专业特色,收窄专业方向

基于上述目标定位,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4年本科培养计划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从事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将专业特色凝炼为“‘综合能力+专业特长’的人才素质结构”和“‘3+1’人才培养模式”,将特色方向收窄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和社区管理。其中,“综合能力+专业特长”意即“宽”“专”结合、“一专多能”,强调专长;“3+1”人才培养模式即分段式培养模式,前三年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侧重培养和发展专业特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和社区管理是该专业的三个发展方向,也是培养专业特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生可在分段培养的第二个阶段选择1-2个专业方向,接受专业特长的培养。

设定上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一是政社分开的社会治理大趋势,二是国家对社区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政策走向,三是就业市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四是其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分布情况。具体而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选定,主要源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刚性需求。社区管理方向的选择源于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快速、良性发展以及社会管理中政社分开的公共治理模式。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基层政府和街道将一部分行政事务和大量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下放到社区,城市社区承担了大量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这就给社区公共事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作为空间。社区公共安全、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社区社会保障、社区环境治理等一系列公共事务都是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部分,都需要专业性人才的专业化管理。所以,将社区管理作为专业方向也是对社区管理人才需求的理性回应。

应特别指出的是,非政府组织将成为公共事业管理大有作为的新领域。以非政府组织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广泛、深入的参与为标志,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006年全国非政府组织总量为35.4万个,2011年达到46.2万个,年均增长率为5.47%。同期,社会团体从19.2万个发展到25.5万个,年均增长率为5.84%;民办非企业单位从16.1万个发展到20.4万个,年均增长率为4.85%;基金会从1144个发展到2614个,年均增长率为17.97%[2]。可以预计,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非政府组织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空间也将日益扩展,对管理人员和服务者的大量需求也将成为一种必然。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为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更加多元的渠道。

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也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要激发非政府组织活力。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非政府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非政府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非政府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可以预见,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制度改革不仅放宽了准入门槛,而且将促进非政府组织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从而为非政府组织发展创造更加优化的政策环境,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通过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发现,到2014年5月作为国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新兴方向,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了有关社区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的课程。可见,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将非政府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确定为专业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改革课程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以2014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为载体,就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首先划分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专业理论课程。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5个模块:学科基础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平台课。在这5个平台上设置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后,根据“综合能力+专业特长”的人才素质结构需要设置了系列课程,收窄了专业方向,在搭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围绕非政府组织管理、社区管理方向组建课程群,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形成了以专业方向课程为核心、以“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特色”为基本思路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非政府组织管理这三门学科基础必修课为核心,设置了与之配套的专业方向课程:人员测评、招聘与培训、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社区组织管理、非政府组织财务管理、非政府组织营销、志愿者管理等。与此相应,砍掉了旧版培养方案中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如经济社会学、劳动经济学、逻辑学、行为经济学、公共领域问题研究等;砍掉了虽然内容必要但可以将其分散到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如公共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其次是为部分理论课增设了实训、实践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社区管理实训、管理文秘课程设计、非政府组织课程设计、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调研、城市公共设施调研、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

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上述改革,收窄了专业方向,突显了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四)改革“3+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3+1”人才培养模式始于2009版培养计划。在该版培养计划中,“3+1”人才培养模式由“3”和“1”这两个学习阶段组成。“3”是指学生在前三年全部(或基本)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理论课程,主要目标是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学习的知识包括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和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1”是指在第四年学生根据兴趣和个人需要自由选择求职、考研、考证(职业资格证书)、考公(公务员)及就业能力综合训练等,全面进入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训练阶段。该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夯实基础,强化专业,注重实践,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顺利就业”。

该培养模式经过2009-2014学年共5轮的实践摸索,在沉淀了值得肯定和推广的经验之外,也暴露出需要改革、完善之处,主要不足是第“1”阶段的教学计划由于没有学分任务而难以付诸实施,计划中的一些专业能力综合训练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鉴于此,在修订2014版培养计划时,对该模式第“1”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逐一落实,主要是将其分解为大四第一学期的社会实践和课程设计,并规定了学分任务。改革之后的“3+1”培养模式,增加了专业能力训练学分课程,从而加强了专业能力训练,强化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综合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弱专业性问题一直是制约招生和就业的突出问题,而综合类院校学科设置大而全却无专科性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资源的短板又决定了问题的解决不能寄希望于汇聚专科性的教育资源,而只能通过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来实现。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之路是综合类院校的一种改革实践,无论效果隐显,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王乐芝.论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及其革除——基于对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介绍”的考察[J].黑河学刊,2015(1).

[2]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趋势分析[N].人民日报,2012-10-18.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非政府专业化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方法初探
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性及管理方式选择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论非政府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功能与培育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功能转换及其实现